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DM891129菌株对沙土鼠高胆固醇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来观察由健康人分离出的肠球菌DM891129菌株的降血脂作用。本实验选42只沙土鼠(gerible),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第1组13只为正常组;第2组13只,在正常饮食中 5%胆固醇饲喂1周;第3组16只,在第2组饮食的基础上,每天以肠球菌(DM891129)菌悬液(10~9个细菌/ml)0.5ml/次,Bid灌胃一周。3组沙土鼠以眼球采血,分别检测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胆酸水平及粪便中肠球菌和肠杆菌水平。结果表明:第2组胆固醇水平较第1组明显升高(P<0.001)。第3组胆固醇水平较第2组明显降低(P<0.001)。相应的、第3组鼠粪便肠球菌水平明显高于第1、2组(P<0.05),而1、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第2、3组肠杆菌水平明显高于第1组(P<0.02、P<0.05),2、3组肠杆菌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胆酸、甘油三酯水平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可见DM891129菌株对沙土鼠高胆固醇饮食所致的高胆固醇血症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而对血甘油三酯、胆酸水平无显著性影响。现在对DM891129菌株体内降血胆固醇水平的机制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乳制品消费对血清胆固醇浓度和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血管疾病 (CVD)现已成为世界上第 1位主要死因 ,国际上许多研究确认乳和发酵乳制品是致血清胆固醇浓度适度降低的因子 ,一些长期吃致血清胆固醇浓度增高饮食的人群因同时食用乳和发酵乳而有低 CVD发病率。本文对有关发酵与非发酵乳制品对血清胆固醇浓度影响和作用机制的现有文献作一综述。1 乳作为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一种食品非洲 Maasai人消费大量肉、血和乳 ,尽管这些食品能致动脉粥样化 ,但该人群 CVD发病率很低 ,提出乳是其饮食中预防 CVD的一种食品 ,是胆固醇合成的一种抑制剂 [1 ] 。科学家们为寻求乳内降低胆固醇的因子而…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谷草转氨酶(AST)浓度人群接受高强度抗阻运动后血液红细胞(RBC)指标变化差异和AST浓度与血红蛋白指标关系。本研究招募50名无运动习惯的大学生为受试者,空腹采血检测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肌酐等红细胞相关指标,按照血液中AST浓度分成高低两组,进行单次85%最大肌力的抗阻运动,运动后再次采血检测AST、ALT、血肌酐、红细胞相关指标。前测中血液中AST浓度较高组有较高的ALT浓度,而且在经过单次抗阻运动后,HA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及血肌酐变化量显着高于LA组,HA组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蛋白浓度变化量显着低于LA组。本研究认为有较高的AST水平的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会在高强度抗阻运动后增加,可能代表处在较高氧化压力或发炎状态下的红细胞,较易因高强度抗阻运动而破坏。  相似文献   

4.
肠球菌生态制剂对人血清胆固醇水平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自健康人肠道分离出一株肠球菌菌株DM 891129,经体外及动物实验证明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作用。本制剂在动物实验证明安全可靠,在少数志愿者口服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对正常血清胆固醇水平无影响,对高胆固醇血症者血胆固醇水平有降低作用,作用强度呈用药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该制剂对甘油三酯水平作用不明显,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人参茎叶皂甙(GSL)对高胆固醇饮食大鼠心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PA_r)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将胆固醇乳剂用灌胃法饲养大鼠14d,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各组大鼠进行心肌缺血再灌注实验,观察高脂血症和GSL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2h后血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和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用胆固醇乳剂饲养大鼠14d,成功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同时给予GSL14d有明显降脂作用。(2)高脂血症状态下,心肌缺血再灌注2h后,血MDA升高(p<0.01),SOD降低(p<0.01)和NO(p<0.05)降低,再灌注10min内RPAr的发生率增高。(3)GSL组再灌注后2h的血MDA降低,而SOD和NO水平显著升高;使RPAr发生率大为降低,无VF发生。实验显示高脂血症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提高RPAr发生率及动物死亡率,GSL可减少高脂饮食大鼠脂质过氧化和诱导体内NO生成而减轻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降低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双歧杆菌对高胆固醇饮食小鼠血脂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双歧杆菌对高胆固醇饮食水平异常的动物个体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的影响.方法将高胆固醇饮食小鼠分为2组,一组饮用双歧杆菌菌液,另一组常规饮水.经28 d喂养后,将全部动物处死,并立即取血,取上清液测定血脂及脂蛋白各项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高脂饮食 双歧杆菌组TG、TC水平显著低于高脂饮食组(P<0.01),HDL-C/TC显著高于高脂膳食组(P<0.01).结果表明灌胃双歧杆菌,小鼠血清中TC、TG浓度较高脂饮食显著降低(P<0.01),同时HDL-C浓度有所增加.结论饮用双歧杆菌能显著改善高胆固醇饮食小鼠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状况.  相似文献   

7.
瘦素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瘦素对高脂膳食所致的高血胆固醇的调节作用。方法:喂饲高脂饲料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瘦素干预后测定血浆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结果:干预组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显著低于高脂对照纽。结论:瘦素可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相似文献   

8.
