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2008 年3 月和2008 年11 月,在舟山群岛以獐的足迹、粪便和卧迹等新鲜活动痕迹为依据,对獐春、秋季栖息地利用特征进行研究。共设置样方420 个,对样方内生境类型、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坡位、坡度、坡向、海拔、人为干扰距离和水源距离等10 个生态因子进行测量评估。结果发现,獐春、秋两季的栖息地利用特征是(1)隐蔽和食物因子:春、秋季利用阔叶林、农田和山坡地,秋季对灌木林也有较高的利用率,而对农田的利用率下降;春、秋季乔木盖度、灌木盖度和草本盖度较低处(≤50%) 利用率较高,但春季对乔木盖度较高处(> 50% )也有较高的利用率; (2) 地形因子:春季对坡度较缓、中下坡位、海拔较低处(< 100 m)利用率较高;秋季对坡度较缓、中下坡位、海拔较低(<100 m)的南坡利用率较高; (3) 水源因子:春季利用水源距离较近(< 200 m) 的区域;秋季对水源距离较近(< 200 m)和较远(>600 m) 区域的利用率均较高; (4) 干扰因子:春季主要利用距离人为干扰近处(< 100 m),秋季主要利用距离人为干扰远(> 200 m)处。逐步判别分析显示,春、秋季獐栖息地利用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乔木盖度、坡度、坡向、海拔和人为干扰5 个因子是主要的区分因子。舟山群岛人为干扰剧烈、次生乔木和灌木较为发达以及草本植物不发达等一系列特点,造成了舟山群岛獐特殊的栖息地现状。本研究将对制订适合于海岛的动物栖息地保护对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了解海岛生境下獐不同季节的生存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林杰君  鲍毅新  刘军  王艳妮  张旭 《生态学报》2013,33(11):3460-3469
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舟山群岛4个獐(Hydropotes inermis)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2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86个可分析位点,多态位点百分比(PPL)为64.34%.獐物种水平上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10,Shannon's多态信息指数(Ⅰ)为0.318,各种群的H介于0.157-0.190之间,I在0.228-0.278之间,与已报道的ISSR标记在其它动物物种中的应用结果相比,其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Structure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个体根据遗传信息的不同可以被分为4个组群,每个养殖场内的个体基本上都在各自独立的组群中,这与地理区域的划分相似.另外发现各养殖场獐种群间已表现出了较大的遗传分化(Gst=0.163).同时,为了解各种群间的遗传关系,计算了各种群间的Nei's遗传距离,结果显示舟山种群(ZS)和秀山种群(XS)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45,而岱山种群(DS)和朱家尖种群(ZJJ)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66.基于以上结果,建议加强不同岛屿种群间的个体交流,特别是朱家尖种群(ZJJ)与其它种群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舟山群岛獐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郭光普  张恩迪 《兽类学报》2005,25(2):122-130
利用野外观察、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和投喂实验等方法对舟山群岛獐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的獐所食植物共有137种,隶属于6l科l15属,其中豆科植物在取食种类和取食频次上均多于其它科植物。尽管獐对植物科和种的选择在四季间没有显著差别,但取食科和种的数量依然从春天到冬天呈递减趋势,并且冬天与其它3个季节差别较大。獐的食物中,每个季节都含有非禾草类草本植物、禾草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蕨类植物,且其食物组成在季节间亦无显著差异;除木本植物外,獐对其它3类植物的选择在季节间有显著差异。獐在冬天较多选择木本植物,而其它季节较多选择草本植物,但木本植物和非禾草类草本植物在四季食物组成中均占较高比例,而禾草类植物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笔者认为舟山群岛的獐应该偏向于嫩食者。  相似文献   

4.
该文报道了獐耳细辛属植物重瓣川鄂獐耳细辛(Hepatica henryi f. pleniflora Xiao D. Li et J. Q. Li)的新分布区——陕西省岚皋县南宫山国家森林公园及镇坪县化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将该种的分布区向西北扩展到了陕西省的巴山地区,丰富了陕西省新增植物分布记录,为巴山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5.
