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GENOME SIZE     
采用Feulgen-显微分光光度计方法,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3.22pg/2C)测定了长江白鲟、达氏鲟、中华鲟、史氏鲟和北美匙吻鲟的体细胞基因组大小(DNA含量)。结果表明,上述五种鲟鱼DNA含量分别为4.11、8.26、9.07、6.07和3.96pg。长江白鲟和北美匙吻鲟均属于四倍体鱼类,分布在长江水系的中华鲟和达氏鲟两种鲟属鱼类为八倍体类型。史氏鲟初步判断为八倍体,据分析可能存在四倍体的类型。根据所得到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DNA含量和染色体资料,分析了鲟形目鱼类在细胞遗传上的进化特点。鲟形目鱼类全为多倍体起源的鱼类,在鲟形目的两科(白鲟科和鲟科)六个属中,除鲟属外,其他五个属均为四倍体,而鲟属已发现有四倍体、八倍体、十二倍体和十六倍体。说明在细胞水平的染色体加倍与鲟形目鱼类各科、属分化没有直接联系,只在鲟形目形成的早期和鲟形目形成后的鲟属种间分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鲟属鱼类的染色体剧烈分化可能是造成现今鲟属种类数最多(占整个鲟形目鱼类的65%以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曹娥江刀鲚生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刀鲚(Coilia ectnes)又叫长颌鲚,是一种过河口洄游性小型经济鱼类。隶属鲱形目、鳀科。曹娥江刀鲚产量约占该江中下游鱼产量的20—25%。 刀鲚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对它的生物学  相似文献   

3.
几种鲟鱼基因组大小、倍体的特性及鲟形目细胞进化的探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采用Feulgen-显微分光光度计方法,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3.22pg/2C)测定了长江白鲟、达氏鲟、中华鲟、史氏鲟和北美匙吻鲟的体细胞基因组大小(DNA含量)。结果表明,上述五种鲟鱼DNA含量分别为4.11、8.26、9.07、6.07和3.96pg。长江白鲟和北美匙吻鲟均属于四倍体鱼类,分布在长江水系的中华鲟和达氏鲟两种鲟属鱼类为八倍体类型。史氏鲟初步判断为八倍体,据分析可能存在四倍体的  相似文献   

4.
鱼类标本的剥制,属于脊椎动物标本制作的一种。在实际工作中,小型鱼类标本多为浸制保存,而大型标本(如鲟形目、鲶形目的鱼类)往往采用剥制的方法保存。文中仅以鲟形目大型鱼类标本剥制的体会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5.
鲟形目鱼类是一类在鱼类乃至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古老濒危鱼类 ,长期悬而未决的系统演化关系为世人瞩目 .采用DNA测序技术首次测定了包括中国特有鲟形目鱼类在内的 1 2种鲟形目鱼类的mtDNA ND4L和ND4基因 ( 70 3bp)的序列 ,并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 .从分子系统学的角度得出了如下结论 :( 1 )鳇属可以归并到鲟属 ;( 2 )达氏鲟与中华鲟的亲缘关系最近 ,很有可能为中华鲟的一陆封类型 ;( 3)环太平洋地区的鲟科鱼类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 4)ND4L和ND4基因是进行鲟形目鱼类系统演化研究很好的遗传标记 .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鲇鱼爱德华氏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又称黄嘎、昂刺、黄腊丁等,隶属鲶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颗鱼属(Pelteobagrus),是我国重要的小型底层经济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特别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更为集中,是一种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较高的优质淡水鱼类,也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7.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解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种类组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作者于2004–2007年间在长江河口湿地设置了33个采样站点, 采用多种调查网具对该水域的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调查到鱼类123种, 隶属1纲18目46科。结合文献记录, 本地区共有鱼类208种, 隶属2纲22目67科。海鲢(Elops saurus)和印度小公鱼(Sardinella sindensis)为本地区的新记录种。鱼类组成以鲤形目和鲈形目为主; 生态型以淡水鱼类最多。长江南支、北支和口门区水域的种类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 南支常见种以鲤形目鱼类为主, 而北支和口门区以鲈形目鱼类为主。与1990年以前的调查资料相比, 长江河口湿地鱼类物种数有所减少, 其中软骨鱼类和鲀科鱼类下降相对较多。一些重要经济种逐渐变为偶见种, 甚至成为濒危物种, 如鲥(Tenualosa reevesii)、前颌间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和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等。导致河口湿地鱼类物种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度捕捞、水域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  相似文献   

8.
吴波  王莹  周波  宋昭彬 《四川动物》2014,(3):460-465
2012年1~12月,对南广河四川段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在8个采样点共采集标本333尾,经鉴定为32种,隶属3目7科23属。结合访问调查和相关资料,南广河历史上共有鱼类92种,隶属6目14科63属。南广河鱼类种类较多,以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为主,但目前分布的种类已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胭脂鱼外周血细胞的显微、超微结构与细胞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Bleeker)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胭脂鱼科或称亚口鱼科(Catostomidae)。该科鱼类全世界现知约有13属70种,绝大多数种类分布于北美洲,仅胭脂鱼为我国也是亚洲的特有种,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和闽江。胭脂鱼在鱼类系统演化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现为国家二类水生野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鱼类对潮间带水域的利用,2010年5月、8月、11月在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水域进行了插网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出现28种鱼类,隶属于10目16科,鲤形目种类最多,其次为鲈形目;群落优势种为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es)、鮻(Liza haematocheila)和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可以分为河口定居鱼类、海洋偶见鱼类、降海洄游鱼类、溯河洄游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淡水鱼类6种生态类群,其中河口定居鱼类和海洋洄游鱼类占据明显优势。对调查水域鱼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秋季和春夏季差异显著,鮻、中国花鲈、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是对季节差异贡献最大的3种鱼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鱼类群落主要受到海洋洄游鱼类的影响,而秋季主要受到河口定居鱼类的影响,这2种鱼类的幼鱼在不同季节利用潮间带水域索饵肥育可能是造成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14.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5.
16.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7.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8.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