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观测了大鼠冷暴露(5±2℃,21天)过程中下丘脑、海马、桥延脑和血清中单胺类递质及主要代谢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冷暴露初期(24小时)在下丘脑和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分别显著地减少或增加,21天后下丘脑中去甲肾上腺素量趋于正常,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仍分别明显低或高于正常水平。桥延脑中去甲肾上腺素和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的含量先增加后恢复正常,而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含量无明显变化。与之不同,下丘脑和血清中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无明显变化,而海马和桥延脑中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明显减少且一直呈低水平状态。上述脑内和血清中单胺类递质含量的不同变化反映了不同单胺类递质可能以不同的机制和时空模式参与冷应激反应和冷适应的体温调节。  相似文献   

2.
P物质既存在于消化道又存在于神经系统,是最早被发现的一个双重分布的脑肠肽。已经证明,P物质对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有营养作用,但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尚不清楚。最近,瑞典学者Jonsson等报道:P物质可以抵抗6-羟多巴胺对大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损伤作用。他们发现,给新生鼠皮下注射6-羟多巴胺,可使大脑额叶、枕叶皮质和脊髓中的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查发现这些区域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减少。但若在注射6-羟多巴胺之后4~6小时向小脑延髓池内注射P物质,明显地阻止6-羟多巴胺的上述影响,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为了进一步证实,他们用含有~3H-去甲肾上腺素的培养液对额叶的组织薄片进行孵育。单纯向培养液中加入6-羟多巴胺减少了组织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摄取量。但若在加入6-羟多巴胺之后再加P物质,则阻止了  相似文献   

3.
采用海马内注射方法,探讨了精氨酸加压素对大鼠穿梭箱条件回避行为的影响及其与海马中去甲肾上腺素能末梢递质的关系;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研究了精氨酸加压素对海马中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两侧海马内注射精氨酸加压素(各50pg),可延缓动物条件回避行为的消退;(2)用6-羟多巴胺(各10μg)损毁两侧海马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能末梢,可阻断精氨酸加压素的促记忆效应;(3)精氨酸加压素可加速海马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消失。上述结果提示,加压素对记忆的易化作用,至少部分通过海马起作用;海马内的去甲肾上腺素能末梢可能参与加压素对记忆过程的调节;加压素的作用很可能是通过加强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的降解代谢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P物质既存在于消化道又存在于神经系统,是最早被发现的一个双重分布的脑肠肽。已经证明,P物质对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有营养作用,但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尚不清楚。最近,瑞典学者Jonsson等报道:P物质可以抵抗6-羟多巴胺对大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损伤作用。他们发现,给新生鼠皮下注射6-羟多巴胺,可使大脑额叶、枕叶皮质和脊髓中的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荧光组织化学方  相似文献   

