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月形颊齿是反刍类的鉴定特征之一,而反刍类的上臼齿通常由4个新月形主尖组成。2008年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新城村堰头溪地点的一建筑项目中从黏土质地基中挖掘出一件带有上颊齿的反刍类上颌骨残段,标本上的上臼齿由5个新月形主尖组成。伴生的其他动物有更新世麂属未定种(Muntiacus sp.)和黑鹿(Cervus(Rusa) unicolor)。形态学研究显示堰头溪标本的上臼齿代表一种新的新月形上臼齿类型,它不同于见于部分胼足类(tylopods)的5尖型上臼齿,例如古近纪的石炭兽类和xiphodontids以及分布于渐新世和中新世的真兽类。堰头溪标本上臼齿中的第五个主尖被诠释为原尖基部舌侧的齿带过度发育而成,与胼足类的舌侧主尖非同源关系。堰头溪标本代表一个新的种类,其分类位置暂定为麂亚科的麂属,即黄氏麂Muntiacus?huangi sp.nov.。  相似文献   

2.
河南淅川始新世核桃园组兔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这里记述了河南淅川核桃园组中两种始新世兔类:石皮沟壮兔 (Strenulagus shipigouensis gen. et sp. nov.) 和丹江卢氏兔 (Lushilagus danjiangensis sp. ov.).从这些原始兔类标本上似可证实:上前臼齿和臼齿的中央主尖分别相当于前尖(或并尖)和后尖;两者的舌侧沟(次沟)似乎不同源.兔类上臼齿上的外凹、釉质圆环和舌侧沟的出现,是与三角座和跟座之间沟的形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笔者在整理鉴定我馆馆藏的古生物化石标本时,发现一形态结构较为特殊的剑齿象臼齿。该标本的详细产地及层位等资料已遗失,但它产于广西境内碳酸岩岩溶区某溶洞或裂隙堆积中无疑。经详细对比,它均不同于剑齿象属中已经描述过的任何一种,应代表一新的种类。现予以扼要记述于下。  相似文献   

4.
1964年初,越南考古学家发掘了义安省琼文的古墓地,发现30个墓葬,其中有两个头骨(Q.V.M.15和 Q.V.M.17)保存得相当好。据越南考古研究所说,这是一个与和平北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同时代的墓葬。材料描述Ⅰ)Q.V.M.15号材料包括头骨,右颧骨,下颌骨。第三臼齿已出现,很好地排在齿列中,说明这标本代表一个成年人。第一、二前臼齿,第一、二臼齿的磨蚀程度都较重,但第三臼齿只稍有磨蚀。头盖骨的所有各缝都未愈合。因此她的年龄大约是30岁。  相似文献   

5.
福建境内第四纪哺乳类动物化石发现很少,只胡步伍(1935)记述过宁化的一枚剑齿象牙、宋泰恒(1943)记述过龙岩麒麟山貘、鬣狗和鹿的几块零星标本以及徐余瑄(1959)报道过惠安的一枚印度象臼齿化石。这里记述的一批标本采自永安坑边寨岩山一石灰岩洞穴中,是永安水泥厂工人同志们在爆破时发现的。其中一部分是1965年福建省文管会采集的,也有一部分是1973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采集的。化石数量不多,保存也较差,但作为比较完整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和化石地点的报道,在福建来说还是第一次。此外,在连城、晋  相似文献   

