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肃酒泉下新民堡群孢粉组合及地质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新民堡群主要由黑色纸状页岩夹灰绿色厚层砂岩和灰色薄层泥灰岩组成,底部具砾岩,为湖相沉积,总厚1,135米。我们处理了取自红柳峡、新民堡、旱峡等六个自然剖面和两个钻孔的162块岩样,从其中33块样品中发现大量孢子花粉。本文描述了下新民堡群孢子花粉19属20种(型)包括2新种。下新民堡群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占93.3%);蕨类孢子次之(占5.9%);被子植物花粉含量虽少,但在组合中起重要作用。该组合的主要特征是松柏类花粉占优势、富含海金砂科孢子和出现被子植物花粉。由于欧亚和北美大陆早白垩世植物群通常都具这些特点,作者认为下新民堡群的地质时代应属早白垩世。根据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植物群,酒泉盆地早白垩世的气候与现今华南相似,无疑是温热湿润的,属亚热带型。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青海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储原油中萃取出的孢子花粉化石27属45种。基于原油中孢粉化石的研究及其与潜在油源岩中孢粉化石的对比,确定了含油区的油源岩。并根据孢子花粉母体植物所反映的古生态特征探讨了油源岩形成的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下侏罗统小煤沟组和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应为该含油区的油源岩系。研究区油源岩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湖沼环境。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源的孢粉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青海柴达木盆地上第三系油储原油中萃取出的孢子花粉化石31属68种。基于原油中孢粉化石的研究及其与潜在油源岩中孢粉化石的对比,确定了含油区的油源岩。根据孢子花粉母体植物的古生态特征探讨了油源岩的形成环境。研究结果表明,渐新统至下中新统干柴沟组和上中新统至下上新统油砂山组应为盆地西部的油源岩系。研究区油源岩形成于温暖半潮湿和半干燥气候下的湖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川西高原白垩纪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横断山地区和川西高原金沙江两岸广泛分布红色碎屑沉积,自德格县错阿乡的红色沉积之上部深褐灰色含铜砂岩中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孢子花粉化石。在该孢粉组合中稀指孢子居绝对优势,被子植物花粉极少,推测其地质时代应属晚白垩世,可能为晚白垩世早期。因此,当前孢粉组合的发现证明了川西高原横断山地区不仅有第三纪红层,也存在白垩纪红层。组合中含有大量的稀指蕨隐孱和少量麻黄花粉,而不同见喜湿植物的孢子花粉,推测该地区白恶霸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新疆准噶尔盆地独山子油田原油中分离出的孢子花粉35属51种。基于原油中孢子花粉的研究,追溯了该含油区的油源并讨论了油气运移问题。根据原油中找到的孢子花粉化石来判断,准噶尔盆地西南含油区有两套油源岩系,即下一中侏罗统八道湾一头屯河组和渐新统安集海河组。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南海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涠洲油田流沙港组下部储油层所储原油中萃取出的孢子花粉化石28属58种及藻类化石2属3种。通过对比孢子花粉及藻类化石的油源,确定了含油区的油源岩;并根据各类孢型母体植物的古生态特征探讨了油源岩的形成环境。结果表明,中始新统至下渐新统流沙港组暗色泥质岩是北部湾盆地的主力油源岩,中上渐新统涠洲组暗色泥质岩也是该区的油源岩;该区油源岩形成于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下的湖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新疆喀什凹陷原油中的孢子花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原油中萃取出的孢子花粉化石 30属 46种 .基于原油中孢粉化石的研究 ,追朔了该含油区的油源 ,并探讨了石油运移机理 .根据原油孢粉集合的特征 ,下侏罗统康苏组和中侏罗统杨叶组及塔尔尕组应是本区的油源岩系 .原油中来自油源岩系孢粉化石的发现 ,说明微裂隙是石油初次运移的通道 ,裂隙、节理、断层、不整合面等是石油二次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8.
