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夏属的染色体数目、倍性与珠芽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通过对半夏属Pinellia 5个种10个群体的染色体计数和珠芽数量统计,首次报道了5个染色体数目,同时发现珠芽的发生与染色体基数及多倍化程度有关:x=13的类群无珠芽,而x=9的有珠芽;在有珠芽的半夏P.ternata(Thunb.)Breit.中,平均每叶珠芽数随倍性的提高而增大。半夏是一个多倍体复合种,起源于无珠芽、染色体基数为x=7~9的二倍体祖先,可能是在该属的早期进化中由鹞落坪半夏P.yaoluopingensis X.H.Guo et X.L.Liu的x=13经非整倍性跌落而成,在发生上比鹞落坪半夏进化。  相似文献   

2.
从形态和细胞学角度,对舟果荠和光果舟果荠的果实与种子形态、花粉形态以及染色体数目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光果舟果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重新探讨.结果表明,舟果荠和光果舟果荠的种子大小及形态和微形态基本相似,但前者的果实密被柔毛,花粉粒体积比后者的大,染色体数目为2n=14,而后者的果实光滑无毛,染色体数目为2n=12.二者在果实与花粉粒形态以及染色体基数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建议将光果舟果荠独立成种,恢复原有的分类位置.  相似文献   

3.
天南星科斑龙芋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报道了天南星科(Araceae)斑龙芋属(Sauromatum)两种植物的型,它们的静止核均为渐变型,分裂前期染色体均为中间型,体细胞中期染色体均为2n=26,核型分别为:斑龙芋(S.venosum)2n=2x=26=14m 12sm;高黎贡山斑龙芋(S.gaoligongense)2n=2x=26=10m 12sm 4st,其中高黎南山斑龙芋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首次报道。本文还就斑龙芋属的分类地位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在尚未进行更详细的、多方面的综合研究之前,仅从一些形态上的相似性就匆忙将斑龙芋属归并到犁头尖属是值得商榷的,并从珠芽和细胞学两方面的特性推断属与半夏属可能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罗汉果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根尖和组织培养材料,观察了罗汉果四个品种染色体数日和形态。结果表明,罗汉果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8染色体小,长度在1.4μm以下而又不易分辩着丝点,不同品种的染色体形态有所不同,染色体长度比为2.00-2.46之间。对罗汉果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甘薯近缘种染色体核型及花粉粒超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压片法和花粉粒扫描电镜法对甘薯近缘种Ipomoea hederacea Jacq.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核型及其分类地位进行分析和界定,以明确甘薯近缘种的细胞遗传学信息及其在甘薯属中的进化程度.染色体计数结果表明,此近缘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0,属于二倍体种.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此物种染色体长度分布在4.19~8.83μm,核型公式为2n=2x=30=26m(2SAT) 4sm(2SAT).花粉粒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其外壁结构属于较为原始的物种.  相似文献   

6.
以2n团头鲂为对照,对诱导产生的同源四倍体、自繁后代(4n-F1)和倍间交配后代(正交3n和反交3n)的染色体组型及形态遗传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团头鲂四倍体(包括4n和4n-F1)和正反倍间交配三倍体的染色体众数分别为96和72,是2n团头鲂的2倍和1·5倍;在四倍体团头鲂组型排列中,sm1的四条较大的染色体明显可见,可视为标记染色体;(2)9个比例性状的测量结果显示,多倍体的体长/体高、体长/头长比例值显著小于2n团头鲂(P<0·05);而对于背棘长/体长比例值,多倍体则显著大于2n团头鲂(P<0·05);(3)29个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同源4n、4n-F1、倍间交配3n及2n团头鲂等5个不同倍性群体的传统形态差别很大部分是由躯干部的形态差异,主要是体长/体高引起的,可作为团头鲂多倍体与二倍体群体鉴别的形态依据;(4)聚类结果显示,正交3n和反交3n相聚类,亲缘关系最近,然后,它们与4n-F1聚类后,再与4n奠基群体聚类,与二倍体群体的聚类关系较远[动物学报51(3):455-461,2005]。  相似文献   

