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铁树干斑然,古朴高雅,羽叶酷似传说中的“凤尾”,可塑性强,制成多头树桩盆景,更是风姿绰约,别具韵味。铁树盆景造型最重要的是主干与叶,二者的搭配关系到盆景的整体风格。而我国苏铁属植物种类丰富,有些种类资源多,容易繁殖,但因羽状复叶过长过稀影响了观赏价值。可用其它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种类作接穗,采用平接的方法改造上述铁树桩景,嫁接成活率可达85%左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铁树为雌雄异株植物,还可用雌株与雄株相互嫁接的方法,使同一株铁树上既开雌花又开雄花的设想有可能实现,使这古老而珍稀的植物增添新的特…  相似文献   

2.
中国暖温带若干灌丛群落多样性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暖温带灌丛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表明:1.灌丛群落的均一度指数同优势度指数的相关性较丰富度指数同变化度指数的相关性为高;在众多的多样性指数中,D4(Shannon信息度指数)和D6(Gini指数)因最大限度地包含了其它各类多样性指数的信息而被采用。2.灌丛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随着演替的进行,没有表现出降低的趋势。3.生物多样性较高的荆条灌丛和辽东栎萌丛的物种多度分布是对数分布,而生物多样性较低的鬼见愁灌丛和毛榛灌丛的物种多度分布是几何分布,处于中间的三桠绣线菊灌丛的物种多度分布是Broken-Stick分布;没有正态对数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3.
银杏盆景气势雄伟、古朴幽雅,秋叶凌霜,一派诗情画意。 一、盆景材料的来源 银杏盆景材料的来源主要有野外老桩、根蘖苗及人工繁殖实生苗和扦插苗。 老桩的采掘和培养 野外被砍伐遗留的银杏老桩,经多年的腐蚀虫蛀,原桩仅留一付“白骨”,而旁边萌发几根新枝、挖来就是一株上等的桩景。由于老桩一般都比较大,采掘时应尽可能多保留侧根、细根,并尽量保证切口平整,避免碎裂,不  相似文献   

4.
树桩盆景培育时间短,育成后观赏价值较高,深受广大盆景爱好者青睐。但一些初学者缺乏有关知识,在制作树桩盆景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取材或护养不当,成功率不高,造成了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下面介绍一些有关知识和技术。一树桩的野外采挖互.选择适宜的树种我国各地适于制作树桩盆景的植物种类很多,采挖时应因地制宜,选择植物叶片较小,耐荫、耐于旱能力较强,耐砍伐,生命力强盛,寿命较长的树种。如黑松、罗汉松、柏类、银杏、榆、榔榆、枫树、推木、雀梅、山植、合欢、紫蔽、杜鹃、山茶、六月雪、构相、小叶女贞、冬青、黄杨、榕树、赤…  相似文献   

5.
好的盆景作品至少三、五年、十年以上,甚至花费一生精力完成。但也有一些盆景爱好者快速成型,不考虑干树枝的比例,过渡关系。它也忽略处理切割,切割一些盆景",虽然固化成型,但太硬。如何克服时间的矛盾,让盆景快速成形?通过挖掘者一个好的桩木,立意之前(第一次构思设计),并伴随着植物生长促进剂控制,有的放矢。通过各种手段达到预期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植物物候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前期的植物引种研究呵为迁地保护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通过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不同来源的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的4个物候期(萌叶期、落叶期、开花期和果熟期)分布格局及其气候影响因子进行对比,阐明引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结果表明,引种植物比本地植物萌叶生长盛期更长,但对低温和干旱更加敏感的引种植物,在旱季其落叶比例明显高于本地植物,而3、4月由于气温的回升,使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在雨季之前就进入了萌叶盛期。而在繁殖物候方面,由于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小,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的开花期和果熟期格局季节性表现都不明显。且规律性不强。总体上,各来源地的引种植物能根据环境的改变形成相应的生长与繁殖适应对策,可较好地适应西双版纳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植物物候特征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迁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前期的植物引种研究可为迁地保护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通过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不同来源的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的4个物候期(萌叶期、落叶期、开花期和果熟期)分布格局及其气候影响因子进行对比, 阐明引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结果表明, 引种植物比本地植物萌叶生长盛期更长, 但对低温和干旱更加敏感的引种植物, 在旱季其落叶比例明显高于本地植物, 而3、4月由于气温的回升, 使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在雨季之前就进入了萌叶盛期。而在繁殖物候方面, 由于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小, 引种植物和本地植物的开花期和果熟期格局季节性表现都不明显, 且规律性不强。