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簇毛黄耆亚属的种类主要沿亚洲的“山链”分布,即横断山,喜马拉雅,查谟和克什米尔,帕米尔—阿赖,兴都库什和苏莱曼山脉,表达了东亚、西亚和中亚的植物区系地理关系。本文基于亚属的分布式样,对其8个分布区进行了分析生物地理学中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8个分布区可划分为4类,即1)华北—东北;2)横断山和西藏;3)西喜马拉雅,西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4)内蒙古—新疆。在本亚属的分布式样中,有两个地理“结点”,即横断山和西喜马拉雅,后者主要指克什米尔。推断地理上的衍进方向是由东向西发展,喜马拉雅是连接东西分布的通道。  相似文献   

2.
章士美 《昆虫学报》1965,(4):411-419
本文系以某些主要农业害虫的分布资料为依据,来讨论古北、东洋两地区在我国秦岭以东的分界线问题。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中外学者对于这条界线摆法的几种不同意见。第二部分将194种农业昆虫在我国秦岭以东的交杂渗透情况,依长城、黄河、淮河、长江、南岭等五条界线,列举它们分布区(或为害区)的南限或北限。第三部分讨论了古北、东洋两地区在豫鄂一带的分界线,提出应摆在淮河以南,即将河南南部的南阳盆地及信阳专区,亦划入东洋区中。第四部分进一步讨论了两地区在江、浙一带的分界线问题,则主张划在长江北岸,比较妥当。  相似文献   

3.
太阳鸟科的种类,按地理分布来讲,在我国是属于华南区的鸟类,按气候来讲,是属于近热带的鸟类,分布于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就地理区分是属于东洋界。以往学者多依华莱士(Wallace,1876)的主张,由希马拉雅山以东,以我国南部的南岭山脉,起自云南,绵亘于两广北部,而终于闽浙丘陵地为古北东洋二界的界限。郑作新同志对此曾发表过不同的意见(1950),认为鸟类繁殖区域的分布,如江西湖南湖北以及安徽和陕西南部与南岭以南的鸟类,恰甚相似,倡议古北界向南的界限,系由希马拉雅山经横断山脉,而至四川北部的岷山,自  相似文献   

4.
鳜亚科SINIPERCINAE鱼类的分类整理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鳜亚科鱼类仅产于东亚。通过对中国各地、日本和朝鲜标本的研究,本文把鳜亚科鱼类总结为鳜、长体鳜和少鳞鳜3属11种,还对过去一些种的异名作了讨论,提出了看法。 本亚科共有3属9种分布于中国,另两种少鳞鳜只见于日本和朝鲜,是日本和朝鲜地区的特有种。越南有3种记录(Mai,1978)。其中鳜鱼和斑鳜分布最北,是横跨东洋地区和古北区的两个广布种。其他各种皆集中分布于江、淮流域以南,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南和红河流域以东,但台湾省无鳜类分布。长江流域以南低纬度的华南区是鳜亚科鱼类的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5.
朱华 《植物科学学报》2018,36(5):761-766
日本学者根据对柑桔种系的地理分布设想了一条从云南西北部(28°N,98°E)向东南部延伸到越南北部东京湾(大约18°45’N或19°N、108°E)的分界线,将其命名为"柑桔分布的田中线",简称"田中线"。后来它被认为在区分中国-日本植物分布属与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属上具有生物地理意义,并与一些兰科植物属的分布相结合提出了"田中-楷永线",建议将它作为一条划分东亚植物区系东部的中国-日本植物亚区与西部的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的区系线。一些研究显示该线对一些物种的种群分化和谱系地理有意义,但主要是气候和地貌引起的环境梯度变化,不支持它是一条古老的生物地理分界线。另外,这条"柑桔分布的田中线"本身,未得到柑桔属内及其近缘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的支持。云南植物区系的生物地理分异明显,但与"田中线"无显著联系,在云南植物区系分区上,"田中线"也基本无意义。云南复杂的地质历史、多样的气候和地貌,影响了植物区系的生物地理分异,用这条设想的从云南西北部向东南部延伸的斜直线作为一条生物地理界线,与最近的研究具有不相符性。  相似文献   

