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小麦孕穗期用4000ppm乙烯利处理诱导雄性不育时,穗部乙烯大量释放的时间集中在大约10天以内,形成高峰。乙烯熏气直接处理三天(1~100ppm,每天12小时),明显增加不育率,但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其它方面未见影响。AgNO_3(500ppm)预处理对乙烯利(乙烯)抑制小麦生长和杀雄等具有拮抗作用。对杀雄过程中乙烯利的运转、分解以及乙烯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应用化学药物诱导小麦产生雄性不育,是 配制杂交小麦,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方法之一。 乙烯利作为小麦化学杀雄剂,近年来,国内外有 一些研究报道[1,3.4,5]。但是,用乙烯利进行化学 杀雄,有效施药时间很短,而且药害副作用比较 严重,这些缺点大大影响了它在实践中的广泛 应用。因此,探索和研究新的化学杀雄药物,已 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2,6]  相似文献   

3.
雄性不育雄性不育是指植物的雌性(雌蕊)正常,雄性(雄蕊)不正常,不能产生花粉或花粉败育的现象.雄性不育现象在植物中普遍存在,玉米、高粱、小麦、水稻、洋葱等作物中都有发现.玉米中有一种雄性不育的变异,植株在开花抽穗期,雄穗上的花药不能显示出来,整个植株不能开花散粉,其雌蕊的发育正常,能接受另一植株的花粉而结实.又如我国科技工作者发现的雄性败育的野生稻等.  相似文献   

4.
利用化学杀雄剂诱导农作物雄性不育,并 用来配制杂种,是利用杂种优势的一项新技术, 近二十多年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特 别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上研究 较多[1,2,4]。但化学杀雄剂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的 问题,则还没有报道。为此于1977-1980年进 行了一些初步研究。我们先后共试验了杀雄剂 1号、乙烯利、氨基磺酸、甲基砷酸铁胺等11种 药物,结果杀雄剂1号对油菜杀雄效果最好[3]。 为了指导杀雄技术和为寻找新的杀雄剂提供依 据,现将有关杀雄剂1号诱导油菜雄性不育的 效果及其机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答:和蕨类植物一样,被子植物也有世代交替。它们从受精卵开始,经胚、成长的植物体至雄蕊花粉囊中的花粉母细胞和雌蕊的珠心中的胚囊母细胞,为孢子体世代。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单核花粉粒即小孢子(进入雄配子体世代)。花粉粒的三个细胞时期(包括花粉管)即为退化的雄配子体;雌蕊的胚囊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胚囊细胞即四个大孢子(即雌配子  相似文献   

6.
问:在植物学84页的图54小麦的花中2鳞被在雄蕊下,我们在观察小麦花的构造时鳞被的所在部位与图的部位有所不同,是在单一雄蕊的两侧,希望,把小麦花的构造情况详细的给我们写来才好.答:植物学教科书84页的小麦花的构造是不正确的,再版时,一定要改换。小麦花的构造是这样的:外稃内稃各一片,套合着生长,像肥皂盒似的,外稃扣在内稃的外面。如果是有芒的花,芒长在外稃上。在这两面稃片里面,包藏着浆片[书上叫鳞被]两个;雄蕊三枚;雌蕊一枚,柱头两个,上面生有羽状分枝。这两个浆片相当花被,它们长在靠近外稃的那面。你观察的很正确,正对着外稃有一个雄蕊两个浆片生在这一个雄蕊的两侧;也就是说,有一个雄蕊是在两个浆片之间生长着的。(徐晋铭答)  相似文献   

