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尾松毛虫雄蛾触角毛状感受器的细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雄蛾有一对羽毛状触角。在触角鞭节的每对侧枝的内侧(迎风面)着生许多毛状感受器。每个毛状感受器由几丁质表皮毛及位于其下的三个感觉神经原和三个呈同心排列的辅助细胞──鞘原细胞、毛原细胞和膜原细胞构成。几丁质表皮毛上有许多孔。毛腔内充满感受器淋巴液。感觉神经原发出的树状突伸入毛腔,浸浴于感受器淋巴液内。这些结构特征表明它是一种司嗅觉的化学感受器。雄蛾终生不取食,推断它的嗅觉感受器主要用以感受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帮助寻找配偶  相似文献   

2.
应用乙二醇冷冻小鼠胚胎:优化和简化程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解冻胚胎的发育能力和简化冷冻解冻程序是胚胎冷冻研究的两大永恒的主题。尽管乙二醇(EG)广泛用于家畜胚胎冷冻,但很少用于冷冻小鼠和人胚胎。为数很少的以EG慢冻小鼠或人胚胎的研究均采用较为复杂的人胚冷冻程序,未见简化程序和用EG冷冻小鼠桑椹胚的报道。采用简单的牛胚胎冷冻程序研究了发育时期、EG浓度、平衡方法、添加蔗糖以及解冻后脱除EG等对小鼠胚胎冻后发育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致密晚期桑椹胚冻后体外培养囊胚发育率(81.92%±2.24%)和孵出率(68.56%±2.43%)显著(P<0.05)高于4-细胞、8-细胞胚胎和致密早期桑椹胚胎;(2)1.8mol/L EG冷冻小鼠致密晚期桑椹胚的囊胚发育和孵出率显著高于其它浓度;(3)在EG中平衡10min的冻后囊胚发育显著好于平衡5、20或30min;(4)两步平衡冷冻胚胎的囊胚发育率和孵出率显著高于一步平衡;(5)用EG冷冻小鼠胚胎无需添加蔗糖;(6)解冻后可不脱除EG;(7)冻后发育的早期囊胚和囊胚细胞数明显少于体内发育胚胎。因此,用EG冷冻小鼠胚胎的最佳方案为:致密晚期桑椹胚用1.8mol/L EG不添加蔗糖、两步平衡15min、以简单的牛胚胎冷冻程序冷冻解冻、解冻后不脱除EG直接培养或移植。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产于湘西泸溪特马豆克期锅塘组的刺尾虫类三叶虫Dichelepygelata的个体发育过程。其最显著的变化有头鞍形状和比例的改变,头鞍沟、颈沟与背沟的分离.鞍前箍(parafrontalband)的出现与消失.胸部肋区和轴部比例宽度的改变,尾部的形状和比例的变更,尾边缘的出现和肋沟深度的增加,以及后侧刺的位置逐渐前移。组成成虫期个体的前8个体节(6个胸节和前2个尾节)极有可能在分节0期(measpidDegree0)便已形成。从分节3期(meraspidDegree3)起在带后侧刺的体节与轴后区(postaxialfield)之间又发育出一个新的体节。过渡期尾部(transitorypygidium)在分节0期或分节1期发育出后侧刺.在分节4期又同时长出3对侧刺,其中最后一对侧刺与后侧刺一道形成成年期尾部的尾刺。  相似文献   