朝鲜安州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朝鲜安州盆地下白垩统龙盘组孢子花粉34 属59 种(包括2 新种),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质时代和古气候特征。龙盘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蕨类植物孢子次之,出现少许原始被子植物花粉。松柏纲花粉在组合中占绝对优势;海金沙科和莎草蕨科孢子则在蕨类中占优势。根据孢粉组合,龙盘组的时代应属早白垩世巴列姆期至阿普第期;安州盆地当时气候温暖偏干,属亚热带半干旱型  相似文献   

9.
渝南大佛岩矿区铝土岩系炭质页岩孢粉组合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渝南地区红土风化原地残积-搬运再沉积型铝土矿是渝黔地区铝土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含矿层位横向上变化多端,不同矿区的沉积时代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渝南大佛岩矿区代表剖面顶部炭质页岩存在8种指示早石炭世的具环孢子,以及7种具囊和单沟的花粉再沉积组合,但未见指示早二叠世早期的科达类花粉Florinites出现。据此孢粉组合特征,认为大佛岩矿区顶部炭质页岩的部分物源区的沉积时代早于晚石炭世早期,本区铝土岩(矿)的部分物源有可能来自早于晚石炭世早期沉积的底板地层。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渝南地区铝土矿含矿岩系是一个穿时性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10.
新疆塔北隆起原油孢粉集合与油源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定了从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含油区原油中萃取出的孢子花粉化石66属135种,基于原油孢粉集合组成特征的研究,确定了该含油区油源岩的时代和层位,并讨论了油气运移的通道、方向、路线。期次等问题。研究结果确认,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上三叠统黄山街组和塔里奇克组;下侏罗统阿合组和阳霞组;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和恰克马克组是塔北含油区的重要油源岩系。  相似文献   

11.
笔者观察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原油中分离出的孢子花粉20属28种(型),进一步阐明了原油孢粉集合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类。本文还根据原油孢粉集合的特征探讨了该含油区的油源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决油源孢粉学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以孢粉学为基础,以油气资源的评价和预测为目的。以原油、天然气和油田水中孢子花粉和藻类等植物微化石为对象,探索油气生成和运移的机理,解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钱家店盆地早白垩世协尔苏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本文对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钱家店盆地协尔苏组孢粉组合(共有孢粉化石40属、62种)进行了分析研究。组合是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平均占70—72%),其中以松柏目两气囊花粉含量较高,松柏目无囊花粉含量次之,松柏目单囊花粉含量较少;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含量较少(平均仅占28—30%),以海金沙科孢子种类多种多样,含量较高为特征,桫椤科光面孢子的含量次之。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协尔苏组组合的时代为早白垩世(Hauterivian-Barremian)。根据孢粉植物群反映的气候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型。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地区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27井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克鲁克孢(Klukisporites sp.)-原始松柏粉(Protoconiferus sp.)-双束松粉(Pinuspollenites sp.)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二段;小桫椤孢(Cyathidites minor)-多云云杉粉(Piceaepollenites multigrumus)-单束松粉(Abietineaepollenites sp.)组合,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一段;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 sp.)-卵形光面单缝孢(Laevigatosporites ovatus)\|破隙杉粉(Taxodiaceaepollenites hiatus)组合,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二段。上述孢粉组合证明,贝27井南屯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Valanginian期;大磨拐河组地质时代应该为早中白垩世(Valanginian—Hauterivian)期,尽管未见到最原始的被子植物花粉(如Clavatipollenites和Asteropollis等),但具有一定百分含量的Triporoletes reticulatus(0-4.76%)出现,也不排除部分进入Barremian期的可能。贝27井南屯组二段沉积时期植被主要由针叶林构成,属于湿润的温带气候。大磨拐河组一段沉积时期植被主要由针叶林\|草丛构成,属于湿润的北亚热带气候。大磨拐河组二段沉积时期植被类型以针阔叶混交林\|草丛为主,属于湿润的北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研究梅加拉亚盆地(Meghalaya)晚白垩世,特别是白垩-第三纪界线附近孢粉时发现大量三突口器类以及其他类型的花粉,这些花粉主要包括:Aquilapolleniotes indicus,A.nemuroensis,A.truncatus sp.nov.,以及新属Farabeipollis,该新属包括3个新种:还有Integricorpus brevicoplatum sp.nov.,Integicorpus langparensis sp.nov., Mancicorpus albertensis,Striaticorpus pyriforme.S.striatum。孢粉地层学研究显示早马斯特里赫期孢粉植物群中正型粉类居统治地位,而三突口器类花粉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三突口器类花粉是在晚白垩世正型粉类消失后才开始分异发育的。  相似文献   

16.