6.
记中国首次发现的"真古兽类" (eupantotherian)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采自辽宁黑山县八道壕矿区早白垩世晚期沙海组的一件“eu- pantotherian”(“真古兽类”)下颌骨化石。标本保存了最后两个前臼齿和4个臼齿,它以抬高的下颌角突,半臼齿化的最后一枚前臼齿,臼齿上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完整盆形的跟座,尚未形成的facet-5,及加长的最后臼齿等特点有别于所有已知的“eupantotherian”和具有雏形磨楔式臼齿的Kielantherium,被命名为一新属新种,Mozomus shikamai gen.et sp.nov.(鹿间明镇古兽),并由它而创建了一新科,Mozomuridae fam.nov. “Eupantotherian”是早期哺乳动物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无跟座的对齿兽(sym- metrodont)到具有磨楔式(tribosphenic)臼齿兽类的中间类型。早期兽类进化的成功模式是发育成具有磨楔式的臼齿,即在上臼齿上发育出原尖,而下臼齿的跟座形成由3个齿尖围成的盆状。这种结构扩大了牙齿的面积,使咀嚼切割能力更趋完善,今天的有袋类和真兽类均是如此。但在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史上,“eupantotherian”类的化石发现不多,这给探讨具有磨楔式臼齿构造的两大门类(后兽类和真兽类)的起源带来不少困难和疑惑。而传统上的真古兽类形态分异又很大,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其中有跟座发育较好者,如peramurans有可能更接近具有磨楔式臼齿兽类的基部位置,本文记述的Mozomus shikamai也应属于这一类型。具有雏形的被认为处于基干上的磨楔式臼齿类化石,迄今只有两种,即发现在英国早白垩世地层中的滨齿兽(Aegialodon)和蒙古早白垩世晚期Hoobor层的Kielantherium,前者仅有一颗下臼齿,后者由一枚下臼齿和一具有4颗臼齿的下牙床为代表。两种化石在分类上被归入单一的滨齿兽目(Order Aegialodontia Butler,1978),视为Boreosphenidans的基干(stem)。本文记述的Mozomus,其时代与Kielantherium的大体相当,在大小、齿式及臼齿形态上与后者也多有相近之处,但前者以其臼齿的facet-5尚未出现和跟盆发育不全等特点表明它较Kielantherium更为原始,不具备磨楔式臼齿的模式,因之不能归人Aegialodontia,而只能纳入”eupantotheri- ans”。但在后一类的组合中,Mozomus以它半臼齿化的最后前臼齿和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盆形的跟座等特点,又是组合中相当进步的类型。无论如何Mozomus的发现是在为数极少的向磨楔式臼齿模式进化的中间环节上增添了一件重要的化石标本,也增加了不少新的信息。它必会引起学者对这一进化过程的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分布在横断山及其附近地区。臼齿在动物的生存和生态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横断山环境对高山姬鼠臼齿表型变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横断山由北到南(东北:巴塘;中部:中甸和宁蒗;南部:景东)分布的高山姬鼠的上臼齿(第一上臼齿、第二上臼齿、第三上臼齿)和下臼齿(第一下臼齿、第二下臼齿、第三下臼齿)进行测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薄片样条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横断山高山姬鼠各地理种群间的臼齿有一定形态变异,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各臼齿齿叶间有一定的形变发生,这可能与高山姬鼠在横断山各地区生存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8.
根据齿冠长度或宽度单一性状很难区分巨猿第一臼齿与第二臼齿。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第一和第二上臼齿的齿冠长度、齿冠宽度和原尖长指数(新定义)等三个性状,显示存在有两个类型。合理的解释是它们分别代表第一上臼齿和第二上臼齿。下臼齿的分辨基于齿冠长度和齿冠宽度两个性状。在此二性状构成的坐标系中,第一与第二下臼齿各自的一系列椭圆代表一定比例的样本分布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得到区分此两种牙齿的判别直线。  相似文献   

9.
1959年11月中央自然博物館收到北京市密云县文化館韓光宇、楊家祥二同志送来的象化石一块,但仅存有左右下頜骨及左右第三下臼齿。据韓、楊两同志談:化石发現地点在密云县火車站南半华里的新建汽車站院内,系1959年打井时发現的。化石产出的位置距地表9米,化石地点的地层:上层为黄土,下层为砂砾层,化石即埋藏在砂砾层中。标本上尚附有一小部分砂土,石化程度不深。根据上述地层情况,地貭时代似应为更新世  相似文献   

