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描述了耳蕨属一新组——新生耳蕨组Sect.Neopolystichum Ching。小羽片背面具披针形小鳞片 使得新生耳蕨组显著区别于后生耳蕨组Sect.Metapolystichum Tagawa(emend.Zhang&Kung,1996)。 本文对新生耳蕨组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共记载本组植物7种,并给出了各种植物的地理分布。认为九州 耳蕨P.kiusiuense Tagawa是大叶耳蕨P.grandifrons C. Chr.的一异名,二尖耳蕨P.biaristatum(Bl.)Moore极有可能并不分布于喜马拉雅、中南半岛、缅甸和云南。  相似文献   

2.
叶柄具二色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鳞片;叶片中部以下不逐渐缩短;小羽片具耳状突起;小鳞片短型,稀疏。 该系约25种,主产亚、欧、美洲。中国约15种,除东北外,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假黑鳞耳蕨 新拟  相似文献   

3.
本新种形体最近灰脉复叶耳蕨A.leuconeura Ching,但形体较小,羽片和叶片顶端急狭缩呈长尾状,小羽片基都圆楔形,不对称,渐尖头,下面叶脉绿色,不为灰绿色,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4.
李法曾 《植物研究》1985,5(1):157-159
植株高达60厘米,根状茎直立或斜升,顶端密被黑褐色、全缘、披针形鳞片,鳞片边缘有棕色狭边。叶丛生,叶柄长约20-25厘米,禾杆色,初被黑褐色先端卷曲的披针形鳞片,后逐渐脱落;叶片长圆形,长30-40厘米,宽20-25厘米,基部圆形,先端渐尖,3回羽裂;羽片10-12对,斜向上,互生,基部一对较大,柄长约1厘米,卵状披针形,长约16厘米,宽约10厘米,2回羽裂,小羽片约10对,基部上侧小羽片与叶轴平行,下侧一片较大,长圆形,长约6厘米,宽达3厘米,l回羽裂,末回小羽片短圆,边缘羽裂或全缘,其余各对羽片向上渐短。  相似文献   

5.
钱家驹 《植物研究》1984,4(1):128-129
本种近似Athyrium brevfrons Nakai,曾长期被误认为同一种,但形体较大(100厘米左右),羽片长达20厘米,宽达5.5厘米,小羽片较大,长超过2厘米,裂片边缘有许多锯齿,可以区别。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广西石灰岩洞穴植物一新种——木论耳蕨(Polystichum mulunense X.L.Shen R.H.Jiang),本种形态特征近似广西耳蕨(Polystichum guangxiense W.M.Chu et H.G.Zhou)和凤山耳蕨(P.fengshanense L.B.Zhang et H.He),不同之处在于本种根状茎的鳞片披针形,边缘被稀疏的细齿;叶片基部略收缩;小羽片长斜方形至斜方形,革质,疏生,以60~70°的角度斜升羽轴。  相似文献   

7.
陆树刚   《广西植物》1990,10(3):186-188
<正> 植株成丛生长。根状茎直立或斜升,多分枝,具纤细的匍匐茎。叶簇生。叶柄被披针形棕色的鳞片。叶片卵状披针形,二回羽状。小羽片或裂片边缘有锯齿。囊群盖小,膜质。 该组近于sect. Fibrillosae Ching,但裂片的叶脉三分叉或羽状,容易区别;该组不同于sect. Dryopteris在于根状茎分枝。  相似文献   

8.
新蹄盖蕨具有长而横卧的根状茎,其叶轴、羽轴及小羽轴下面被有单细胞短毛及多细胞长毛,孢子囊群裸露、椭圆形或圆形,以及孢子周壁表面具褶皱状突起等特征与角蕨属植物相似;叶绿体DNA trnL-F区序列和rbcL序列分析结果均显示新蹄盖蕨与角蕨属成员的亲缘关系密切;新蹄盖蕨与角蕨属的染色体数目也相同。所有形态特征、细胞学及分子学资料均表明新蹄盖蕨属不成立,该种植物属于角蕨属,应恢复其名称“细齿角蕨”。  相似文献   

9.
一个突出的新种,与绢毛蹄盖蕨 A.sericellum Ching 有亲缘关系,不同处在于叶片上面密被微柔毛,羽轴下面光滑,小羽片县单锯齿,裂片先端钝。云南西北部:维西县,生林下。滇中蹄盖蕨新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蹄盖蕨属的新分类群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新种似华中蹄盖蕨A.wardii(Hook.)Makino,不同处在于叶片先端长渐尖,侧生羽片较多,几无柄,小羽片较狭并有锐裂的锯齿。云南西北部:丽江县,雪线;澜沧江与怒江山谷。生林下,海拔3500—3700米。  相似文献   

