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灯心草属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国产灯心草属植物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中国灯心草属分类系统排列,首次确认我国产6亚属,14组(包括10个新组),4个系(包括3个新系),77种(包括14个新种),l亚种(新亚种)和10变种(包括4个新变种),对其中一些种类作了归并及处理。  相似文献   

2.
新疆桦木属(Betula L.)新分类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昌友  王健  李文华 《植物研究》2006,26(6):648-655
为与中国植物志21卷桦木属的分组等级保持一致,将新疆桦木属(Betula Linn.)分为1组(Sect.),4亚组(Subsect.);8种,5变种。其中包括1新亚组,4新变种和1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3.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9,39(11):1425-1469
该文对中国毛茛科(Ranunculaceae)翠雀花属(Delphinium)进行了修订,收载了该属232种和55变种,并写出了检索表;同时对每个种写出了形态描述,绘出了多幅墨线图,并将全部种划分为2亚属、5组、11亚组和26系,其中包括4新亚组、11新系、15新种和5新变种。此外,还给出了此属的分类学研究简史、地理分布和经济用途。  相似文献   

4.
国产木蓝属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了木蓝属系统研究的简史,对该属形态特征的演化趋势及属下分类进行系统研究,根据植物习性、叶的特征、果实形态及含种子数,将国产木蓝属80种,1变种归纳为3亚属,并将木蓝亚属分为14亚组,其中包括9个新亚组,对其中一些种类作了归并及处理,并编写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5.
伊米果蝇种组(Drosophila immigrans speciesgroup)是果蝇科(Drosophilidae)、果蝇属(Drosophi-la)、果蝇亚属(Drosophila)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主要分布于东洋区。在分类学上该种组分为nasuta、immigrans、hypocausta、quadrilineata和curviceps五个种亚组(species subgroup)[1],东洋区果蝇区系中伊米果蝇种组中包括94个种,其中有45个种分布在中国[2]。而且curviceps种亚组是1992年新建立的中国特有果蝇类群[3]。迄今,对伊米果蝇种组分子系统关系的报道还很少,有些物种的归属仍存在争议。伊米果蝇种组还有些问题需要探讨[4]。组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6.
23种常绿杜鹃亚属植物种间杂交的可育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平 《广西植物》2018,38(12):1545-1557
该文对常绿杜鹃亚属(subgen. Hymenanthes)的12个亚组23种杜鹃花的64个杂交组合进行了研究,包括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 Fortunea)、银叶杜鹃亚组(subsect. Argyrophylla)及同亚属的其他10个亚组[杯毛杜鹃亚组(subsect. Falconera)、弯果杜鹃亚组(subsec. Campylocarpa)、麻花杜鹃亚组(subsect. Maculifera)、粘毛杜鹃亚组(subsect. Glischra)、露珠杜鹃亚组(subsect. Irrorata)、大理杜鹃亚组(subsect. Taliensia)、树形杜鹃亚组(subsect. Arborea)、蜜腺杜鹃亚组(subsect. Thomsonia)、星毛杜鹃亚组(subsect. Parishia)、火红杜鹃亚组(subsect. Neriiflora)]。结果表明:(1)常绿杜鹃亚属内的异种杂交具有很高的可育性,在64个杂交组合中可育与高可育组合56个(占87.5%),无弱可育等级。(2)不亲和与败育组合8个,不能坐果(Cab)、不能结实(Sab)和结实不发芽(Sng)之比为3∶1∶4,并与杂交双亲的亲缘有一定关联,初步推断同时存在前合子期不亲和(pre-zygotic incompatibility)与后合子期败育(post-zygotic abortion)的情形。(3)与相应的自然授粉比较,常绿杜鹃亚属内杂交会不同程度地导致可育性降低,但有15个组内与组间杂交组合表现了某种"超亲和"现象,尽管不能完全排除人工杂交对于结实与可育性的加强作用。(4)常绿杜鹃亚属内不同种类间杂交,存在双向可育与单向不育(unilateral sterility)现象,但未见双向不育情况。  相似文献   

7.