10.
小哺乳动物化石在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年代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筛洗法在古生物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后,通常可以采集到数量可观的标本,使得其地位较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更加彰显.因此,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的分类鉴定也成了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然而,传统形态学方法在对大量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时,往往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将不稳定的细微性状变异作为依据建立新种,或者忽视一些肉眼难于察觉的形态学差异而将两个甚至多个类群合并到一起,导致基于形态学的化石分类鉴定随意性增加,失去客观性.此外,对于不具鉴定意义的非关键性单个牙齿,很难凭借肉眼或显微镜观察进行区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选取了安徽繁昌人字洞早更新世早期三种(鼠平)类甘肃模鼠Mimomys gansunicus,郑氏异模鼠Heteromimomys zhengi和繁昌维蓝尼鼠Hllanyia fanchangensis的1284件臼齿并以早上新世内蒙古比例克的比例克模鼠Mimomys bilikeensis的163件臼齿作为参考,采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在各个臼齿咬合面上分别选取了7~14个同源landmark对咬合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线性判别分析,建立了针对这4个种的臼齿咬合面形态差异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根据这些landmark所提供的形态差异信息,人字洞的1284件臼齿标本中的确存在3个可以明显区分且形态学性状稳定的类群,先前的分类鉴定得到了验证.与之不同地点不同时代的比例克模鼠也可以很好区分.因此,建立在大样本基础上的这4种(鼠平)类臼齿咬合面同源形态特征的判别函数可以用来描述这些种类较为稳定的形态特征差异,并用来作为今后对样本较少的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时的判别依据.因为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不仅可以对二维的离散landmark数据以及重要形态学特征的轮廓线进行分析,甚至还可以扩展至三维空间,所以上述方法对于较为容易获得大样本标本的小哺乳物化石分类鉴定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疆哈密雷兽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9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在哈密野马泉采到几块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这几块标本是一种副雷兽(Parabrontops)的臼齿。雷兽化石在新疆发现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12.
通古尔河狸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內記述的內蒙二連通古尔的河狸化石是属于单沟河狸(Monosaulax)的一下頜骨。标本是由中苏古生物工作者在1959年采集的。它是继河北张北的张北单沟河狸(M.changpeiensis Li)之后該属化石在我国的又一次发現;但无論从它的地貭时代或牙齿型式来看与张北种都有不同。通古尔的标本是中新世晚期的一种較为进步的单沟河狸,  相似文献   

13.
在《庙后山——辽宁省本溪市旧石器文化遗址》一书中记述了人类犬齿、右下臼齿各一枚;本文现补记庙后山人牙的第三颗,也就是右上第三臼齿。 1979年春,天津自然博物馆古人类组应邀参加庙后山遗址发掘工作,曾搜集一些动物化石标本,主要是单个兽牙。笔者之一(林)于1985年6月间至天津自然博物馆,认出这颗人牙。  相似文献   

14.
晚中新世是古老仓鼠类型向现代属种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描述了产自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村附近DM02地点新发现的仓鼠科化石一新种,吴氏微仓鼠Nannocricetus wuae。该种臼齿低冠,齿尖呈尖锥形;m1的下前边尖呈单尖,具有向唇、舌两侧延伸的脊,无下中脊或极微弱;m2下前小脊很退化,下中脊有或无;M1前边尖窄,轻度二分;M3长大于宽。不同于被归入Cricetodontinae的Megacricetodon和Democricetodon,新种显示出牙齿结构的简化,上臼齿无前尖刺、前中脊和内外侧的附尖,下臼齿无下前小脊刺和内外侧的附尖,上臼齿3个齿根,下臼齿2个齿根。新种在牙齿形态上与陕西蓝田灞河组发现的原始微仓鼠Nannocricetusprimitivus和内蒙古二登图的蒙古微仓鼠N.mongolicus最为接近,前者的m1下前边尖完全单尖,下前边尖与后面齿尖的连接完全缺失或极微弱,上下臼齿的中脊(下中脊)在部分标本上存在。这3个种皆为中国北部的地方类群,显示出明显的演化趋势:m1下前边尖的二分,M2/m2中脊(下中脊)的退化和前小脊(下前小脊)的发育。根据形态特征推测吴氏微仓鼠可能起源于众古仓鼠(Democricetodon),并在中国渐进演化出原始微仓鼠和蒙古微仓鼠。依据吴氏微仓鼠的进化水平,参照已有的化石记录,并结合共生哺乳动物化石,推测该地点的时代可能为晚中新世最早期。  相似文献   

