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部份害虫再增猖獗现象是属于这一类的,即:为了甲种害虫施用某一杀虫药剂,结果引起乙种害虫的再增或猖獗。有时,引起猖獗的害虫原来是重要的害虫,但是,也有时,因为某一药剂的施用,引起了一些原来是不重要的害虫猖獗成灾。后一类情况是最不幸的结果。 勃朗(Brown,1951)总结说,由于DDT在  相似文献   

2.
从上面所述看来,在使用杀虫药剂时,必须注意这一问题,以免发生不良的后果。对于防止再增猖獗问题,目前提出的方法是:①改变杀虫药剂的使用方式、时间等等以避免对天敌的杀害及对害虫的刺激;②应用选择性的杀虫药剂,使它只杀死害虫而不影响到天敌或其他。下面  相似文献   

3.
几种杀虫剂亚致死中量对褐稻虱生殖力影响的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五十年代,由于大量使用氯代烃类(六六六、DDT、毒杀芬等),有机磷等以后,引起害虫再猖獗(resurgence)。 许多研究者认为引起害虫种群再猖獗的主要原因是农药使用后大量杀伤了害虫的捕食性、寄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所致。一些作者认为,另一原因可能使用农药后,对害虫生殖力刺激,而引起再猖獗。 Bartlett(1968)在一篇综述中列举59种农药,证实有机氯对螨类生殖力存在刺激作用。 S.Chelliah(1979)1977-79年进行杀虫剂对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再猖獗的一系列试验研究。其中用LD_5、LD_(10)、LD_(25)、LD_(50)剂量的溴氰菊酯,甲基1605,乙滴滴处理褐稻虱,结果与对照比,用溴氰菊酯四种剂量处理  相似文献   

4.
害虫的生物防治虽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老生常谈。但由于近十几年滥用杀虫药剂的结果,出现害虫再增猖獗现象,同时对人类健康及野生生物带来严重损害。因此各国昆虫学工  相似文献   

5.
使用矿油(包括石油和煤焦油)乳剂防治虫害早有悠久的历史,用在防治越冬的害虫和卵上尤有特殊的价值,因为有机氯杀虫药剂如DDT、666等在煤焦油里的溶解度很大,最近更大量地使用煤焦油的溶液作为烟雾剂的原料。 苏联于1952年曾在全苏列宁植物保护分院主持下,讨论了矿油乳剂防治害虫的研究及实际使用的情况,会议极重视在植物休眠期应用矿油乳剂防治越冬的害虫或虫卵。因为在此时期使用滑润油或太阳油处理果树可以消灭  相似文献   

6.
农药诱导害虫再猖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害虫再猖獗是化学防治的3个负效应之一。农药的使用剂量、次数、使用方式以及导致植物营养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害虫再猖獗。文章重点论述产生害虫再猖獗的原因和研究现状,并讨论再猖獗的今后研究方向。期望在害虫综合治理中能对再猖獗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正> 生态选择性 在目前还缺少理想的选择性杀虫药剂的时候,特别是对害虫天敌这一问题,多数理想的高效低毒及低残毒的杀虫药剂,也都是广谱性的(如合成除虫菊酯),要想用化学防治法而不伤及天敌时,就只好更多依赖于生态上的选择性。这在害虫综合治理中是特别重要的,也就是所谓“合理施用杀虫药剂”的问题。 无选择性的杀虫药剂可以通过使用方法、方式等的调节来达到有选择作用。以下就是常用的几种生态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庞雄飞 《昆虫学报》1962,(2):207-213
在《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中, 马世骏教授(1955)把猖獗周期性及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认为是害虫大量发生基本认识的问题。这是值得讨论的。间歇性大量发生的害虫种类可以举出一些, 而在其中能找到具有显明的猖獗周期的却不多。在我国间歇性大量发生的害虫中, 还没有那几种害虫找到了多年猖獗周期。而且在文献材料上列举的认为已证明了有明显的猖獗周期的害虫, 还有不少是受到周期论的影响而牵强计算出来的。认为害虫猖獗周期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把猖獗周期性列为对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 理由是不够充分的。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 在文献上也有过不少争论, 而且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以自然界中的平衡起着对发生数量变化的作用, 维系着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的数量, 如果某种生物的数量增加, 必然会遇到抗拒的自然平衡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各种的数量上趋于中等水平。由于这样的“动的平衡”使生物群落中各个种的数量保持着相当稳定的状态。另一种观点是以自然界本身存在着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规律, 从这规律出发, 具体地从生态学和种的生物学特性来研究害虫的数量波动问题, 而且反对承认存在超自然的自然平衡的力量。后者在苏联广泛传播。 我们认为应从有机体与其生存条件的统一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法则出发, 具体地研究种群大量发生与其外界条件的水质联系, 才能正确地解决生态学问题。而以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作为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 这是不确切的, 因为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并不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 以这样的基本观点出发并不能正确地解决害虫大量发生问题。 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 是马世骏教授(1955)《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一文对害虫大量发生的基本认识中提出的两个命题。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 是生态学争论的中心问题。我们希望就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9.
李拉姿 《昆虫学报》1957,(4):481-488
DDT是近十数年来被公认良好的杀虫药剂,目前除大量应用在农业方面外,也广泛用以杀灭公共卫生方面的害虫;尤其近年来在防疟措施中,几成为不可缺少的药剂。然而,它对蚊虫的杀害效力,随着蚊虫生态学研究不断发展,经常获得新的知识。1945  相似文献   