4.
胚胎干细胞有2种来源:一种来自于早期胚胎囊胚期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的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另一种是来自胚胎生殖腺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胚胎生殖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s,EG细胞)。PGCs是生殖母细胞的前体细胞,是精子或卵子的祖先细胞。自Matsui等证实了PGCs同样可以作为胚胎干细胞的原材料之后,现已在人、小鼠、猪和鸡等多种动物的PGCs进行了分离培养并获得了EG细胞。现从形态特征和迁移、分离培养及鉴定方面对禽类EG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于杰  迟德富  李晓灿  宇佳 《昆虫学报》2012,55(4):386-394
为了探明20-羟基蜕皮甾酮对昆虫蜕皮过程中体壁的表皮层、 皮细胞及其细胞器的具体影响过程, 本研究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20-羟基蜕皮甾酮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5龄幼虫体壁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用高浓度20-羟基蜕皮甾酮溶液浸过的白桦叶片饲喂幼虫, 处理6 h, 摄入约400 μg 20-羟基蜕皮甾酮后, 幼虫停止取食; 处理12 h时表皮细胞顶膜上的微绒毛减少, 在皮细胞与旧表皮之间形成蜕皮间隙, 旧头壳从幼虫头部脱离; 处理24 h时蜕皮间隙继续增大, 旧表皮与皮细胞进一步分离, 新表皮质层开始形成; 处理36 h时皮细胞顶膜形成较短的微绒毛, 胞质区域出现数量较多的电子疏松泡, 新表皮由上表皮、 外表皮及8层左右内表皮片层组成; 处理48 h时顶膜与内表皮界限模糊, 内表皮继续合成至16层左右; 72 h时细胞内出现大面积电子疏松泡, 内表皮合成至20层左右。 处理96 h时, 与对照组相比, 皮细胞细胞器较少, 核仁周围出现小部分空白区域, 胞质区域内含物减少; 虫体发黑缩小, 即将死亡; 内表皮层数仍旧保持20层左右。对照组幼虫6-96 h虫体活跃, 正常取食, 外部观察及透射电镜结果均未显现蜕皮现象; 表皮层由上表皮、 外表皮及内表皮组成; 皮细胞顶膜微绒毛密度高; 表皮细胞分泌活动旺盛, 胞质区域细胞界限明显, 内含物丰富; 细胞器典型而且活跃; 内表皮片层随时间不断增加至50层左右。结果提示, 外源20-羟基蜕皮甾酮能够导致舞毒蛾5龄幼虫的致死性蜕皮。  相似文献   

6.
在蓖麻蚕幼虫一蛹蜕皮前后(自蜕皮前1天至蜕皮后第7天),神经分泌细胞的活动周期可人为地分为3个时期:第1期一仅见少量的神经分泌颗粒分散在核周质中。第2期一神经分泌颗粒部分聚集成簇,往往分布在高尔基复合体附近。第3期—核周质中充满着大量的分泌颗粒。休眠型的A型神经分泌细胞始终处于第3期,B型神经分泌细胞则由第1期转向第2期。而在非休眠蛹中,A型神经分泌细胞却由第3期转向第1期,B型神经分泌细胞则由第2期向第1期转化,两者的神经分泌颗粒的数量均随着蛹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蜕皮时期同工酶表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工酶广泛存在于不同种属生物的组织细胞中,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特定的表达模式和重要的生理功能。昆虫蜕皮是在促前胸腺激素(PTTH)、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共同控制下由一系列基因表达和调控的级联反应。阐明蜕皮发育过程中同工酶的表达模式,可以为研究蜕皮的分子机理提供新的分子靶标,为研制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提供检测的分子标记。该研究分析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蜕皮时期不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乙醇脱氢酶和酯酶的表达模式,找到了3种蜕皮差异表达的过氧化物酶, 2种蜕皮或变态差异表达的乙醇脱氢酶,3种蜕皮差异表达的酯酶。生长调节剂类化学杀虫剂非甾醇类蜕皮激素竞争物RH24-85可以诱导3种酯酶表达上调,可能与蜕皮有关。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棉铃虫蜕皮的分子机理和检测促蜕皮生长调节剂类化学杀虫剂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8.
蜕皮是罗氏沼虾重要的生理过程,为了探究罗氏沼虾蜕皮周期中内分泌调控与蜕皮通路中相关基因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模式,阐明罗氏沼虾蜕皮的分子调节通路。本研究测定了罗氏沼虾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周期内蜕皮相关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几丁质酶)与蜕皮激素含量,并通过RT-qPCR分析了蜕皮信号通路中Mr-ETHR、MrFTZ-F1以及RXR、ECR和MIH基因在罗氏沼虾不同蜕皮周期内的表达模式。酶活测定结果表明,谷氨酰胺合成酶在血淋巴组织中活力高于肝胰腺组织(P<0.05);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在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前期的活力远高于蜕皮后期(P<0.05)。在肝胰腺中几丁质酶在蜕皮后期活力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肝胰腺和血淋巴组织中蜕皮激素含量在蜕皮间期最低,蜕皮后期达到最高,呈上升趋势。通过PCR扩增与测序验证获得了Mr-ETHR、Mr-FTZ-F1基因ORF全长序列,Mr-ETHR基因ORF全长1 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Mr-FTZ-F1基因ORF全长为1 206 bp,编码401个氨基酸。荧光定量结果表明Mr-ETH...  相似文献   