15.
1958年在巴伦-哈勒火車站为敷設电綫而挖掘坑洞的时候,发現了象化石的牙齿。这些牙齿現保存在烏兰巴托国立大学地貭系里。象化石牙齿发現于哈勒河第二級超河漫滩阶地的原生层中。阶地高3—4米。由于蒙古灵生紀动物羣过去很少研究,这一发現值得描述发表。象化石以两个第三臼齿为代表。牙齿后端大大收縮以及沒有后方牙齿挤压面可以証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调查队于1983年7月在瑞丽县采获啮齿类标本1号,经研究为休氏壮鼠(Hadromys humei(Thomas)。系我国啮齿目属的新记录,现简报如下: 壮鼠属 Hadromys的特征 本属特征如下:(1)颧板前缘具凹陷;(2)第三上臼齿相对较大,(3)前后是第五趾明显较短;(4)听泡小,约为枕鼻长的15%;(5)腭孔长约为枕鼻长的18%。  相似文献   

17.
长臂猿牙齿化石是罕见的,最初的记录是十九世纪末,李代克(Lydekker)曾记载在婆罗洲发现的长臂猿化石牙齿 P_4—M_3,后来何尤(Hooijer)又记述了尼亚大洞(Great Cave of Niah)发现的长臂猿牙齿;在同一文中,对李氏所述的材料订正为一种叶猴(Presbytis sp.)。我国的长臂猿化石也很少,只限于四川万县盐井沟出土的一段下颌,其上带有两个臼齿。本文记述的标本是一颗  相似文献   

18.
江西萍乡杨家湾2号洞是发育在二叠系灰岩中的溶洞,其中充填了晚更新世的黏土和沙砾堆积;自2015年至今已经挖掘6次,出土了万余件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其中野猪牙齿化石约占49%,代表目前我国更新世野猪牙齿化石最为丰富的地点。将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猪科动物牙齿化石(尤其是犬齿和第三臼齿)与我国南方特有的化石种裴氏猪(Sus peii)和小猪(Sus xiaozhu)及盐井沟出土的野猪化石进行了牙齿形态学比较研究和一系列数据分析(包括散点图、回归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等);所有雄性下犬齿均属于野猪型,数据分析结果也表明,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猪科化石可全部归入野猪种(Sus scrofa);尽管雄性下犬齿和上第二及下第三臼齿测量数据的变异范围很大,但都在野猪的变异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还利用杨家湾2号洞出土的野猪第三臼齿化石进行了种内变异研究,上、下第三臼齿的散点图各自聚为两大聚集区,这一结果很可能是由性别差异所导致而非不同属种混合。中国南方地区早更新世之后的猪科动物基本只有野猪一种,这与毗邻的东南亚地区不同;东南亚的猪科动物十分多样,并且绝大多数具有爪哇疣猪型犬齿。  相似文献   

19.
华南人颅骨上、下颌臼齿磨耗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华南人103例17—73岁男性颅骨的709个臼齿为材料,研究了上下颌臼齿磨耗度与年龄的关系。将磨耗度分为九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南人臼齿的磨耗度与年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相关关系,能够作为估计华南人颅骨年龄的标准。第一臼齿与第二臼齿的磨耗平均年龄比率是M1∶M2=6∶6.9;磨耗度与年龄的相关系数M1为0.91,M2为0.90,均为高度相关。并得出磨耗度的平均年龄及95%置信区间(见表3)。华南人下颌臼齿的磨耗比上颌臼齿的磨耗稍大(61.5%)。  相似文献   

20.
<正> 最近几年,云南省华宁县法味地区曾三次在含褐煤地层中发现脊椎动物化石:在法味向阳煤矿发现两次,葫芦冲小煤窑发现一次。这批标本包括鱼类和哺乳类,它们为该煤系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实物资料。经初步鉴定,哺乳类包括似小龙潭嵌齿象(Gomphotherium cf.xiaolongtanensis)的下第三臼齿一枚,獏类(Tapirus或Fal-aeolapirus)的带P_4—M_3的下颌骨一件,猪类(?Listriodon sp.)的下第三臼齿一枚。鱼类脊椎骨数件。法味地区的动物种属与开远含古猿的小龙潭动物群相应种属十分相近,两地含哺乳类化石的地质时代很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