总体上, 各来源地的引种植物能根据环境的改变形成相应的生长与繁殖适应对策, 可较好地适应西双版纳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灌丛土壤属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天山北坡绿洲 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区,选择3种类型的灌丛并采集不同位置和深度的灌丛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灌丛土壤资源的聚集效应.结果表明,干旱区绿洲 荒漠过渡带不同类型灌丛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不显著,土壤以砂和粉砂为主,红柳+裸地灌丛土壤粒度分布的聚集效应明显;灌丛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在冠幅下最高,其次为灌丛间低矮植物下,灌丛间裸地最低,呈现出明显的“肥岛”现象;不同灌丛类型和采样位置对土壤盐分离子和总盐含量的变化影响显著,且不同灌丛土壤资源的聚集效应各异;导致不同类型灌丛土壤资源富集率不同的原因有气候因素、灌木分布的土壤环境、灌丛高度和冠幅、灌丛间有无低矮植物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做好实验教学工作,在这里,介绍了有关植物系统学实验材料采集及培养的一些粗浅简易的方法。所例举代表植物,多参照高等院校教材及北京附近能采到种类,而偏重于孢子植物部分。关于种子植物,参考文献较多不再重复。本文内容虽不全面,伹对管理植物基础课的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有些帮助,因各地气候环境不同,其他地区可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川滇高山栎灌丛萌生过程中的营养元素供应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萌生更新是森林更新的重要方式, 是硬叶栎林受到干扰后植被恢复的主要机制。以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西折多山东坡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des)灌丛为研究对象, 调查分析了砍伐后灌丛萌生过程中基株根系和萌株生物量动态、营养元素含量, 以及基株根系和土壤对萌株生长过程中的营养元素供应动态。结果表明, 川滇高山栎灌丛平均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1.25 ± 0.92) t·hm-2和(34.85 ± 2.02) t·hm-2, 具有较大的根冠比(3.10:1); 萌生过程中, 萌株生物量呈线性增加趋势, 以灌丛活细根生物量变化为最大, 其次是活中根和活粗根, 树桩和根蔸生物量变化最小; 萌生过程中, 灌丛细根和中根N、P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萌生初期树桩、粗根和根蔸中N和K的含量明显下降, 根蔸中Ca含量略有下降, 而P没有明显下降, 根系Mg含量变化幅度较大, 灌丛地下根系储存了较多的营养元素; 土壤、树桩、粗根和根蔸是川滇高山栎灌丛砍伐后0-120天萌生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 砍伐后60天, 萌株生长所需的营养除K元素主要来源于根系外, 其余营养元素主要来源于土壤; 在砍伐后60-120天, 基株根系对萌株生长所需的N、K和Ca贡献较大, 而对P和Mg的贡献较小; 在砍伐后120-180天, 根系除K元素对萌生生长还保持较大的贡献外, 对其余营养元素的贡献均较小。高山栎林管理要注重加强地下根系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红砂灌丛对土壤和草本植物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区天然红砂灌丛内外土壤水分、养分的差异及植物萌动期红砂灌丛对草本植物生长和植被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红砂灌丛下土壤水分状况明显好于灌丛外空地,尤其是在30~110 cm土层最为显著;灌丛内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明显高于灌丛外,而沙粒含量低于灌丛外,尤其是0~1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效氮、磷、钾及速效氮、磷、钾均在灌丛下富集,富集率分别达到1.40、1.25、1.04、1.05、1.37、1.77和1.49;从灌丛内到灌丛外草本植物的盖度和高度逐渐减小,而植物丰富度增大;红砂灌丛对草本植物密度、盖度和高度的相互作用强度均呈现正值,而植物丰富度的相互作用强度为负值.说明红砂灌丛具有明显的沃岛效应,并对草本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植物生物量分布格局和分配的研究多集中在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对灌丛的相关研究较少。灌丛是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植被。研究灌丛生物量分布格局及其分配是对估算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补充。该文通过对中国北方温带灌丛的大范围野外调查和采样,计算中国北方433个典型灌丛样地的生物量及其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并研究它们与气候和土壤营养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温带灌丛平均生物量为12.5 t·hm~(–2),其中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4.5和5.4 t·hm~(–2),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0.8和1.8 t·hm~(–2);凋落物量为2.5 t·hm~(–2)。不同类型中,温带落叶灌丛、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荒漠灌丛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4、28.8和5.0 t·hm~(–2)。东西部生物量分布差异较大,东部温带落叶灌丛总生物量高于西部的荒漠灌丛。东部温带落叶灌丛中,东北地区的灌丛生物量稍低于华北地区。灌木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不随水分和土壤养分变化,而叶-枝生物量比受水分影响,在干旱区域叶-枝生物量比较低。  相似文献   

13.
