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雀雏鸟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长是生物学上一个老问题,D'Arcy Thomson远在1917年即加以总结,写出“生长与形状”,其后Huxley(1932)又对相对生长问题写过专著,Brody(1945)写过“生物能量学与生长”的巨著。但生长是生物学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所以近来在这方面的论著仍甚多(Sholl,1954;Berrill,1956;Le Gros Clark and Medawar, 1945)。但对野生鸟类的  相似文献   

2.
刘喜悦 《生态学报》1982,2(1):10-11
麻雀(Passer montanus)成体体重一般在19克左右,而它的羽毛约占0.9克。羽毛主要起热隔离保持体温的作用,飞羽更负有生存所必需的飞翔功能。本文旨在揭示麻雀雏鸟初级飞羽的生长规律及其与体重生长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大苇莺雏鸟的耐寒性及体温调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苇莺(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orientalis)在北京地区,于6—8月间繁殖。繁殖期间成鸟与雏鸟都是以昆虫为食,对农业有一定的益处。我们在对大苇莺的生物学研究时,曾做过一些雏鸟的耐寒试验。关于大苇莺雏鸟的体温调节及耐寒性等问题,至今尚未见有报道。故将我们进行的试验结果加以整理,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4.
1984年夏季我们在太原地区对黄斑苇鸠(Ixobrychus sinensis)体温调节能力作了观测,现报道如下。一、方法在太原市南郊蒲草丛中找到有卵的巢后,做上标记。自幼鸟出壳日起,每日清晨和中午用626—4型半导体点温计(灵敏度±0.5℃)测量雏鸟的肛门温度。测量前,将雏鸟在巢外放置5~1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雏鸟体温值基本没有变化)。按日龄观测体温动态(孵出当天记为1日龄),同时记录雏鸟的形态发育特征,共观测3窝14只雏鸟。在观测过程中,雏鸟没有死亡。二、结果与讨论根据测量结果,将雏鸟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作出右图,并求得各日龄雏鸟的体温调节能…  相似文献   

5.
毛丝鼠幼仔,六日龄已基本上达到恒温水平。吮乳期幼仔的静止代谢率较威体高;二日龄前,代谢率变化不符合体表面积定律;二日龄后,趋向成年恒温动物代谢类型,而符合体表面积定律。幼仔在25℃环境的热能消耗比20℃时少。  相似文献   

6.
布氏田鼠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庆生  王德华 《动物学报》2005,51(5):780-789
为探讨布氏田鼠幼体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特点,我们对其胎后发育过程中代谢产热和体温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定记录了1—40日龄的布氏田鼠幼体在巢中的体温,在23℃和30℃条件下的静止代谢率,以及在23℃和30℃时暴露1.52h后体温的变化,计算了幼体的总热传导率和恒温指数,并测定了聚群对幼体代谢产热的影响。布氏田鼠是典型的晚成型发育类型,幼体出生时身体裸露,体温调节能力很差。17日龄前,幼体在23℃冷暴露1.5—2h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9—17日龄幼体的恒温能力发育迅速,1713龄后幼体在23℃时开始表现出有效的恒温能力。幼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升高的恒温指数和逐渐下降的总热传导率,也反映了幼体不断增强的恒温能力。虽然幼体在发育早期恒温能力差,表现出变温性的特点,但代谢率的测定表明,即使刚出生的幼体也具有受到冷刺激而增加产热的反应。聚群实验结果表明,幼体的聚群行为在降低代谢率、节约能量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巢中幼体体温的测定表明,1—40日龄幼体体温逐渐升高的趋势明显,且始终保持在33℃以上。这些结果说明,布氏田鼠的幼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靠细致的母体关怀、聚群行为、巢的保温作用以及自身较弱的产热能力来使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不会因体温过低而使幼体的生长速度降低[动物学报51(5):780—789,2005]。  相似文献   

