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在福建南平发现的感染毛蠓(PsycAoda sp.)成虫的冠耳霉(Conidiobolutcoronatus)有关分离、培养和鉴定等工作。在虫尸上,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梨形,大小13.6—30.6×13.6—20.4μm,平均23.6×16.8μm。未见囊状体、假根及休眠孢子。易于人工培养。在培养基上初生分生孢子球形,直径26.4—49.6μm,平均37.8μm。初生分生孢子容易萌发,形成次生分生孢子、以及三生分生孢子、四生分生孢子。许多小型分生孢子外生于初生分生孢子上,卵形,平均大小16.5×13.2μm。分生孢子还可以转化成长柔毛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2.
1984—1987年,在福建的南平、福州、南安等地持续发生了由弯孢虫疫霉(Eryniacurvlspora)感染而引起库蚊(culex sp.)成虫死亡的流行病,病原菌分生孢子梗掌状分枝;分生孢子浅绿色,窄而长,略弯曲,单核,双囊壁,含有多个小脂肪粒,大小29.7—39.6×13.2—19.8(平均32.5×16.1)μm,长宽比1.5—3.0(平均2.0);次生分生孢子梨形,基部为钝的乳突,中间有一大的脂肪粒,孢子大小16.6—19.9×11.6—14.9(平均18.7×13.7)μm;休眠孢子球形,棕褐色,直径23.2—33.2(平均29.5)μm;有假根及囊状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在福建南平地区引起舍蝇(Musca domestica vicina Macquart)流行病的堪萨虫霉(Entomophthora kansana Hutchison)的鉴定工作。该菌子生孢子梨形,大小29.2—49.5×23.1—42.9/μm,平均39.6×31.4μm.次生分生孢子近球形,基部平截,平均大小23.8×21.7μm,虫菌体球形或近球形。假根,囊状体及休眼孢子缺乏。  相似文献   

4.
库蚊虫霉的形态及不同因子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7年5月福建南平库蚊上的虫霉流行病进行观察和鉴定,结果表明库蚊虫霉(Entomophthora culicis)是流行病的主要病原菌(92.4%),其次为弯孢虫疫霉(Eryniacurvispora)(2.9%),同时在库蚊的个体上存在着这两种虫霉的复合感染(4.7%)。库蚊虫霉分生孢子钟罩形,基部平截,端部尖突。分生孢子10.3×13.3-6.6×11.6μm,平均12.1±0.15×9.0±0.15μm,长径比1.40—1.75。休眠孢子内生或外生,平均27.1±0.14μm。假根粗大,无固着器,囊状体缺乏。在蛋黄培养基上生长微弱。对不同因子影响分生孢子萌发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蚜虫的病原真菌新种——安徽虫疫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4年初冬在安徽长江南北大面积蔬菜的桃蚜种群中发生真菌流行病。病原鉴定为虫霉目新种安徽虫疫霉(Erynia anhuiensis Li sp.nov)。分生孢子梗二歧分枝;初生分生孢子单核,双囊壁,长椭圆形、长卵形或倒拟卵形,前二者大小为17.1—33.3×5.9—12.9μm(平均24.7×8.3),长径比2.0—5.4(平均3.0),后者12.6—30.8×8.1—16.5μm(平均22.7×11.6),长径比1.4—2.5(平均2.0);有囊状体及假根,假根有固着器。外休眠孢子球形,光滑,透明,直径22.1—31.9μm(平均26.6)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1987年冬季在南平地区分离的一个腐生耳霉新纪录——异孢耳霉(Conidiobolus incongruus),分生孢子梗无色,不分叉,6—10×50—130μm,分生孢子无色,多数球形,少数亚球形至椭圆形,13—33×16—35μm,易萌发,多数形成菌丝体,少数可形成次生分生孢子或三生分生孢子,弹射在水琼脂上的分生孢子常能迅速产生小分生孢子。接合孢子球形,淡黄色,光滑,直径18—29μm,壁厚2.5—5μm。  相似文献   

7.
古尼虫草分生孢子阶段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古尼虫草[Cordyceps gunnii(Berk.)Berk.]的子座和内菌核作组织分离,用成熟子座自然发射的子囊孢子作孢子分离,经多批次重复操作结果皆获得同一种真菌培养物。鉴定表明这种真菌是拟青霉属的一个新种——古尼拟青霉(Paecilomyces gunnii Liang sp.nov.)。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察氏琼脂上菌落白色至灰色,背面棕色;分生孢子梗短,多从气生菌丝上长出,一般长60μm;瓶梗7—12(-19)×2—3(-4)μm,有再育现象;分生孢子多数拟椭圆形或梭形,表面具细刺,(1.6-)2.6—4.0(-4.8)×(1.2-)1.6—2.5(-3.5)μm,平均大小为4.0×2.6μm;厚垣孢子近球形,光滑;5.5—7.2×3.2—5.5μm。32℃以上不生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1987年冬季在南平地区分离的一个腐生耳霉新纪录——异孢耳霉(Conidiobolus incongruus),分生孢子梗无色,不分叉,6—10×50—130μm,分生孢子无色,多数球形,少数亚球形至椭圆形,13—33×16—35μm,易萌发,多数形成菌丝体,少数可形成次生分生孢子或三生分生孢子,弹射在水琼脂上的分生孢子常能迅速产生小分生孢子。接合孢子球形,淡黄色,光滑,直径18—29/μm,壁厚2.5—5μm。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采自福建南平尘白灯蛾的病原真菌新种:福建虫瘴霉(Furia fujianaHuang et z.z.Li sp.nov)该菌分生孢子单核,双囊壁,倒卵形,16.0-25.8 ×8.4-18.4μm,平均20.0×9.9μm,长径比1.5-3.0,平均2.0。次生分生孢子梨形,平均18.4×11.7μm。分生孢子梗棍棒状,二歧分枝或单枝。有假根和囊状体,基本等粗于孢子梗。假根不形成明显分化的固着器。休眠孢子光滑,20.3—22.8μm。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1987年冬季在南平地区分离的一个腐生耳霉新纪录——异孢耳霉(Conidiobolus incongruus),分生孢子梗无色,不分叉,6—10×50—130μm,分生孢子无色,多数球形,少数亚球形至椭圆形,13—33×16—35μm,易萌发,多数形成菌丝体,少数可形成次生分生孢子或三生分生孢子,弹射在水琼脂上的分生孢子常能迅速产生小分生孢子。接合孢子球形,淡黄色,光滑,直径18—29μm,壁厚2.5—5μm。  相似文献   