刘美  马志良 《生态学报》2021,41(4):1421-1430
植物生物量分配特征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适应策略,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改变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植被动态和生物量分配格局。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青藏高原高寒灌丛生物量分配特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较少。为了探究气候变暖对高寒灌丛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部典型的窄叶鲜卑花高寒灌丛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寒灌丛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水平生物量分配特征对开顶式生长室(OTC)模拟增温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节,模拟增温使空气温度和表层土壤温度分别升高0.6℃和1.2℃,使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下降2.7%。模拟增温使草本层和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57.8%和7.2%,使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42.5%、105.6%和45.6%。然而,模拟增温没有显著影响灌木层地上生物量。同时,模拟增温使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总生物量显著增加25.6%、85.7%和28.4%,使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根冠比显著增加33.2%、30.4%和36.0%。由此可见,模拟增温在促进高寒灌丛生物量生产的同时将显著提高向地下根系部分的分配比例。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高寒灌丛生物量分配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硝态氮含量解释了高寒灌丛生物量分配变异的50.8%以上。这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灌丛植被能够通过调节生物量分配模式应对未来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14.
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继续接受物理治疗,在挤压加工的基础上根的抑制,根系形成板。挤压应逐步向多方法,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无法治愈的伤口,植物根系,严重的导致死亡。选择健壮的盆景树材,总根掘起,洗净污垢,减少所有的根,注意保持清洁根周围,辐射式,用平的物体如木材,在根端瓦垫,然后手掌或腐烂的绳索将根中垫料均匀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火后灌丛中哺乳动物食草性影响草本植物组成而不影响氮和碳循环 经典理论预测,草食动物通过选择性植物啃食和富含氮的排泄物的沉积影响草本植物组成和土壤氮循环,其影响取决于生态系统氮的有效性。据预测,草食动物在氮有效性高时可加速氮循环,而在氮有效性低时减慢其循环。然而,在自然系统中对这些理论的实验验证比较有限,并且有些结果相互矛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广泛分布的灌木林地为验证这些理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系统。它们易于发生周期性的林冠火,这会暂时移除活的灌木覆盖物,使土壤中的矿质氮沉积,并利于各种草本植物组合在3–5 年内形成主导景观。灌丛也越来越容易受到草本植物的入侵;哺乳动物的食草性可能会限制灌丛下层非本地草本植物的建立。我们设置一项为期两年的植食动物-围封实验,评估火灾后早期灌丛演替期间哺乳动物食草性对草本植物组合和土壤氮和碳循环的影响。我们预测,在火灾后高氮条件下,哺乳类食草动物不会更倾向于取食固氮草本植物,会加速氮循环并减少非本地草本植物的丰富度。研究结果表明,排除哺乳类食草动物后,尽管草本植物的现存生物量增加了54%,但固氮与非固氮草本植物的相对丰富度没有改变,也没有改变氮和碳循环的指标。在两年的实验期间内,草食动物对养分循环的影响可能并不显著,草食动物活动的物理影响可能抵消了植物凋落物和动物粪/尿输入的影响。哺乳类食草动物主要以典型的非本地草本植物为食,略微降低了它们的相对丰度;然而,在火灾后的前两年,哺乳动物的食草性并不能有效地阻止侵入性草本植物对灌丛的入侵,也不能改变植物的碳和氮循环。  相似文献   

16.
