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对我院10例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符合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诊断,6例患者通过纤支镜活检确诊,4例通过刷检及痰培养结果临床诊断,纤支镜下主要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息肉样肿物或伪膜性气道支气管炎,经伊曲康唑口服治疗,10例患者均能达到临床治愈.结论:侵袭性肺曲霉病症状不典型,纤支镜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对于轻中症患者,伊曲康唑口服治疗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早期诊断对改善临床预后极为重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支气管-肺功能和结构损害,并经常接受激素治疗等特点导致患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时临床和CT表现不典型,有关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实验室诊断敏感性和(或)特异性降低,给诊断带来了困难。本文试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入手探讨其诊断上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加强对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认识,重视对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分级诊断,从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 1年1 ~12月128例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确诊17例;依据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反复痰培养阳性拟诊111例.128例患者均伴有基础疾病.治疗方案包括伏立康唑(86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1例),伊曲康唑(12例),米卡芬净(3例),卡泊芬净(3例),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10例),伏立康唑联合米卡芬净(1例).治愈或好转81例(63.28%),自动出院24例(18.75%),死亡23例(17.97%).结论 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多数伴有多种感染危险因素,应当重视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分级诊断,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抗真菌治疗,以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随着肿瘤大剂量化疗、造血干细胞和实体器官移植的发展,机会性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侵袭性曲霉病是肿瘤和移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侵袭性曲霉病总体治愈率仅为50%左右^[1]。主要原因是早期诊断困难,导致抗真菌治疗的延误。2002年欧洲癌症-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研究协作组和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提出根据宿主因素、临床特征、真菌学证据及组织病理,将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分为3级,即确诊、拟诊和疑诊,为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制定出规范的诊断标准^[2]。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典型病例回顾探讨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合并肺曲霉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报告3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病例。3例病例均行痰镜检、培养、抗原检测、胸部CT或者坏死组织病理检查。分离病原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烟曲霉、黄曲霉和刺孢裸胞壳。结果 3例病例证实为侵袭性肺曲霉病。进行以伏立康唑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均治愈。结论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应警惕肺曲霉病的发生。多种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早期诊断,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报道1例黑曲霉致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女,36岁,糖尿病病史2a,咳嗽咳痰2个月余,住我院呼吸科。根据组织病理下发现真菌结构及真菌培养结果为黑曲霉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病。经2周伏立康唑及2周两性霉素B治疗后,咳嗽咳痰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7.
肺曲霉感染分为侵袭性曲霉病、半侵袭性曲霉病(包括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和过敏性肺炎)、过敏性曲霉病和曲霉球等4型[1]。肺曲霉球是寄生型的肺曲霉感染,大多寄生在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囊肿、慢性肺脓肿、肺癌等的空洞或空腔内。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女,53岁。患者20余年前因全身关节疼痛就诊,外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服用激素治疗,最多时服用泼尼松40mg。此后患者逐渐出现双手手指、左肘关节、双膝关节肿胀畸形,又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类风湿关节炎”,予泼尼松 硫唑嘌呤 氯喹治疗。本次又因“双手关节疼痛伴恶心…  相似文献   

8.
前言烟曲霉是一种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其孢子漂浮在空气中,人体每天吸入上百个孢子,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可通过自身免疫清除吸入的孢子,而在免疫抑制患者中常引起曲霉病[1-2],曲霉病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两大类,其中侵袭性肺曲霉病为严重的感染类型,死亡率可高达50%~100%[3]。唑类药物为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临床一线用药,但近年来全球陆续报道烟曲霉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递增。荷兰一项基于1994—2016年的烟曲霉唑类耐药趋势研究共收集4268株菌株,结果显示唑类耐药率高达4.2%(179/4268),且近5年明显呈递增趋势[4]。  相似文献   

9.
《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5(3):192-192
由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中国菌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协办的首届曲霉与曲霉病新进展高峰论坛暨侵袭性真菌病实验室诊断培训班将于2010年7月15~1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加州花园大酒店召开。  相似文献   

10.