7.
应用AFLP技术探讨半夏属五个种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扩增酶切片断多态性(AFLP)方法研究半夏属内5个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应用POPGENE及SPSS软件对所得“1”、“0”二元矩阵进行遗传距离,遗传相似性及聚类分析。实验发现鹞落坪半夏与虎掌之间的遗传差异小,鹞落坪半夏可能是虎掌的一个特化分支群体;虎掌和鹞落坪半夏组与本属其他种之间遗传差异较大,相似性较小;盾叶半夏和滴水珠是姐妹群关系,盾叶半夏虽然叶形与同属其他种有显著差异,但遗传距离及相似性分析对比不支持其独立于半夏属其他种,而作为完全独立进化类群的结论。为半夏属分类及系统进化关系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3种国产防己科植物的染色体数目。金线吊乌龟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为二倍体2n=22,部分居群的一些个体存在B染色体;轮环藤Cyclea racemosa Oliv.为二倍体2n=24;木防己CDcculus orbiculatus(L)DC为四倍体2n=4x=52.3个种的染色体基数分别为x=11,12,13。观察了木防己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其减数分裂过程正常,且花粉粒具较高活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荞麦栽培品种的核型比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我国栽培的10个甜荞(Fagopyrun esculentum)品种和7个苦荞(F.tatricum)品种根尖染色体数目观察和核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甜荞和苦荞染色体数目都是由16条染色体构成的,2n=2x=16。甜荞有2对随体,而苦荞有1对随体,它们的核型公式分别为12m 4m(SAT)、12m 2sm 2sm(SAT);种内各品种在染色体相对长度、染色体长度比、随体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等方面差异较小,但在种间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广西苦苣苔科四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报道了产于广西的苦苣苔科(Gesneriaceae)4属4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其中,(1)单座苣苔属(Metabriggsia):单座苣苔(M.ovalifolia)的染色体数目2n=24;(2)异裂苣苔属(Pseudochirita):异裂苣苔(P.guangxiensis)的染色体数目为2n=28;(3)长蒴苣苔属(Didymocarpus):东南长蒴苣苔(D.hancei)的染色体数目为2n=20;(4)唇柱苣苔属(Chirita):弄岗唇柱苣苔(Ch.longgangensis)的染色体数目为2n=28。4种植物的染色体大多数为小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麦蓝菜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片法,对麦蓝菜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体细胞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麦蓝菜的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正常,在终变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后可形成15个二价体;在少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观察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其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其花粉粒育性为88.04%。麦蓝菜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30,核型公式为K(2n)=2X=30=22m(2SAT)+8 sm,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6M2+14M1,其核型为"1A"型。  相似文献   

12.
山地海拔变化包含多个环境因子的梯度效应,而细根作为植物重要的功能器官,对环境因子变化较为敏感。因此,了解植物细根形态特征对海拔变化的响应对于认识气候变化下的植物地下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西省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分布于1800~2700 m海拔上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细根为研究对象,采用根序分级法对不同根序细根形态特征(直径、比根长、比表面积和组织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同级根序细根直径随海拔升高而增粗,组织密度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则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小;(2)不同海拔处细根形态均表现随序级增加,直径和组织密度变大,而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减小;(3)分析表明,海拔、根序变化均显著影响细根形态特征(P0.05),但海拔和根序的交互作用只对细根直径和组织密度变化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1~3级根直径和组织密度均与海拔变化显著相关(P0.05),而4、5级根序各形态特征与海拔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植物细根对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响应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芩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片法,对黄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芩的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正常,在终变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后可形成9个二价体,后期Ⅰ染色体以9∶9的方式向细胞两极分离,其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在少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观察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其花粉粒育性为76.49%。黄芩的染色体数目为2n=2X=18,核型公式为K(2n)=2X=18=16m+2 sm,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 s+4M1+3M2+1L,其核型为"1A"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毛茛属新分类群及其核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新种R.shuichengensis L,Liao有两种核型类型,即基本型2n=2x=16=4m+2sm+10st(2SAT);杂合型2n=2x=16=4m+2sm+9st(1SAT)+1t(1SAT),其核型和近缘种R.trigonus Hand.- Mazz.核型相似,但其随体染色体短臂比后者更小而不同。新变种R.silerifolius var.dolicanthus L. Liao核型(2n=2x=16=4m+2sm+10st(2SAT)与原变种Var.silerifolius不同。根据形态和染色体的特征,我们认为本文中两个新分类群和R.Trigonus是国产毛茛组中x=8至x=7的过渡类群。  相似文献   