10.
神经毒性杀虫药剂对家蝇头部环腺苷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燕  张宗炳 《昆虫学报》1989,32(4):393-398
本文报道用七类20种神经毒性杀虫药剂处理家蝇(Musca dcmestica vicina),发现引起环腺苷酸(cAMP)增加的药剂有:DDT、菊酯类和甲脒类,而BHC、狄氏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沙蚕毒素均没有影响.并做了DDT、溴氰菊酯和杀虫脒中毒0—8小时内cAMP变化的时间曲线,以及DDT中毒0—8小时内腺苷酸环化酶(ACE)活性的时间曲线.结果表明:DDT中毒1小时引起cAMP达一峰值,2小时后回到原位;2—8小时内持续而缓慢的上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曲线与此基本一致,但2—8小时内活性增加不大.溴氰菊酯中毒引起cAMP变化的时间曲线与DDT的基本一致,只是第二次cAMP上升更高二些.杀虫脒引起cAMP的时间变化曲线是0.5小时达一峰值,1小时基本回到原位,2—4小时有一个上升较快、较高的峰.我们认为,DDT引起cAMP值的第一次上升是激活了ACE造成的,第二次上升可能与钙调蛋白和磷酸二酯酶有关.杀虫脒引起cAMP值上升,是因为激活了章鱼胺激性的ACE.  相似文献   

11.
用一种毒剂来防治害虫,如在同一地区速续多年使用,会引起害虫种群发生抗毒性的现象,当抗毒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这种毒剂即丧失了防治该种害虫的价值。昆虫抵抗毒剂最早的例子是1914年马兰特氏(A.Melander)发现梨圆介壳虫(Aspidiotus perniciosus)对石灰硫磺合剂具有抵抗力;二年后,惠来氏(H.Quayle)报告在美国加州有些地区氰酸气熏蒸对红介壳虫(Aonidiella aurantii)无效。近十余年,随着DDT涕及其他新兴杀虫剂的发展,昆虫抗毒性在害  相似文献   

12.
<正> 杀虫药剂的选择性是解决目前化学防治上一些重要缺点的主要方法。假如,一种杀虫药剂只对靶标的害虫有毒,而对于其他非靶标生物无毒害,那就不存在公害与污染问题,那就不会杀死害虫天敌,不至于破坏生态系统。因此,选择性杀虫药剂是化学防治的一个理想,但是目前只有少数几种杀虫药剂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且选择程度也不高,多数只是对人畜无毒,但对于其他生物,特别是其他昆虫,依然有毒。二十多年来,自从化学防治的一些缺点被发现之后,人们正加强研究杀虫药剂的选择性问题。到目前,有了一些初步结果,显示出有希望的将来。本文就是把这方面的结果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马世骏 《昆虫学报》1962,(4):415-418
庞雄飞同志在昆虫学报11卷2期发表的“猖獗周期性和害虫发生数量的平衡现象问题”一文,对拙著“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及“昆虫动态与气象”两文中有关害虫猖獗周期性和数量平衡现象的讨论提出意见,作者首先对此批评性的意见表示欢迎。  相似文献   