5.
脑透析术(Braindialysis),又称微透析术(Microdialysis)是在推挽灌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灌注并采集清醒自由活动动物特定脑区内灌流液的一种新方法。该技术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放射免疫测定(RIA)等灵敏的检测系统相结合可测定脑内细胞外液中许多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及它们的代谢产物、游离氨基酸、小的肽类、磷酸乙醇胺、维生素和各种离子等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大鼠经高压氧暴露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下降,脑室内预先注射6-羟基多巴胺,高压氧惊厥发作的潜伏期明显缩短。a_2受体阻断剂育亨宾加强了高压氧惊厥的发作,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有保护作用。上述结果表明中枢肾上腺素递质抗高压氧惊厥的作用很可能是通过a_2受体实现的。虽然加压后脑内多巴胺含量下降,但脑室注射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氟哌丁醇不能改变高压氧惊厥发作的潜伏期,因此尚不能肯定脑内多巴胺系统与高压氧惊厥有直接的联系。脑室注射Υ-氨基丁酸对高压氧惊厥的影响不显著,然而脑室注射Υ-氨基丁酸15分钟后测定其脑内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故还不能排除Υ-氨基丁酸与高压氧惊厥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大鼠抑郁模型,研究和探讨灵孢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抑郁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抑郁组、生理盐水组及灵孢多糖(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治疗组各8只。应用慢性应激刺激的方法诱导抑郁组、生理盐水组、灵孢多糖治疗组大鼠抑郁,通过行为学指标评估建模是否成功。建模成功后,在生理盐水组中注射生理盐水;在灵孢多糖治疗组中分别注射低、中、高剂量灵孢多糖注射液,比较各组间的疗效差异。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大鼠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酪氨酸羟化酶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的建立了大鼠抑郁模型,抑郁组中大鼠各项行为学指标与正常组相比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灵孢多糖治疗组大鼠脑内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一羟色胺、酪氨酸羟化酶与抑郁组、生理盐水组大鼠脑内的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灵孢多糖注射液对改善抑郁症状有良好的疗效,具有辅助治疗抑郁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在离体的豚鼠回肠肌间神经丛一纵肌上进行。实验表明,10Hz 电场刺激产生的抑制效应与刺激时间相关非常显著。此抑制效应可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拮抗。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及去甲肾上腺素的膜摄取抑制剂可卡因均不能显著地改变此抑制效应。化学切割剂6-羟多巴胺损毁纵肌标本内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后,该抑制效应无明显变化,且仍可被纳洛酮所拮抗。这些结果说明,肾上腺素能神经可能不参与由10Hz 电场刺激所诱发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9.
于杂种白兔的孤束核联合亚核(CNTS)内微量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减慢,将小剂量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注入CNTS,本身不影响血压与心率,但减弱NE在CNTS中的降压降率幅度。于CNTS内微量注射盐酸吗啡,降低血压和心率;小剂量NE注入CNTS, 本身对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增强盐酸吗啡在CNTS中的心血管作用。结果表明,去甲肾上腺素在CNTS中的心血管效应至少部分由降压性阿片系统介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吗啡诱导的躯体依赖与精神依赖两种大鼠模型脑内单胺类递质水平的比较,探讨其在吗啡依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剂量递增法复制吗啡依赖大鼠模型,然后用纳洛酮催促,引起躯体戒断症状。连续给予吗啡(5mg/kg,ip)6d,引起大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脑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含量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吗啡依赖大鼠催促戒断后脑内NE和5-HT水平明显升高,DA水平下降。吗啡在引起大鼠明显位置偏爱的同时,使大鼠脑内DA和5-HT水平显著升高,NE无明显改变。结论吗啡依赖的形成和戒断与脑内单胺神经递质有密切关系,吗啡依赖的躯体戒断症状与NE升高有关,而吗啡诱导的精神依赖则与脑内DA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25例清醒、肌肉麻痹、切断迷走神经的家兔,记录膈神经放电,以高频振荡(HFO)为指标,观察甘氨酸和纳洛酮对几种引起 HFO 频率减慢的递质的对抗作用。实验观察到,第四脑室内给予甘氨酸能对抗γ-氨基丁酸的 HFO 频率减慢作用,但甘氨酸不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或乙酰胆碱的 HFO 频率减慢作用。这提示在 HFO 形成机制中甘氨酸与γ-氨基丁酸存在相互作用。第四脑室内给予纳洛酮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或γ-氨基丁酸的 HFO 频率减慢作用。因此,纳洛酮所起的对抗作用没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内血管的单胺能神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BC免疫过氧化物酶法,以酪氨酸羟化酶(TH)作为标记物,对8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鼠(SHR)和4只正常血压鼠(WKY)作为对照组脑实质内血管的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分布进行了观察。在自发性高血压鼠的端脑皮质、下丘脑、脑桥实质内血管均可见呈棕褐色,似单一细线状结构的免疫反应阳性纤维。测量了各部脑实质内血管的纤维密度,与正常血压鼠同部位脑实质内血管上的纤维密度比较明显增大。经统计学处理,各部P值均<0.05,表明在高血压鼠和正常血压鼠脑实质内血管的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密度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为高血压鼠较正常血压鼠有更高的交感神经活性提供一个形态学基础,并提示交感神经在自发性高血压鼠的高血压维持和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大量的实验证明,具有成瘾性的物质通过作用于脑内不同的靶点,最终都会引起伏核内多巴胺含量的上升;而损毁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能够抑制药物的奖赏作用。因此,在成瘾机制的研究中多巴胺处于重要地位。尽管如此,仍然有人质疑多巴胺在成瘾性药物的多种行为反应中的作用,从而提出了不依赖多巴胺的阿片奖赏机制。那么,多巴胺是否是阿片类药物诱导的各种行为反应所必需的呢?  相似文献   

