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西马尾松林分类、分布和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尾松林是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中的一个演替阶段,在广西各个地理区域都有广泛的分布,主要见于海拔1300m以下红、黄壤丘陵山地。本文通过群落分类研究划分出3个群丛纲76个群丛。分析这些群丛的外貌、结构和种类成分的变化,可确定其演替趋向和所处的演替阶段,为其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拟赤杨林是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类型 ,属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的一个演替阶段 ,主要见于东部中亚热带地区海拔 1 30 0m以下的红壤和黄壤山地山坡中下部环境比较湿润的地方 ,本文研究划分出 3个群丛纲和 1 3个群丛。它向常绿阔叶林恢复的演替趋向 ,从 1 3个群丛之间的群落外貌 ,结构和种类组成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相似文献
3.
广西木荷林的分类和演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木荷(SchimasuperbaGardn.etChamp.)林是原来的常绿阔叶林遭受破坏以后,在保护较好的情况下,从演替系列群落顺向演替恢复为常绿阔叶林的一个早期类型。本文对广西木荷林进行分类,划分和论述7个群丛的种类组成特点和演替方向,可供进一步研究和规划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参考 相似文献
4.
拟赤杨林是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类型,属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的一个演替阶段,主要见于东部中亚热带地区海拔1300m以下的红壤和黄壤山地山坡中下部环境比较湿润的地方,本文研究划分出3个群丛纲和13个群丛。它向常绿阔叶林恢复的演替趋向,从13个群丛之间的群落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相似文献
5.
广西拟赤杨林分类和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拟赤杨林是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类型,属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的一个演替阶段,主要邮于东部中亚热带地区海拔1300m以下的红壤和黄壤山地山坡中下部环境比较湿润的地方,本研究划分出3个群丛纲和13个群丛。它向常绿阔叶林恢复的演替趋向,从13个嫩丛之间的群落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相似文献
6.
7.
8.
9.
以栲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在广西广泛分布于东部中亚热带地区海拔700 m以下红、黄壤丘陵山地,而且是这个区域最有代表性的地带性群落类型;在南亚热带和北热带山地也有小片分布。本文描述了广西常见的13个群丛,扼要地阐述了它们的地理分布、生境特点和种类组成。所有这些材料可作为其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以天然更新常绿阔叶林、老龄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林(代表一代杉木林)、二代杉木萌芽天然更新林和二代杉木人工林作为杉木林生态系统转换模式的系列样地,研究了不同季节(3月、6月、9月和12月)4个样地0~20和20 ~ 40 cm土层土壤中酚类物质(包括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样地土壤总酚含量最高(278.40 ~3 012.98 μg·g-1),复合态酚含量次之(20.67~ 430.54 μg·g-1),水溶性酚含量最低(0.36~6.01 μg·g-1).各样地问不同土层中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含量均值的高低变化不一致,但总体上顺着森林生态系统转换的方向(天然常绿阔叶林→一代杉木人工林→二代杉木人工林),0~20和20~ 40 cm土层中总酚和复合态酚含量以及O~20 cm土层中水溶性酚含量均值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20~40 cm土层中水溶性酚含量均值则无明显变化规律.各样地0~20 cm土层中各种酚类物质含量总体上高于20~40 cm土层,表明随土层加深,总酚、复合态酚和水溶性酚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各种酚类物质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总酚和复合态酚含量总体上呈现出3月和9月较高、6月和12月较低的变化趋势,水溶性酚含量总体上呈现出随着季节变化(3月至12月)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季节间土壤中各类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显示:随杉木人工林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中会积累一定量酚类物质,但其中水溶性酚含量远低于使植物中毒的水平(50 μg·g-1),造成杉木中毒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2.
