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据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命科学系和亚利桑那生物设计研究所Charles J.Arntzen报道,利用植物生物技术将烟草植物进行基因重组用其生产疫苗,可对淋巴瘤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环境净化向生物技术工业提出新的挑战。Celgene公司(Warren,新泽西)及ENSR(一家环境服务公司,位于休斯敦,得克萨斯)将尝试用生物技术清除危险废弃物。ENSR-Celgene将联手以得克萨斯的休斯敦为基地,采用其生物清除技术,即以天然细菌来消除废弃物。两公司均将投入实验并提供技术资助。不同于许多医学及农业-  相似文献   

3.
农业其它     
951830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会,英]/A/10n.,Bio.tech Forum Eur.-1992,9(10).一660~661[译自DBA,1992,11(24),92.13622] 提供了名为“生物技术在未来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中的作用”的实验室的概况。会议于1992年8月23~24日在Limerick,Eire召开。实验室提供了对有机食品生产任务的进一步了解。在有机生产中将不允许用遗传工程法产生生物或生物产品。所有有机组织都反对对生命形式申请专利,反对向环境释放遗传改良的生物并反对化学杀虫剂抗性育种。但有一些生物技术产品符合有机标准,如用苏云金芽孢杆菌作生防荆。此外,好气和厌氧消化是…  相似文献   

4.
被称为苏联生物技术“沙皇”的Yuri A.Ovchinnikov在苏联真理报(7月22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站在生物技术最前列”的文章。Ovchinnikov除了担任苏联科学院化学-技术和生物科学部门的负责人之外,还是苏联科学院副院长和莫斯科舍米亚金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总之,在我们国家,生物技术的研究水平和规模落后于时代的需要…”。“我们用这种方法(微生物)生产了150万吨动物饲用蛋白,在世界上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生物技术在环境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能起的作用包括对良好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将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生物可降解材料,开发对环境安全的产品加工工艺和废物处置技术。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国外学者认为生物技术中的三个部分属于环境生物技术范畴:一是在环境中应用的生物技术,二是涉及....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物技术解除人类营养和农业生产中的危机 ,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当今世界 ,绝大多数农业商用生物技术无不以压倒一切的优势 ,效力于发达国家 ,而对于贫穷国家的需求则视若无睹。有鉴于此 ,世界各国的生物技术学家 ,于 1999年 5月 19~ 2 1日 ,在北京召开了“植物生物技术研究和合作会议”。这次盛会由国际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 (ICGEB) (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和印度新德里 )、伊比利亚半岛—美洲科学和技术发展计划署(CYTED) (西班牙马德里 )、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 (哥伦比亚卡利 )以及中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包括中国…  相似文献   

7.
生物技术可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生物技术,即利用天然生物的机能及其酶系统进行物质生产和净化环境的技术;二是新兴的生物技术,即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新兴生物技术,人工改造的生物机能及其酶系统进行物质生产和净化环境的技术。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也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消除环境污染的直接应用,如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废弃物的生物综合利用、污染的生物监测等;  相似文献   

8.
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iti)是一种遗传机制已研究比较清楚的模式植物。近年来,生物反应器是当今世界上各国生物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已成功实现衣藻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重组蛋白及抗体,生产的部分产品已经实现了商品化,与其他生物反应器相比,其在外源基因表达水平和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控制转基因沉默和遗传稳定性方面展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因此,莱茵衣藻是一种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生物反应器,必将在未来的药用蛋白生物技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对提高基因在莱茵衣藻叶绿体中表达的策略,转化技术的特点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9.
美国政府颁布了一项管理生物技术的政策。此项政策旨在帮助掌握生物技术产品的各管理部门。在这种体制下“同一物理和生物学法规支配着用现代分子和细胞学方法改进的生物和用经典法产生的生物的命运。…[因而],在通过传统方法或通过分子技术(修饰DNA和转基因)进行的植物和微生物的遗传改良间不存在概念上的差别。”这种生物技术产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并无风险的态度本身受到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普遍欢迎。白宫政府打算把管理壁垒维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因为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在本世纪末可望达到500亿美元,而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石油资源的大量消耗及其价格的不断攀升,世界上许多化学公司已经开始进行重大的战略转向,用生物资源代替石油资源,用生物技术路线代替化学技术路线进行生物燃料及化学品的生产。一种新生代生物能源——生物丁醇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国外动态     
借助阳光将CO2和H2O变成生物燃料,美国杰能科尝试采用生物异戊二烯生产燃料,用生物技术改进树木性质.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0月3日,丰田汽车公司公开了生物技术绿化研究所,公布了生物燃料生产用酵母、停车场和墙面用城市绿化资材、模拟绿化效果的“coolspot”形成技术等生物技术及绿化事业行动。  相似文献   

13.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一类全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聚酯材料.近年来,随着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PHA的微生物发酵生产取得了进一步突破.目前PHA的生物制造体系主要分为传统工业生物技术和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本文从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体系比较分析出发,简要综述了PHA生物合成过程强化、PHA分离纯化及改性加工等研...  相似文献   

14.
正1生物经济与绿色发展生物技术为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医疗保健与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初级农业生产、医疗保健和工业领域可以对经济效益做出重要贡献,即产生正在兴起的"生物经济"。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技术基础之上,以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经济。生物经济包括3个要素:生物技术知识、可再生生物质以及跨应用领域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正>食品生物技术产业主要涉及发酵食品产业、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的生物制造产业以及生物健康与功能食品相关产业等,另外还涉及食品生物技术在食品包装、质量安全检测、食品生产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应用。食品生物技术的最早应用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当时人类已懂得用天然发酵  相似文献   

16.
正《生物产业技术》(Biotechnology Business)是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刊,是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技术信息类期刊,于2005年7月创刊。本刊立足生物产业,关注技术进步,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以及生物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产业化生产,报道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产品和市场信息,探究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所在,沟通企业的需求和科研信息,对生物产业各个领域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促进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产业化。  相似文献   

17.
生物技术国际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IIB)的Alan Bull说,带给生物技术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无可计数。分子生物学进展一直主导着近年来的生物技术,但生物多样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逐步认识,并提到与重组DNA技术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对重组DNA技术的补充。对全新或替代品的需求和对选择性微生物向环境释放的需要都是需对天然生物进行生物技术改进的典型实例。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该研究所设立了一项主要的研究开发计划,即用于生物技术创新的生物多样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新成立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打算培育一些用于农业的改良种和接种物及生产一些用于森林工业和能源工业的新产品。这家新公司,即加拿大生物技术国际公司(BTC)是由美国生物技术国际公司(BTI)(坎布里奇,马萨诸塞州)成立的。BTC公司(卡尔加里,艾伯塔)与BTT公司合作的第一个商业计划打算培育一些抗宽叶草的除草剂的油菜,这是一个需要590万美元的、自筹的研究与发展计划。油菜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几种植物之一,其销售  相似文献   

19.
在石油价格上涨和燃料用生物乙醇使用范围扩大的背景下,丹麦诺维信公司副董事长兼CSO的Per Falholt发表见解说生物技术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诺维信公司已上市销售生产生物乙醇的酶,据说另一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新产品也即将投放市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业生物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经济需要构建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新型工业模式,即以生物炼制替代化石资源炼制,形成新的生产方式。生物炼制是开拓创新型技术,即采用多联产技术.实现生物质的高效综合利用。是生产能源、材料与化工产品的新型工业模式。工业生物技术是生物炼制的核心技术,是人类生物技术发展史上继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之后的第三次浪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