7.
雄蕊是种子植物产生花粉的重要生殖器官,其是否正常发育关乎到植物的繁殖状况,并且会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影响。通过RT-PCR技术鉴定拟南芥转录共激活子ANGUSTIFOLIA3(AN3)的两个敲除突变体an3-1和an3-4;通过形态学检测发现,突变体an3-1和突变体an3-4的雄蕊较野生型雄蕊短,而雌蕊却无明显变化;通过构建AN3启动子GUS表达载体,对Pro-AN3-GUS植株的花组织进行染色,并观察,结果表明,AN3基因在拟南芥的种子胚、成熟的花粉、柱头、花瓣中均有表达。这个结果证明AN3能在拟南芥生殖生长期间在花器官等重要组织中表达,这个结果与an3-1和an3-4的雄蕊变短的结论一致。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拟南芥转录共激活子AN3正向调控花的雄蕊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光镜(LM)对臭椿花序及花器官的分化和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1)臭椿花器官分化于当年的4月初,为圆锥花序;2)分化顺序为花萼原基、花冠原基、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5个萼片原基的发生不同步,并且呈螺旋状发生;5个花瓣原基几乎同步发生且其生长要比雄蕊原基缓慢;雄蕊10枚,两轮排列,每轮5个原基的分化基本是同步的;雌蕊5,其分化速度较快;3)在两性花植株中,5个心皮顶端粘合形成柱头和花柱,而在雄株中,5个心皮退化,只有雄蕊原基分化出花药和花丝。本研究着重观察了臭椿中雄花及两性花发育的过程中两性花向单性花的转变。结果表明,臭椿两性花及单性花的形成在花器官的各原基上是一致的(尽管时间上有差异),雌雄蕊原基同时出现在每一个花器官分化过程中,但是,可育性结构部分的形成取决于其原基是否分化成所应有的结构:雄蕊原基分化形成花药与花丝,雌蕊原基分化形成花柱、柱头和子房。臭椿单性花的形成是由于两性花中雌蕊原基的退化所造成,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加速衰老——渍害的主要表现,可以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增加作为定量指标。在不同时期对小麦地上部喷施乙烯生物合成前体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或乙烯发生剂乙烯利以增加体内乙烯产生,发现渍水前10天喷施,使小麦生长受一定程度抑制,可显著提高抗渍性。在渍水前5天或渍水同时给予ACC,植株的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与未处理的受渍植株的含量无显著差异,而渍水5天再进行喷施时,则进一步加速叶绿素分解和丙二醛的积累,加重了渍害。此时期以ACC或乙烯利处理不渍水的对照植株,既不加速叶绿素分解,也不促进丙二醛累积,表明乙烯具有加速衰老的作用,但不是渍水启动衰老加速的内因。  相似文献   

10.
刺山柑雄全同株性系统的适应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布于新疆北部干旱荒漠区的刺山柑Capparisspinosa性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物种具有典型的雄全同株性系统.雄花和两性花的雄蕊均正常发育,且有长短之分;两性花的雌蕊发育正常,而雄花的雌蕊败育,只行使雄性功能.(2)居群间每天开放的雄花和两性花比率、两性花的长短雄蕊数及雄花短雄蕊的花丝与花药长等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但花器官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单花花期为15-16 h,每天18:00时左右开始开放,有强烈的气味和花蜜产生.植株每天产生的雄花和两性花数是随机的,可形成短时的雄花与两性花异株,但居群内雄花数比两性花数多.(4)三个居群两性花的P/O值分别为1.57×104、1.65×104和1.71×104.居群内雄花和两性花的花粉数及长、短雄蕊花药的花粉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居群间雄花和两性花的花粉数、两性花的胚珠数及P/O值差异也不显著(P>0.05).(5)各居群雄花和两性花长短雄蕊的花粉活力动态变化曲线相似,花粉寿命为18-20 h,两性花雌蕊柱头的可授期为16-18h.(6)访花昆虫为膜翅目Hymenoptera和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3个居群共有7种访花昆虫,其活动受天气影响很大.(7)两性花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授自花花粉、同株异花花粉和异株异花花粉后均可结实,属于混合交配系统.刺山柑的雄全同株性系统可能是在长期与荒漠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雄花的出现不仅增加了花粉数和P/O值,提高了植株的雄性适合度,同时增加了花的数量、对传粉昆虫的吸引力以及两性花柱头接受异花花粉的机会,提高了异交率和雌性适合度,保障其在荒漠极端环境中繁殖成功.  相似文献   

11.
KMS-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化学药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是培育杂交小麦,利用杂种优势的一种途径。寻找高效、稳定和低毒的化学杀雄剂则是当前科研和生产中提出的课题之一。 KMS-1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合成的一种新型药剂,化学名称为3-对氯苯基-6-甲氧基-均三嗪-2,4(1H,3H)二酮的三乙醇胺盐,化学结构式为:  相似文献   

