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抢救肿瘤患者手术中大出血时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血站提供的冷沉淀,机采血小板、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血液成分,对20名术中大出血患者进行输注。结果经成分输血抢救,20名大出血患者的出血症状均得到控制,并获得良好的疗效。结论成分输血在肿瘤患者手术中大出血时应用可获得良好的止血效果,为手术继续进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限制性输血联合高压氧预处理(HBOPC)和单纯限制性输血对髋、膝关节置换术(THA、THA)的围术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择期在硬膜外麻醉、股神经阻滞下行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限制性输血组(维持80 g/L≤Hb100g/L,n=20)和限制性输血联合HBOPC组(HBOPC+维持80 g/L≤Hb100 g/L,n=20)。比较两组的红细胞输注量、红细胞输注率、围术期Hb、血氧饱和度(SO2)、术中低血压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患者脑梗死、急性肺栓塞、肺炎、心肌梗死、伤口感染发生率及90 d死亡率。结果:与限制性输血组比较,联合HBOPC组术后Hb、血氧饱和度(SO2)明显增加(P0.05),红细胞输注量、红细胞输注率、肺炎发生率、伤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限制性输血联合高压氧预处理可改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缺氧状态、能有效减少红细胞输注、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中大量输血患者采用不同输血方法对红细胞压积及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的神经外科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给予自体输血治疗,对照组给予异体输血治疗,记录和比较患者红细胞压积及凝血状态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与补液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的红细胞压积低于术前1 d(P<0.05),组间手术前后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ombin time,P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ited partial thomboplastin time,APTT)值高于术前1 d(P<0.05),组间手术前后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7 d的感染发生率为1.9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4 %(P<0.05)。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中大量输血中采用自体输血并不会影响患者的红细胞压积与凝血状态,不会增加输血难度与输血量,但能有效减少感染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输血科技术人员工作中面临的心理压力,探讨减轻输血科技术人员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方法 以信函调查的方式,对在3家医院输血科工作的18名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输血科技术人员在工作性质、劳动强度、社会环境、经济待遇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结论 输血科技术人员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应采取有力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开颅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细胞免疫功能和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2年5月期间在本院行开颅手术的120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异体输血组(n=58,异体输血)和自体输血组(n=62,自体输血),观察两组临床指标、细胞免疫功能、凝血功能、神经损伤标志物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输血组出院时CD3+、CD4+、CD4+/CD8+高于异体输血组,CD8+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两组出院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输血组出院时S100钙结合蛋白B(S100B)、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自体输血用于TBI开颅手术患者,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同时还可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穿刺碎石术(MPCNL)用于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单侧上尿路结石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人。一组应用微创经皮肾穿刺碎石术(MPCNL)进行一期单通道上尿路取石,另一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应用MPCNL治疗的60名患者中,结石清除的有55名,清除率为91.17%,手术时间平均为77分钟,住院时间平均为5-3天。术中平均出血100mL,术后发生大出血者一例,经输血后好转,术后发热者38例,发热比例为63-3%,尿液转清时间平均为2.5天。应用开放式手术的60名患者中,结石清除的有39例,清除率为65.0%,平均手术之间为112分钟,住院时间平均为18.1天,术中平均出血380mL,术后发生大出血者9例,经输血后好转,术后发热者43例,发热比例为71.2%,尿液转清时间平均为8.6天。结论:MPCNL方法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效果明显比开放式手术好,具有清除率高、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感染少以及患者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输血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抢救、治疗手段,临床输血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血液及其制品的管理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是保证血液质量、提高医疗用血效率、促进输血事业和科研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关键。输血科是医院的重要部门,具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发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其基本目的是将血液及成分安全、有效、合理而便宜的输注给需要的病人并取得疗效。输血科如何履行好职能,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科学、合理、有效,已成为当前基层医院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基层医院输血科的工作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更新输血观念,科学合理用血,开展业务新技术,保证输血有效性等相应整改措施,在实际运行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对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血液流变学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5例行胃肠肿瘤根治术的胃肠肿瘤早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n=47,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和B组(n=48,异体成分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指标[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沉降率、平均血液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及红细胞变形指数]的变化。