9.
狭基巢蕨叶表皮的结构和气孔器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云龙  陈焱   《广西植物》1997,17(2):158-161
狭基巢蕨Neotopterisantrophyoides(Christ)Ching叶片的上表皮无气孔器,仅具表皮细胞,下表皮由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组成,气孔指数为2.5。上下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的细胞中均含有叶绿体。每个气孔器由2个肾形的保卫细胞和2~6个副卫细胞组成,其中以3个和4个副卫细胞的占绝大多数(3细胞的占45.1%,4细胞的占43.5%)。从发育上看,气孔器原始细胞进行2次分裂,产生2个保卫细胞和1个同源的副卫细胞。气孔器的发育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时期:(1)气孔器原始细胞的分化和分裂期;(2)保卫细胞母细胞成熟期;(3)保卫细胞母细胞分裂和气孔器幼期;(4)气孔器成熟期。狭基巢蕨的气孔器属于中周型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红露珍’山茶为实验材料,分别研究了蕾期(I)、花瓣露出(II)、花冠微展(III)、花冠完全展开(IV)和落地花冠(V)等5个阶段花瓣和雄蕊等部位气孔的分布特点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花瓣基部的上下表皮、雄蕊管的内外表皮均有气孔分布。在每个阶段,花瓣基部上表皮的气孔器长度极显著大于下表皮的气孔器长度(P〈0.01)。当山茶花冠微展时,下表皮的气孔开度为(2.5±0.3)μm,而当花冠展开时,下表皮的气孔开度却为(0.9±0.3)μm;上表皮的气孔开度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未发生显著性的改变,其平均开度为(4.3±0.3)μm。在每个阶段,花瓣下表皮的表皮细胞密度大于上表皮的表皮细胞密度。雄蕊管内外表皮上的气孔在各阶段均维持较大的气孔开度。气孔的不均等分布、气孔开度的变化、表皮细胞的差速生长都可能与花瓣的展开有关。  相似文献   

11.
绿色荧光蛋白——一种新的基因表达标记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涛 《生命的化学》1995,15(2):38-39
绿色荧光蛋白──一种新的基因表达标记物黄涛(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05)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标记物发育生物学家一直想找到一种可以直接在活组织或细胞生长和分化的任何时刻随时被检测到的细胞标记物(c...  相似文献   

12.
贯叶连翘的分泌结构及其与金线桃素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贯叶连翘地上器官分布着分泌细胞球(黑色腺点)、分泌囊(半透明腺点)和分泌道(半透明腺条)3类内部分泌细胞,分泌细胞球在茎,叶和花器官中均有分布,由2层鞘细胞包围多个分泌细胞的构成实心的分泌细胞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蜕皮抑制激素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虾的蜕皮活动由蜕皮抑制激素和蜕皮激素调控,蜕皮抑制激素是甲壳动物CHH家族神经肽的成员之一,通过抑制Y器官蜕皮激素的合成而调节蜕皮,以中国对虾(Fennropenaeus chinensis)眼柄总RNA为材料,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首次得到蜕皮抑制激素的全长cDNA(GenBank登录号:AF469187)。该全长cDNA大小为697bp,是由320bp的3′RACE产物和468bp的5′RACE产物拼接而成,Blast搜索结果显示,该全长cDNA与甲壳动物的MIH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用Clustal X进行多序列比较结果表明,由该全长cDNA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对虾类的MIH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其中与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刀额新对虾MIH的同源性分别为95.1%,83.1%,79.1%,根据以上数据,推断该697bp的全长cDNA为编码中国对虾MIH前体的cDNA。进一步序列分析表明,编码中国对虾MIH前体cDNA包括312bp的开放阅读框,81bp的3′UTR和302bp的5′UTR;编码103个氨基酸的MIH前体分子包括信号肽和成熟肽,信号肽由28个氨基酸组成,成熟肽由75个氨基酸组成,成熟肽中6个半胱氨酸非常保守。  相似文献   

14.
植物的生殖讲座(三)──胚囊的超微结构赵云云,田汝岭(首都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037)被子植物的胚囊发生过程中,在珠心中的大抱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有功能的大孢子就是胚囊细胞。胚囊细胞是雌配子体的第一个细胞,它经过几次有丝分裂后就形成成熟的胚囊(雌配...  相似文献   

