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原位杂交研究P2X3受体在背根神经节,三叉神经节和结状神经节的分布。结果显示:1、原位杂交;在三种感觉神经节中,95%左右的神经节细胞为P2X3mRNA阳性,中、小型神经节细胞的杂交信号一般要比大型的神经节细胞强一些,2、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原位杂交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在各神经节内,均显示出许多P2X3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足掌表皮也显示许多P2X3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结果提示:P2X3不仅参与机体的痛觉的形成,还可能参与其它感觉,如本体感觉等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大鼠初级感觉神经元P2X3受体的表达及其与SP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大鼠初级感觉神经元细胞上P2X3受体的表达情况及其与P物质的关系。方法取SD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和三叉神经节(TG)固定后切片;用抗P2X3受体抗体和抗SP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并通过两种不同的显色方法同时进行P2X3受体和SP的双标。结果P2X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小细胞和中等细胞(其中在TG,P2X3-ir阳性神经元约占整个细胞的24.8%;在DRG约31.7%的神经元是P2X3-ir阳性),并且在DRG和TG细胞上均存在有P2X3受体和SP共存(TG上的双标细胞占P2X3-ir阳性细胞总数的36.26%,DRG上占46.81%)。结论由于ATP门控阳离子通道受体P2X3本身就与伤害性感受的初级传入有关,而它与SP的共存可提示当组织中的ATP释放时可以通过P2X3受体作用于含SP的伤害性感觉神经末梢上,促使SP释放引起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P2X3受体参与大鼠足底慢性炎症痛相关的热痛觉过敏机制。方法 1)用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以大鼠右侧后脚掌注射松节油加石蜡(各占50%)0.1ml建立后脚掌慢性痛模型,用热测痛的方法测量后脚掌皮下注射松节油后的痛阈,每天1次,连续测15d。2)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后脚掌慢性炎症后第2天和第7天,炎症侧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中P2X,受体阳性细胞类型的分布变化;以及正常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中P2X,受体阳性细胞类型的分布作为对照。结果1)炎症后大鼠后脚掌侧痛阈出现降低,在第2天痛阈达到最低,后逐渐恢复,14d后恢复正常痛阈值。2)正常大鼠P2X,主要表达于DRG的中小神经元上,炎症后DRG(L4—6),中小型P2X,受体阳性细胞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加。细胞平均面积增大。结论后脚掌慢性炎症痛可以引起大鼠对伤害性热刺激的痛觉过敏,并导致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qbP2X3受体阳性细胞数目增加,表明P2X3在DRG的中小神经元的改变可能对松节油引起脚掌炎症痛时热痛觉过敏的形成与维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克隆的P2受体亚型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一红  赵志奇 《生命科学》2001,13(4):170-173,166
细胞外嘌呤(腺苷,ADP,ATP)及嘧啶(UDP,UTP)为重要的信使分子,通过细胞表面P2受体介导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P2嘌吟受体的概念于1978年被提出,随后根据药理学特征又被分为P2X及P2X嘌呤受体,90年代,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一系列配体门控的P2X受体及G蛋白耦联的P2Y受体被克隆及功能表达,迄今为止,已有七型P2X受体亚型(P2X1-7)及六型P2Y受体亚型被克隆(P2Y1,2,4,6,11,12),各型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药理学特征及组织分布,本文还讨论了目前可用于区分各亚型激动剂及拮抗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琥珀酸索利那新对女性膀胱活跃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膀胱内P2X3受体的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女性膀胱活跃症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予托特罗定2 mg,早晚日2次口服;实验组38例,予琥珀酸索利那新5mg,日1次口服,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24 