7.
长爪砂土鼠体温调节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绍亮  孙儒泳 《生态学报》1982,2(2):189-199
恒温动物体温调节发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几十年来有较多进展。但是,国内在啮齿动物方面尚未有过研究报道。 长爪砂土鼠(Meriones unguioulatus)分布于我国北部及蒙古的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地带,是一种主要的草原害鼠(夏武平等,1966)。近二十多年来又成为广泛应用的实验动物,在国内外都有饲养种群(田嶋嘉雄,1972;Mele,1972)。关于长爪砂土鼠体温调节的发育,迄  相似文献   

8.
白琵鹭繁殖及雏鸟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白琵鹭的繁殖习性,雏鸟生长等生态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平均窝卵数38±12枚,平均卵重855±93g;雏鸟生长模型为Wt=20315/1+e278-019t。  相似文献   

9.
晚成性哺乳动物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情况,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可分为早成性、晚成性和未成熟性3类。本文主要综述了晚成性哺乳动物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特点。这类动物的幼体出生时一般身体裸露,热传导率较高,产热能力较差,不能进行有效的体温调节。当环境温度低于热中性区时,单独的个体不能维持较高的恒定体温。但晚成性幼体也具有一定的体温调节能力,当受低温刺激时,即使新生幼体也会具有增加代谢率的反应;同时结合亲体关怀和幼体之间的聚群效应以及巢的保温作用等方式,仍能使其体温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晚成性幼体生理性产热的不足,也可看作是一种有利的特点,这样可以减少能量在体温调节方面的消耗,从而增加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文章最后对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杨荷芳  刘喜悦 《生态学报》1982,2(4):390-390
本项研究选择麻雀及黄胸鹀为对象。着童分析比较了麻雀(留鸟)与黄胸鹀(候鸟)在化学体温调节季节变化方面的差异及其适应意义。 试验材料取自北京近郊南苑附近。于春、夏、秋、冬各季分别测定了由5℃至35℃ 7种温度等级的耗氧值(温度间隔为5℃)及试验前后的体温变化。共测定2,760只次,其中麻雀2,084只次,黄胸鹀676。用密闭呼吸室及自动测氧装置测定耗氧值,并用热电偶与EKO指针式检流计联用测试体温。现将所获结  相似文献   

11.
白琵鹭雏鸟的生长和恒温能力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和 1995年 4~ 6月在扎龙自然保护区 (4 7°2 9′N ,12 4°0 2′E)测定了 13只白琵鹭 (Platalealeucorodia)雏鸟的体重、体长、翅长、跗长和体温 ,以及环境温度。雏鸟生长符合逻辑斯谛模型 ,而 4~ 8日龄相对生长率最大。随着雏鸟日龄增大 ,体温稳步增加而且不随环境温度局部波动改变 ;冷暴露 2 5min后体温下降的幅度减小。孵出至 2 8日 ,雏鸟的体重与在巢内和冷暴露后的体温正相关 ,其体重和体长也与恒温指数正相关 ,雏鸟身体生长和恒温能力发育有某种同步关系 ,体现了晚成鸟的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12.
人的体温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温是指人体深部血液的平均温度而言,是相对恒定的,通常以直肠温度(约37.5℃)、口腔温度(约37.2℃)和腋窝温度(约36.8℃)来表示.其中直肠温度比较接近于深部体温,且较稳定,但测量不方便. 人体内各器官的温度,由于各器官代谢水平不同而略有差异.肝脏温度为38℃左右,在全身最高.大脑产热也较多,其温度接近38℃.肾脏、胰腺、十二指肠等要低些. 体表各部分皮肤温度的数值差别较大.在环境温度为23℃时测定,足的皮肤温度是27℃,手为30℃,躯干为32℃,头为33℃.由此可以看出四肢末梢皮肤温度低,越近躯干处的皮肤温度越高.身体左右两侧皮肤温度通常是相同的. 皮肤温度的高低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凡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情绪紧张、激动等)都能对皮肤温度产生  相似文献   