结合查阅历史资料,访问当地群众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獐在江苏沿海的历史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和滩涂变迁对其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历史上,江苏沿海地区有大量适合獐生存的草滩,尤其是1128年黄河夺淮后,使江苏沿海的滩涂迅速淤涨,形成了大面积的适合獐生存的草滩。1855年黄河北归以后,滩涂淤涨减少,本世纪初开始,随着人类对滩涂围垦和开发的强度日益增加,獐分布面积日益减少。近20年来,獐的分布区开始破碎。目前,江苏沿海獐的分布已分裂为4个面积不足100km2的小区,如没有有效的措施保护獐的栖息地,该地区獐的灭绝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6.
徐宏发  郑向忠 《兽类学报》1998,18(3):161-167
结合查阅历史资料,访问当地群众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獐在江苏沿海的历史分布对及人类活动和滩涂变迁对其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历史上,江苏沿海地区有大量适合獐生成的草滩,尤其是1128年黄河夺淮后,使江苏沿海的滩涂迅速淤涨,形成了大面积的适合生存的草滩。1855年黄河北归以后滩涂淤涨减少,本世纪初开始,随着人类对滩涂围垦和开发的强度日益增加,獐分布面积日益减少。近20年来,獐的分布区开始破碎,目前,江苏  相似文献   

7.
2001年2月至3月,用样方法并结合访问当地群众对獐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种生境中的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獐在当地主要的小麦和油菜田、棉花田、白茅草地、湿滩涂等四种生境中都有分布,但它们涉足四种生境的目的不同。具体情况为:在白茅草地中休息,到夜间穿过棉花田到小麦或油菜田中取食,白天有时为了避开过多的人类活动而跑到湿滩涂上的大米草滩中躲避。  相似文献   

8.
江苏沿海獐种群的现状和栖息地的利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盐城沿海獐分布的北限为射阳和滨海县交界的扁担河口,南限以如东和海安交界的北凌港闸为界。分属射阳、大丰、东台、海安4县,该区域中獐种群已被隔离成几个小种群。现存数量估计为850—1523头。种群的季节波动很大,繁殖前后种群数量相差近一倍。野外种群性比平均为♀:♂=100:77.3。成幼比=1.19:1.00;8月份调查,平均每头母獐育仔1.53头。该分布区獐喜欢选择有斑块状高草相嵌的矮草草滩栖息。盐城地区獐数量因滩涂围垦和开发而急速下降,急需采取有力对策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9.
高成芝   《广西植物》1994,14(1):20-22
广西獐牙菜属一新种高成芝(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南宁530022)ANEWSPECIESOFSWERTIAFROMGUANGXI¥GaoChengzhi(GuangxiInstituteofTraditionalMedical&Pharmaceutica...  相似文献   

10.
胡杰 《四川动物》2008,27(1):123-126
采用焦点动物取样和连续记录的方法,在浙江省嵊州市河麂种源繁育基地对交配季节及非交配季节,成年雌獐和1岁龄雌獐的行为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非交配季节,成年雌獐刻板行为显著多于1岁龄雌獐(P<0.05);在交配季节,成年雌獐较1岁龄雌獐有显著较长时间的环境探究行为(P<0.05);与非交配季节比较,成年雌獐的移动时间在非交配季节明显增加(P<0.05).最后,还对圈养雌獐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孙立新 《动物学报》2002,48(3):302-308
我在江西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研究了獐 (Hydropotesinermis)的集群行为并检验了集群是动物反捕食对策的假说。如果这个假说成立 ,我们则可以做三个预测 :(1)集群大小应与植物覆盖度成负相关 ;(2 )集群动物比单独活动的动物有更多的时间取食 ;(3)集群动物与单独活动的动物相比 ,用于警戒的时间较少。结果表明 ,獐的集群在交配季节最大而在产仔季节最小 ,獐在短草期比在高草期倾向于形成较大集群。因此 ,本研究支持了第一个预测。但是 ,集群的獐和单独活动的獐在取食和警戒时间分配上并无差异。因此 ,本研究不支持第二和第三个预测。时间收支 (timebudget)分析显示 ,在非交配季节 ,带幼仔的雌性用于取食的时间较少但走动频繁。在交配季节 ,与单独活动的雌性相比 ,与雄性在一起的雌性用于取食的时间较少 ,而单独活动的雄性却比与雌性在一起的雄性花较多的时间用于观望寻找雌性。鉴于獐集群行为的复杂性 ,本研究认为 ,獐并不只因反捕食而集群 ,其它社会和生态因子在决定獐的集群行为中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盐城獐种群生存力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Vortex6.0计算机程序对盐城獐(Hydroptesinermis)种群的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若无狩猎和海潮侵袭的影响,在能容纳500头獐的栖息地中,盐城獐可长期生存。如狩猎死亡率达5%和10%,拥有100~200头獐的种群分别在32~50年和15~27年内灭绝率超过5%;拥有300~500头的现存种群分别在90~95年和29~42年内灭绝率超过5%。在有海潮侵袭的栖息地中,不管现存种群多大,在未来25年左右的时间内种群灭绝率大于5%,在50年内种群绝灭的可能性超过50%。根据该地的实际情况,建议在无海潮侵袭的堤内选择至少能容纳200头獐的栖息地和在相临的堤外选择能容纳500头獐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才能保证盐城獐种群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3.
