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酵母及与藻类搭配对萼花臂尾轮虫饵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研究了2种酵母单独投喂萼花臂尾轮虫的最适密度、饵料效果及与藻类搭配的投喂效果.结果表明,在5种密度下,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的最适密度分别为10和5×106个·ml-1.用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培养轮虫所得到的种群密度和瞬时增长率分别是用蛋白核小球藻培养的40.2%、26.0%和85.5%、76.6%.用面包酵母和蛋白核小球藻适当比例搭配投喂轮虫,其效果接近或超过单一用小球藻在最适密度下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2.
食物种类和密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研究了藻类食物的种类和密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的休眠卵主要在开始培养后的6天内形成。在0.1mg/ml的食物密度下,与蛋白核小球藻相比,斜生栅藻或斜生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经1:1(湿重)组成的混合藻均能显著地提高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同时也使轮虫种群中的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和产休眠卵的混交雌体的平均产卵量明显增大,但对平均混交雌体受精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不同温度下稀土元素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5℃时,稀土元素对轮虫种群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稀土元素含量的增加,轮虫种群密度随之上升,后代混交百分率呈逐上升趋势,稀土浓度为0.005mgL^-1时,种九平均携卵率量高于其它浓度组,混交率居中。25℃和30℃时,稀土适宜浓度为0.001mgL^-1,在该浓度下种群密度最大、混交率较低、平均携卵量中。30℃时,0.010mgL^-1地种群增长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萼花臂尾轮虫交配行为和受精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萼花臂尾轮虫的交配行类在致可分为5个阶段,除雌雄性比为1:2和13时混交雌体的受精率为100%外,其余性比下混交雌体的受精率皆无显著的差异。可受精的混交雌体自分率和具有精能力的雄性百分率皆降年龄的增大而下降,的有的混交雌体在出生后的4h内均易于受精,以后随着雌长(X,h)的增加,可受精的混交雌体百分率(Y,%)呈非线性下降,Y=166.6386-17.813X+0.4837X^2,当岭长达18h时 相似文献
5.
6.
在短期慢性观测过程中,食物类型可能是造成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种群繁殖率变化的一种原因。共观测了分别单独投喂10种不同绿藻对轮虫种群增长率的影响。为验证藻青菌是藻类饵料(如绿藻Scenedesmus)有价值的佐剂这一假说,还用蓝细菌单独投喂或与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混合投喂轮虫进行实验观测。结果发现食物种类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影响显著。斜生栅藻组获得最大种群增长(1.6/d),而Desmodesmus组增长率最低(0.3/d)。以占斜生栅藻组最大增长的百分率来表示,其它几种绿藻组种群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Desmodesmussubspicatus88%,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83%,单壳缝藻(Monoraphidiumminutum)77%,D.quadricauda74%,S.falcatus71%,S.acuminatus69%,S.pectinatus64%,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reinhardtii)57%,D.abundans19%。轮虫增长率的差异不能用藻类饵料的大小差异来解释。蓝细菌(Microcystisaeruginosa)和(Synechococcuselongates)不论是单独投喂还是与优良藻类饵料(斜生栅藻)混合投喂都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有抑制作用。这种副作用似乎与微囊藻素无关。该结果不支持无毒蓝细菌可作为与其他绿藻饵料配合使用的优良佐剂这一假说。本研究所观察到的生长变化显示了饵料种类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也预示了对毒性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28℃下,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法,探讨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de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as-aquae)和沙角衣藻(Chlamyclomoras sajao),以及在等生物量条件下,以上3种藻类两两配比饵料(3:1、1:1和1:3)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沙角衣藻对萼花臂尾轮虫增殖效果的影响分别表现为差异极显著(P〈0.01)、显著(P〈0.05)和不显著(P〉0.05);蛋白核小球藻与水华鱼腥藻组成的混合饵料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增殖效果均优于其中的单一种类(P〈0.05);沙角衣藻无论是单独投喂,还是与其它藻类混合投喂,轮虫的培养效果均不理想。因此,该种类不宜用作轮虫饵料开发。该研究还表明,蛋白核小球藻是培养萼花臂尾轮虫的最适单一种类,它与水华鱼腥藻组成的混合饵料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三个地理品系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 ,以浓度为 4 0× 10 6 cells ml的斜生栅藻 (Scenedesmusobliquus)为食物 ,在 30℃下 ,对采自广州、芜湖和青岛等地的萼花臂尾轮虫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 ,三个地理品系的萼花臂尾轮虫除生殖前期历时无显著差异外 ,其生殖期历时、生殖后期历时、平均寿命和产卵量等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轮虫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生殖率均以芜湖品系最大 ,广州品系最小。这表明若要在 30℃下进行萼花臂尾轮虫的规模化生产 ,芜湖品系应是首选的最适品系 相似文献
9.