11.
高山耳蕨组的成员是中国西部、印度北部和喜马拉雅山区常见的蕨类。其成员为夏绿植物,叶片 薄而柔弱。秋季叶片枯萎后叶柄基部宿存在地面形成一个丛堆以保护幼芽,这显然是对高山严峻环境 的适应。作为高山地带特有类型,1972年日本蕨类学家Sigeru Daigobo将它们作为耳蕨属下的一个组 ——高山耳蕨组Sect.Lasiopolystichum Daigobo,这是合理的。Daigobo建立此组时只包含3个种,经过 对中国大量标本及有关文献的研究,现知在中国约有30种应归人此组,其中有3新种:红鳞耳蕨P.ru- fopaleaceum,石生耳蕨P.saxicola,康定耳蕨P.kangdingense;2新变种.裂叶耳蕨P.sinense var.loba- tum,条裂耳蕨P.mollissimum Var.laciniatum;1新组合,钝裂耳蕨P.integrilobum(Sorolepidium)。据羽片背面的小鳞片类型可将高山耳蕨组划分为2个系:穆坪系Ser.Moupinensia和中华系Ser.Sinensia。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耳蕨属后生耳蕨组四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疏果耳蕨 新种 图1:A—D Polystichum oligocarpum Ching ex H. S. Kung et L. B. Zhang, sp. nov. Species affinis P. yunnanensi Christ, differt lamina oblongo-lanceolata, paleis rhacheosminus tectis, pinnis evidenter incurvis, apice caudatis, pinnulis oligosoris, indusiis integrisvel subintegris.  相似文献   

13.
首次报道了中国肋毛蕨属一新记录种-曼氏肋毛蕨(Ctenitis mannii),该种与直鳞肋毛蕨(C.eatoni)及C.vilis相似,但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30~60 cm,基部宽14~22 cm;羽片近平展;叶脉羽状,5~7对,单一;每小羽片有孢子囊群5~6对;孢子囊群生于小脉中部可与后两者区别.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标本馆(IBK)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  相似文献   

14.
记载了四川产耳蕨属后生耳蕨织植物9种,其中新种1个,四川新分布5个,并有新异名7个。本文还对国产有关种类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采自鄂西晚三叠世地层中的五种种子蕨植物,它们分别隶属于副镰羽叶(Paradrepanozamites)、丁菲羊齿(Thinnfeldia)和篦羽羊齿(Ctenozamites)三个属。由于这些植物的小羽片或羽片基部上边均明显收缩,基部下边均显著下延等,认为它们在系统发生上可能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并提出它们的形态结构可能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输导组织不断发达——叶脉从亚放射状,无中脉→有中脉但不发达→中脉发达→变成末级羽轴;二是小羽片或羽片由全缘→局部分裂→大部分裂→羽状全裂。同时,根据奇特篦羽羊齿(新种)[Ctenoza-mites difformis(sp.nov.)]同一植株上的叶呈现四种不同的形态和脉序,初步推测上述三属的演变趋势是:由 Paradrepanozamites→Thinnfeldia→Ctenozamites。  相似文献   

16.
小羽蛾属 Fuscoptilia 是 Arenberger(1991)建立的,包括胡枝子小羽蛾 Fuscoptiliemarginata (Snellen)和佳诺小羽蛾 Fuscoptilia jarosi Arenberger 2 种。此属全世界已记录了 3 种,分布于东古北区。这 3 种在我国均有记录,胡枝子小羽蛾广布我国,佳诺小羽蛾仅在河南分布,波缘小羽蛾 Fuscoptilia sinuata (Qin & Zheng)则分布在陕西和云南。本文提出了波缘小羽蛾的一个新异名 Fuscoptilia hoeneiArenberger,首次描述了波缘小羽蛾和佳诺小羽蛾的雌性成虫,提供了该属的分种检索表和世界分布图。  相似文献   

17.
郑芳勤 《植物学报》2001,18(2):246-250
Cycas属植物羽状复叶上的小羽片,是从不开叉向二叉开裂逐步发展的。二叉开裂后,小羽片继续进一步发展、进化,在其开叉分裂的小羽片上再次二叉开裂,成为三回、四回、五回二叉开裂的裂片(小叶),最后小羽片发展到多回开裂,成为Cycas属植物羽状复叶上最进化的一种小羽片类型。着生这种进化类型小羽片的叉叶类苏铁是Cycas属植物中最进化的种群。  相似文献   

18.
记载了四川产耳蕨属后生耳蕨组植物9种,其中新种1个,四川新种1个,四川新分布5个,并有新异名7个。本文还对国产有关种类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贵州产耳蕨属(鳞毛蕨科)一新种—韭菜坪耳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强 《植物研究》2009,29(2):134-135
描述了贵州耳蕨属一新种,即韭菜坪耳蕨(Polystichum jiucaipingense P. S. Wang et Q. Luo)。新种与栗鳞耳蕨(P. castaneum(Clarke) Nayar et Kaur)相近,但植株较小,叶柄、叶轴上的鳞片淡棕色,孢子囊群着生于全部羽片上而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对国产耳蕨属后生耳蕨组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研究,对组的概念进行了修订,首次将耳蕨属小鳞片根据长度分为长型和短型两类。本文共记载后生耳蕨组植物22种,包括中国新分布1种:P.longipinnulum Nair,新异名2种:P.glingense Ching et Y.X.Ling,P.shennongense Ching,Boufford etShing.本组共分五系,即线鳞系、水囊系、缺耳系、长小鳞系和黑鳞系。本文编制了后生耳蕨组的分种检索表,对一些种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甚至喜马拉雅地区并无P.mucronifolium(Bl.)Presl和P.setiferum(Forsk.)Moore ex Woynar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