庄平 《广西植物》2018,38(12):1588-1594
该研究以杜鹃花属5亚属3组17亚组38种和共计91个可育组合及109个不育组合的杂交结果为依据,通过杂交可育指标频度分析,初步揭示该属植物种间可交配性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根据育性等级频度的研究,可得到种间可交配性排序结果,即亚属级:常绿杜鹃亚属内杂交杜鹃亚属内杂交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杜鹃亚属×映山红亚属常绿杜鹃亚属×映山红亚属常绿杜鹃亚属×羊踯躅亚属常绿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杜鹃亚属×羊踯躅亚属;亚组级:银叶杜鹃亚组×同亚属的其他亚组云锦杜鹃亚组内杂交云锦杜鹃亚组×银叶杜鹃亚组银叶杜鹃亚组×杜鹃亚属各组三花杜鹃亚组内杂交云锦杜鹃亚组×同亚属其他亚组云锦杜鹃亚组×杜鹃亚属各组常绿杜鹃亚属的其他亚组×杜鹃亚属各组。(2)种间可交配性与亲本间的亲缘关系及染色体倍性有明显的关联,与分类系统中所反映的类群亲缘关系契合,原始的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如常绿杜鹃亚属可能比较进化类群具有更广泛的可交配性。(3)坐果率、绿苗率、绿苗系数和单位可育种子数量及其等级频度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杜鹃花属植物杂交可育性数量特征,但也分别存在某些局限性,建立综合评价方案和可育性等级频度指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云南10种杜鹃属植物叶片毛被与鳞片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已报道的中国45种杜鹃属植物毛被与鳞片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探讨叶表皮毛被与鳞片在该属植物中的系统学意义。结果表明:(1)常绿杜鹃亚属的8种植物叶背面具毛被却无鳞片结构,杜鹃花亚属的2种植物叶背面均具鳞片结构。(2)基于叶表面毛被与鳞片特征对55种杜鹃属植物进行聚类分析显示,有鳞片杜鹃与无鳞片杜鹃分别聚为2类,聚类结果与杜鹃属植物在亚属水平上的传统分类基本一致,表明叶表面毛被与鳞片特征在杜鹃属植物各亚属的分类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3)从亚组水平看,55种杜鹃属植物的聚类结果对云锦杜鹃亚组、有鳞大花亚组、露珠杜鹃亚组具有较好的分类学界定,但在三花杜鹃亚组、高山杜鹃亚组、大理杜鹃亚组、大叶杜鹃亚组、树形杜鹃亚组存在明显的交叉现象,表明叶表皮覆被物特征不足以作为这些亚组在分类处理上的关键性状。(4)该研究聚类结果表明,糙叶杜鹃与其他有鳞杜鹃之间亲缘关系较近,支持糙叶杜鹃归并到杜鹃花亚属。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藨子属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国产茶藨子属的形态、分类和地理分布的研究,笔者支持把该属置于虎耳草科的观点,不赞成把它分离作为独立的科。另外,认为Rehder系统中所划分的4个亚属较合理,故予以采纳,但笔者对其中的亚属、组和系的划分、各分类类目的内容、系统排列的顺序等诸方面都作了较大修订。从系统发育的观点出发,对亚属的排列次序则和Rehder系统有很大不同,而对组和系的范围及其系统位置也作了较大改动。中国茶藨子属植物初步确定为59种30变种,隶属于4亚属10组15系(包括5新系)。依据对茶藨子属分布区的分析,首次提出了东亚区是茶藨子属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区中,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中的横断山脉地区和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西部是茶藨子属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10.
潘洁 《植物研究》2000,20(1):27-35
贡嘎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横断山系的东北段,现有杜鹃属植物73种4变种2亚种。在贡嘎山地区东坡的不同垂直高度上分布有43种(包括变、亚种)杜鹃,西坡则分布有63种(包括变、亚种)。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的区系组成属于泛北极植物区,大致分为:1、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只有1种杜鹃。2、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有78种(包括4变种, 2亚种),其中(1)1种分布于西藏、云南,并经云南入缅甸分布;(2)44种为四川特产;(3)5种为贡嘎山地区特有种。另外,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区系还有其特点:1、贡嘎山地区是杜鹃属植物分布中心之一;2、贡嘎山地区是杜鹃属植物分化中心之一;3、贡嘎山地区杜鹃属植物有垂直替代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叙了山东淄博地区威宁期(竹蜓)类11属、44种及亚种(包括4新种、2未定种),并建立一个(竹蜓)带Fusulina-Fusulinella,二个亚带:1.Fusulinella provecta-Beedeina pseudokonnoi亚带;2.Fusulina cylindrica-F. quasicylindrica亚带。