15.
集群给动物带来安全、接触配偶机会等利益的同时,也存在增加竞争的风险。不同的物种以及生活史不同的阶段,动物会采取不同的集群策略。本研究设计实验,检验在繁殖期个体大小不同的高体鰟鮍对由同性个体组成的个体数不同的群体的偏好。结果显示,大个体雄性显著偏好于大的群体(第一次选择:V=72,n=12,P=0.0054;第二次选择:V=65,n=12,P=0.022),大个体雌性对不同大小的群体则无显著偏好(第一次选择:V=54,n=12,P=0.13;第二次选择:V=41.5,n=12,P=0.44);小个体雄性(第一次选择:V=59,n=12,P=0.0012;第二次选择:V=78,n=12,P=0.0013)与小个体雌性(第一次选择:V=75,n=12,P=0.0026;第二次选择:V=70,n=12,P=0.0083)均显著偏好于大的群体。这说明在选择加入某一群体时,大型和小型的雄性个体均主要考虑安全因素;而小型的雌性个体主要考虑安全因素,大型的雌性个体则同时考虑安全因素和繁殖竞争。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6种中国苔类植物配子体茎尖分生组织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数目(1)皱叶耳叶苔,n=9;(2)双齿异萼苔,n=9;(3)卵叶羽苔,n=9;(4)丛生光萼苔日本变种,n=8;(5)密叶光萼苔,n=8;(6)格氏合叶苔,n=9。其中丛生光萼苔日本变种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双齿异萼苔的染色体数目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半夏居群遗传分化的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电泳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分析了安徽产7个半夏(PinelliaternataBreit)居群的4种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谱带。根据其中的PER、EST和可溶性蛋白谱带的分布特征,用Forguson和Aquado&Avise的公式分别计算其谱带的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以类平均法(UPGMA)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半夏居群间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分化;鹞落坪半夏与半夏的黄山、九华山、大别山万佛寺居群间的遗传距离较小(D≤0.214),结合形态变异,笔者认为鹞落坪半夏只能是半夏居群中形态上较为特殊的地方宗,而不是一新种;狭叶半夏与其它6个居群的遗传距离较大(D=0.416),是半夏居群中种系分化较为强烈的一个居群。文中还讨论了半夏的遗传分化与形态变异、生境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规染色体制片方法,对雏蝗属黑翅亚属的黑翅雏蝗(Chorthippus(Megaulacobothrus)aethalinus(Zub.))和中华雏蝗(Ch.(M.)chinensis Tarb.)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雏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7=16+XO;常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m,6条)和端部着丝粒(t,10条)两种类型,性染色体类型为端部着丝粒,二者的相似性显示出该属的基本特征。但两种雏蝗的核型公式和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组成则不相同,黑翅雏蝗K(2n,♂)=6m+11t=6L+6M+4S+XO;中华雏蝗K(2n,♂)=6m+11t=6L+8M+2S+XO。而且,二种雏蝗的性染色体位次及相对长度也有明显差异:黑翅雏蝗的性染色体位于第五位,相对长度为8.33%,而中华雏蝗的则位于第八位,相对长度为5.53%。由此看出,二种雏蝗不同物种间存在的不同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云南泸定百合8个野生居群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常规压片法,对云南省境内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8个野生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野生泸定百合8个居群均为二倍体(2n=2x=24),染色体基数为12,共24条染色体,无B染色体;(2)核型类型均为3A,第1、2对染色体均为具中部(m)或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形染色体,且第1对染色体上均具有随体;(3)染色体长度比为1.64~2.26,平均臂比为6.43~8.22,核型不对称系数为79.82% ~ 81.77%。研究表明,泸定百合染色体数相对稳定,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异,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泸定百合各居群间存在明显的核型多态性。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不同地区 (湖南郴州、吉林长春、河南宜阳和江苏南京 )取食烟草的不同生活史的烟蚜Myzuspersicae (Sulzer)核型研究结果表明 :在红色型和褐色型中发现 4种染色体组型 ,即 2n =12 ,A1 与A3易位 ;3n =18,A1 与A3易位 ;3n =18,正常 ;2n =11。在黄绿色型中仅发现 2种染色体组型 ,即 2n =12 ,正常和 2n =12 ,A1 与A3易位。在 2n =12核型中 ,不同地区不同体色的烟蚜其染色体相对长度差异不显著 (α =0 .0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