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自立  陈桂兰 《遗传》1979,1(4):20-24
我国群众性辐射育种工作正在蓬勃开展。 短短数年已选育了二百多个优良品种和品系, 总推广面积达三千五百多万亩。对作物辐射诱 变规律进行探讨,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均有重大 意义。自1973-1978年,我们对下列间题进行 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根据西安辐射站太阳总辐射资料和周围23个气象台站日照百分率资料,建立1961-2009年西安市太阳总辐射资料时间序列,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将全市分为3个区,采取滑动t检验法进行突变检验及阶段分析,研究西安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同时引用西安历年城区人口数据,对城区太阳总辐射与城市发展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太阳总辐射具有东部多、西部次之、中部少的分布特征;1961-2009年呈波段减少的变化趋势,线性倾向率为-2.01%/10a,其中1977-1991年为显著减少阶段,以中部减少幅度最大;其间出现两次突变,突变年分别为1977年及1992年;城市发展带来大气污染物的增加,造成西安城区太阳总辐射对城市发展有较大的响应,西安城市发展对太阳总辐射季节影响上表现为冬、夏季远大于春、秋季.  相似文献   

3.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83年3月23—29日在昆明召开。二百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总结了四年来的学会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修改了会章;选出了新的理事会。原子能农业应用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发展非常迅速。辐射育种迄今已育成160多个新品种,1982年推广面积总计达一亿二千多万亩。我国辐射育种已进入世界的先进行列。核技术在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各  相似文献   

4.
前言 我国小麦辐射育种,自1958年以来,已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先后育成“新曙光一号”等三十多个品种,有的已大面积推广,在农业增产上起了积极作用。我校师生于1972年起,结合教学和生产,开展了小麦辐射育种工作,目的在于了解射线对作物的辐射效应,认识变异规律,选择有益突变,培育新品种。本文报道1972—1975年Co(60)-γ射线对小麦M_1、M_2、M_3代的辐射效应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UV-B(ultraviolet-B)辐射会在多个方面对植物产生影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UV-B除了作为一个胁迫因子外,还会作为信号调节因子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本文把UV-B辐射对植物形态建成和生理代谢的影响、植物响应UV-B辐射的信号通路以及UV-B与其他因子复合作用对植物的影响等进行了论述,并对植物响应UV-B辐射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UV-B辐射的增强对植物的影响是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UV-B辐射增强对植物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动态,讨论了在增强了UV-B辐射时,植物在生长发育、生理形态、光合作用、物质次生代谢、抗氧化系统和分子防御反应等多个层次的变化,同时还探讨了UV-B辐射与其它环境因素联合作用对植物的影响。并展望了UV-B辐射对植物的影响领域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从量子角度探讨南京地区的太阳辐射资源,在理想大气条件下对2008年南京地区的光合有效辐射波段的量子辐射进行了计算.在2008年的366天中每隔20分钟计算一次量子照度,然后通过累积计算得到太阳直接辐射年总量.应用相关公式,计算出了散射辐射年总量,总辐射年总量和光合有效辐射年总量.经过与一些相关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计算结果正确合理.  相似文献   

8.
马晓丽  郝金花  韩榕 《植物研究》2007,27(6):669-673
采用He-Ne激光辐照对增强UV-B辐射后小麦幼苗的损伤修复作用进行了研究。小麦种子在盛有湿滤纸的培养皿内25℃下进行萌发。萌发后小麦幼苗在经10.08 kJ·m-2·d-1的增强UV-B辐射,然后再用5 mW·mm-2的He-Ne激光进行辐照。通过小麦幼苗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多胺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测定了He-Ne激光对小麦UV-B损伤的修复情况。结果表明,游离脯氨酸、多胺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变化同小麦幼苗损伤的修复的能力相关联。He-Ne激光辐照可使由增强UV-B辐射后诱导叶片升高的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增强UV-B辐射对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促进的作用。辐射6 d后PAO和POD总的活性呈正相关性,PAO和POD活性都呈现B组最高,L组最低,且差异显著。显示He-Ne激光对两种酶由于增强UV-B辐照造成的伤害有一定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1981年7月21日到8月8日,农业部委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沈阳举办了“全国辐射遗传育种训练班”。训练班上北农大毛炎麟讲”辐射生物学”;哈尔滨师大李集临主讲“辐射细胞学”,并有实验课;辽宁省农科院丘成建教授讲“辐射诱发抗病和优质突变体”,植生所顾瑞琦讲“辐射对植物细胞的伤害及其修复等。参加训练班的学员大多是富有实际辐射育种工作经验的中级科技人员,通过这次训练班丰富了辐射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对辐射育种中的一些方向性问题进行研讨。一致认为这次训练班为进一步搞好辐  相似文献   