h排尿次数和尿急次数情况,初始尿意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压容量的变化,以及膀胱内P2X3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尿急次数、排尿次数、尿意容量、最大尿流率及最大膀胱压容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尿急次数及排尿次数降低,尿意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压容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2X3受体主要表达于膀胱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染色为棕黄色或金黄色;实验组P2X3表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琥珀酸索利那新能够缓解女性膀胱活跃症患者临床症状,其治疗机制可能为抑制了P2X3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P2X7受体是嘌呤受体中功能独特的一个亚型,为ATP控制的离子通道,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中高表达,被ATP激活后导致K+外流和Ca^2+内流、非选择性膜孔形成,启动一系列信号途径如炎症小体NALP3的活化,丝裂原蛋白激酶途径激活NF-κB增强炎性细胞因子转录,ROS和氮介质的产生,介导IL-1β、IL-6、IL-18、TNF-α、MIP-2、CCL2、HMGB1等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参与炎症的发生发展,与真菌感染及阿尔茨海默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炎症性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孤儿受体TR3在小鼠睾丸中的定位和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u XM  Liu YX 《生理学报》1998,50(4):439-443
本文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孤儿受体TR3及其mRNA在小鼠睾丸中的表达及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在小鼠睾丸中有显著量的孤儿受体TR3 mRNA和蛋白表达,其表达量在不同曲细精管有明显的差异;孤儿受体TR3蛋白主要定位于生精细胞,其mRNA在生精细胞特异表达,主要在精原细胞和发育早期的初级精母细胞表达,提示孤儿受体TR3在小鼠曲细精管精子发生的早期阶段中起着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Chen ZH  Xu K  Zhao WT 《生理科学进展》2004,35(4):329-331
包含P2X3亚基的受体为三磷酸腺苷 (ATP)门控的阳离子通道 ,包括P2X3亚基的同源多聚体(P2X3受体 )和异源多聚体 (P2X2 /3受体 )。大量研究表明包含P2X3亚基的受体在介导多种类型痛觉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鼠面部慢性炎症痛与三叉神经节内表达P2X3受体亚型神经元细胞大小和表型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参照Neumann(1996)报道的研究方法,采用大鼠面部皮下注射松节油建立慢性炎症痛模型,用热测痛的方法测定面部皮肤的痛阈值,每天一次,连续测15d。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面部慢性炎症后第5d三叉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P2X3受体的表达。采用体视学的方法测量表达P2X3神经节细胞大小及表型的变化。结果炎症侧大鼠面部痛阈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在第5d达到最低值,以后逐渐恢复,第13d开始痛阈恢复正常水平。炎症侧三叉神经节内表达P2X3神经元的平均细胞表面积(721±12μm2)与对照组(616±8μm2)相比明显增大(P<0·01)。进一步观察发现表达P2X3小细胞群(<950μm2)的表面积由炎症前的537±13μm2增加到炎症后的582±15μm2(P<0·05)而且小细胞占总细胞的数量比例由炎症前的42·2±3·2%增加到炎症后的51·8±3·5%(P<0·05);而表达P2X3受体的大细胞(>950μm2)的数量比例由炎症前的6·5±1·9%增加到炎症后的12·8±2·2%(P<0·05)。结论面部慢性炎症痛时,其三叉神经节内表达P2X3受体神经元的表型可发生改变,这可能与面部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旨在制备与鉴定鼠抗P2X7受体的蛋白单克隆抗体.以人P2X7受体的胞外段制备短肽作为抗原,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分离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并培养,挑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制备和鉴定P2X7其生物学效应.结果显示,获得1株稳定分泌抗人P2X7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单抗类型重链为IgG1,轻链为κ;该株杂交瘤细胞腹水效价为1∶6.4×104;传30代及液氮中保存6个月,抗体效价稳定;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明该单抗与人细胞表面的P2X7受体蛋白特异地结合.