6.
唐古特(Tangut,古称唐兀、唐兀惕、唐古忒或汤古忒)。这一地名自18世纪后期以来,被一些植物学工作者用于植物种名和植物区系命名,但植物学家和地理学家对它的地理范围尚无定论。最近根据我国大量的历史资料,对唐古特的地理范围做了研究,现报导如下: 唐古特系蒙古语,非藏语,但藏文中也拼写为唐古特。唐古特一名的来源,据历史资料,始自元代称党项人为“唐兀”或“唐兀惕”(包括党项族和其聚居地区以及他们在宁夏、  相似文献   

7.
动物地理分区(二) 中国动物地理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喜马拉雅山脉向东沿横断山区的北部延至秦岭和淮河北岸一线是动物地理学上很重要的一条界线,这条界线把中国分为两个大界,北部属古北界,南部属东洋界。许多学者都已承认。不过,正如上述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是一个明显过渡地区,特别是横断山区和江淮平原部分,在分界的细节上颇有争论。我国古北界可进一步分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和青藏区;东洋界分为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一共七个区,各区的主要特征如下: 东北区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以及松辽平原。本区动物主要由一些分布于寒温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扇穗茅高寒草原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柯 《植物生态学报》1995,19(3):248-254
 扇穗茅(Littledalea racemosa)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疏丛短根茎禾草,主要生长在昆仑山以南的高原东北部的高寒草原带到高寒灌丛草甸带。它耐寒、耐贫瘠,水分生态适应幅度较广。扇穗茅草原是中国科学院、青海省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1990年考察后首次报道的一个高原特有的高寒草原群系。它主要分布在青海西南部的昆仑山以南、沱沱河以北、乌兰乌拉山和可可西里山以东地区。其群落的种类组成比较简单,约40余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青藏高原成分占优势,还有中亚成分和北温带成分。生活型组成以地面芽植物为主,一年生植物仅记录到一种,没有高位芽植物。植物生态类型全部是适应高寒气候生长的植物,水分生态类型以寒旱生植物为主,其次为寒中旱生植物。群落结构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较大的差异。群落盖度一般在8月中旬最高,约为10—34%,扇穗茅一般占1/3以上。 扇穗茅草原是青藏高原有蹄类动物,如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等国家一类珍稀野生保护动物和盘羊等二类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对于这些动物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贵州槭树科植物区系与分布。通过种类数量统计分析得出:1.我国西南、华中与华南尤其是西南很可能就是槭树科的起源地带;2.贵州槭树科植物与广西、湖南的关系较其它省区更亲近,它反映了贵州与这些地区在地史时期槭树科植物演化、地理联系的历史渊源。根据贵州所产械树科37种7变种1亚种的分布区比较分析、归类,将它们划分为2种分布式7种区系地理成分:1.中国-日本分布式:(1)华夏型,(2)贵州特有型,(3)黔桂型(相当于滇黔桂型),(4)华南型,(5)华中型,2.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式:(1)云贵高原型(相当于云南高原型),(2)横断山脉型。这7种成分以华夏、贵州特有与黔桂3种类型占主体,占省产总数的64.4%。最后,本文分析了槭树科植物在贵州的分布特征:1.械树科在贵州主要分布于黔东南、黔东北与黔南;2.地理(水平)的与垂直的分布替代性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运用形态学比较和12S mt DNA序列比对,对华东4省原记载的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地理种群与天目臭蛙O.tianmuii、黄岗臭蛙O.huanggangensis及花臭蛙模式产地湖北宜昌种群进行比较研究。浙江、安徽、江苏、江西(三清山)花臭蛙形态学特征与天目臭蛙相吻合。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计算花臭蛙各地理种群与天目臭蛙、黄岗臭蛙及花臭蛙湖北宜昌种群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浙江、安徽、江苏、江西(三清山、彭泽)花臭蛙与湖北宜昌种群的遗传距离为0.067~0.069,与黄岗臭蛙的遗传距离为0.027~0.029,与天目臭蛙的遗传距离仅为0~0.001。因此,长江中下游以南、江南丘陵东段安徽南部、江苏、浙江、江西东北部信江以北、鄱阳湖以东的低山丘陵地带,原记录的花臭蛙应修订为天目臭蛙;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以南的武夷山区为黄岗臭蛙分布范围,花臭蛙则分布于赣江鄱阳湖以西的赣西山地。赣江以东、抚河以西以及闽东丘陵地区花臭蛙的分类归属尚待确定,华东地区花臭蛙复合体的物种分化是否与水系造成的地理阻隔相关,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华中野花     
正地理上的华中,是黄河以南,南岭以北,巫山、雪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属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平原、丘陵、盆地为主,西部接大巴山东延余脉而形成高山地貌。多样的地理环境,同样也造就了丰富的植物资源,仅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地区就有高等维管束植物119科、872  相似文献   