用太阳黑子和自相关因子预测杉木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太阳黑子和自相关因子为预测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胸径生长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前3年和8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及前5年杉木胸径生长的年轮指数值对杉木胸径生长存在正相关,前1年和4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及前6年和7年杉木胸径生长的年轮指数值对杉木胸径生长存在负相关,该模型的模拟精度和预测精度分别为9895%和9845%,且可提前5年进行预测,为林木生长预测提供了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根据乔木层次优势种、灌木层优势种和草本层优势种将分布在广西的黧蒴锥(Castanopsis.fissa Rehd.et Wils.]林分为5个群丛,且各群丛的优势种均为黧蒴锥。对5个群丛的地理分布、生境特点、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也进行了分析。这5个群丛分别为:黧蒴锥-鼠刺-杜茎山-狗脊+金狗群丛(C.fissa-ltea chinensis—Maesa japonica—Woodwardia japonica+Cibotium barometz Assoc.)、黧蒴锥-鸭脚木-罗伞树+东方乌毛蕨群丛(C.fissa—Schefflera octophylla—Ardisia quinquegona+Blechnum orientale Assoc.)、黧蒴锥-鸭脚木-九节木+东方乌毛蕨群丛(C.fissa—Schefflera octophylla—Psychotria rubra+Blechnum orientale Assoc.)、黧蒴锥-基脉润楠-野锦香-金狗+东方乌毛蕨群丛(C.fissa—Machilus decursinervis—Blastus cochinchinens-Cibotium barometz+Blechnum orientale Assoc.)和黧蒴锥-茶杆竹+淡竹叶群丛(C.fissa-Pseudosasa amabilis+Lophatherum gracile Assoc.)。 相似文献
15.
腐解3个月后杉木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腐解3个月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并用杉木种子进行了生物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杉木枯枝落叶中的极性和弱极性化感成分以及腐殖土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和胚轴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幼苗干质量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随浓度的提高,杉木枯枝落叶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势和胚轴长的抑制作用明显提高,极性化感成分对胚根长的抑制作用不断减小。随腐殖土中弱极性化感成分浓度的提高,对杉木种子绝对发芽率的抑制作用增加;腐殖土中的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及胚轴长的抑制作用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6.
中亚热带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径级结构与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典型抽样法,以位于中亚热带的福建省将乐县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 Lamb.) Hook.〕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10、15、20、25、30和40 a林分的径级结构、林下植被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均呈正态分布,均在接近平均胸径的径级上植株数量最多;径级和密度间的关系可以用3参数的Gaussian函数表征;不同林龄间胸径差异显著。杉木人工林林下分布有45科80属97种植物,其中灌木层69种、草本层28种,物种丰富,但不同林龄的林分内各种类的重要值差异较大,且不同林龄的林分间优势种、共有种和独有种均明显不同。随林龄的增加,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组成、丰富度指数( R0)、Simpson多样性指数( 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H′)、Pielou均匀度指数( Jsw )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 Ea )均有明显变化。10 a林分的林下物种数量最少(18种),而20 a林分的林下物种数量最多(40种)。林下灌木层的D和H′值分别为0.827~0.923和1.956~2.917,且随林龄的增加均呈“上升—下降—平稳”的变化趋势;灌木层的Jsw和Ea值分别为0.876~0.959和0.686~0.890,随林龄增加均呈“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均在20 a林分中最小、在25 a林分中最大。林下草本层的D和H′值分别为0.639~0.898和1.274~2.435,并随林龄增加均呈波动的变化趋势;草本层的Jsw和Ea值分别为0.775~0.949和0.663~0.896,随林龄增加均呈“降低—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15 a林分中最小、在10 a林分中最大。总体上看,林龄对杉木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以及草本层的均匀度指数均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杉木人工林的经营过程中对林下物种进行合理配置,并进行合理间伐,以促进林下植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杉木光皮桦混交林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桂西北杉木光皮桦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对比研究表明,35年生杉桦混交林的立木蓄积量为441.087 m3*hm-2,比杉木纯林高3.6%。混交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及其N,P,K,Ca,Mg等元素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3.18 t*hm-2,158.3,6.1,16.5,86.3和32.3 kg*hm-2,分别比杉木纯林高9.7%,76.7%,69.4%,96.4%,83.2%,17.0%。混交林地(0~100 cm)土壤容重为0.81~1.22 g*hm-3,比杉木纯林低1.0%~8.0%,而土壤孔隙度,通气度和持水量分别比杉木纯林高2.0%~3.9%。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杉木纯林高5.5%~49.8%。 相似文献
18.
腐解6个月后杉木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腐解6个月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及生物检测。结果表明,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极性和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和胚轴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提高,枯枝落叶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率、胚轴长及幼苗干质量的抑制作用及极性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势、胚轴长的抑制作用均逐渐增强;腐殖土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及胚轴长的抑制作用及极性化感成分对胚轴长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枯枝落叶中的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及幼苗干质量的抑制效应高于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