12.
雄全异株植物瘿椒树(省沽油科)的传粉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文  刘文哲 《植物学报》2010,45(6):713-722
从开花动态、传粉昆虫、花的形态结构、繁育系统、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等方面研究了我国特有珍稀植物瘿椒树(Tapiscia sinensis Oliv.)的传粉生物学特性。瘿椒树是典型的雄全异株植物,两性花中含有功能性花粉,且自交亲和,但雄花花粉活力和萌发力是两性花的10倍以上。雄株和两性植株具有相同开花物候期,花期均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单花期为4-5天,雄花和两性花的5枚花药开裂的不同步性明显延长了散粉时间。两性花雌蕊先熟,柱头可授性较长。具有适应风媒和虫媒传粉的花部特征。传粉昆虫主要为蜜蜂科(Apidae)和食蚜蝇科(Syrphidae)昆虫,访花高峰期为8:30-10:30。维持瘿椒树雄全异株的可能机制是:雄株总体上增加了异交花粉的数量和质量;两性花的雄蕊为该物种提供了繁殖保障,同时为传粉者提供了报酬。  相似文献   

13.
一种高效的小麦花药培养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自从首次报道获得小麦花粉植株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提高花粉植株产率的研究。已经肯定的对小麦花药培养十分重要的因素有:(1)用适当的化学杀雄剂在减数分裂前后处理供体植株;(2)在3—5℃下预处理花芽1—7天;(3)采用花粉单核中期的花药作为培养物;(4)在29—30℃弱光下培养;(5)选用合适的培养基。至于花药培养基的研究,以往的文献指出,小麦和水稻花药培养要求适当低的铵离子浓度,因此具有低铵离子的N6及马铃薯二号培养基一直被用于小麦花药培养。近  相似文献   

14.
瓠瓜(Lagenarla leucantha Rusby)品种“杭州长葫芦”的正常开花习性,是在主蔓上,每一叶腋开一朵雄花。但在幼苗期用乙烯利喷洒处理,可以促进多生雌花,少生雄花。但当乙烯利与GA_3混合使用时,显示GA_3有抵消乙烯利效应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大小,与GA_3的浓度有关。 不论在长光照、短光照或自然光照下,乙烯利处理都可以促进主蔓多生雌花,少生雄花。但对侧蔓的影响不大。而用GA_3处理,对主蔓的雌雄性别,几乎没有影响。但对侧蔓的雌花数有减少的趋势。 乙烯利喷洒处理时,瓠瓜植株的节数愈多,则连续着生雌花的节数(相当于花数),有减少的顷向。但由处理时植株的顶叶数起到开始着生雌花之间的节数,则不同处理时期之间,相差不大。 试验证明:雄花的花药长度只有在0.2~0.4毫米以下时,才能为乙烯利处理转变为雌花。当雄花发育到花药长度超过0.5毫米时,就不能为乙烯利转变为雌花。乙烯利处理,并不能诱导瓠瓜分化更多的雌花,而只是使原来的雄花芽转变成为雌花。  相似文献   

15.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桦木科(Betulaceae)铁木属花序和花的形态发生过程。结果显示, 铁木雌花序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 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形成1对次级苞片和2个花原基, 每个花原基分化出2个或3个心皮原基, 形成二心皮或三心皮雌蕊, 雌蕊基部有1层环状花被原基。雄花序为柔荑状, 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 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出3个花原基分区, 位于中央的花原基分区, 分化形成5-6枚雄蕊原基, 两侧的花原基分区, 分别分化形成3-4枚雄蕊原基, 雄蕊原基分化形成四药囊雄蕊。雄蕊原基纵裂, 但花丝纵裂没有达到基部。  相似文献   