12.
喜马拉雅麝在我国的发现及麝属的分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喜马拉雅麝(Moschus chrysogaster)过去在我国尚无记录。高耀亭(1963)曾把我国麝属划为3种:林麝(M.berezovskii)、原麝(M.moschiferus)和马麝(M.sifanicus),而Groves(1975)提出亚洲的魔属除上述原麝和马麝以外,还有喜马拉雅麝(M.chryso-gaster),把林麝(M.berezovskii)视作后者的同物异名。但陈服官等(1980)最近又提出麝属仅有原麝(M.moschiferus)1种,认为berezovskii和sifanicus等均是它的亚种,实  相似文献   

13.
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帕米尔高原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之一,喜马拉雅雪鸡和藏雪鸡在此混群分布。以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为研究对象,采用PCR和测序技术,研究了mt DNA D-loop区序列特征,下载Gen Bank已提交的雪鸡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和中介网络关系,以阐明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系统进化地位。结果表明: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mt DNA D-loop序列富含A、T碱基,含量为59.8%,存在64个多态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5.5%,其中单一多态位点29个,简约信息位点33个,两处插入或缺失,转换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颠换;25个个体存在23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2±0.0001,平均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0958,平均核苷酸差异度(K)为11.067,说明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核苷酸多样性较低,单倍型多样性高,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喜马拉雅雪鸡与藏雪鸡分为明显的两大簇群,本研究涉及的东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雪鸡出现遗传分化,呈现明显的2个进化支;中介网络关系分析显示雪鸡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本研究雪鸡84%的单倍型聚在以东帕米尔高原为中心的进化支上。因此,建议扩大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东帕米尔高原境内)范围,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生态环境,以提高雪鸡栖息地的生存适宜性。  相似文献   

14.
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微卫星变异及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不同地理种群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种群数量变化并探讨其内在的遗传学机制,通过构建部分基因组文库的方法筛选出8个高变异微卫星位点,根据微卫星位点的测序结果设计相应引物,PCR扩增检测了青藏高原4个地理种群(德令哈、乌兰、沱沱河、安多)喜马拉雅旱獭的遗传多态性及其种群结构.研究结果显示:8个位点在喜马拉雅旱獭种群中均为高度多态,观察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4.75、3.033 2、0.610 2;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总的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670、0.699;3个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偏离H-W平衡状态,且这些偏离平衡的位点均由杂合过度导致(FIS<0);喜马拉雅旱獭种群的部分位点已经偏离了突变-漂移平衡.结论:筛选出的8个微卫星位点适合于喜马拉雅旱獭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所研究的喜马拉雅旱獭种群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安多地理种群在近期可能经历过瓶颈效应,种群数量曾经下降.  相似文献   