烟曲霉胶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胶霉毒素作为烟曲霉产生的真菌毒素之一,对哺乳动物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及促凋亡作用。其通过抑制NAPDH氧化酶活性进而抑制粒细胞抗微生物作用。在侵袭性曲霉病动物模型和临床确诊患者血清中均可检测到胶霉毒素,预示其可作为曲霉病诊断指标。本文将从胶霉毒素合成的操控基因组成、分布、致病性及临床检测前景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基于TaqMan探针技术的皮炎外瓶霉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 通过对皮炎外瓶霉ITS区域基因组序列(GenBank:JN675373.1)进行分析,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优化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以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皮炎外瓶霉为阳性菌株,及其他种类真菌和细菌作为阴性对照菌株,从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方面对该方法检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该研究设计的引物和探针能扩增皮炎外瓶霉特异性序列.临床分离得到的皮炎外瓶霉在反应中有明显扩增曲线,而甄氏外瓶霉、棘状外瓶霉、烟曲霉、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马内菲青霉等20株菌在CT值≤38范围内均未有扩增;利用基因重组构建的标准品完成了标准曲线的绘制,在1.0×103~1.0×107拷贝数(Cp)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1.000),最低可检出量为10 Cp/μL.结论 成功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皮炎外瓶霉方法,该法特异度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将有助于临床皮炎外瓶霉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孤啡肽(N/OFQ)对大鼠顶叶皮层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IA)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的通道动力学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N/OFQ对急性分离的大鼠顶叶皮层神经元IA的作用。结果:①0.1μmol/L N/OFQ使IA幅值由给药前的(5356.1±361.6)pA下降为(4113.3±312.7)pA,抑制率为23.20%±2.17%(P〈0.01,n=10)。②0.1μmol/L N/OFQ使IA的电流-电压(I-V)曲线降低(P〈0.01,n=10)。③0.1μmol/L N/OFQ使,IA激活曲线的半数激活电压(V1/2)和斜率因子(κ)分别由给药前的(-9.2±2.5)mV和(20.4±2.3)mV变为给药后的(30.6±3.7)mV(P〈0.01,n=8)和(22.6±2.1)mV(P〉0.05,n=8)。④0.1μmol/L N/OFQ使IA失活曲线的半数失活电压(V1/2)和斜率因子(κ)分别由给药前的(-64.1±3.2)mV和(21.5±2.1)mV变为给药后的(-55.9±1.9)mV(P〈0.05,n=5)和(19.6±2.2)mV(P〉0.05,n=5)。结论:N/OFQ可抑制大鼠顶叶皮层神经元IA,使其激活曲线、失活曲线均右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动物模型和临床免疫抑制患者的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建立侵袭性曲霉感染动物模型,收集动物血清和健康人群、免疫抑制患者的血清,进行PCR-种特异性探针检测。以1对真菌特有的28S rRNA保守序列结构作为真菌通用引物,以临床常见的4个曲霉菌种,即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的种特异性序列为种特异性探针,与扩增产物进行反向斑点杂交。结果PCR-探针杂交检测动物接种后24h时阳性血清为16/24,48h为18/24,72h为19/24,96h为24/24。阳性率为80%,特异性为95.8%。同时取血行真菌培养,烟曲霉阳性率仅为5%。临床标本显示两例确诊IA患者血清均为阳性,且能鉴定菌种。健康对照人群标本检测显,阴性38例,假阳性2例。结论PCR-探针杂交法较传统血培养法能更快速、灵敏地检测动物模型的侵袭性曲霉感染,并可用于对IA高危患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目前最常用的检测微小RNA(miRNA)的茎环实时定量PCR法和PAP实时定量PCR法进行比较。方法:分别用茎环实时定量PCR法和PAP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U6和23种miRNA的表达,利用定量PCR分析软件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将2种方法在引物设计难度、特异性与灵敏度,以及检测通量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茎环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比PAP法高,但引物设计难度大,检测通量低;PAP法引物设计难度较低,检测通量较高,但特异性和灵敏度较差。结论:茎环法实时定量PCR适于有针对性地检测小规模miRNA,而PAP法则适于大规模miRNA筛选实验。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缩窄术模型小鼠成模早期评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分析建立主动脉缩窄小鼠模型早期评价方法。方法 C57BL/6J小鼠经开胸手术结扎主动脉弓,获得理论直径为0.4 mm的无名动脉远端主动脉弓重建血管;超声多普勒分析重建小鼠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内血流流速,分析小鼠主动脉重建情况;记录小鼠生存情况,Spss16.0软件Kaplan-Meier curves分析小鼠存活率;将术后1周多普勒血流分析数据与术后4周左室壁厚度做相关性分析;生物信息学总结分析国内外立该模型的技术与评价,综合分析建立主动脉缩窄小鼠模型的超声多普勒早期评价方法,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结果术后8周时重建组(TAC)小鼠存活率为85.0%(n=40),而假手术组(Sham)小鼠存活率为96.4%(n=28);小鼠术后1周超声多普勒检测无名动脉血流/左颈总动脉血流比值(IA/LCCA)大于5.9时,术后4周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显著增厚占比达100%;IA/LCCA于5.9~10.7之间时与LVPWD成线性相关,当IA/LCCA大于10.7时线性关系下降,LVPWD增大趋势变缓。