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栖息环境和种间竞争对中华蜜蜂群体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植被结构和生态条件不同的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江淮地区及淮北平原,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种间竞争的生存竞争等因素是影响中蜂群体分布的主要因素.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自然植被完整,生态条件好,蜜粉源植物丰富,中蜂群体数量多,分布区域广,分布密度高,中蜂蜂王自然交配极少受到干扰,种间竞争处于优势,是中蜂栖息与繁衍的理想场所.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自然植被少,生态平历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蟹粉源植物种类少,花期短而集中,中蜂蜂王自然交配受到意蜂雄蜂干扰,种间竞争处于劣势,中蜂群体数量锐减,分布区域缩小,群体分布密度大幅度下降,淮北平原比江淮地区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植物群落构建的生态过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驭丹  董世魁  李帅  沈豪 《生态学报》2019,39(7):2267-2281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植物群落构建的确定性过程主要是生态过滤机制(包括环境过滤和生物过滤,其中生物过滤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功能性状变异)作用的结果。学者们构建了大量的理论、方法、模型来解释和验证生态过滤机制对群落构建的影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关于生态过滤机制在不同尺度的作用、生态过滤机制的各要素分解和量化等方面的研究仍有诸多疑问。重点综述了环境过滤、种间竞争和种内功能性状变异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重生态过滤机制的各要素分解和量化,加强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关注时空动态变化对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重视对不同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的认识,同时强调与其他生态过程、群落构建机制的整合。通过这些尝试,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过滤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分析,提出了确定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植株间竞争强度和竞争范围的新方法,并利用改进的方法研究了其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表明:随对象木胸径的增大,由于巴山冷杉种群自然稀疏过程中密度调节作用,植株距离增加,种内竞争强度降低;巴山冷杉主要分布于亚高山地段,群落内太白红杉(Larixchinensis)数量较多,胸径较大,种内与种间竞争关系顺序为:太白红杉-巴山冷杉>巴山冷杉-巴山冷杉>牛皮桦(Betula utilis)-巴山冷杉>其它树种-巴山冷杉;竞争强度和对象木胸径的关系服从幂函数关系(CI=AD-B),当巴山冷杉胸径达到25 cm以上时,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变化较小。研究表明,改进的方法能很好地预测巴山冷杉种内和种间的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云南省腾冲市界头镇油菜花期,比较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不同放蜂密度下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采集行为和对食物资源利用的变化,以期从食物资源竞争的角度为合理保护我国本土蜂种和维持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界头镇为研究区域,在油菜花期根据西方蜜蜂的蜂场分布、蜂群数量及放蜂密度,确定了三个样点两种生境,观察西方蜜蜂不同放蜂密度下对东方蜜蜂的采集行为、访花频率、单花采集停留时间及粉源植物利用的影响。【结果】在农田生境中,西方蜜蜂放蜂密度最大的沙坝地试验点东方蜜蜂的访花频率最高(14.93朵/min),单花采集停留时间最短(1.96 s/朵),采集油菜花粉的数量比例最低(37%),采集花粉的种类最多(11种植物),与放蜂密度最小的新庄试验点相比,上述指标差异均显著。在山林生境中,西方蜜蜂放蜂密度最小的新庄试验点,东方蜜蜂的访花频率最低(8.48朵/min),单花采集停留时间最长(4.55 s/朵),采集油菜花粉的数量比例最高(33%),采集花粉的种类最少(8种植物),与放蜂密度最大的沙坝地试验点相比,上述指标差异均显著。【结论】在两种生境下,西方蜜蜂放蜂密度对东方蜜蜂采集行为和粉源植物利用均有显著影响,西方蜜蜂放蜂密度越大,东方蜜蜂对大宗蜜源植物(油菜)花粉的采集量越少,其采集区域由农田向山林转移的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r ex Ledebour)林是东北地区常见的典型森林类型之一。以黑龙江中央站黑嘴松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 hm2的蒙古栎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样圆法确定了竞争范围,并利用Hegyi竞争指数分析了蒙古栎林的种内和种间竞争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栎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别占总竞争强度的28.08%和71.92%,说明了蒙古栎的种内竞争强度小,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种间。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黑桦(Betula dahurica Pall.)、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echt)Kuzeneva)数量较多,个体高大,对蒙古栎的竞争压力较大。蒙古栎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白桦 > 蒙古栎 > 黑桦 > 兴安落叶松 > 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 > 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 > 大黄柳(Salix raddeana Laksch.)。蒙古栎的胸径与整个林分、伴生树种以及蒙古栎种内的竞争强度成幂函数关系,随着对象木胸径增大,3种竞争强度均减小。当蒙古栎胸径小于20 cm时,竞争强度较大;当胸径大于20 cm时,蒙古栎所受的竞争压力较小,并趋于稳定,通过所得的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出蒙古栎种内和种间的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6.