15.
西藏鱼类初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作人员于1960年在西藏主要河流和大型湖泊(雅鲁藏布江、狮泉河、亚东河、拉萨河、拉瓦藏布、奇林湖、斑戈湖、东桥湖和羊卓雍湖)进行了鱼类标本采集,所获鱼类多数是渔业上有经济价值的种类,经过整理和研究,已确定有9种(其中包含一个种在国内的新纪录),隶属于2目、3科、6属。鉴于国内对西藏地区鱼类尚无人研究,今作此一文,可供当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发展渔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形态框架数据阐明了中国3个现存的淞江鲈地理种群的形态差异。每条鱼测量22个形态度量参数,用Burnaby的多变量方法校正形态度量参数,采用聚类和判别分析来区别种群的差异。结果显示:1)3个地理种群可以分成两组,第1组包括青龙河种群和富春江种群,第2组包括鸭绿江种群;2)根据F-remove值,挑选出最大的5个形态参数:D(2-3)、D(7-9)、D(6-5)、D(6-8)、D(2-1),用挑选后的5个形态参数进行判别分析的判别准确率达100%,显示这3个地理种群是形态上可辨别的种群。地理隔离和环境因子也许是淞江鲈种群形态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虽然形态度量对于判别淞江鲈的种群有效,但对于其种群结构的进一步确认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河南济源一新粗弯齿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言1963年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同志在河南济源工作,于王屋以南、高楼以东500米处发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化石,野外号是63026,室内号 V.4068。根据野外记录在这一地点,没有找到其他脊椎古生物遗迹。所以这个化石对于鉴定这一地区的地层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地区锦鸡儿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锦鸡儿属Caragana是一个典型的温带亚洲分布属。本属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约有24种1变种,约占整个属的1/3。这些种类几乎全部处于演化高级阶段,且既有叶轴宿存类群,也有假掌状叶类群。反映出种的分化很活跃,在横断山地区形成本属的分布中心、分化中心。本区内绝大多数种类是特有分布。替代现象主要受气候、植被变化作用,沿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分布的长齿系Ser. Bracteolatae Kom.是一个典型的替代分布类群。锦鸡儿属植物生态适应性很强,可在其生长的灌丛中形成优势种。 寒化和旱化现象十分突出,它们有一系列森林种、草原种和荒漠种及相关的形态变异。用锦鸡儿属植物进行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区域内的分布区关系分析及最小生成树MST和特有性简约性分析(PAE),表明横断山地区特别是其北部是本属植物的一个地理结点。以此沿横断山向北部唐古特和西部藏东南适应性辐射。横断山和西喜马拉雅联系微弱,看不出植物长距离扩散的踪迹,大多是由于生态因子限制而产生的隔离。虽然本区不可能是锦鸡儿属的起源地,然而,通过本区与邻近地区的地理联系,可推测它们在我国适应性辐射方向是从东北向西南。结合豆科蝶形花亚科其它属化石记录及其分布区局限在温带亚洲等现象,认为锦鸡儿植物是一组特化、晚近衍生的类群,起源于北方东西伯利亚晚第三纪中新世后期至上新世。  相似文献   

19.
三门峡地区三门系介形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18年丁文江根据河南陕县三门峡地区所见地层剖面提出“三门系”这一地层名称,经安特生(Andersson,1923)首次使用以来,六十多年间,“三门系”的地质问题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地质工作者。特别是由于著名的三门峡水库工程的建设,更促进了对“三门系”的进一步研究。各科研与生产单位对“三门系”的岩性、岩相、地质时代及三门期的沉积范围、古地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并于1959年在三门峡召开了三门峡第四纪地质会议,并有会议文集问世。  相似文献   

20.
朱华 《植物科学学报》2018,36(6):893-898
以前多个关于中国热带北界的建议由于依据的指标和学科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基于202个中国地理区的植物区系和气象资料,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经纬度分布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依据覆盖中国北纬30°以南地区的135个地方植物区系资料,对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植物区系中,依据种子植物区系科和属的地理成分(即分布区类型),发现热带分布属中80%以上的区域基本上在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北纬22°30'以南。在这条界线以南地区,位于基带(低海拔或水平地带性区域)的原始植被为热带森林(热带雨林、季雨林),并且具有在中国分布的典型热带植物科,但在中国西南部,热带森林沿云南西部可达到北纬24°30',在西藏南部的深切河谷可达到北纬29°。这条界线与中国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划的北界相符合,亦与植物区系分区上的泛北极植物区系与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地理分界线相吻合。结合中国植被和植物区系区划,我们建议将北纬22°30'作为中国南部和东南部的生物地理热带北界。这条热带北界比气候上的热带北界(21°30'N,年积温8000℃以上)更北,这暗示中国热带地区在历史上可能曾达到更北的范围,支持在古生态学研究上提出的全新世中期中国东部地区热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曾北移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