随访患者2年,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两组预后情况。结果:术前至术后7 d 时间段A组的CD3+、CD4+水平及CD4+/CD8+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且术后7 d已恢复至术前水平;B组术后1 d、3 d、7 d的CD3+、CD4+水平及CD4+/CD8+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CD8+水平相比无差异(P>0.05) 。两组术后7 d的RBC、Hct、Hb分别较输血前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的红细胞沉降率均升高,但A组低于B组(P<0.05) ,两组患者术后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平均血液黏度和红细胞刚性指数比较无差异 (P>0.05) 。Kaplan-Meier检验结果显示,A组较B组生存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对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红细胞沉降率、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较异体成分输血减轻,且贮存式自体成分输血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原因,并总结其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输注成分血的6530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统计后者的相关状况,并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总结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65300例输注成分血的患者中,191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29%,以过敏反应(53.4%)和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4.0%)为主,其它占12.6%。血液成分输注发生不良反应以单采血小板最高(0.46%),其次为冰冻血浆(0.35%),红细胞悬液和冷沉淀分别为(0.21%)和(0.17%)。与红细胞悬液相比,冰冻血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与红细胞悬液和冰冻血浆相比,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此外,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近年来,海南省人民医院因成分输血所致不良反应大部分源于过敏反应及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医务人员需仔细把控输血指征,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认真执行输血操作规程,以降低输血反应,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脑外科手术患者分别经贮存式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后,其对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脑外科手术老年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75,异体输血)和研究组(n=75,贮存式自体输血),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5d的炎症因子水平[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记录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住院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血红蛋白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5d IL-6、CRP、TNF-α均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5d CD3+、CD4+/CD8+、CD4+均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CD8+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异体输血应用于老年脑外科手术患者相比,贮存式自体输血效果确切,可减轻炎性应激,降低免疫抑制,同时还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和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自2012年2月~2013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40例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外循环技术治疗,针对患者的手术方法以及手术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进行研究,主要对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等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本院针对40例的非心脏外科手术治疗,采用体外循环技术分别对12例患者开展股转流术、14例患者行上下腔静脉插管转流术、8例患者行降主动脉和右心房插管输血术、8例患者采用股静脉插管转流术联合升主动脉、静脉以及上腔静脉术。其中经过本院的治疗,在体外的循环时间为18~170min之间,有10例阻断的时间为30~48min,39例患者手术成功出院,另外有1例患者手术时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体外循环技术应用在非心脏外科的手术和抢救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方法难以完成高难度的非心脏手术外科疾病手术治疗,但是可以为非心脏外科手术中大出血的急诊提供新的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三种自体输血方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可行性与易行性。方法:根据孕产妇的生理特点,分别对三种自体输血方法在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优缺点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分析。结果:贮存式自体输血在操作时间上较灵活,贮血量较大,但环节较多,相对繁琐;稀释式自体输血极为契合产妇的生理特点,可提供血液贮备,也能促进机体组织细胞对氧的摄取和利用,但一次性采血量会有局限;回收式自体输血无需对产妇本身进行直接操作,患者相对容易接受,但由于回收血液可能会受到羊水和胎儿血液污染,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很少。结论:三种自体输血方式各有利弊,但稀释式自体输血由于其简单易行且适合于产妇的生理特点,在剖宫产手术的应用中可行性更高。对于预计出血量极大的情况,可考虑两种或三种自体输血方式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3.
邓安彦  文婧  董琼 《生物磁学》2009,(15):2889-2891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成份输血对胃癌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胃癌病人分为3组:对照组,压积红细胞组,全血组。分别采用ELISA法和放免法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低1、3、7、14天血清中IL-6、IL-10、COX-2及PGE2含量。结果:手术后第一周是感染发生的主要时期,两周后,炎症反应基本消失,输血能升高患者血清中的促炎因子,降低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但相对于输异体全血,输成份血能降低血清中COX-2、PGE2、IL-6的含量,升高血清IL-10的含量。结论: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能促进机体的炎症反应,成份输血致炎效果弱于输异体全血。  相似文献   

14.
