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全面评价生姜质量,通过GC-MS和HPLC法分别对不同产地生姜样品中挥发油和姜辣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从9种生姜挥发油中分别鉴定了24~28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5.31%~93.67%,主要为β-水芹烯(9.96%~20.15%)、莰烯(3.54%~14.53%)、柠檬醛(6.52%~12.49%)、β-柠檬醛(3.96%~7.44%)、姜烯(13.81%~19.74%)、姜黄烯(tr~5.52%)、β-倍半水芹烯(5.08%~6.22%)和β-红没药烯(2.63%~3.34%)等单萜和倍半萜类活性成分。9种生姜样品中6-姜辣素含量在0.067%~0.391%之间,均达到了现行中国药典不低于0.05%的规定。可见不同产地生姜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故以生姜的主要特征性有效成分姜烯、姜黄烯与6-姜酚共同作为其质量评价指标,将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
广西姜黄挥发油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西姜黄那坡县种植的姜黄为原料,以水蒸汽蒸馏法和以石油醚为溶剂的索氏提取法,分别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分析法对这些以不同加工途径获取的姜黄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比较了不同的加工办法对挥发油的加工得率、主要成分和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广西那坡的姜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姜黄烯、芳姜黄酮、(-)-姜烯、β-倍半水芹烯、β-姜黄酮、α-姜黄酮、4-(1,5-二甲基-4-己烯基)-2-环己烯酮、β-没药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广西那坡县种植的姜黄为原料,分别以沸点为30-60℃,60-90℃的石油醚以及石油醚与乙醚的混合物作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挥发油,并采用GC-MS分析法研究了这几种姜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比较了不同的加工办法对挥发油的加工得率、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的广西姜黄挥发油其得率在7%以上,主要成分为:α-姜黄烯、(-)-姜烯、β-倍半水芹烯、芳姜黄酮、β-姜黄酮、α-姜黄酮、β-没药烯。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三白草花、叶和茎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对比分析三者中的挥发性成分.从三白草花、叶和茎分别鉴定出的31、22和22个成分,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5.64%、98.75%和98.54%.三者共有18个化学成分,其主要化合物类型是萜类(单萜和倍半萜,其中单萜含量最高),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2.18%、98.19%和97.74%,还含有两个芳香族化合物:枯茗醇和姜黄烯,此外,4-(1,5-二甲基己基-4-烯)环己烯-2-酮和二十一烷两个脂肪族化合物仅存在于花中,三者的主要化合物均为柠檬烯、柠檬醛(含顺式柠檬醛)、蒎烯(含α和β构型)和β-月桂烯,另外大根香叶烯D、姜黄烯、1-b-红没药烯和β-倍半水芹烯在花中的含量均高于叶和茎.叶茎中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差别均不大,但与花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佛手挥发油特征化学成分群GC-M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6个不同产地佛手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确定其特征化学指标成分群.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佛手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得到其共有的特征性化学成分群,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广东、四川、金华、广西、安徽佛手的挥发油中鉴定16种共有特征成分,按保留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为:α-水芹烯、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α-萜品油烯、邻伞花烃、柠檬烯、顺式-β-罗勒烯、反式-β-罗勒烯、γ-萜品烯、γ-萜品油烯、乙酸芳樟酯、顺式-水合桧烯、α-萜品醇、β-柠檬醛、α-柠檬醛,其占总峰面积的的比例大于82.9%;其中柠檬烯和γ-萜品烯是主要成分,两者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比例大于65%.结论:所建立的特征成分群能充分地袁征佛手挥发油化学组成,可以为佛手挥发油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5种方法提取生姜挥发油进行比较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team distillation,SD)、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enzymatic hydrolysis-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EHSD)、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ultrasonic-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UASD)、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microwave-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MASD)、压榨法(squeezing,SQ)5种方法提取生姜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化学成分。