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9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A)3种主要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产生情况和血清型分布,观察这些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差别.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细菌鉴定与药敏系统进行21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与药敏,对可疑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的菌株,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和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进行3种酶的表型确证,同时采用玻片凝集试验对这些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21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20.7%(45/217),其中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有26株,占12.0%(26/217),产AmpC酶的有11株,占5.1%(11/21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有8株,占3.7%(8/217);对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棒酸和美洛培南这些临床常用抗生素,产酶菌较不产酶菌敏感性明显降低(P均小于0.05);21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分型以G型为主,占39.6%(86/217),其次为L型,占19.8%(43/217);产酶菌株的血清型以B和L型为主.结论广州地区引起临床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以金属酶最常见,其次为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酶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性降低;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型以G型为主,产酶菌株以L和B型为主,临床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根据实验室的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感染中的流行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德灵MicroscanWalkAway96SI系统鉴定细菌和读取最小抑菌浓度。应用肠杆菌重复基因间隔共有序列(ERIC)-PCR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扩增出丰富的区带,在药敏表型相似的情况下被分为9种基因型。结论流行于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各科室患者中呈现出散发的状态。ERIC-PCR指纹图谱基因技术分型方法简便快捷,便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3.
【背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疾病是困扰林麝驯养的重要因素,是一类较难防治的细菌性疾病,目前尚无疫苗可用来预防该病。【目的】研究林麝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现状和分子流行病学规律。【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四川宝兴和陕西镇坪两个林麝养殖中心发病林麝中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耐药情况进行分析,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技术研究分离菌的PFGE指纹图谱,探究其流行病学趋势,并对部分菌株的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得到60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34株来自镇坪,26株来自宝兴。耐药结果表明:60株林麝源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性,不同地区和不同样本源间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总体趋于一致,多重耐药情况严重,以5耐、6耐为主。分型结果显示:60株铜绿假单胞菌PFGE图谱的相似性为49.1%-100%。经聚类分析得到A-O共15种基因簇,其中优势基因簇为C、E、G、J。致病性结果表明,流行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依次为:动物源菌株环境源菌株,且主要流行菌株(基因簇E、F、J)的致病力大于其余菌群。【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两地区具有水平传播的途径,本研究可为跨地区林麝化脓性炎症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共21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把铜绿假单胞菌株分为非多重耐药、多重耐药菌株,分别探讨非多重耐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肺炎的治疗和预后。结果非多重耐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 (144/155 ),35. 7% (20/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死亡率分别为2. 6% (4/155)、32. 1%( 1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抗菌药单药或联合治疗方案对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方案能缩短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平均住院天数(P〈0. 05);抗菌药单药或联合治疗方案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临床有效率、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治疗疗效好,死亡率低,联合治疗方案可缩短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平均住院天数。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治疗疗效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喹诺酮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泵抑制剂对其耐药水平降低的作用,并调查血清型分布情况。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VITEK-2对12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鉴定和药敏检测,并采用羰酰氰基-对-氯苯胺(CCCP)与环丙沙星共同作用,以琼脂稀释法测定耐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的变化,同时用玻片凝集法对耐药株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环丙沙星耐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5.5%)的敏感率最高,只有阿米卡星(64.4%)、哌拉西林(51.7%)和妥布霉素(50.6%)的敏感率大于50.0%,而敏感菌对美罗培南(97.5%)及左氧氟沙星(97.5%)的敏感率最高,妥布霉素(95.0%)次之,对临床常用的13种抗生素,耐药菌较敏感菌的敏感性明显降低(P值均<0.001);耐药菌受泵抑制CCCP作用,M IC降低1~4个稀释度;血清分型率为93.1%,耐药菌的血清型以B型(20.7%)和L型(19.5%)为主。结论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并呈多重耐药,使用抗生素 泵抑制剂可提高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血清学分型可以快速简单地监测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内的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离的29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酶(Metallo-β-Lactamase,MBL)的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用亚胺培南-EDTA纸片法筛选2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产MBL的铜绿假单胞菌,用PCR扩增法检测29株菌中金属酶VIM和IMP基因。