10.
基因组三维结构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染色质拓扑关联结构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ed domain,TAD)是DNA复制和基因转录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DNA损伤修复的功能单元,在辐射诱导的DNA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研究表明,TAD并非是完全独立的结构单元,其内部常呈现多层级结构,对基因表达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为探究TAD多层级结构在细胞辐射响应中的作用,本研究使用TAD层级结构识别算法OnTAD对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5Gy X射线照射的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基因缺陷的成纤维细胞,共26个样本的Hi-C(high-through chromosome conformation capture,Hi-C)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辐射后细胞的TAD层级结构出现规律性变化,高层级TAD缺失较多,低层级TAD相对保守;辐射诱导的TAD层级结构变化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参与细胞辐射响应;ATM是辐射诱导TAD层级结构变化和恢复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为从TAD多层级结构角度理解基因组三维结构在细胞辐射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多蒴灰藓对强紫外线照射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多蒴灰藓(Hypnum fertile)置于紫外辐射下照光3周,研究了紫外辐射对多蒴灰藓的损害及其生理响应。结果表明: 与对照(自然环境)相比,多蒴灰藓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紫外辐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MDA含量却明显增加,SOD、POD和CAT活性也相应增加;增加紫外辐射量会引起多蒴灰藓的氧化胁迫,其能通过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来减轻这种胁迫。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数字化辐射虚拟人研究是以中国数字人高分辨三维结构数据集为基础,构建可用于蒙特卡洛辐射模拟的三维计算模型,并实现X射线、中子、质子等多粒子多能级的仿真计算。论著中讨论了基于高分辨人体结构数据集的辐射模型构建过程和特点,以及蒙特卡洛模拟软件,并将剂量测定结果与现有的国外人体模型模拟数据进行了比较。中国数字化辐射虚拟人模型是具备中国人体特征的辐射模型。计算结果很大程度上补充或校正了现有放射学计量数据集,为临床放疗规划、核医药、核辐射防护设计提供精确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成熟期不同的两个番茄品种同辉(早熟型)和霞光(晚熟型)为试材, 模拟兰州地区12%和20%臭氧层减薄时增强的UVB辐射(分别为T1=2.54 KJ.m-2.d-1和T2=4.25 KJ.m-2.d-1),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增强UV-B辐射对其花粉生活力的影响以及雄蕊中4种内源激素(IAA、GAs、ZR和ABA)和多胺(Put、Spm和Spd)及脯氨酸的变化。结果表明: 辐射抑制了同辉的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 但只降低了霞光的花粉萌发率; 两种辐射明显降低了两品种番茄雄蕊中的GAs含量, 同时造成同辉雄蕊中Put和Spd含量明显增加, Spm和Put/Spd+Spm比值显著降低; 霞光中3种多胺含量都显著减少, 导致高辐射时Put/Spd+Spm比值上升; 同辉番茄雄蕊的脯氨酸含量不受影响, 但高辐射使霞光番茄雄蕊的脯氨酸含量降低。实验表明, 两品种番茄花粉生活力的变化与增强UV-B 辐射下雄蕊中GAs水平、Spm含量以及脯氨酸含量的减少有关。雄蕊中多胺和脯氨酸含量变化对UVB辐射的响应说明霞光品种对UV-B辐射更敏感。  相似文献   

14.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剂量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介绍了60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从防原医学至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各个阶段辐射剂量学研究的主要情况,包括核试验剂量保证、生物效应照射实验条件及剂量学方法的建立、事故照射剂量重建技术、辐射防护学及其剂量评价、医疗和诊断剂量学、辐射加工剂量及辐照工艺、辐射剂量测量技术、核设施事故剂量学、辐射剂量标准、微波剂量学等所获得的成果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对该所辐射剂量学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陶盛庆  张伟玲 《蛇志》1996,8(3):30-31
自血紫外线辐射及充氧后回输治疗病毒性脑炎12例陶盛庆张伟玲平南县人民医院537300近年来,随着自血紫外线辐射及充氧后回输(简称血液辐射)技术在我院的推广应用,我科于1992年冬至1994年上半年应用血液辐射疗法对12例病毒性脑炎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  相似文献   