采用R语言平台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热图分析,比较其成分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显微下观察所得生姜药渣的结构差异。水蒸气蒸馏法、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4种方法得油率分别为0.18%、0.19%、0.21%、0.18%,经GC-MS测定,其所得挥发油成分相似,鉴定化合物59~65种;压榨法得油率为0.10%,鉴定化合物3种,分别为α-姜烯、β-水芹烯和6-姜烯酚。显微下观察,4种蒸馏法所得药渣单位面积下的油细胞数均少于压榨法。生姜挥发性成分可能受酶、超声、微波的作用而产生变化,以致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相对峰面积具有特征差异。压榨法可简便快捷地提取生姜中的α-姜烯、β-水芹烯及6-姜烯酚。本文为实际应用中生姜挥发油提取方法的选择及生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为世界三大高氮沉降区之一,氮沉降严重影响了植物生长发育。该研究采用喷施硝酸铵(NH4NO3)模拟氮沉降,分析了不同浓度氮沉降作用下紫苏叶中紫苏醛、D-柠檬烯、α-蒎烯等3种挥发油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喷施氮盐浓度不断提高,紫苏叶挥发油的3种主要成分含量均有显著下降趋势;氮盐浓度升至0.044 mol·L~-1时,紫苏醛、D-柠檬烯、α-蒎烯的含量降至最低,之后趋于稳定;氮盐浓度对3种挥发油成分含量的比例也有影响;不同氮盐浓度处理下,3种挥发油成分的变异系数不同,紫苏醛的变异系数为0.692 9,D-柠檬烯的变异系数为0.460 1,而α-蒎烯的变异系数为0.271 6,即紫苏醛含量变化最大,α-蒎烯含量最为稳定。大气氮沉降浓度对紫苏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随氮盐浓度不断提高,紫苏醛、D-柠檬烯、α-蒎烯等3种挥发油成分含量呈降低趋势,尤以紫苏醛含量的降低最为剧烈。氮沉降增加对紫苏叶有效成分含量有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桂产罗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汝梅  李耀华   《广西植物》2006,26(4):456-458
采用GC-MS法建立桂产罗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罗勒挥发油,用GC-MS联用技术分离并鉴定其成分,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成分的相对含量。共鉴定出5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0.21%。桂产罗勒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对烯丙基茴香醚、(+)表-双环倍半水芹烯、3,7,11-三甲基-(Z,E)-1,3,6,10-十二碳四烯,与文献报道的其他产地的罗勒油的化学成分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陕西汉中、贵州、福建、江西4个产地的吴茱萸和汉中产小花吴茱萸的果实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共鉴定出154种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类、酯类及酰胺类等化合物。其中陕西汉中产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48种化学成分,未知成分2种。主要成分有反式-罗勒烯(相对含量为75.05%,下同)、顺式-罗勒烯(8.10%)、β-香叶烯(6.14%)等;贵州产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未知成分3种,其主要成分有反式-罗勒烯(67.04%)、β-香叶烯(9.66%)、顺式-罗勒烯(7.98%)等;福建产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57种化学成分,未知成分2种,主要成分有反式-罗勒烯(73.14%)、顺式-罗勒烯(8.41%)、β-香叶烯(3.82%)等;江西产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61种化学成分,主要种类有β-香叶烯(33.49%)、反式-罗勒烯(30.27%)、β-水芹烯(18.86%)、顺式-罗勒烯(5.23%)等;陕西汉中产小花吴茱萸果实挥发油中鉴定出化学成分83种,未知成分3个,其主要成分为反式-罗勒烯(40.21%)、顺式-罗勒烯(8.99%)、β-香叶烯(6.74%)等。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吴茱萸及小花吴茱萸果实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种类比较接近,但各自挥发油化合物组成又都含有其特有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0.
首次采用顶空单滴液相微萃取(HS-SD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法,对比分析对荔枝蒂蛀虫具有不同引诱力的4个品种荔枝(妃子笑>黑叶>糯米糍>桂味)成熟果实的果皮、幼果的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挥发物组成和含量在不同荔枝品种间、同一品种荔枝不同组织间差异显著.2-乙基-1-己醇、α-姜黄烯、姜烯、β-甜没药烯、β-倍半水芹烯及β-杜松烯等6个物质主要存在于易感虫荔枝品种中,(E)-β-金合欢烯与(Z)-β-金合欢烯只存在于妃子笑成熟果实的果皮中,故初步推测这8个化合物按照一定比例复配组合后的混合物,可能是荔枝吸引荔枝蒂蛀虫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1.