红松天然林种内和种间竞争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润  李凤日 《植物研究》2010,30(4):479-484
基于穆棱林业局3块红松天然林标准地调查数据,采用竞争区域动态半径的概念确定了林分中有效竞争木,并利用Hegyi竞争指数对红松天然林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松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别占总竞争强度的18.0%和82.0%,说明红松天然林种内竞争小,主要竞争来自种间。色木、云杉、冷杉林木个体高大,数量较多,在群落中占据一定优势,对红松的竞争压力较大。红松对象木胸径与竞争指数之间呈幂函数关系,随着红松胸径的增大,受到的竞争强度逐渐减小。当红松胸径小于25 cm时,所受到的竞争压力较大;当胸径大于25 cm时,竞争指数较小,并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山西稀有濒危植物脱皮榆种内和种间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西太岳山一块100 m×100 m样地中128株脱皮榆对象木及1093株竞争木的调查,运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计算分析了脱皮榆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表明:(1)脱皮榆种群所受到的竞争强度随着对象木胸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2)调查样地内尽管其他物种种类较多,但数量较少,与脱皮榆种间竞争相对较弱,脱皮榆种内与种间竞争关系的顺序为:脱皮榆-脱皮榆>千金榆-脱皮榆>五角枫-脱皮榆>茶条槭-脱皮榆>其他树种-脱皮榆;(3)竞争强度和对象木胸径的关系服从幂函数关系,当脱皮榆胸径在25 cm以上时,竞争强度变化不大,所得的预测模型能很好地预测脱皮榆种内种间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喀斯特区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群落内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该研究通过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果化香群落内36株对象木及1502株竞争木的调查,结合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计算了喀斯特圆果化香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显示:(1)圆果化香的种内竞争强度(387.05)显著高于其种间竞争强度...  相似文献   

9.
天然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种内和种间竞争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竞争是植物种内和种间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对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的95株东北红豆杉对象木及980株竞争木的调查,运用Hegyi的单木竞争指数计算分析了东北红豆杉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东北红豆杉的种内竞争强度不大,占总竞争的4%。竞争压力更多的来自于种间竞争,占总竞争的96%。与东北红豆杉竞争激烈的树种主要是冷杉、紫椴、色木槭和红松等地带性植被的优势种。随着东北红豆杉胸径的增大,所受到的竞争压力逐渐减小,胸径在20cm以前所受到的竞争压力最大,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符合幂函数(CI=AD^-B)关系。  相似文献   

10.
荒漠草原三种蝗虫成虫种内和种间竞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荒漠草原三种蝗虫成虫种内和种间竞争的研究贺达汉方成郑哲民(宁夏农学院农学系,永宁750105)(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西安710062)Intra_andInterspecificCompetitionamongtheAdultsofThreeGr...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生态空间占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生态空间占用理论与方法,判定了山东省目前的生态空间占用和生态容量,进行了生态空间核算并计算了生态赤字.研究表明,山东省2001年的人均生态空间占用为1.37720hm2.人均生态容量为0.58755hm2,生态赤字达0.78965hm2,表明该省对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需求已严重超出其供给能力,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山东人均生态占用虽明显高于本省人均生态容量,但仍低于全球人均生态容量,属于“地方不可持续-全球可持续”的地区.文末指出重化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突出地位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导致该省生态占用偏高的主要原因,另外,人口众多使本省人均生态容量偏小,从而导致生态赤字偏大.为使山东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控制人口数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Under the dual pressures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crease in population densit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ssues in Anhui Provinc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ch seriously handicap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evaluat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By using the data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ciety, economy and population in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measures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deficit and surplus in Anhui Province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nhui Province is not in the best stat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pply and the demand of per ecological footprint almost is not in balance.  相似文献   

13.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   总被引:334,自引:8,他引:334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其核心是确定人类的生存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新近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生态足迹指标是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以中国和部分省(区市)199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和部分省(区市)1999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1999年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26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81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645hm^2;分省的计算结果也表明大部分省(区市)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同时,将生态足迹计算中得到的不同土地类型面积作为测算生态经济系统多样性的指标,测算了中国及部分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并采用Ulanowicz的发展能力公式分析了各省的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一个较好的预测产出的指标,增加多样性是增加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还分析了生态足迹的多样性与资源利用效益的关系,讨论了生态足迹及其多样性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陕西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屹  加涛 《生态学报》2015,35(24):7987-7997
采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00—2012年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修正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科目的污染排放账户,确定了同全球平均产量表科目有差异、但能体现陕西地域特点的板栗、核桃、禽蛋、蚕茧、花椒、棕片及生漆7个科目的全球平均产量,并且测算了对应的生态足迹。结果显示,21世纪以来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300 hm~2/人增加到3.077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由0.374 hm~2/人增加到2.176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926 hm~2/人减少到0.901 hm~2/人。这些数据表明陕西已处于生态超载的状态,且有逐步加剧的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626 hm~2/万元减少到0.799 hm~2/万元,表明全省资源利用率正逐步提高,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向好。这一观点从发展能力指数由3.191增加到6.842也可得到验证。陕西省生态足迹值的上升和生态承载力的下降导致了生态赤字的增加。究其原因,第一,陕北能源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消耗加速;第二,关中城市群中城镇人口聚集、工业企业发展等带来的污染排放增速过快;第三,陕南矿物资源开采伴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加剧。为此,陕西省应把生态承载力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承接产业转移和规范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严格控制省内地级市以上主城区人口数量,提高县城和重点镇的人口城市化率,把重点镇建设和避灾扶贫移民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能源重化工、矿物开采等行业门槛,执行节能减排目标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量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孙凡  孟令彬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7):1370-1374