15.
昆虫的优势地位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适应环境条件变化,昆虫登陆生活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为宠大的类群,它约占全部动物总数的80%。昆虫无论从形态结构上,还是在适应环境的能力上,都是十分成功的。昆虫早在古生代(Palcozail)的泥盆纪(Devonian)登上了陆地,它是率先登上陆地的动物。在志留纪(Silurian)晚期到泥盆纪,地壳出现了剧烈的运动,使水域面积减少,使水生生活的节肢动物常常处于浅滩甚至泥塘里。为了生存,这些节肢动物需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在适应变化的环境过程中,他们在发展中,有些出现了用于陆地呼吸的器官——气管,并逐渐出现又可利用附肢和分节的…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蜱类盾窝及其发育特点,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不同发育期盾窝的结构,并分析了血餐对盾窝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蜱仅具1对盾窝原基,且每个盾窝原基有1个盾窝孔;若蜱盾窝有了一定的发育,面积(长径×短径)增大且盾窝孔数增多(2~6个);成蜱盾窝面积最大,且盾窝孔数达21~35个.盾窝的发育主要在幼蜱蜕皮阶段及若蜱的吸血和蜕皮阶段,雌蜱盾窝孔径显著大于雄蜱(P<0.01),成蜱、若蜱和幼蜱的盾窝孔孔径在吸血过程中(交配雌蜱除外)各虫期均无显著变化 (P>0.05).综合分析成蜱与未成熟蜱盾窝孔径,发现它们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蜱类的盾窝孔径在未成熟期可能已经有了雌雄分化.  相似文献   

17.
昆虫蜕皮行为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许可  唐明  沈璐辉  徐卫华 《昆虫学报》2001,44(2):244-251
羽化激素与蜕皮触发激素诱发昆虫蜕皮行为及蜕皮末期的其它生理变化。羽化激素在一些特定的脑神经分泌细胞中合成,在蜕皮激素的调控下,释放到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淋巴中。蜕皮触发激素是由Inka细胞分泌的,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触发前蜕皮和蜕皮行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羽化激素可能存在于所有的昆虫中,并作为一种调节蜕皮的一般性激素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三疣梭子蟹蜕皮抑制激素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壳动物的蜕皮是由位于头胸部前鳃腔的一对Y-器通过分泌蜕皮激素(Molting hormone)来控制的(Lachaise et al.,1993),而蜕皮激素的分泌又受到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 hormone,MIH)的调控(Watson et al.,2001)。MIH和性腺抑制激素(Gonad-inhibiting hormone,GIH)、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rmone,CHH)、  相似文献   

19.
火炬树腺毛的形态结构和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火炬树(RhustyphinaTorner.)叶柄腺毛的形态结构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其腺毛起源于叶柄的表皮细胞,每个腺毛都由1个基细胞、3个柄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的头部3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20.
脊椎动物胚胎发育早期中胚层细胞的分节时钟控制着体节的周期性形成。体节是沿身体轴的重复结构,最终发育形成椎骨和肋骨。如果分节时钟受到干扰,体节形成就会出现缺陷,从而导致身体发育异常,最终产生脊柱先天性疾病。参与体节发育的主要模型是时钟和波前模型。中胚层分化由组合梯度系统调节,该系统涉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Wnt/β-catenin和视黄酸(RA)信号通路。FGF信号和Wnt/β-catenin信号控制后中胚层处于未分化状态,RA信号则诱导前中胚层细胞分化导致体节成熟。因此相反的信号梯度在特定位点达到平衡。当分子振荡器从尾芽起始表达并以行波模式向前传播至信号平衡临界点时,将启动分节时钟程序,触发Mesp2等分化基因表达,表现为未成熟的前体节中胚层发育形成一对体节。随着细胞二维培养体系和时事报告系统的成熟,研究人员成功在体外将干细胞诱导分化至中胚层并实现了分节时钟的二维可视化振荡。研究表明,细胞通信中的耦合延迟可以保持相邻细胞之间同步振荡,因此导致体节边界和双侧对称形成。此后研究人员在体外重建了诱导多能干细胞的三维培养系统,再现了具有前-后(AP)轴特征的体节样结构的形成。这为解码分节时钟网络调控机理、探索体节双侧对称形成以及不同物种发育速率的代谢调控机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体系。同时为探索病理性体节缺陷发展中的失调机制创造了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