【背景】随着耐药微生物种类的增多和耐药性增强,抗耐药微生物新药的发现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生姜精油是纯天然植物精油,是天然抗菌材料的优选。【目的】分析生姜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生姜精油对常见条件致病菌抗菌活性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抗菌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生姜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利用牛津杯法、最小抑菌浓度法(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小杀菌浓度法(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和生长曲线绘制法研究生姜精油的抗菌活性和抗菌动力学特征,并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生姜精油对细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生姜精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姜烯(22.014%)、β-倍半水芹烯(11.276%)、α-法呢烯(8.222%)、α-姜黄烯(6.854%)、姜酮(5.610%)、姜辣二酮(5.192%)、6-姜烯酚(4.670%)、桧烯(3.393%)和β-红没药烯(3.080%)等萜类物质。生姜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2.3μg/mL和4.6μg/mL;对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9.2μg/mL,MBC均为18.4μg/mL;对肺炎克雷伯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8.4μg/m L和36.8μg/mL。生长曲线结果显示,生姜精油能延长细菌的生长停滞期、抑制细菌的生长速率。透射电镜结果表明,生姜精油能引起细菌细胞膜破损,致使胞内物质渗漏。【结论】生姜精油富含萜类化合物,具有中度的抗菌活性,能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引起菌体损伤和死亡。本文有望更好地为有害微生物的防控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湘西辣蓼草中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53种组分.其主要成分为1-菲兰烯、1-异丙烯基-?-甲基苯、姜烯、α-苎烯、β-石竹烯、α-蒎烯、γ-松油烯、香柠檬烯、律草烯、红没药烯等.其中1-菲兰烯含量最高.约占挥发油总量的14%.  相似文献   

13.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数据联用枝术、标准品叠加法和毛细管保留指数定性法分析了木里柠檬(Citrus Limun(L.)Burm.f.)的果皮精油化学成分。从蒸馏精油被分离出的78个色谱峰中鉴定了39种化合物,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其主要成分是d-柠檬烯(69.4406%);;γ-萜品烯(8.3169);β-水芹烯(6.5947);芳樟醇(3.2172);香叶醛(1.7618);橙花醛(1.3422);α-蒎烯(1.3488);香叶烯(1.2371)和α-水芹烯(1.5753)。被鉴定的成分占总成分的99.1646%。比较了压榨法、蒸馏法和蒸馏-萃取法所得精油的化学成分,并与市售冷磨柠檬油和尤力克蒸馏油的主要成分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乌榄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首次对乌榄叶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离出19个峰,确认了19种化合物,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100%,主要成分是石竹烯(33.47)、α-蒎烯(18.03%)、d-柠檬烯(16.82%)、α-侧柏烯(11.74%)和α-水芹烯(6.51%)。  相似文献   

15.
HS-SPME-GC-MS用于苍术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萃取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对苍术中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出桉叶油醇(β-Eudesmol),苍术酮(atractylone),γ-榄香烯(γ-Elemene),4(14),11-桉叶二烯(Eudesma-4(14),11-diene),α-蒎烯(α-Pinene),水芹烯(α-Phellandrene),倍半水芹烯(β-SesquipheIlandrene),绿叶烯(Patchouhne)等56种组分,占出峰总面积的90.38%,并与传统水蒸汽蒸馏法(SD)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苍术中挥发性成分基本相同,HS-SPME-GC-MS方法作为一种简单快速便利的手段非常适应于苍术中挥发性物质的提取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的自然传播媒介,为了解柑橘应对柑橘木虱胁迫的代谢组学变化,本文以柠檬为受体,进行柑橘木虱取食胁迫处理,分别于胁迫不同阶段(0、12、24、48、72和96 h)采集柠檬叶为试验材料,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其挥发性物质。主要结果如下:结合保留指数从柠檬叶中共检出37种化合物,包含15种萜类,6种醛类,6种醇类等;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有(+)-柠檬烯、桧烯、月桂烯等;受柑橘木虱取食胁迫后,柠檬叶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产生明显变化,萜类、醛类和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均呈升高趋势。