ApoE基因缺陷小鼠的心肌肥厚及辛伐他汀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喂养的不同周龄ApoE基因缺陷(ApoE-/-)小鼠心肌细胞和心肌间质成分的改变,并观察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36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饲以高胆固醉饲料喂养8周即至16周龄,随机被分为三组继续喂养至24周龄组、32周龄组和40周龄组,每一周龄组为12只,再随机分为模型组6只和辛伐他汀干预组6只(25mg/kg/d),相同周龄的C57BL/6J小鼠设为对照.分别在24周、32周、40周结束时处死小鼠.常规检测血浆胆固醇水平,留取新鲜心脏组织测定总胆固醉及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另取心脏组织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心肌细胞的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心肌胶原改变.结果:24、32和40周龄模型组ApoE-/-小鼠血浆、心脏组织胆固醇和MDA水平逐渐增加(p<0.05),NO和SOD水平逐渐降低(p<0.05),心肌细胞直径和心肌胶原含量逐渐增加(p<0.05).与相同周龄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干预组血浆、心脏组织胆固醇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心肌细胞直径明显减小;40周龄辛伐他汀干预组左室壁平均厚度明显降低(p<0.05),32周龄和40周龄辛伐他汀干预组心肌胶原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高胆固醇喂养的ApoE基因缺陷小鼠,随着周龄增加、胆固醇水平增加,抗氧化能力降低,心肌细胞直径和心肌胶原含量显著增加,辛伐他汀可能减轻心脏重构.  相似文献   

9.
Qin L  Wen SL  Song Z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7,23(2):177-179,I0001
目的:探讨间歇性低氧对营养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小白鼠随机分为正常、正常低氧、高脂、高脂低氧。通过17d的喂养和低氧训练,测量动物的体重、血糖、血胆固醇含量的变化及肝脏组织切片。结果:经间歇性低氧处理明显抑制高脂高糖饲养导致的体重、血糖、血胆固醇增高,肝脏脂肪细胞分布的密度和范围均比单纯高脂组有所降低。结论:适度的间歇性低氧可以降低血糖以及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减轻体重,并可以有效防止肝细胞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hi-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 影响。方法:选择60 例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实验组)和常规方法治疗组 (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加服一次瑞舒伐他汀10mg,疗程8 周,测定和比较两组患 者治疗前后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hs-CRP 的水平。结果:治疗8 周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清SBP、DBP、TC、LDL-C、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较对照组组更 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辅助治疗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压和血清血脂水平,并可减少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有益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高胆固醇饲料对雄兔凝血和纤溶系统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胆回醇饲料喂养对兔血液凝血和纤溶系统活性的影响.方法:14只10~12周龄的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组(高胆固醇组)和普通饲料喂养组(对照组).高胆固醇组以含1%胆固醇的饲料喂饲,每天100 g,自由饮水,对照组给予不合胆固醇的普通饲料喂养,共喂养14周.所有雄兔均分别于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前及不同饲料喂养后12周采耳缘静脉血分别测定血脂水平变化及血液凝血和纤溶系统活性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及基础值相比,高胆固醇组雄兔血中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载脂蛋白B水平显著升高;②高胆固醇组雄兔血小板活性显著增强、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③高胆固醇组纤溶酶原活性、α2-抗纤溶酶活性较普通组增强.结论:高胆固醇饮食不仅能直接导致高脂血症的形成,还可显著增强血液凝血活性和抑制血液纤溶活性,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旨以研究杜仲绿原酸对高脂高胆固醇诱导的高血脂模型小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成5组: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低剂量(25 mg/kg BW)、中剂量(50 mg/kg BW)、高剂量(100 mg/kg BW)杜仲绿原酸组,每组10只.后4组饲以高脂饲粮,同时小鼠灌胃杜仲绿原酸4周,实验结束,分别测定各组小鼠血液流变学参数、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及其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率.高脂血症小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刚性指数和聚集指数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提高(P<0.05),小鼠血清和肝脏SOD、GSH-Px水平、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显著升高(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在高脂膳食条件下,杜仲绿原酸能有效提高血液的抗氧化防御功能(包括抗氧化力、抗氧化酶活性)、改变血液流变学参数等,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刚性和聚集,增强变形能力,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增高,其中以中剂量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脂饲料诱导小鼠高脂血症模型,对巢脾提取物进行体内降血脂功能研究。选取体重一致的72只小鼠随机分成六组,组别即为巢脾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空白对照组、高血脂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丁),连续每日定时给予饲料及其相应的受试样品,实验共5周;每周进行一次眼眶取血,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项指标。结果显示,各组间的体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个剂量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高血脂对照组的以上三项指标(P0.05)。其中,高剂量组降血脂水平最明显,中剂量组次之,低剂量组最小。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蜜蜂巢脾提取物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和潜在防控高血脂疾病功效。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解酒护肝饮解酒效果及其对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建立醉酒模型,确定致醉剂量;通过醉酒睡眠实验比较解酒护肝饮解酒特性;通过测定醉酒小鼠血乙醇含量的变化,研究解酒护肝饮对乙醇代谢的影响;通过建立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测定AST、ALT、SOD活性,GSH、MDA水平,HE染色切片观察肝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研究发现小鼠最佳致醉剂量为11 m L/kg;与模型组比较,解酒护肝饮高(HD)、中剂量组(MD)均可延长醉酒时间、缩短醒酒时间(p<0.05),高、中剂量组可降低酒精灌胃后2 h、3 h时间点血乙醇含量(p<0.05);与模型组比较,急慢性酒精肝损伤模型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AST、ALT活性(p<0.05),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中,各剂量组肝组织SOD、GSH水平上升(p<0.05),MDA水平下降(p<0.05),而在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肝组织中,低剂量组(LD)的SOD、GSH及MDA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病理切片观察可见,急慢性酒精肝损伤模型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著改善肝组织因乙醇而导致的肝损伤,并且高、中剂量组效果较好。