所制备的抗人P2X7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及稳定性,为针对P2X7受体为靶点的抗体药物的开发应用、疾病的辅助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P物质受体在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内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以前的工作观察到纹状体边缘区内有密集的P物质纤维及终末分布,本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内P物质受体(SPR)的表达及分布,原位杂交结果发现P物质mRNA阳性杂交信号在纹状体内的分布不均匀,尾壳核内只有少量中等大小的阳性胞体,苍白球内只有少量较大的阳性胸体,而在尾壳核和苍白球之间的边缘区部位则可见许多中等大小的梭形阳性神经元胞体,并呈现密集的带关分布。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观察到P物质阳性神经元胞体在纹状体内的分布与原位杂交结果一致。推测大鼠纹体边缘区内可以合成P物质受体,具有接受和整合P物质神经递质的功能,推测边缘区内SPR神经元可能对SP递质的接受、调节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选择性地对大鼠单根触须刺激后,通过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检测相应的躯体感觉皮质内即早基因c-fos的表达、局部定位以及与刺激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触须的刺激导致了相应皮质内即早基因c-fos表达增加。脑皮质第4层基因表达最明显。且基因表达量与刺激强度成正比。从脑皮质细胞组成方面证实了c-fos表达主要在皮质第4层的星形细胞;在最强的刺激后,星形细胞邻近的神经元也被标记上了。结果提示:感觉输入可影响即早基因c-fos的表达,即早基因的表达受神经元活动的调节,这种基因调节是神经元整体功能所必需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大鼠脑内是否存在ADM及其mRNA。方法取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大鼠脑内ADM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鼠脑内ADM及其mRNA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在大脑皮质、海马结构、齿状回、丘脑、室旁组织、脉络丛、室管膜细胞、基底节、血管内皮细胞,其中脉络丛、室旁组织、丘脑为高表达区,其次为大脑皮质、海马。在大鼠大脑内ADMmRNA的表达与ADM阳性细胞的表达相一致。结论ADM及其mRNA在大脑内广泛表达,提示ADM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大鼠脑内是否存在ADM及其mRNA。方法取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大鼠脑内ADM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鼠脑内ADM及其mRNA阳性细胞主要表达在大脑皮质、海马结构、齿状回、丘脑、室旁组织、脉络丛、室管膜细胞、基底节、血管内皮细胞,其中脉络丛、室旁组织、丘脑为高表达区,其次为大脑皮质、海马。在大鼠大脑内ADMmRNA的表达与ADM阳性细胞的表达相一致。结论ADM及其mRNA在大脑内广泛表达,提示ADM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异丙肾上腺对心内神经节中肽能神经递质 SS的影响 ,本文在大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 5 m g/ kg,连续三天 ,固定后取心房后壁 ,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心内神经节中肽能递质 SS的变化。对照组大鼠心内神经节中含有 SS免疫反应 (SS- IR)阳性神经纤维和细胞 ;实验组大鼠心内神经节中 SS- IR阳性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的积分光密度均明显减低。结果说明异丙肾上腺素可降低心内神经节中 SS含量 ,提示 ,异丙肾上腺素的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可能通过降低 SS的含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鼠甲状腺中是否存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及其细胞定位,方法 收集15例雄性SD大鼠甲状腺,分别制成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确定GnRH-R在其中的表达与定位。结果 大鼠甲状腺中,GnRH-R呈较强的免疫反应阳性,阳性物质分布在胞持,胞核呈阴性,原位杂交也检测到较强的GnRH-RmRNA阳性杂交信号,亦分布在胞质,胞核未见表达,结论 大鼠甲状腺可能自身合成GnRH-R。由此推断GnRH可能参与大鼠甲总而言之 腺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雄激素受体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探讨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作为肝癌标志物的意义,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肝细胞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显示:正常大鼠的AR阳性肝细胞极少,DEN诱癌第4周可见少量肝细胞呈AR阳性表达,细胞散在分布,胞质和/或胞核内可见棕褐色阳性反应颗粒。随着肝癌发展进程,AR阳性肝细胞数逐渐增多,呈簇状或片状分布。至诱癌第18周,肝癌结节内肝癌细胞大多呈AR阳性表达。本实验结果表明,AR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