结果29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中,亚胺培南-EDTA纸片法筛选出MBL阳性菌株5株,阳性率为17%。PCR扩增出IMP基因型有4株,阳性率为14%,均为金属酶IMP-9型,未扩增出VIM基因。以PCR法结果为判定标准,亚胺培南-EDTA纸片法敏感性100%,特异性96%。结论IMP-9型为该院分离的这29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中主要MBL基因型。本实验中所用的亚胺培南一EDTA纸片法能简单有效的筛选出产MBL的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培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为临床控制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住院患者不同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率以痰标本中最高,占57.67%;伤口分泌物次之占30.69%。科室分布以ICU(38.1%)、神经外科(15.34%)和烧伤科(14.81%)最多见。同一种抗菌药物对不同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显示出不同敏感性,痰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伤口分泌物标本中高,除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外,对其他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存在差异,临床经验用药时应区别对待不同部位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银染法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效果.方法 体外平板法制备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用银染法观察鉴定.结果 银染后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结论 银染法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与普通病房的分布及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合理、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ICU及普通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阳性患儿的年龄分布、菌株来源、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ICU和普通病房分别分离出82株和429株铜绿假单胞菌,年龄均小于2岁(70.73%和69.23%),以痰标本来源(80.49%和64.80%)为主。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低于普通病房,对其余测试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普通病房。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多重耐药菌55株(67.07%),泛耐药菌44株(53.66%),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26.81%,3.26%)(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ICU常见的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特性,加强耐药性监测,控制医院内感染,对临床医生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菌L型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B法;β-内酰胺酶采用碘测定法;金葡菌采用国际标准化噬菌体分型法;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玻片法。结果:148株细菌L型中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分别占534%和466%。金葡菌占257%,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各占167%。L型对β-内酰胺类和万古霉素较其返祖菌耐药率高,对红霉素及环丙沙星较敏感。返祖菌中金葡菌和表葡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敏感率为960%,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哌酮60%~84%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率约20%,对头孢哌酮(80%)和阿米卡星(66%)多敏感。返祖菌中,金葡菌895%产β-内酰胺酶,MRSA达789%;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无优势型别。结论:医院感染中细菌L型分布及其耐药性与B型不同。  相似文献   

11.
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1 125株,筛选亚胺培南耐药株,常规纸片法检测其耐药性,并用E-test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MBL),采用PCR法检测耐药基因型。结果显示,1 12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共计617株,占54.8%;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共计508株,占45.2%。617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00%为多重耐药,而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率仅为13.78%,明显较前者低(χ2=871.15,P<0.05);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MBL表型阳性共126株,阳性率为15.4%,94株(74.60%)表现为VIM-2阳性,10株(7.94%)表现为IMP-1阳性,1株检出OXA-10,〖WTBZ〗且该例菌株同时表达VIM-2。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多为多重耐药,其产MBL的主要基因型是VIM-2。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的MALDI-TOF-MS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MALDI-TOF-MS)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通过MALDI-TOF-MS法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检测分析,并与生化鉴定方法相比较.结果 MALDI-TOF-MS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后得到肽指纹图片及相关质谱数据,建立MALDI-TOF-MS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结论 MALDI-TOF-MS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准确快速、操作简单等特点,可发展成为食品检验铜绿假单胞菌的重要(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变化,为临床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4—2016年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 5.6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年间共分离出1 945株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为34.2%(666/1945)。标本来源以呼吸道为主,占82.2%(1598/1945)。科室分布以呼吸内科最多,ICU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最高,均>57.0%;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2.0%。