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光敏核不育水稻等位突变系的APLP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NK58s和NK58F这一对光敏核不育水稻等位突变系的AFLP分析,比较了AFLP,RAPD及RFLP检测DINA多态性的相对效率。结果表明,这三种分子标记的DNA多态性检出效率依次为AFLP>RAPD>RFLP;找出了水稻AFLP分析的最适反应条件;通过AFLP和集群混合分析(Bulked segregating analysis,BSA),筛选出了一批与水稻光敏核不育(PGMS)基因连锁的多态性AFLP产物,已完成了对4个多态性AFLP产物的克隆,Southem杂交证明其中2个为单拷贝顺序,另外2个为低拷贝顺序。对上述三种分子标记各自的优缺点及它们在DNA多态性检测中的适用之处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5460S和5460F这一对水稻等位突变系的AFLP分析,比较了AFLP与RAPD及RFLP检测DNA多态性的相对效率。结果表明,这3种分子标记的DNA多态性检出效率依次为AFLP>RAPD>RFLP;找出了水稻AFLP分析的最适反应条件;在这对等位突变系之间找到了一些多态性AFLP产物,已完成了对4个多态性AFLP产物的克隆,其中3个为单拷贝顺序;用这3个单拷贝克隆的混合物为探针,对作者自己构建的5460S水稻的BAC库进行了筛选,获得了12个阳性克隆,为今后BAC库的筛选打下了基础。此外,对上述3种分子标记各自的优缺点及它们在DNA多态性检测中的适用之处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与其衍生不育系的叶绿体DNA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增了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及从它衍生出来的5个两用核不育系叶绿体DNA的ORF(open reading frame)100、ORF29-TrnC^GCA、rps16(ribosomal proteins16)基因内含子和TrnT^UGU-TrnL^UAA(tRNA^Thr(UGU)-tRNA^-Leu(UAA)等4个片段,并测定了其序列。研究结果表明,粳型光敏核不系农垦58S的叶绿体为粳型。农垦58S衍生的核不育系中,粳型核不育系7001S以及3个籼型核不育系1103S、培矮64S和广占63S的叶绿体DNA为粳型,与选育者提供的细胞质系谱一致。籼型核不育系W6154S的叶绿体DNA为籼型,与选育者提供的细胞质系谱不一致,推断选育者在选育过程中更换过细胞质(曾用不育系作过父本)。5个粳型叶绿体DNA的rps16基因内含子和TrnT^UGU-TrnL^UAA间区的序列相互之间有1-2个单核苷酸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朱英国 《生命世界》1992,19(2):20-22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为两系杂交稻奠定了基础。农垦58S为晚梗型,经济性状不理想,直接利用于生产较困难,必须将光敏核不育特性转育到优良的籼、粳品种中,选育出符合生产要求的光敏核不育系,才有生产利用价值。光周期诱导水稻雄性育性转换特性是由1—2对主效基因控制的,可以通过杂交转育。自八十年代以来,湖北和全国的水稻遗传育种学家开展了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到1991年止,由农垦58S为源的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18个,其中籼稻10个粳稻8个,由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制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开始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5.
光敏核不育水稻光敏色素基因的R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灿稻“IR36”光敏色素基因phyA的cDNA克隆作探针,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和对照水稻“农垦58”进行RFLP分析,性内切酶EcoRv,DraI,HindⅢ、XbaI、MspI等都没有显示出多态性,而用HpaⅡ显示出了多态性。MapI和HpaⅡ是一对同裂酶(识别位点为CCGG),但二者对识别位点上第2个胞嘧啶(即CpG)甲基化的敏感性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农垦58S”phyA基因中C  相似文献   

6.
光敏核不育水稻恢复基因对数和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遗传背景和熟期的9个粳型恢复系相互间和与农垦58S配制杂交组合,1997~1999年研究了农垦58S光敏核不育基因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供试恢复系均携带恢复农垦58S光敏核不育性的1对或2对主效显性基因。T984和农垦58的1对主效恢复基因等位。其它7个恢复系携带2对等位的主效恢复基因,暗示农垦58S的光敏核不育性涉及到2对隐性基因,遗传背景仅影响微效基因的表达和分离。  相似文献   

7.
RFLP、RAPD、AFLP在水稻农垦58S和1514中多态性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用RFLP、RAPD和AFLP三种分子标记技术对农垦58SX1514组合及其F2极性集团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它们多成性和阳性的比率,结果显示,三种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和与目的基因连锁的阳性比率分别为19.93%,5.23%;11.17%,0.76%和86.47%,7.52%。AFLP的多态性比率和阳性比率均为最高。分析探讨了三种分子标记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区间高分辩率作图和筛选与目的基因连锁标记中的运  相似文献   