同时论述了(竹蜓)类动物群的性质及其横向分布和对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021年发表的膜翅目昆虫新分类单元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结合数据库检索, 基于标本记录, 全球膜翅目学者于2021年发表该目新分类单元的期刊论文355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共1,152条, 隶属于21总科66科416属, 包括5新科4新亚科83新属3新亚属1,054新种和3新亚种。现生类群相关期刊论文309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980条, 隶属于18总科52科332属, 包括2新科26新属3新亚属946新种和3新亚种。绝灭类群相关期刊论文46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172条, 隶属于14总科27科86属, 包括3新科4新亚科57新属和108新种。2021年中国膜翅目新增分类单元的相关期刊论文83篇, 新增分类单元条目235条, 隶属于17总科34科91属, 包括3新属(绝灭类群1新属)和232新种(绝灭类群2新种); 现生类群中新增的2属分别记录自台湾和浙江, 新种数量排前五位的省级行政单位有云南(54个)、浙江(42个)、福建(18个)、西藏(18个)和新疆(16个)。在全球现生、绝灭和中国现生膜翅目总科新物种数量的对比中, 姬蜂总科新种数量最多, 分别约占全球现生、绝灭和中国现生膜翅目新种总数的32.5% (307个/946个)、19.4% (21个/108个)和37.0% (85个/230个)。有关现生膜翅目新种发表情况, 在洲级地理单元中, 亚洲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56.9% (538个); 在洲级地理亚单元中, 东亚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28.6% (271个); 在国家和地区行政单元中, 中国发表新种数量最多, 约占24.3% (230个)。在76种期刊的355篇论文中, 有348篇英文论文、4篇中文论文和3篇法语论文。这些结果表明, 中国膜翅目分类在全球膜翅目分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记述中国直突摇蚊属两个新纪录亚属,寄莼直突摇蚊亚属Orthocladius(Pogonocladius)和钻木直突摇蚊亚属Orthocladius(Symposiocladius),雄成虫共5种,包括1新种O.(S.)futianensis sp.nov.,中国4新纪录种O.(P.)consobrinus(Holmgren),O.(S.)holsatus Goetghebuer,O.(S.)lignicolaKieffer和O.(S.)schnelli Sther,并编制了中国钻木直突摇蚊亚属4种雄虫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摇蚊学研究室。  相似文献   

14.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07,27(1):1-28
(1)对毛莨科铁线莲属Clematis的铁线莲组sect.Viticella进行了分类学修订,确定此组包含13种,1亚种和2变种(包括2新种和1新变种等级),写出此组的分类学简史和地理分布;将此组划分为3亚组,4系,写出区分组下各级分类群的检索表,以及各种植物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生长环境等,并附有多幅插图。(2)特产我国东部的单型毛萼铁线莲亚组subsect.Hancockianae(花具4枚平展,不展宽的萼片,雄蕊无毛)被认为此组的原始群。铁线莲亚组subsect.Floridae(花具5-8枚平展,强烈展宽的萼片,雄蕊无毛,花粉具散孔)和湖州铁线莲亚组subsect.Viticellae(花具4枚渐升,多少展宽的萼片,雄蕊花丝常被缘毛,花粉具3沟)可能均由毛萼铁线莲亚组衍生而出。(3)在我国东部集中分布此组的3亚组,3系的8种,1亚种和1变种,这里是此组的分布中心,也可能是此组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5.
国产乌头属的化学分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二萜生物碱的类型、生物合成、在乌头属植物中的分布,并参照国产乌头属的系统分类、形态演化和地理分布,本文讨论国产乌头属的化学分类。 1.以牛扁碱型成分为主的牛扁亚属和以乌头碱型成分为主的乌头亚属可能在乌头属进化的初期阶段就已分化,各自沿着独立的道路发展。2.乌头亚属包括以下类群:(1)以阿替生型、维特钦型、乌头碱型胺酵和 酯碱为主的保山乌头系,主要分布于国产乌头属近代发展分化中心之一的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流域,可能国产乌头组的近代分化就是由该系发展而来; (2)以乌头碱、中乌头碱、下乌头碱为主的乌头系,为进化程度较高的群,所含乌头碱及尼奥灵显示了该系与保山乌头系的亲缘关系; (3)以乌头碱和松果灵为主的准噶尔乌头系,所含乌头碱和松果灵显示了该系与保山乌头系的亲缘关系; (4)以滇乌碱类酯碱为主的显柱乌头系和蔓乌头系,为进化程度较高的群,其酯碱有别于乌头碱类。3.以阿替生及C19内酯型为主的甘青乌头系及圆叶乌头系,可能为进化早期形成的高山特化类群。4. 以阿替生和C19乌头碱型胺醇为主的露蕊乌头亚属,可能为特化类群。  相似文献   

16.