除草剂草甘膦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采用生命表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10、0.50、3.00、5.50、8.00和10.50mg·L-1)的除草剂草甘膦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幼体阶段历期、生殖期历期、平均寿命、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当草甘膦浓度为3.00和8.00mg·L-1时,轮虫胚胎发育时间显著延长;达3.00mg·L-1时,轮虫的幼体阶段历期开始显著延长;达8.00和0.50mg·L-1时,轮虫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分别开始显著降低.在各参数中,种群内禀增长率是较敏感的指标,可用于监测草甘膦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温度和食物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在3种温度(20℃、25℃和30℃)和3种斜生栅藻浓度(6.0×106cells/mL、3.0×106cells/mL和1.5×106cells/mL)共9个条件组合下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研究表明,温度为20℃和食物浓度为6.0×106cells/mL的条件组合下轮虫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最大,此为轮虫休眠卵规模化生产的最适条件;6.0×106cells/mL和3.0×106cells/mL的食物浓度分别是25℃和30℃下轮虫休眠卵生产的最适食物浓度.20℃时轮虫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显著大于25℃和30℃时,而温度和食物浓度以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均对混交雌体受精率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温度为15℃时,添加20,40,80和100μg/mL维生素B12后,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种群密度随时间增加而增长,其回归方程依次为:y=e(0.1757+0.2974x),y=4.6765x1.2079,y=7.7798x1.0175和y=e(0.6117+0.3469x),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4.56,8.15,8.53和9.86;P1.4366,y=7.7461x1.6533,y=6.3611x1.7790和y=9.064x1.6872,对照为y=7.5902x1.50192。各添加组的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6.12,10.17,5.83和5.86;P(0.1376+0.4395x),y=e(0.2032+0.4856x),y=3.4615x1.9522和y=e(0.0220+0.48074x)。对照组除了和20ng/mL组间没有统计差异外(t=0.34,P>0.05),其他各实验组密度显著高出对照组(t值分别为3.66,10.23和2.13)。最高混交率分别为18.18%,7.60%,18.18%和16.67%,对照为66.70%。最大卵雌比依次为0.70,1.90,0.91,1.09,对照组为0.95。
相似文献
12.
苦荞麦的氨基酸含量与营养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韩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0,12(1):39-41
本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苦荞麦粉中18种氨基酸,其总含量为11.74g/100g,其中有营养必需的8种氨基酸。苏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含硫氨基酸为第二限制氨基酸,并考查了其应用前景。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属蓼科(Polygonaceae),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实含有大量淀粉,可麻粉食用或作牧畜饲料。据文献记载,带果的全划入药,祛风湿、健胃,主治跌 相似文献
13.
15℃时,稀土元素对轮虫种群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稀土元素含量的增加,轮虫种群密度随之上升,后代混交百分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稀土浓度为0.005mgL-1时,种群平均携卵率量高于其它浓度组,混交率居中。25℃和30℃时,稀土适宜浓度为0.001mgL-1,在该浓度下种群密度最大、混交率较低,平均携卵量居中。30℃时,0.010mgL-1对种群增长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环境因子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萌发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unus calyciflorus Pallas)休眠卵在不同萌发条件下累积萌发率的结果显示,保存在休眠卵形成的原液中,温度为20℃~30℃时萌发率均较高,30℃时用过滤湖水萌发时的萌发率最高(65%),保存在无机培养中的休虎卵,用曝气自来水萌发时最主,用湖水次之,无机液萌发效果较差;20℃和25℃时三种萌发液中的萌发率接近,母体投喂小球藻形成的休眠卵的累积萌发率高于投 相似文献
15.