叶肢介化石在河西走廊赤金堡组、新民堡群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西走廊西部赤金堡组及新民堡群是生油岩系,富含叶肢介化石。研究这些化石对于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以及探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叶肢介动物群分布规律是有意义的。1974年5—7月,笔者与甘肃区测二队中生代专题研究队同志一起,在玉门、酒泉一带测制地层剖面,采获大量化石标本。关于叶肢介化石属、种的记述,大多已编入陕甘宁地区古生物化石图册(在印刷中)。本文着重分析叶肢介化石在赤金堡组及新民堡群的分布规律、动物群性质,同时讨论有关这两组地层的含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吉林九台营城组孢粉组合及古植被、古气候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营城组为一套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含煤地层,其时代一直存有争议。本文研究了吉林省九台羊草沟煤田4个钻孔中营城组上、下段的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60属103种,现描述16属22种,包括1个新种。根据孢粉组合的分析,认为营城组下段时代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上段为Valanginian—Hauterivian期。早白垩世该区发育以松科、罗汉松科为主,兼有麻黄科、掌鳞杉科及海金砂科、桫椤科、卷柏科、蚌壳蕨科、莎草蕨料、水龙骨科等多种蕨类植物繁茂的植物群,气候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型。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下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的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次对青海中部下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孢粉组合进行综合研究。共发现孢粉:下岩组59属89种(包括1新种),按在组合中百分含量的平均值,蕨类植物孢子占55.71%,裸子植物花粉占36.3%,疑源类9属2种占7.36%,称之为Lundbladispora-Cycadopites-Veryhachium组合;上岩组86属119种(包括3新种),蕨类植物孢子占46.03%,裸子植物花粉占31.91%,疑源类13属16种占21.64%,称之为Limatulasporites?Cycadop-tes?Tubermonocolpites-Micrhystridium组合。上述孢粉组合特征,大体可与国内外早三叠世孢粉组合对比,因此,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的时代应属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白垩纪生物地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兴安岭群龙江组产Ephemeropsistrisetalis等热河生物群分子,九峰山组产富含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的孢粉组合,兴安岭群龙江组、甘河组火山岩同位素年龄为105-141Ma,证实兴安岭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扎赉诺尔群中以Cypridea,Limnocypridea,Ilyocyprimorpha和Hailaeria等属为代表的介形类动物群,以Nyktericysta,Vesperopsis等属为代表的NV浮游植物群,以富含Lygopodiaceae科各属孢子,尤其是Cicatricosisporites高含量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中国北方早白垩世特有的动、植物群面貌,而其中Asteropollis,Tricolpites和Polyporites等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发现,这一事实似乎暗示了扎赉诺尔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青元岗组产以Talicypridea,Altanicypris,Chinocypridea和Harbinia为代表的介形类动物群,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可与松辽盆地四方台组对比,其时代为晚白垩世Maastrichtian期。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辽西北票四合屯脊椎动物化石产地附近土城子组三段的孢粉组合,共计32属9种及25未定种。孢粉组合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占绝对优势,三缝孢子含量低。当前组合中见有Cicatricosisporites,Lygodioisporites,Jiaohepollis,Rugubivesiculites等早白垩世特征分子,同时未见被子植物花粉,推测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这与同位素测年结果相一致。这一孢粉组合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的高含量及Classopollis的低含量为特征,明显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土城子组的孢粉组合,却与辽西地区义县组下部层段的孢粉组合非常相似,表明辽西地区土城子组沉积的末期区域植物群面貌与义县组已无本质差别,尽管两套地层在岩相和沉积上差异明显。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土城子组的横向对比对于正确重建中国北方侏罗纪—白垩纪早期的沉积演化史十分关键,有必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开展其他地区土城子组的孢粉等生物地层及区域间的对比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