16.
甜瓜属一新物种(双二倍体)合成及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胚胎拯救方法,首次成功实现了栽培黄瓜(CucumissativusL.,2n=14)与同属野生种C.hystrixChakr.(2n=24)间可重复的种间杂交.杂交F1植株形态一致.其中多分枝、密棕茸毛(尤其是在花瓣和雌蕊上)、桔黄色花冠及卵圆形果实这些特征与亲本C.hystrix相似,而第一雌花节位则与亲本黄瓜(C.sativus)相似.其它性状如株径、节长、叶和花的形状和大小等都介于双亲之间而呈中间型.将杂种F1植株自交并与两亲本进行回交,结果表明F1杂种的雄蕊和雌蕊都是不育的.这可能是由于杂种染色体数目为奇数(2n=19,其中7条来自黄瓜,12条来自野生黄瓜),缺乏同源性而导致减数分裂不正常.利用体细胞无性系突变方法,对杂种的染色体数进行了加倍.流动细胞计量仪测定表明,加倍的F1植株(双二倍体)占再生植株的7.3%,形态一致,其DNA含量为2.35pg,而F1(二倍体)的含量为1.17pg.新合成的双二倍体植株能释放花粉,并且能形成含种子的果实.对生长和发育、营养价值及抗性等方面初步研究表明,这一新物种可望成为一新型作物种,在未来农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不同杂交可形成两种类型的果实一种为腌渍类型,该株系每株可着生30多个大约10cm长的果实,可一次性采收;另一种为耐弱光类型,果形细长,基本上无种子,适合于部分遮荫的环境,如温室栽培.营养分析表明,新物种果实的蛋白质含量为0.78%,矿物质0.35%,均分别高于普通黄瓜含量0.62%和0.27%.对根结线虫筛选试验结果表明,C.hystrix具有高度抗性,其抗性通过正反交可部分转移到F1代和双二倍体中.  相似文献   

17.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与C~(14)-光合同化产物调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文报导了生长调节物质赤霉素(GA)和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CCC)对C~(14)-光合产物调配的影响。用20ppm的GA处理棉花幼铃,可由叶片获得较多的C~(14)-光合同化产物,这表明GA对光合产物的运输具有调配的作用,使幼铃的养料供应得到改善,这可能是GA防脱保铃的原因之一。用40ppm的CCC处理幼铃,结果与GA相反,叶片中C~(14)-光合同化产物输送到幼铃的数量明显下降,看来这种化合物阻碍和削弱了幼铃的调配能力。用GA喷全株与只处理幼铃的有显著不同,结果绝大部分G~(14)保留在叶片中而很少输出,幼铃获得的C~(14)-光合产物减少。用40ppm的CCC喷全株,结果与GA处理相似。但用GA CCC混喷与两者单喷比较,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混喷后幼铃从叶片获得的C~(14)-光合产物比对照和用GA直接处理的幼铃都高,表明混喷可以促进光合产物向幼铃中运输。对激素控制光合产物的运输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小麦(Triticum aestivum)雄核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对小麦花粉胚和愈伤组织的诱导条件和雄核发育的细胞学现象作了研究。结果如下:(1)N_6培养基诱导花粉愈伤组织的效果显著优于 MS 培养基。外源激素对于雄核发育的启动不是必需的,但对愈伤组织进一步的生长却是不可缺少的。(2)用花药整体制片法研究了雄核发育的各种途径,结果表明,不均等分裂和均等分裂的小孢子都能形成花粉胚,但前者占较大比例。(3)在部分多细胞花粉和白化苗中观察到染色体断片和微核,推测白化或畸形的花粉植株可能起源于具微核的花粉。(4)细胞的核内再复制和游离核的融合是产生二倍体和多倍体花粉植株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异细胞质诱发硬粒小麦雌雄蕊败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以具有D染色体组的偏凸山羊草(Aegliops ventricosa 2n=4x=28 DDM~vM~v)为母本,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 D_(213)和阿波罗[Appulo]2n=4x=28 AABB)为父本的异细胞质硬粒小麦杂种的结实性。采用(偏凸山羊草×D_(213))F_1(以下简称F_1)为母本,用硬粒小麦阿波罗置换回交,至(偏凸山羊草×D_(213))×阿波罗(以下简称BC_3)时,杂种植株雄蕊、雌蕊发生退化、败育和各种畸变,导致植株结实率下降到零。这种D染色体组异细胞质杂种经多代回交后不结实的现象是遗传育种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水稻颖花器官突变体的形态解剖分析(英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水稻 (OryzasativaL .)育种后代材料中获得一个受单隐性基因控制的颖花器官突变体。该突变体的内外稃变型、退化 ;雄蕊雌蕊化 ,每个颖花含 1~ 3个发育完整的雌蕊 ,其他雌蕊发育不完全。有的雌蕊化的雄蕊下部为花丝 ,其上着生不规则膨大组织和 0~ 3个羽毛状柱头。横切面和纵切面观察均可见每个颖花含 3个子房。人工辅助授粉后 ,每个颖花可产生 1~ 2粒种子。根据这些结果推断 ,该突变体为类似B功能缺失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