8.
《Acta Botanica Sinica》2000,42(6):591-594
  相似文献   

9.
中籼杂交水稻亲本多态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唐梅  何光华  裴炎 《遗传》2002,24(4):439-441
对15个籼型杂交水稻亲本进行AFLP分析,结果表明:亲本间遗传距离小,在0.0589-0.3305之间,平均为0.2033。15个亲本按类平均法可聚为两类,Ⅰ类为不育系,Ⅱ类为恢复系。其中Ⅱ类又分为两个亚类,Ⅱ-1不含明恢63血缘、Ⅱ-2全部含明恢63血缘。Ⅰ/Ⅱ-1与Ⅰ/Ⅱ-2间的遗传距离无明显差异,揭示恢复系的遗传基础较一致,这可能是当前的品种不能超过籼优63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水稻的杂种优势,需丰富亲本的遗传基础,扩大其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AFLP标记及在微生物和动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AFLP是在PCR和RFL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分子标记技术,具有稳定好、分辨率高和效率高等特点。AFLP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和动物方面的研究,在构造遗传图谱、遗传多态性研究、育种辅助选择等多领域中有着其它分子标记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和动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SRAP技术研究烟粉虱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AFLP、SRAP2种标记方法分别对2个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种群(一品红、甘蓝)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种方法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的条带数分别为29.4和21.8。(2)AFLP法每对引物组合产生10~23条多态性带,平均17.20条,多态性带的比例平均为57.93%。SRAP法每对引物组合产生5~18条多态性带,平均13.3条,多态性带的比例平均为60.59%。(3)前者的基因多样性范围为0.1503~0.2838,平均为0.2297;后者的基因多样性范围为0.0977~0.2911,平均为0.2332。证明利用SRAP技术和AFLP技术研究烟粉虱的遗传多样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述AFLP分子标记的原理、方法与特点,并综述其在植物遗传多态性及系统发育学研究、基因定位及高密度遗传图谱(或物理图谱)构建和品种鉴定及抗性育种特征性状的分子标记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4.
AFLP标记在研究家蚕遗传多态性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AFLP是一种多态检出效率很高的分子标记技术,在构建遗传图谱,遗传多态性研究,重建分子系统演化树,品种鉴定,基因克隆等众多研究领域有着其它分子标记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在前人用AFLP技术对植物多态性研究的基础上,将AFLP用于家蚕的遗传多态性研究,结果发现在家蚕中同样具有丰富的AFLP标记的多态性。由此暗示AFLP技术亦适合研究家蚕等昆虫类动物的遗传多态性,构建遗传图谱,或用于其分子生态学,分子进化和分类等方面的研究。此外本文还探讨了适合于家蚕等昆虫的AFLP分析的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5.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是一种有效的分子遗传标记方法,具有经济、简便、模板需要量少、重复性高、结果可靠等优点。目前AFLP在动物方面的应用还不是很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用于鉴定分类关系、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AFLP分子标记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AFLP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建立在PCR技术和RFLP标记基础上的新的DNA指纹分析技术 ,具有多态性丰富、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所需DNA量少、可以在不知道基因组序列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等特点 ,现已广泛用于构建遗传图谱、遗传多样性研究、系统进化及分类学、遗传育种和品质鉴定以及基因定位等方面。该文介绍了AFLP标记技术的原理以及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AFLP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基于选择性扩增完全酶切消化后的基因组DNA片段,包括酶切与连接、选择性扩增、检测分析等3个步骤。该技术的运用不需要预知基因组的序列特征,具有较高的多态分辨力,产生的标记是显性标记,可适用于任何来源和各种复杂度的DNA。自AFLP技术问世以来,在酶切、扩增体系、检测和分析方法等方面不断得到改进。本文将以线虫、昆虫、鱼类、鸟类、家畜、鼠、人等为例,介绍近年来AHLP技术在动物或人的遗传图谱构建和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定位、生物多样性、性别决定和繁殖行为研究、疾病及疾病诊断研究等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AFLP标记的特点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民照  康乐 《昆虫学报》2002,45(4):538-54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是一种新兴的很有效的分子遗传标记方法, 它通过对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进行选择性扩增而揭示多态性,具有快速、经济简便、不需要预先知道模板DNA的信息、模板需要量少、重复性高、结果可靠及具有很高的信息含量等优点。AFLP也具有缺点,主要是标记是显性的,同其他显性标记一样,不能区分杂合体和纯合体,因而不能更好地估算种群遗传的变异,对种群遗传结构的分析不能提供更多的统计信息;AFLP技术较复杂,而且经常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对模板DNA质量要求也较高。为了克服AFLP的这些缺点,人们又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其他相关技术,例如AFRP、SAMPL、DALP和TE-AFLP等。目前AFLP在昆虫方面的应用还不是很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应用在生态型鉴定、种群遗传分析、连锁图谱构建等方面,相信随着其技术的发展完善,必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昆虫学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