Irene J. de Moor 《African Journal of Aquatic Science》2013,38(2):33-36
SUMMARY Laboratory tests on Brachionus calyciflorus Pallas indicate that at low concentrations of free ammonia (< 7 mg l ?1) pH levels up to 9,85 could be tolerated for 96 h without apparent ill effect. Free ammonia concentrations > 14,4 mg l ?1 (as N) could not be tolerated by this specie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mmonium hydroxide be added to HRAP's in order to elev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free ammonia above this level.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生命表统计学等方法对镜湖花臂尾轮虫夏季种群内4个在生化遗传特征上互不相同的克隆(克隆A、B、C和D)在4种温度(15℃、20℃、25℃和30℃)下的生活史特征及其对升高的温度的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花臂尾轮虫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在不同克隆间存在着差异。20℃和25℃下,4个克隆轮虫的世代时间和净生殖率均分别无显著的差异;20℃、25℃和30℃下,4个克隆轮虫的平均寿命和出生时的生命期望亦然。其余各温度下,4个克隆间轮虫的其他生命表参数均有显著的差异。20℃、25℃和30℃下,4个克隆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间均具有显著的差异,且克隆C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15℃下,克隆D轮虫的个体适合度最高;25℃下,克隆A和B轮虫的个体适合度较高。4个克隆轮虫的生活史特征对升高的温度的反应也存在着差异。忽略温度的影响时,4克隆间,克隆D轮虫的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和出生时的生命期望最短,净生殖率、种群内禀增长率和个体适合度均最低;克隆C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30℃下,4个克隆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存在着差异可能是不同基因型的轮虫克隆群在种群内所占的比例不同的重要原因;而它们的个体适合度相似则可能是不同基因型的轮虫克隆群在夏季镜湖中共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运用种群增长实验方法, 在4个温度(20℃、24℃、28℃和32℃)和3个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Turpin) Kuetzing密度(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共12个条件组合下研究了镜湖夏季出现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Pallas)的种群增长率、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等生殖参数。结果表明, 在各食物密度下, 轮虫种群增长率均在28℃和32℃下最高。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等与温度间的关系因食物密度的不同而异。温度对种群增长率、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 食物密度对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 温度和食物密度的交互作用对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在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的斜生栅藻密度以及28℃和32℃下, 轮虫具有较高的种群增长率(1.501.95/d)表明该种群能够适应较高的水温, 水温不是导致其在夏季水体中具有极低的种群密度(远低于1个/L)的直接因素。在种群存在于镜湖水体期间(7月初至12月初), 特别是当水温降至20℃左右时, 其较高的休眠卵产量为该种群在次年的同一时段在水体中重新出现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卵的发育、种群增长和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1981—1983年,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观察了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卵的发育时间、种群的增长并用3种不同方法测算生产量。在5—30℃的培养温度下,轮虫卵的发育时间(D)随温度(T)升高而缩短,其曲线迴归方程为: LnD=2.0539+0.1097LnT-0.3046(LnT)2 在10,15,20,25℃的培养温度下,从休眠卵孵化出来的孤雌生殖雌体,其繁殖的种群增长曲线都呈“S”形,或称逻辑斯蒂曲线(Logistic curve)。不同的温度,种群达到高峰所需的时间有所不同,温度高者短,低者长;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却随温度增加而有所增加。用线性和指数方法计算轮虫种群的生产量所得的结果相似;而与世代时间方法计算所获得的结果相比,差距很大。这种差距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和文献中报道的数据,获得了在0.6—35.2℃温度范围内,卵的发育时间(D)与温度(T)之间的迴归方程: LnD=2.1869-0.1919LnT-0.2218(LnT)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