结论 TAC小鼠术后1周时使用多普勒血流分析,IA/LCCA比值大于5.9时,术后4周小鼠LVPWD即发生显著增厚,超声多普勒血流分析可以作为模型是否成功的早期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吗啡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IA)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用G蛋白信号转导激活因子3(AGS3)的抗体阻断AGS3作用,观察其对瞬时外向钾电流(IA)的影响,从而探讨AGS3蛋白在吗啡成瘾中的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A;吗啡对神经元IA电流密度-电压曲线(I-V曲线)的影响;在全细胞构型下,观察三种不同浓度AGS3抗体对吗啡处理大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IA的影响。结果:吗啡能引起大鼠皮质神经元IA增强;当膜电位+55mV时,10-3μg/L、10-2μg/L、10-1μg/L三种不同浓度的AGS3抗体作用于吗啡处理的神经元,10-3μg/L对电流密度的抑制没有显著差异;10-2μg/L、10-1μg/L的抗体能显著抑制吗啡引起的电流密度升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吗啡能引起神经元I的增强,AGS3蛋白在成瘾机体中参与了对I通道进行调节的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17.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qRT-PCR)准确性的先决条件。该文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芽、叶、幼根、嫩茎、花瓣、种子和愈伤组织为材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18S rRNA、GAPDH、β-actin和α-tubulin4个常用内参基因在茶树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经GeNorm和NormFinder软件分析发现,当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比较茶树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异时,可选择β-actin作为校正内参基因;而比较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和愈伤组织时,可以选择GAPDH作为校正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18.
以CTAB法提取油棕(Elaeis guineensis)中果皮5个不同发育时期(G1~G5)的小RNA。从前期研究获得的油棕小RNA测序数据库中筛选12个候选m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其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并进一步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结果表明:中果皮5个不同发育时期小RNA的OD260/OD280比值在1.7~2.0之间;浓度分别是289、364、476、213、390 ng/μL;qRT-PCR检测结果显示,12个候选miRNA在5个发育时期均显著性差异表达,特别是在中果皮发育第4个时期(G4)和第5个时期(G5)表达量极显著增高,其中miR395和miR156在第4个时期表达量最高;miR395和miR528在发育第5时期表达量最高;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部分miRNA,其靶基因可能参与了脂肪酸代谢通路,如磷脂酸磷酸脂酶和磷脂酶D。本研究筛选的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miRNA为今后油棕脂肪酸代谢调控通路研究提供了可能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高效稳定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小干扰RNA(siRNA)细胞导入方法,并对mTOR敲低的HepG2肝癌细胞株的功能进行初步检测。方法:构建了2条不同的人mTOR慢病毒siRNA载体pLenti-H1/mTOR siRNA,与3个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成慢病毒后感染HepG2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2周后,收集细胞进行Western印迹,检测mTOR敲减效果及其下游基因c-myc、周期蛋白D1(cyclinD1)表达水平及4E-BP1、S6K1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RT-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构建的pLenti-H1/mTOR siRNA能有效抑制mTOR基因的表达,敲低了mTOR蛋白水平,且沉默mTOR后其下游基因c-myc、CyclinD1的表达水平及4E-BP1、S6K1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构建了慢病毒介导RNA干扰mTOR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mTOR通路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I3K)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分子,它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代谢、凋亡等功能。PI3K的基因易发生突变和扩增,从而导致PI3K被激活,与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IA型的PI3K及其下游的信号分子组成的通路参与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黏附、迁移等活动。综述了IA型PI3K——PI3Kα、PI3Kβ和PI3Kδ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列举了20个具有代表性的IA型PI3K抑制剂,并讨论了它们的分子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