苏适  于洪敏  齐喆  杨爽  刘凤华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1):6103-6105,6050
目的:对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为受血者选择合适的供血者血液成份,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地进行。方法:选择2009年10月1日~2011年10月31日在本院入院进行治疗性输血和手术备血的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受血者进行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并对筛查阳性标本进抗体特异性鉴定。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结果:在39302例受血者血清中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69例(阳性率0.18%),其中抗-D 5例、抗-E 15例、抗-C 2例、抗-c 2例、抗-e 2例、抗-C,e 1例、抗-M 8例、抗-S 1例、抗-Lea2例、抗-Leb1例、自身抗体5例、25例未确定抗体的特异性。结论: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保证输血安全、降低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时寻找相容血液及预防和减少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成份输血对胃癌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胃癌病人分为3组:对照组,压积红细胞组,全血组.分别采用ELISA法和放免法检测患者术前及术后低1、3、7、14天血清中IL-6、IL-10、COX-2及PGE2含量.结果:手术后第一周是感染发生的主要时期,两周后,炎症反应基本消失,输血能升高患者血清中的促炎因子,降低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但相时于输异体全血,输成份血能降低血清中COX-2、PGE2、IL-6的含量,升高血清IL-10的含量.结论: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输血能促进机体的炎症反应,成份输血致炎效果弱于输异体全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某省七家三级医院输血科管理现状调查,了解医院在输血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技术操作的规范性、输血流程的安全性、输血科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医院输血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旨在为医院及政府职能部门制订有关医院输血安全相关策略提供科学的佐证。方法:1、文献法:对CNKI、维普数据库近五年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2、现场调查:对某省7家三级医院输血安全管理现况调查。结果:所调查的7家医院输血安全管理制度知晓率较低,储血冰箱未按照正确的时间进行监测,医务人员对病人输血反应观察不到位,输血前医患沟通较好,输血差错自愿报告系统超过60%的医院尚未建立,输血不良事件发生后,只有14%的医护人员愿意主动上报,输血科医务人员30岁以上的不到30%,专科以下学历占66%,专业背景37%为检验专业,无学历的占8%。结论:医院输血安全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管理制度知晓率低、执行不到位,储血过程未按相关要求进行监测,输血科医务人员过于年轻化,学历层次较低,专业背景单一。建议医院应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通过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快速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结果的分析,探讨其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抢救的重要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腹部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均实施快速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记录血型定型结果与交叉配血结果,对血型定型正反不一致,交叉配血结果不相合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56例入组患者实施快速血型定型显示有40例存在正反定型不一致,占比为25.64 %(40/156),其中男性21例,占比52.50 %(21/40),女性19例,占比47.50 %(19/40),年龄分布10岁以下占比15.00 %,10~30岁占比37.50 %,31~60岁占比35.00 %,61岁及以上占比12.50 %,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分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8例,检出率为5.13 %,其中男性2例占比25.00 %,女性6例占比75.00 %,有输血史7例占比87.50 %,无输血史1例占比12.50 %,比较显示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有输血史高于无输血史(P<0.05);进行卡式交叉配血87例,其中有主侧相合而次侧不合2例,主侧不合次侧相合2例,在抢救用血过程中均采用配合性输血原则。156例患者经过快速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救治成功的有137例,成功率为87.82 %。结论:及时准确的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为创伤患者的输血救治提供有力保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3例大量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不同,将其分为低比例组(1:3)、中比例组(1:2)、高比例组(1:1),比较三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及电解质变化。结果:输血后,三组患者FIB较输血前明显降低,而PT、APTT较输血前显著升高(P0.05),高比例组PT和APTT明显低于中比例组和低比例组,FIB、血小板均高于中比例组和低比例组(P0.05),电解质水平优于低比例组和中比例组(P0.05)。结论:在大量输血时,提高血浆与红细胞比例有利于改善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减少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19.
血液安全与保障——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液安全及保障"是个永恒的主题,军事医学科学院从建院之初到现在的60年间,开展了包括血液采集、检验,血液筛查、制备、储存、运输、输注及新型血源开辟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血浆代用品开始,先后在输血传播(病毒)传染病的检测、相关灭活方法与装置、临床输血安全、血液制品与代用品及其新型血液成分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技术、产品、装置与标准,力求为形成整体、灵活、精确、高效、优质的安全血液供应链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0.
袁露 《蛇志》2023,(1):104-107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急诊输血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急诊科需输血治疗患者46例,按照入组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输血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安全管理得分、输血相关指标评价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输血安全管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输血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取血后30 min输注率及血标本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备血、输血平均时长和血型初检或血型申请单错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输血患者中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能够有效减少输血备血时间,保障患者输血安全,为患者的抢救和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