桧烯、里那醇、(+)-香茅醛和橙花醇4种物质的含量在柑橘木虱取食胁迫96 h时分别升高2.1,2.9,7.8和3.2倍;α-石竹烯的含量下降1.9倍。(+)-柠檬烯、β-红没药烯和反式-α-香柑油烯等物质含量变化不明显,胁迫后的样品中新检出玫瑰呋喃氧化物、香叶醇和2-异丙基-5-甲基茴香醚等3种化合物。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桧烯、β-蒎烯、甲基庚烯酮、月桂烯、水芹烯等9种物质含量与柑橘木虱胁迫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α-蒎烯、莰烯、松油烯、γ-萜品烯等10种物质含量与柑橘木虱胁迫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邻甲氨基苯甲酸甲酯含量与柑橘木虱胁迫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聚类和热图进一步分析表明,胁迫不同时间的样品具有显著差异,且胁迫时柠檬叶挥发性化合物大部分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胁迫48、72和96 h后,物质含量显著增加。研究结果为了解柑橘应对柑橘木虱等生物胁迫的代谢组学变化及柑橘木虱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木里柠檬叶精油化学成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数据联用技术、标准品叠加法和毛细管保留指数定性法分析了木里柠檬(Citrus Liilion(L.)Burm.f.)的叶精油化学成分。从水蒸汽蒸馏叶精油被分离的110多个色谱峰中鉴定了41种化合物,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其主要成分是香叶醛(21.3058%)、橙花醛(13.9580)、d-柠檬烯(9.8359)、β-水芹烯(9.3297)、橙花醇(4.4657)、乙酸橙花酯(2.8162)、香茅醛(2.6338)、乙酸芳樟酯(2.2179)、α-水芹烯(2.0390)、香芹酮(2.0213)、6-甲基-5-庚烯-2-酮(1.7250)和乙酸香叶酯(1.6586)。被鉴定的成份占总成份的96.6652%  相似文献   

18.
杜虹花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对杜虹花(Callic arpa formosana Rolfe)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用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从杜虹花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8种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0.14%.其中(-)-斯巴醇(20.23%)、β-石竹烯(17.22%)、大根香叶烯(8.06%)和β-桉叶烯(5.52%)为其主要成分.此外,τ-榄香烯(4.18%)、马兜铃烯(3.78%)、异香橙烯氧化物(2.71%)及4-松油醇(2.50%)的含量也较高.抗氧化实验中,3种不同浓度的挥发油均对DPPH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有明显的量-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油松萜烯成分变化与红脂大小蠹的反应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采样方法,比较健康油松、人工损伤油松以及抗性油松在单萜烯成分组成上的差异。GC-MS分析表明,在自然状况下,油松树干释放的萜烯类成分很少,以α-蒎烯占绝对优势(>97%);人工损伤后,油松萜烯类成分明显增多,除α-蒎烯为主要成分外,还包括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萜品油烯、β-水芹烯、长叶烯等;而抗性油松萜烯类成分更为复杂。对3类油松主要单萜类成分的相对含量方差分析表明,α-蒎烯的相对含量呈显著降低;3-蒈烯在损伤寄主中相对含量最高,在抗性寄主中相对含量与自然状态下没有差异。柠檬烯、莰烯、萜品油烯在抗性寄主中相对比率显著增加。而β-蒎烯、月桂烯、β-水芹烯相对含量在3个处理中变化不大。在此基础上,比较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对油松主要单萜类成分的触角电位及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室内触角电位、嗅觉试验与先前林间试验结果相一致,即红脂大小蠹对(+)-3-蒈烯表现出最强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对R-(+)-α-蒎烯和S-(-)-α-蒎烯研究发现,红脂大小蠹对α-蒎烯2个对映体的触角电位、嗅觉行为无显著不同。结合油松单萜类含量变化特点与红脂大小蠹行为反应,认为3-蒈烯相对含量上升可能作为易感寄主特点;而柠檬烯、莰烯、萜品油烯相对比率增加则代表了抗性或者非适合寄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石山巴豆和毛果巴豆叶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以归一化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石山巴豆叶鉴定出39种化合物,占总量的95.96%,主要成分是α-松油醇(17.57%)、桉树醇(11.13%)、乙酸松油酯(9.07%)、倍半水芹烯(8.52%)等;从毛果巴豆叶鉴定出55种化合物,占总量的97.8%,以反式-橙花叔醇(9.48%)、α-松油醇(7.51%)、桉树醇(6.43%)、乙酸松油酯(6.72%)为主要成分。两种植物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均以萜醇、倍半萜烯为主,并且其中多种成分具有生物活性,因此研究结果可为石山巴豆和毛果巴豆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