3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呈整体上升的趋势。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亚胺培南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呈整体上升的趋势,应重视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以延缓耐药性产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及与阿奇霉素协同抗菌作用。方法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穿心莲内酯和阿奇霉素协同抗菌作用,MTT法测定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生物膜形态的影响。结果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 50μg/mL,和阿奇霉素有协同抗菌作用。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SMIC501天25μg/mL、3天25μg/mL、7天50μg/mL;SMIC801天50μg/mL、3天50μg/mL、7天100μg/mL,形态观察提示穿心莲内酯SMIC80浓度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明显。结论穿心莲内酯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对阿奇霉素也有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了解宜昌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现状。宜昌市城区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用K-B法作药敏试验,并根据统计其耐药情况及耐药表型(模式)分析可能存在的耐药机制。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1 575株,耐药率依次为阿米卡星7.1%、美罗培南17.2%、头孢吡肟20.4%、头孢哌酮/舒巴坦21.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5%、环丙沙星23.1%、庆大霉素23.4%、头孢他啶25.0%、亚胺培南25.2%、哌拉西林30.4%、氨曲南34.5%、复方新诺明59.0%、米诺环素75.6%。多重耐药(MDR)和泛耐药(PDR)株分别占41.5%和0.17%。对各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分别耐药的菌株仍有13%~25.7%对阿米卡星敏感,提示在严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治疗中,β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药加氨基糖苷类仍是一个很好的联合用药组合。细菌耐药性仍呈增长趋势,临床上感染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仍很棘手,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分离的耐碳氢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β-内酰胺酶、整合子I和ISCR1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基因多态性特征。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89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CR检测金属酶、整合子I、ISCR1耐药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细菌基因分型。结果 89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ISCR1基因阳性菌25株(25/89,28%),其中84%(21/25)为多重耐药,5类及以上药物耐药的菌株占64%(16/25),金属酶基因阳性为11株(11/89,12%),其中有8株携带IMP-1基因,3株携带VIM-2,整合子I基因阳性43株(43/89,48%)。但携带金属酶的菌株整合子I、ISCR1基因扩增均为阴性;PFGE分型结果显示:89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分为15基因型(A~O),其中A型46株、B型16株、C型4株、D型5株、E型4株、F型3株、G型2株、H型2株,I型~O型各有1株。基因型集中的A型~G型,各型中的菌株来源于不同医院,呈多态性,每群均存在克隆株。结论 基因捕获元件整合子I基因及ISCR1广泛分布在大连地区耐碳氢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中,并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泛耐药显著相关,特别是ISCR1基因;大连地区整合子I、ISCR1并未携带金属酶基因盒。PFGE结果提示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基因多态性,但仍存在高度同源性的流行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PFGE对医院环境物体表面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相关性检测与分析,探讨PFGE在监测和控制医院感染方面的意义。方法选择SpeⅠ酶对铜绿假单胞菌染色体DNA进行酶切,选用适宜的实验条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电泳酶切指纹图谱,了解其流行状况。结果14株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经Spe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电泳,在30~800 kb之间产生18~24条大小不同的DNA切割片段区带。可分为9个带型。结论PFGE具有分辨力高,重复性好的特点,是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灰肉红菇(Russula griseocarnosa)是岭南地区著名的野生食药用真菌。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的方法,从灰肉红菇子实体分离获得一株内生真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为爪哇虫草(Cordyceps javanica)。以牛津杯抑菌圈法及二倍稀释法测试了其菌丝体胞内和胞外多糖粗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水溶性胞内、胞外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均具有抑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为37.5 mg/mL。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不同时期的影响。方法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用于检测铜绿假单胞菌LPS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不同阶段生成量的影响,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学改变。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具有阶段差异性和浓度差异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LPS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菌丝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3年来我院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对2010年至2012年我院各类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获得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WHONET5.3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共计369株,其对多黏菌素B无耐药,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彬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6.81%~22.73%),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32.47%~73.38%)。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上治疗该菌感染时应根据药敏检测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