本研究表明解酒护肝饮可显著延长醉酒时间,缩短醒酒时间,降低血乙醇的含量,对酒精诱导的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脉养心丸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伴慢性病贫血(ACD)患者铁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4月-2016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选取70例年龄≥40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5人,分别服用通脉养心丸(II组)或未服用通脉养心丸(III组)。同时选取冠心病患者不伴有慢性病贫血40人为对照组(I组),该组患者服用通脉养心丸。观察比较三组服药8周前后的血铁调素及血红蛋白、铁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服药前,II、III组的血Hepc水平均明显高于I组(P0.05)。8周治疗后,II组患者血Hepc表达明显下降,H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其余两组血Hepc表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组、III组血Hepc水平显著高于I组(P0.05),III组的血Hepc水平显著高于II组;III组患者的Hb水平明显低于I组、II组(P0.05)。结论:通脉养心丸能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的铁调素水平,提高该类患者的血红蛋白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尤其是轻度贫血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检测家兔红细胞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血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参数研究黑木耳对高脂血症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而为其药用功能方面提供食用安全性的新量化依据。4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控制组、高胆固醇模型组、黑木耳低剂量组、黑木耳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高胆固醇模型组建模后,每4周检测一次血液流变学参数,持续检测20周。通过不同取血次数之间数据比较和组间数据比较,结果表明在饲喂黑木耳后家兔红细胞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血细胞压积这些血液流变学参数都显著减低了(P0.05),并且发现中剂量组为成年雄新西兰鼠的最佳剂量。食用黑木耳预防高血脂症有一定的剂量依赖,黑木耳中剂量组能较好地改善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17.
金黄地鼠高血脂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高血脂金黄地鼠动物模型,研究红葡萄酒预防高血脂的作用。方法用含有2%胆固醇的高脂饲料喂养金黄地鼠,设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饲养15 d。期间观察金黄地鼠对高脂饲料的耐受性,试验结束时,测量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值,并对肝脏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金黄地鼠对高脂饲料具有较强的耐受性。经过15 d之后,模型组TC、TG、HDL-C、LDL-C、VLDL-C极显著升高(P<0.01),分别为对照组的9.06、4.19、2.43、6.21、18.88倍,而HDL-C/(LDL-C VLDL-C)显著降低(P<0.05),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模型组动物的肝脏出现脂肪肝样改变。结论本造型方法时间短,取血方便,血量充足,是一个较好的高血脂模型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红花黄色素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7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6),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两组均治疗14d,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水平]、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情况,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14 d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33/3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53%(25/34)(P0.05)。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NIHSS评分、NSE和S-100β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TG、TC、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HDL-C则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红花黄色素治疗ACI患者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情况,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甲基苯丙胺对其依赖人群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入选50例甲基苯丙胺依赖人群(Ⅰ组)和50例健康人群(Ⅱ组),2组人群均采用高分辨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以及血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甲基苯丙胺依赖人群组(Ⅰ组)肱动脉FMD、血一氧化氮(NO)水平较健康对照组(Ⅱ组)显著降低(p0.05);血内皮素-1(ET-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Ⅱ组)显著升高(p0.05)。甲基苯丙胺对其依赖人群的血管内皮功能有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的驻某地武警机关干部体质指数(BMI)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健康体检的1920名驻某地武警机关干部和270名地方机关干部的体质指数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超重肥胖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结果:1.军人组超重率及肥胖率均低于地方组(P<0.01)。2.<50岁人群组随年龄增加,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有增高趋势(P<0.01),40~49岁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50~65岁人群超重与肥胖率最低。3.两组机关干部随BMI升高,高总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尿酸血症、脂肪肝检出率增高(P<0.01);军人组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地方组(P<0.05);高血压、高血脂发病率明显降低(P<0.05);与地方超重组比较,军人超重组脂肪肝发病率明显升高(P<0.05)。4.在30~50岁的军人中,随着年龄升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发病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率较高,控制体重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脂肪肝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军人组超重与肥胖率均低于地方,但高尿酸血症和高脂肪肝发病率升高,故建议有代谢性疾病的军人限制饮酒可能会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