11.
杨树落叶时N、P的迁移主要发生在叶和干枝根之间,落叶时叶中2/3的N和1/2的P可迁移至干枝根的皮层和木材之中。皮层和木材中的K在落叶时可能部分向体外排出,叶中的K贮量则几乎保持不变。落叶前后杨树体内N的总循环率可高达62—67%,且以内循环为主;P的总循环率为31—36%,内外循环各占一半,K、Ca、Mg、Si的总循环率均为50%左右,几乎全部为外循环。  相似文献   

12.
深秋落叶前后杨树各部位养分贮量发生巨大变化。叶是生长中杨树的重要养分库,叶中N的贮量可占全树N总贮量的2/3,P、K分别可占1/3。落叶时叶中N贮量的60%和P贮量的50%向外输出,因此落叶中只含少量的N和P,但K含量几乎不变,Ca,Mg、Si含量明显增加。树干、枝和根是N、P和有机养分的冬季贮存库,冬季这些部位的N、P贮量比夏季高得多,但K、Si的贮量略有减少,Ca贮量几乎不变,Mg贮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氚水(3H2O)作为示踪剂,测定杨树(69杨)叶、茎及整株等器官的蒸腾生态边界层厚度并探索植物的蒸腾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杨树嫩叶的叶面蒸腾率大于叶背蒸腾率;叶缘区蒸腾率大于中脉间蒸腾率。幼苗单叶器官的蒸腾生态边界层厚度为5-6cm.全株苗木的蒸腾边界层厚度为24cm.  相似文献   

14.
杨树林带生长阶段与林木分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林带的特殊性,结合树木生长发育和林带结构变化规律,将林带生长阶段划分为幼龄期、中龄期(速生期)和防护成熟期3个时期;采用径级离散度、防护成熟龄、更新龄等量化指标,以杨树林带为例,将3个生长时期定量化;同时依据林带树木对防护效益的贡献和树木的生长状况,将林带树木划分为4级;并给出各生长发育时期的相应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杨树新无性系冠层特性及叶片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11个5年生黑杨无性系的冠层特性进行了研究,供试无性系的冠层特性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不同层次、不同部位间差异显着。垂直分布上的差异主要体现于叶片大小上,而水平分布的的差异则主要体现于叶片数目上。群体总的冠层分布模式为叶面积从上至下,从内到外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
新疆绿洲杨树的生理生态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绿洲是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它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杨树是构成新疆绿洲防护林体系的主要树种。本文在对策勒绿洲杨树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从水分生理和光合作用两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杨树生理生态学特性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初步评述,以期这项工作在独特的绿洲系统内广泛开展,从而为优选绿洲防护林树种、优化防护林体系及确保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经试验,杨树球二孢溃疡病菌(Botryodiplodia populea Z.K.Zhong)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pH6—7,在PDA和麦芽粉培养基生长良好。该病于4月中下旬产生病斑,5月上旬呈现颗粒状的子实体,5月中旬以后逐渐成熟开裂,溢出炭黑色的分生孢子,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树皮内越冬。经室内药剂筛选,660B生物农药抑菌效果最佳,可达95%。  相似文献   

18.
安徽长江滩地杨树人工林个体生长与水淹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通过对长江滩地连续7年的水文动态以及滩地杨树人工林年轮生长序列的研究,分析杨树人工林个体生长与水淹时间、水淹深度以及气候因子的相应关系,建立相关模型。结果表明,林分个体胸径分布格局与滩地的高程具显著的相关性,水淹深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淹的时间,而当年的径向生长与前一年8、9月水淹情况以及气候因子的关系明显。在滩地营造杨树人工林,以丰产为目的宜选择深度小于2m的地域造林,淹水深度超过2m的地域宜  相似文献   

19.
土壤涝渍对杨树和柳树苗期生长及生理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研究了两种杨树无性系(NL80105、NL80351)和柳树在土壤涝渍条件下的生长及生理性状.结果表明,在涝渍胁迫下苗木根系数量减少,根系长度缩短,根活力下降;高生长降低;最终生物量明显减小;叶片气孔对涝渍胁迫有较强反应,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活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柳树与杨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无论从生长还是生理性状看,杨树不如柳树耐涝.  相似文献   

20.
杨树刺槐混交林及纯林枯落叶分解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杨树(Populusspp.)、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纯林及混交林枯落叶一年中的分解及养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杨树枯落叶分解速度较慢,刺槐较快,而混交林则较杨树有较大提高.在分解过程中,杨树枯落叶N、P释放困难,需经过长达10个月的养分富积过程;刺槐枯落叶N、P元素释放较为容易;混交林枯落叶养分富积时间缩短、幅度下降,分解速度加快,说明杨树和刺槐混交有利于枯落叶分解和N、P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