14.
昆虫神经毒素的研究:各种神经毒剂引起毒素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五类(七种)神经毒性的杀虫药剂,对美洲(虫非)蠊测定了它们能否引起血淋巴中毒素的产生。DDT、溴氰菊酯及六六六均能引起血淋巴中毒素的产生,而E605、西维因、巴丹及杀虫脒均无此效果。纸层析及薄层层析,用标准样品(酪氨酸、酪胺、苯乙胺、L-亮氨酸及异戊胺)作比较,测定了这一产生的血淋巴中的毒素乃是酪胺,或主要是酪胺。增效试验,证明了杀虫脒与DDT或溴氰菊酯合用时,能增加酪胺的产量。讨论了这一毒素产生的条件,以及这一毒素有可能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几种单胺及氨基酸的复合物,但酪胺为其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5.
柑桔红蜘蛛是柑桔最主要害虫之一。柑株被害后,会引起落叶、落果、严重影响树势生长。以前使用有效杀虫药剂——1059、1605等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抗药性。目前使用的松脂合剂、石硫台剂杀螨效果好,但高温干旱季节,连续使用,容易产生药害。为寻求防治害  相似文献   

16.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金翠霞  吴亚 《昆虫学报》1990,33(3):287-295
本文运用种类丰富度(S)、均匀性(V)和申农指数(Shannon's index.H')分析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和各亚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层次差异、季节动态、以及杀虫药剂的作用.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值较低,H'值一般在3以下,表明群落稳定性差;多样性季节变化较大.在不用农药条件下,8月底以后的H'值较高;水稻群体上部群落的S、和V'值均大于下部的对应值;杀虫药剂的应用虽提高了群落总体的H'V'值,但对亚群落的分析表明,杀虫药剂促进害虫亚群落的H'和V'值上升,却降低了各天敌亚群落的有关值,从而扩大了害虫和天敌之间稳定性的差距,使两者的同步关系受到损害;杀虫药剂的应用还使各天敌亚群落种类数和个体数明显减少,特别是寄生天敌昆虫种类数、个体数均大幅度下降,使其难以起到控制害虫的应有作用,这又为害虫的再猖獗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分析认为,就稻田节肢动物而言,多样性仍然是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测定指标.  相似文献   

17.
论害虫大量发生及其预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世骏 《昆虫学报》1955,(4):351-372
一.对害虫大量发生的一般认识 害虫大量发生(或又称害虫猖獗)系由於发生地的环境条件与害虫生理和形态的统一,而表现於数量上迅速增加的结果,亦即代表某种害虫生存历史中这一时期的最高发展。由於组成环境的各个条件变化速度不同,以及害虫生物性的差异,故猖獗期的间距和每次猖獗期的延续,各有其长短或久暂。研究害虫猖獗过程和造成猖獗原  相似文献   

18.
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马世骏 《昆虫学报》1976,(2):129-141
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国际上一般估计,粮食产量每年因病虫害约损失10—15%,棉花约损失20—25%。如何对付危害粮棉的害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中,主要依靠DDT等有机杀虫剂,但自四十年代后期在农产品中发现DDT残留后,开始引起人们对有机杀虫剂副作用的注意,其后随着害虫抗药性出现,害虫天敌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一种对环境无害的杀虫药剂——由真菌制取的可抵制食真菌的害虫的杀虫剂。麦角菌硬粒看上去象玉米粒中的胡椒斑点。它们是一种残存的结构,它的作用是可以抵挡食真菌的和土壤中发霉庄稼的害虫。农业科学家威克洛认为:一些麦角菌硬粒可产生一种天然的能杀退害虫的化合物。他培  相似文献   

20.
农药诱导害虫再猖獗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进才 《昆虫知识》2011,48(4):799-803
害虫再猖獗是农林害虫防治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包括生态再猖獗和生理再猖獗.前者的机制主要是药剂削弱了自然控制作用,后者主要是药剂引起害虫的毒物兴奋效应及补偿作用(刺激产卵).作者团队最新研究证明,药剂刺激产卵是由于药剂激活了脂肪体RNA转录水平,使卵黄蛋白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两性交配昆虫药剂同样刺激雄性生殖并能通过交配传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