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2004—2006年在湖北省郧西县黄龙洞发现的7枚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进行了观测与分析, 在此基础上与相关的化石人类及近代现代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黄龙洞人类牙齿总体特征与现代人接近, 同时也保留部分可能属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特点, 包括前部牙齿(侧门齿与犬齿)尺寸及粗壮程度都明显大于现代人。黄龙洞人类牙齿呈现的铲形门齿、双铲形门齿及臼齿釉质延伸说明,当时人类已经具有了东亚人群的典型牙齿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曾被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Sinanthropus pekinensis)的直立人北京种(Homo erectus pekinensis)(北京人)化石是当时世界上具有最为可靠发掘记录的古人类化石。1941年大部分北京人化石丢失,仅存的当时发掘出土具有鉴定价值的人类化石为保存在瑞典乌布萨拉大学古生物博物馆的3枚北京人牙齿。2011年在瑞典乌布萨拉大学古生物博物馆保存的周口店发掘出土的化石中新发现了一枚北京人牙齿化石。本文报道了这枚新发现的北京人牙齿化石并回顾了此前发现的3枚北京人牙齿化石的历史。这4枚人类牙齿化石代表了在周口店最早发现了的直立人牙齿化石。  相似文献   

3.
湖北郧县猿人牙齿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75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在湖北省郧县调查脊椎动物化石时,在该县梅铺公社杜家沟一农民家里保存的化石中发现了由龙骨洞出土的人的门齿化石一枚。同年5—7月、9—11月间,许春华等赴龙骨洞作了两次发掘,又获人类牙齿化石三枚,同时还发现了一件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石核及20多种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4.
1983年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古脊椎动物专业组,于横断山区北段四川省(钅卢)霍县境内虾拉沱一带(亚巴村)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其海拔高度为三千多米。化石产在鲜水河的阶地上, 埋藏在黄土层中。发现的人类材料计有四个门齿,上下各两枚。除左下第二门齿外,其余牙齿的石化程度均较浅。经鉴定属于晚期智人,它的大小和形态与现代人的十分相似。在这个地区尚未发现骨器和用火遗迹等,在动物骨骼上也未见有任何人工打制的痕迹,这表明上述化石是经过水流作用从别处搬运后再沉积的。  相似文献   

5.
付丽娅 《人类学学报》2001,20(3):200-200
1990年初 ,云南省“人类起源研究”课题古生物组野外普查中 ,姜础等首次在雷老大树箐梁子化石层中发现 7枚古猿牙齿化石 ,该发现引起元谋人陈列馆和当地村民对该地区古猿化石采集的极大重视。雷老古猿化石地点距元谋县城西北约 50公里 ,距离小河 -竹棚古猿地点南偏西约 1 0公里 ,以密级山相隔 ,化石层位与小河古猿化石层位相当。自 1 990年以来 ,元谋人陈列馆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不断地从雷老大树箐梁子采集到古猿牙齿化石。1 992年 ,姜础等人在雷老地区进行古猿化石保护范围的测量 ,从村民文贵福家征集到一块含古猿化石的钙质结核 (也采自雷…  相似文献   

6.
关于元谋人的生存年代,近年来成了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元谋人是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盆地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的两枚早期直立人的牙齿化石,揭示了元谋盆地古人类与古文化等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不久前,我国各有关方面专家会聚云南,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确认元谋人生存在距今170万年以前,是我国至今所发现的最早  相似文献   

7.
1985年10月13日,在四川省巫山县大庙区龙坪村附近一处早更新世洞穴堆积里,发现了一段早期人类化石的左侧下颌骨和两个牙齿;事隔一年,即1986年10月24日,在同一地点、同一层位,又获得了一个上门齿和一个上乳门齿,除此之外,还有骨制品和大批哺乳动物化石。 1985年冬,古人类学家吴汝康教授在“第四纪地层与旧石器时代考古”训练班的一次讲话中说:“人类起源问题,近年来被认为是现代科学问题中的十大迷之一。这个谜的揭开,有待发现更多的化石和更深入的研究。”巫山大庙早期人类化石及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很自然地引起人们对人类起源之谜的关注和提出问题。一、初探三峡高地——踏上未开垦的处女地 1956年夏,结束了湖北通山县大地村一带的洞穴  相似文献   

8.
贵州桐梓新发现的人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主要描述1983年在贵州桐梓县岩灰洞新发现的四枚人类牙齿化石,并对1972年在该洞发现的两枚人类牙齿一并作进一步的讨论。经研究表明,它们的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非常相似,而与早期智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桐梓人类化石似应属直立人(Homoerectus),而不是以前认为的早期智人(early Homo sapiens)。该遗址的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9.
1989年在福建清流狐狸洞发现的五枚人类牙齿化石,全部出自晚更新世地层,伴生的动物群表明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这五枚晚期智人的牙齿在形态上无异于现代人.  相似文献   

10.
湖北建始县又发现巨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我省建始县高坪龙骨洞中发现了5枚巨猿牙齿化石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研究,巨猿牙齿化石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1.
1981年发现的安徽和县猿人化石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吴茂霖 《人类学学报》1983,2(2):109-205
本文记述1981年在安徽和县发现的人的五枚牙齿化石、额骨眶上部残片及顶骨残片一块。研究表明,大多数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非常相似,但也有较北京猿人进步的特征。和县猿人无疑地属直立人(Homo erectus),和县猿人的门齿与元谋猿人的门齿,在形态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地质说明在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发掘旧石器的时候,在丁村附近许多地点发现了许多化石。其中90,91,92,93,94,96,97,98,99,100,102等11个地点都有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100地点更有三枚人类的牙齿发现,这许多化石和旧石器都是同一地质时代,已有综合报告发表(裴文中等,1958)。此外,在汾河西岸,与柴庄车站相对的第103地点,在已经有些胶  相似文献   