13.
大wang雏鸟的生长、发育及其每日能量摄入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爱 《动物学研究》1984,5(4):369-367
大wang(Buteo hemilasius)是青藏高原上常见的一种居留性猛禽,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食物网络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关于它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甚少。张坦心(1965)仅对大wang体的摄食量作过试验。但对雏鸟的生长发育及能量需求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由于大wang营巢地点的险峻,自然状态下生长资料的获得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者于1980年6月将一窝(一卵二雏)wang雏从营巢地点移到科学院青海西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实验室中,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测定它们的生长、发育及其生长过程中每日能量摄入(DEI:Daily Energy Intake)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出汗是在高温下调节体温的重要机制,是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一般情况下,人不出汗,但仍然能通过蒸发散热。先天性无汗腺的人同正常人一样,也能蒸发散热,并且这两种人的蒸发量相等,每小时约37克水,这一部分蒸发量叫做不显汗或无感燕发。不湿汗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三分之一的水蒸气由肺排出,因为吸入的空气中含水蒸气少,而呼出的水蒸气几乎是饱和的。二是组织液通过表皮扩散出来而蒸发的。因此,不显汗与汗腺活动无关,这里所说的“汗”实际上是水蒸气。通常以两种发汗的混合形式出现。当人处在环境为28℃以下,裸体人很少出汗。但当精神紧张时,虽然体温和气温没有改变,但是也能出“汗”,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冷汗”。其出汗的部位只限于手掌、脚底、腋窝等处,叫做精神性出汗,与体温调  相似文献   

15.
鸬鹚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青海省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雏鸟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发育过程中,鸬鹚雏鸟跗足迹和嘴峰的发育早于翅和尾;通过体长与其它各生长指标的相对生长指数的计算。得出跗足迹和翅长的生长比体长快,嘴峰和尾长的生长比体长慢,另外,根据各生长指标特性的变化,将整个生长期划分为0-9日龄,10-23日龄,24-33日龄和34-离巢出飞4个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无脊椎动物,外热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内热脊椎动物(哺乳类和鸟类)体温调节的昼夜节律表现,列举了许多动物体温变化的资料,对教师拓宽知识面和教学参考皆有益。  相似文献   

17.
红腹锦鸡雏鸟的换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了解鸟类的换羽方式和顺序,对于研究鸟类的系统分类、生态及雏鸟的生长发育规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棕背伯劳的雏鸟生长和出飞后行为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3-5月对南充地区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雏鸟的生长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对出飞之后的行为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棕背伯劳育雏期12~13d,观察21雏成活18只,成活率为85.7%。体重、体长和其他形态特征的生长都适用于Logistic方程拟合。出飞后笼养雏鸟的“理翅羽”和“一侧翅下展,同时同侧脚下伸”行为频率最高,分别为18.81%和11.88%。  相似文献   

19.
褐马鸡雏鸟的换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特产珍禽——褐马鸡雏鸟的羽毛生长及脱换即“稚后换羽”进行了观察研究。褐马鸡有小翼羽4枚,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13枚,三级飞羽4枚,尾羽22枚。稚后换羽是飞羽和尾羽全部脱换,仅第一枚初级飞羽当年保留。 褐马鸡羽毛的脱换规律是:飞羽是先生长者先脱换;尾羽是由外向内的“向心型”。  相似文献   

20.
由于潮热是更年期女性的最常见和最特异的症状,也是最痛苦的症状之一。潮热主要发生在更年期过渡期的妇女,主要表现为忽冷忽热,其发生严重的影响了更年期妇女的情绪、睡眠及生活质量。但是其发病的病理学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表明,潮热的发生与体温调节的异常有关,大多数学者认为潮热发生的机制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异常,并通过改变外周和中心体温而实现。因此,本文对潮热时体温调定点,其外周和中心体温的变化情况,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