以重庆市2001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2001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为1.6536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80393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373173 hm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生态足迹高0.5335 hm2(增加47.64%),人均生态承载力低0.5196 hm2(下降64.95%),生态赤字是全国平均赤字的3.43倍,表明该地区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生态承载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另外,还分析论述了多种渠道解决生态系统超负荷人口、增加科技财政投入、控制环境污染等减少该地区生态足迹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2002年省域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采用中国实际单产法计算和分析了2002年中国各省市生态足迹及其构成,发现各省市生态足迹及其构成差异较大,其中人均耕地足迹由陕西的0.078 hm2增加到北京的0.126 hm2,人均草地足迹由江西的0.020 hm2增加到西藏的0.372 hm2,人均林地足迹由贵州的0.020 hm2增加到北京的0.209 hm2,人均水域足迹由西藏的0.001 hm2增加到上海的0.011 hm2,人均建筑用地足迹由贵州的0.013 hm2增加到内蒙古的0.054 hm2,人均化石能源足迹由广西的0.251 hm2增加到山西的2.854 hm2.东部、南部省市各地类多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北部、西部省市各地类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从生态足迹、人均GDP和万元GDP足迹的相互关系来看,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人均生态足迹为1 hm2·cap-1的省份包括福建、河南、四川、安徽、云南、陕西和贵州,其人均GDP由福建的1.35万元降至贵州的0.3万元,而万元GDP足迹却由福建的0.74 hm2增至贵州的3.51hm2.因此,要缓解中国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要首先从人均生态足迹大、经济发展落后、万元GDP足迹高的省市入手,改变其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使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逐渐降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其足迹经济产出率,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生态、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直辖以来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永奎  王定勇 《生态学报》2007,27(6):2382-2390
生态足迹是近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以重庆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对重庆市1997-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108hm^2,实际生态承载力为0.4696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7412hm^2。从1997-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少,导致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大,对外来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利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了预测,2009年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0.8695hm^2,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福州市旅游生态足迹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曹辉  陈秋华 《生态学报》2007,27(11):4686-4695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分析了城市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内涵、测算依据和计算方法。从旅游者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城市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分为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娱乐等6个子模型,并对1996年、2001年和2006年福建省福州市的旅游生态足迹分别进行了测评,计算出1996年、2001年和2006年福州市的人均均衡旅游生态足迹分别为0.053550、0.039537hm2和0.042167hm2。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与游客量并不一定呈正相关关系;(2)影响城市旅游生态足迹总体变化的关键因子主要有旅游流的数量与方式、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和结构、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和旅游目的地(景区)的利用与经营发展水平等因素;(3)旅游饭店的能源生态消费实际上比建筑生态消费大,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对高星级饭店需求的增加,这种规律有弱化的趋势;(4)旅游交通生态足迹一直是各年旅游生态占用中最大的部分,并且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倡导交通工具的合理选择与安排,是减少旅游生态占用,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5)2006年福州市旅游者人均均衡旅游生态足迹是当地人均生态足迹的10.59倍,超过当地生态承载力的26.41倍,城市旅游活动是一种对自然资源需求和消耗较高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西藏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安宝晟  程国栋 《生态学报》2014,34(4):1002-1009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5—2010年西藏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余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西藏2005—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出振荡式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0.34 hm2/人波动上升到2010年的0.83 hm2/人,其中人均林地消费所占比重最大,多年平均值占总消费的39.8%;人均耕地消费基本稳定在0.18—0.2 hm2/人之间,其他类型土地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平滑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14.78 hm2/人下降到了2010年的13.77 hm2/人,其中林地和牧草地及其转换的化石能源地人均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达到了95%,可耕地、牧草地、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在2005—2010年之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水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人均生态盈余较大,但呈现出递减趋势,2005年为14.44 hm2/人,而2010年下降到12.94 hm2/人;生态盈余中比重最大的是林地,但其足迹波动较大,介于1%—30%之间;草地人均生态足迹仅占生态承载力的5%左右,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占生态承载力的比例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20.
1990~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安徽省1990~1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将安徽省资源利用的动态特征融入到生态足迹模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表明,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在省和国家尺度上都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而在全球尺度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1990~1999年,安徽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GDP持续增长,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总体上,安徽省1990~1999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