徐晗  李振宇  李俊生 《广西植物》2017,37(2):139-144
通过ITS序列对21种中国外来苋属植物进行系统进化关系研究。通过ITS序列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发现苋属种间变异为0~0.055 1,种内变异为0~0.009 2。使用TAXON DNA软件分析ITS序列种间、种内变异的分布图看出规律,结果表明苋属ITS序列的种间变异适中,种间变异明显大于种内变异。采用最大似然法(ML)构建的系统树将中国苋属分为5或6个进化支(根据自展支持率取值不同)。异株苋亚属长芒苋和苋亚属刺苋聚类在一起,西部苋和糙果苋单独成为一个进化支。苋亚属中苋组苋亚组反枝苋和绿穗苋亚组鲍氏苋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苋组苋亚组尾穗苋和绿穗苋亚组绿穗苋、繁穗苋等亲缘关系更近。白苋亚属分为2或3个类群,根据自展支持率取值不同,合被苋可以和白苋、北美苋并为一支,也可以单独成为一支。综上所述,该文认为苋属经典分类体系中3亚属或2~3组的分类地位不成立,建议中国苋属采取5组2亚组或6组2亚组的分类体系。5组2亚组分别由长芒苋组、糙果苋组、苋组(苋亚组和绿穗苋亚组)、白苋组和凹头苋组组成。其中,合被苋也可从白苋组分出,单独构成1组,形成6组2亚组的分类体系。表明该序列对苋属大部分种类分类效果较好,对西部苋和糙果苋复合群,绿穗苋复合群以及白苋亚属的分类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7.
记述中国直突摇蚊属两个新纪录亚属,寄莼直突摇蚊亚属Orthocladius(Pogonocladius)和钻木直突摇蚊亚属Orthocladius(Symposiocladius),雄成虫共5种,包括1新种O.(S.)futianensis sp.nov.,中国4新纪录种O.(P)consobrinus (Holmgren),O.(S.)holsatus Goetghebuer,O.(S.)lignicola Kieffer和O.(S.)schnelli Saether,并编制了中国钻木直突摇蚊亚属4种雄虫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摇蚊学研究室.福田钻木直突摇蚊,新种O.(S.) futianensis sp.nov.(图1~3)雄成虫与本亚属其它已知种的区别如下:抱器端节中部最宽,亚端背脊突出,位于抱器端节的近末端.正模♂,云南省洱源县牛街镇福田村,1996-05-23,灯诱,周长发采.副模2 ♂ ♂,同正模.词源:新种种名源自其模式产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葡萄属(Vitis L.)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中国葡萄属(Vitis L.)的系统学进行处理。中国葡萄属共分42种1亚种12变种,归属于1亚属5组4系。文中命名了3新组(小叶葡萄组、秋葡萄组和武汉葡萄组)、2新等级及组合组(毛葡萄组和河岸葡萄组)、3新系(密柔毛系、复叶系、刺状毛系)、1新变种(伏牛山葡萄)和1新组合变种(小叶葛Lai)。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南部重庆合川炭坝剖面须家河组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共计73属150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孢子41属89种,裸子植物花粉29属56种,苔藓植物孢子1属3种,藻类化石2属2种。建立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Lunz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简称DLC组合),并进一步分为下亚组合和上亚组合。根据孢粉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代延限及与国内外有关孢粉组合的对比,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晚期,相当于诺利期—瑞替期(Norian—Rhaetian),并且倾向于瑞替期(Rhaetian)。  相似文献   

20.
杜鹃属的系统发育与进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以形态学为基础,结合一些新的有关资料,如解剖学、细胞学、化学等方面的证据讨论了杜鹃属的系统发育与进化问题,认为常绿杜鹃亚属在本属系统发育中处于原始地位,其中的云锦杜鹃亚组、耳叶杜鹃亚组、大叶杜鹃亚组和杯毛杜鹃亚组等4个亚组是原始类群,也即是其祖先的直接后裔。本属的原始祖先是具常绿习性,各部无毛(也无鳞片),花部不定数,具复合三叶隙构造的乔木,即类似现存原始类群的植物,它们生长于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古北大陆南缘,大约在我国西南部的热带山区森林环境中。随着地史的变迁,杜鹃属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平行进化和发展为两个进化枝,一枝分化成各部被鳞片的热带附生类群或高山类群(包括4个亚属),另一枝演变为多少被毛的温带林下的半常绿至落叶类群(3个亚属),有鳞的髯花杜鹃组及落叶的日本马银组和落叶杜鹃组是两个进化枝演化上的高级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