沙蒿与油蒿灌丛的防风阻沙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蒿与油蒿广泛分布于我国沙漠地区,是沙地植被的重要建群种和优势种。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半流动沙地,实测了两种典型固沙植物沙蒿与油蒿的防风阻沙作用,从灌丛空间构型对比分析了其防风阻沙机制。结果表明,沙蒿与油蒿灌丛均具有明显的降低风速作用,但油蒿灌丛较沙蒿灌丛具有更显著的防风作用,而且对灌丛后不同位置、近地面不同高度层风速的降低程度明显不同。在灌丛后6倍株高范围内,沙蒿灌丛对50cm高度风速降低程度显著大于20cm,而油蒿灌丛对近地面20cm高度层风速降低程度显著大于50cm。在相同风速下,油蒿灌丛后20cm高度平均风速是沙蒿灌丛的1/2,而50cm高度平均风速与沙蒿灌丛相近。同时,沙蒿灌丛阻沙作用弱,而油蒿灌丛具有明显的阻沙作用,单株积沙体积达到45.2±16.1dm3,积沙重量达到72.1±25.7kg,油蒿灌丛积沙量大小与灌丛结构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究表明,紧密型结构的油蒿灌丛是较松散型结构沙蒿灌丛更为理想的防风固沙植物,其灌丛分枝数多、分枝角度小、生物量大且多分布在近地面层是具有显著防风阻沙作用的根本原因,该结论可为干旱区防风固沙植被建设物种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鹅掌柴植株姿态优美,枝叶四季常绿,不仅是居室美化极为理想的盆栽植物,还是上好的插花陪衬材料,其根皮及叶又可供药用,故又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经济植物。同时,鹅掌柴具有萌发力强、耐修剪的特性,是中学开展扦插试验和袖珍盆景制作的最佳原材料。扦插生根植株置于玻璃容器中,再将水藻、金鱼、鹅卵石等放入,即可制作成:根茎共赏、动静结合、高雅洁净,相得益彰的水培盆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寒灌丛土壤氮转化过程, 该文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灌丛生长季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对增温和去除植物的响应。结果表明: 窄叶鲜卑花灌丛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整个生长季节, 土壤硝态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而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一直增加的趋势。在生长季初期和中期, 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铵态氮含量, 而在生长季末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铵态氮含量, 说明该区域土壤氮转化过程在生长季初期和中期以硝化作用为主, 而在生长季末期以氨化作用为主。不同时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对增温和去除植物的响应不同: 增温对硝态氮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生长季中期和末期, 且因植物处理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增温仅在生长季中期使不去除植物样方铵态氮含量显著升高。去除植物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仅表现在对照样方(不增温), 去除植物显著提高了生长季初期和中期土壤硝态氮含量, 显著降低了生长季末期土壤硝态氮含量; 同时去除植物显著降低了增温样方生长季中期土壤铵态氮含量。灌丛植被在生长季初期和中期可能主要吸收土壤硝态氮, 其吸收过程不受土壤增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灌木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灌丛保育效应可以减轻限制性因子对目标植物生长和繁殖的不利影响,促进退化生境植物物种自然更新和植被恢复。本文综述了近20年有关灌丛保育效应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成果,从微生境改善、肥岛形成、防御和抵抗作用发挥、有益微生物引入和协助繁殖体传播或保存以及种间竞争网络格局改变等方面阐述灌丛保育效应的促进机制,并从非生物环境、生物干扰、生活史阶段和生长繁殖策略等方面分析影响灌丛保育效应发挥的关键因素。从完善灌丛保育效应的理论机制和开展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多植物物种相互作用关系模型构建角度,对灌丛保育效应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寒灌丛土壤氮转化过程, 该文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灌丛生长季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对增温和去除植物的响应。结果表明: 窄叶鲜卑花灌丛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整个生长季节, 土壤硝态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而铵态氮含量均表现为一直增加的趋势。在生长季初期和中期, 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铵态氮含量, 而在生长季末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铵态氮含量, 说明该区域土壤氮转化过程在生长季初期和中期以硝化作用为主, 而在生长季末期以氨化作用为主。不同时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对增温和去除植物的响应不同: 增温对硝态氮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生长季中期和末期, 且因植物处理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增温仅在生长季中期使不去除植物样方铵态氮含量显著升高。去除植物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仅表现在对照样方(不增温), 去除植物显著提高了生长季初期和中期土壤硝态氮含量, 显著降低了生长季末期土壤硝态氮含量; 同时去除植物显著降低了增温样方生长季中期土壤铵态氮含量。灌丛植被在生长季初期和中期可能主要吸收土壤硝态氮, 其吸收过程不受土壤增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