16.
UV-B辐射增强对陆地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薛慧君  岳明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6):1131-1137
平流层臭氧的减薄已导致地表中波紫外辐射(UV-B,280~320nm)增强,由于UV-B能被许多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吸收并引起分子构象的变化,因此可对植物的各方面产生影响。本文将近年来特别是近5年的UV-B辐射增强对植物次生代谢物影响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UV-B辐射增强对植物紫外吸收物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环境因子的复合作用对植物紫外吸收物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UV-B辐射增强对次生代谢物影响的生态学意义。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隶属于蓝果树科(Nyssaceae)喜树属(Camptotheca),为抗癌药物喜树碱的主要资源,提高喜树碱的积累以满足临床需求是喜树碱开发的重要途径。该研究运用UV-B辐射对2年生喜树进行每天8h辐射处理,对1年生喜树分别设置每天2h、4h、6h和8h的辐射处理,连续处理12d后分别测定各处理喜树叶的叶绿素、MDA、游离脯氨酸(Fpro)含量和SOD活性,以及幼叶、幼枝和根中喜树碱含量,分析UV-B辐射对喜树生理指标和次生代谢物的影响,以揭示喜树碱为喜树适应UV-B辐射逆境的防御产物。结果显示:(1)2年生喜树经UV-B每天8h辐射处理12d后,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而MDA、Fpro和喜树碱含量均增加,说明每天8hUV-B辐射对2年生喜树产生了较强的胁迫伤害。(2)1年生喜树经UV-B辐射处理12d后,随着每天UV-B辐射时间的增加,叶绿素含量不断降低,Fpro含量显著增加;每天2~6h处理的MDA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总体随处理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每天8hUV-B辐射的MDA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SOD活性随每天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说明每天8h的UV-B辐射对一年生喜树也产生了胁迫伤害。(3)1年生喜树幼叶、幼枝和根中喜树碱含量随着每天UV-B辐射时间的延长均呈递增趋势,而且每天8h辐射处理的喜树碱含量均最高,其中幼叶和幼枝中喜树碱含量显著高于根中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增强UV-B辐射对喜树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而喜树通过改变生理以及次生代谢机制,以进一步产生喜树碱来响应增强UV-B的胁迫。  相似文献   

18.
以成熟期不同的两个番茄品种同辉(早熟型)和霞光(晚熟型)为试材,模拟兰州地区12%和20%臭氧层减薄时增强的UV- B辐射(分别为T1=2.54 KJ·m-2·d-1和T2=4.25 KJ·m-2·d-1),研究了大田条件下增强UV-B辐射对其花粉生活力的影响以及雄蕊中4种内源激素(IAA、GAs、ZR和ABA)和多胺(Put、Spm和Spd)及脯氨酸的变化。结果表明:辐射抑制了同辉的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但只降低了霞光的花粉萌发率;两种辐射明显降低了两品种番茄雄蕊中的GAs含量,同时造成同辉雄蕊中Put和Spd含量明显增加,Spm和Put/Spd+Spm比值显著降低;霞光中3种多胺含量都显著减少,导致高辐射时Put/Spd+Spm比值上升;同辉番茄雄蕊的脯氨酸含量不受影响,但高辐射使霞光番茄雄蕊的脯氨酸含量降低。实验表明,两品种番茄花粉生活力的变化与增强UV-B辐射下雄蕊中GAs水平、Spm含量以及脯氨酸含量的减少有关。雄蕊中多胺和脯氨酸含量变化对UV- B辐射的响应说明霞光品种对UV-B辐射更敏感。  相似文献   

19.
紫外线-B辐射对植物DNA及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衰减,导致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量有明显的增加,其中UV-B辐射对植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分子生态学理论认为,UV-B辐射对植物造成的损伤,首先伤害植物的生物大分子,即进行光化学修饰。本文就臭氧衰减对生态环境和植物的影响途径进行了讨论,重点论述了UV-B辐射对植物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和DNA的损伤修复途径。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植物对UV-B辐射的抗性机理和DNA修复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太阳辐射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得以维持并发展的基础, 对森林中的辐射传输过程进行建模对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三维辐射传输模型的迅速发展使得冠层辐射能量分布格局与动态的准确模拟成为可能。为更好地理解三维辐射传输模型以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该文从模型的原理、应用及发展趋势3个角度展开论述。首先简要介绍了辐射度方法、光线追踪法等森林三维辐射传输模型常用的原理及目前代表性的模型, 然后总结了三维辐射传输模型在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最后对模型未来如何通过提高易用性、增加多模型耦合等方式更好地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进行了展望。随着森林生态系统大数据的积累与过程模型的不断完善, 三维辐射传输模型将在未来森林生态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