英国惠普斯耐德獐的育幼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恩迪 《兽类学报》1998,18(3):173-183
1993年5-8月在英国惠普斯耐德野生动物园半自然条件下研究了獐()的单亲育幼行为。描述了母幼獐建立关系,母獐的探访和育幼行为,授幼行为,舔犊行为以及母幼间距离等。研究结果表明,母獐昼夜间仅探访幼兽4-5次。初生獐寻找乳头时往往寻错位置,找向母獐的前胸和颈区。在幼獐出生后的早期,哺乳行为的启动是由母獐启动的,但幼獐一周龄后即为启动者。平均哺乳时段为48.2±10.2s.母獐的舔犊行为常与哺乳同时发生,舔犊的位置最常见于幼獐的头部(62.7%),其次是肛殖区(13.9%),再是背部(8.4%),肋部(7.2%),胸部(5.6%)和颈部(2.1%)。此外,还讨论了母兽对不同性别的幼獐的投资的差异及其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半自然条件下初生獐的卧躺行为和母獐警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恩迪 《兽类学报》1999,19(3):227-230
捕食作用很可能对许多有蹄类母幼社会行为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1],我们可以用这些幼兽所采用的两个自卫性行为策略“躲藏”(hiding)和“追随(母兽)”(following)得以证实[2]。“追随”多见于在开阔生境且没有躲藏地点,并常常和迁徙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麝,獐,麂和鹿间线粒体DNA的差异及其系统进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李明  玉手英利 《兽类学报》1998,18(3):184-191
用PCR技术和序列测定方法从线粒体DNA上得到367bp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得出,麝与獐、麂和鹿的遗传差异在12.53%~14.44%之间,处在科间变化范围之内,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表明麝应作为一独立科;獐、麂和虎间序列的平均差异为10.28%,属于业科间的差异,与形态研究结果一致。麝、獐、麂和鹿的系统进化中,麝约在600万年前与鹿科分歧,而鹿科的三个亚科是在350~500万年开始分歧;麝、獐、麂和鹿共同组成一单系群.在600万年前具有一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16.
1993年5~8月在英国惠普斯耐德野生动物园半自然条件下研究了獐(Hydropotesinermis)的单亲育幼行为。描述了母幼獐建立关系,母獐的探访和育幼行为,授乳行为,舔犊行为以及母幼间距离等。研究结果表明,母獐昼夜间仅探访幼兽4~5次。初生獐寻找乳头时往往寻错位置,找向母獐的前胸和颈区。在幼獐出生后的早期,哺乳行为的启动是由母獐启动的,但幼獐一周龄后即为启动者。平均哺乳时段为48.2±10.2s。母獐的舔犊行为常与哺乳同时发生,舔犊的位置最常见于幼獐的头部(62.7%),其次是肛殖区(13.9%),再是背部(8.4%)、胁部(7.2%)、胸部(5.6%)和颈部(2.1%)。此外,还讨论了母兽对不同性别的幼獐的投资的差异及其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