13.
元谋小河-竹棚与雷老地点古猿牙齿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良  高峰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02,21(3):179-190
针对学术界持有不同看法的在元谋盆地发现的古猿化石是否代表着两个种的争议 ,本文把迄今在元谋发现的全部古猿牙齿化石按地点分为小河 -竹棚和雷老两组 ,从牙齿形态特征、测量数据分析及犬齿形态指数三方面对出自元谋不同地点的古猿在牙齿特征上的相似及差异程度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本文所对比的牙齿特征中 ,不同地点的古猿牙齿在形态特征、牙齿大小及犬齿形态比例的表现非常相似 ,未发现它们彼此之间在这些特征上存在任何明显的差别。作者认为本研究不支持在元谋不同地点发现的古猿之间存在不同种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2006年在黄龙洞发现的7枚人类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的观察显示: 除具有正常牙齿相互接触造成的磨耗外, 黄龙洞人类牙齿还呈现出一些特殊的使用痕迹, 包括明显的前部牙齿釉质破损与崩裂、上颌侧门齿齿冠唇面釉质破损、上颌前部牙齿齿间邻接面沟等。根据这些牙齿使用痕迹集中在前部牙齿, 釉质破损与崩裂主要分布在靠近切缘的上颌门齿唇面及下颌门齿舌面的情况, 推测生活在黄龙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常使用前部牙齿从事啃咬、叼衔、或剥离等动作, 并可能将前部牙齿作为工具使用。分布在前部牙齿的齿间邻接面沟提示当时人类经常从事剔牙活动。黄龙洞人类前部牙齿的使用痕迹与当时人类获取、处理及食用附着在骨骼上的筋或肉的动作密切相关, 当时人类的食物构成中可能包含有较多的肉类及粗纤维植物。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人类古生物学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吴新智 《人类学学报》1999,18(3):165-175
本文回顾中国人类古生物学在20世纪的主要研究进展。中国的化石曾经数度入围最早期的人类。目前中国已有60余处地点发现了人类化石, 其中最古老的暂时要推云南元谋上那蚌的两颗门齿。对中国人类化石的研究提出了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模式, 支持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说。中国各时期的化石人类有较显著的地区差异。中国人类的发展可能比喻为既有分支间的杂交融合, 又有小分支的绝灭和局部替代的河网状。  相似文献   

16.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4—2005年,在湖北省郧西县境内的黄龙洞的两次发掘中,发现了5枚人类牙齿化石、20余件石制品及大量的动物化石。初步分析显示这是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的人类遗址。我们在2006年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又发现了2枚人类牙齿化石、11件古人类打制的石制品与6件骨制工具、1500余件动物化石以及其它古人类活动证据。野外工作期间我们还对黄龙洞洞穴堆积及山体地貌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该洞穴发育及古人类在洞穴内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推测。本文介绍了2006年的野外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7.
贵州盘县大洞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武  斯信强 《人类学学报》1997,16(3):193-200
对在盘县对大洞发现的一枚人类上颌内侧门齿和一枚人类下颌犬齿的观察研究显示,门齿齿冠舌侧面铲形结构,齿结节,指状突及犬齿的齿带等结构具有某些与北京猿人牙齿的相似的特征;但在这些结构的复杂程度及齿冠测量特征等方面又呈出早期智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消息和动态     
《人类学学报》1983,2(4):399-400
1976年(或1977年)笔者之一牛树森在县外贸部门准备上交到洛阳地区医药收购站的龙骨堆中挑选出两枚人类牙齿化石和四块人类头骨碎片化石,产地可能是县城以南营子公社刘家岭一带。 两枚牙齿是左上第一前臼齿和右上第一(或第二)臼齿。牙齿呈白色,接近牙冠基部微带黄色,已石化,齿根均不完全。经初步观察,在任何牙上均无齿带,牙冠基部周围不隆凸,牙齿较小不粗壮,冠面沟纹比较简单,这样一些进步的特征都是智人化石所具有的。  相似文献   

19.
云南昆明晚更新世人类牙齿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以来,昆明市呈贡县文化馆及采石工人曾多次在该县大渔公社三线水龙潭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石器、炭屑及骨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云南省博物馆多次到现场考察。1977年4月中旬,根据采石工人高永福在一号洞发现化石的线索,县文化馆胡绍锦同志在该洞堆积物中,找到两枚人类牙齿化石。同年7月中旬,博物馆张兴永同志前往发掘,找到较多的哺乳动物化石。鉴于人类化石在昆明市广大地区是初次发现,对于研究昆明滇池区域原始社会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特作一报导。  相似文献   

20.
正2004年发现的华龙洞遗址在经历了2006年首次发掘、发现1件人类头骨碎片和1枚牙齿化石、时隔8年之后的201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管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野外工作队重返华龙洞,对遗址进行第二次系统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包括牙齿和头骨碎片在内的多件人类化石、古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