14.
心理应激对大鼠旷场行为的影响及酪氨酸干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理应激对大鼠自主探究行为的影响,并探讨酪氨酸干预对心理应激动物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正常对照组、应激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酪氨酸补充应激组。测定动物的旷场行为表现,以放免法检测血浆皮质醇水平,以化学荧光法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含量。结果:束缚应激使动物的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并出现体重增长缓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应激对照组动物在旷场中的潜伏期延长、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次数减少,而中剂量酪氨酸补充应激组和高剂量酪氨酸补充应激组动物的旷场行为表现未见显著差异。应激对照组和低剂量酪氨酸补充应激组动物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降低,其它动物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应激引起动物应激激素分泌增加,旷场行为表现异常,而补充酪氨酸可减轻应激造成的这种不良影响。其机制可能涉及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人参皂甙Re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测定水浸.束缚应激大鼠脑内单胺类递质和血清皮质酮的含量。水浸-束缚应激模型能使大鼠额叶、纹状体、下丘脑三个脑区的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高香草酸、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和血清皮质酮的含量明显增高。预先给予人参皂甙Re(4.5和9mg/kg,ig)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果表明人参皂甙Re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安慧  袁崇刚 《生命科学》2005,17(4):336-340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受体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发育早期开始表达,且受体表达的时空模式与脑发育过程中某些脑区神经元的迁移和分化相一致,这提示去甲肾上腺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论述了胚胎和新出生的大鼠不同脑区肾上腺素受体mRNA的表达模式以及这些受体对体外培养的成熟细胞和相应的前体细胞的调控效应,通过离体和在体研究的实验证据,阐述肾上腺素受体介导了去甲肾上腺素对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生长、迁移、分化和存活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去甲肾上腺素在CNS发育中所起的作用,使其可作为成体脑修复的助动剂而赋予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脑内血管的单胺能神经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应用ABC免疫过氧化物酶法,以酪氨酸羟化酶(TH)作为标记物,观察了10只Wistar大鼠脑实质内血管的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分布。脑实质内血管壁明显可见免疫反应阳性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对端脑皮质、海马、下丘脑、脑桥、延髓各部位血管的神经形态进行了描述。皮质血管的阳性纤维数量较多,纤维较细,相互交织成网,膨体可见;髓质内血管的阳性纤维较稀,似线样结构。讨论了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对脑实质内血管以及局部脑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时,中枢和外周儿茶酚胺水平的变化规律,为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豚鼠脊髓加完全弗氏佐剂的佐剂乳化物诱导Wistar大鼠发生EAE。在EAE2级和3级临床症状时,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测定下丘脑、海马、肠系膜淋巴结和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和肾上腺素(A)的含量。F  相似文献   

19.
孤啡肽在大鼠脑内对抗吗啡镇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今华  许伟 《生理学报》1997,49(3):333-338
脑内全新的阿片受体样受体(1994)及其内源性配体孤啡肽(1995)的发现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阿片/抗阿片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推动力。基于它们与阿片家族的高同源性及在脑内痛觉整合相关区域的丰富表达,本实验观察了OFQ在大鼠脑内对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OFQ可以对抗脑室注射生理盐水引起的镇痛,后者可能是一种由内源性阿片系统介导的应激镇痛。(2)脑室注射OFQ在很大的剂量范围(40  相似文献   

20.
应激性溃疡发病的中枢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应激性溃疡形成过程中,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加快。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都可能参与应激性渍疡形成。脑内注射一些神经肽也有预防或加重应激性溃疡发生的作用。下丘脑外侧区、杏仁复合体以及与其联系的其他脑区的神经通路,亦与应激性溃疡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