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收集了自病人及各种动物分离到的40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用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抗原分析,发现大多数省市分离的EHFV株能与MA25-1 McAb起反应,但湖北、湖南分离的EHFV不与之起反应,而该McAb对EHFVA9株抗原的滴度为1/2560。实验还发现,湖北省内长江以北地区分离的EHFV毒株Q25、J173。WP43和从江南地区分离的EHFV毒株A24和HA1018在抗原性上也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用从美国引进的 Vero E—6细胞株接种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病人的早期血清标本19份,全血4份,从中分离出21株与 HFRS 相关的病原体。分离阳性率达91.3%。用感染细胞制成的滴片标本经免疫荧光染色检查,在21份阳性的材料中有颗粒状(15份)及片状(6份)两种形态的特异性荧光,从这些分离出的病毒株中选2种不同形态的“H8205”及“H8278”病毒株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排除了呼肠、疱疹、新疆出血热、森林脑炎等病毒。证明这两种形态的荧光都是分离出 HFRS 病毒引起的特异性荧光。肾综合症出血热病原分离自1978年 Lee 等用黑线姬鼠分离传代成功以后,我国学者宋干、严玉辰等人最近也从黑线姬鼠、褐家鼠中分离到 HFRS 病原相关因子,并适应于 A549及 Vero E—6细胞中,但从目前的文献报告中尚未见到用 VeroE—6细胞从患者血清中直接分离出 HFRS 病毒的报告。本文介绍1982年4—12月我们用 Vero E—6细胞直接从病人血清中分离 HFRS 病毒及对所分离出的病毒株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3.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为一组抗原性密切相关的布尼亚科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存在至少两种临床表现、动物宿主及流行特征截然不同的血清型别,即血清Ⅰ型(汉坦型)和血清Ⅱ型(汉城型)。这两型病毒间的血清学定型已有报道。近年来,除啮齿类动物外,从临床病人以及非啮齿类动物体内也分离到了HFRS病毒。同时出现两类型别毒株共存,以及从家鼠体内分离到野鼠型毒株或从野鼠体内分离到家鼠型毒株的复杂情形。为此,准确检定并鉴别不同来源毒株型别,将为深入了解其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制定疫苗生产策略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仙台病毒黑龙江省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自本省普通级实验动物中分离并鉴定出仙台病毒地方毒株,为建立仙台病毒血清抗体检测方法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鸡胚尿囊腔传代自普通级小鼠肺脏分离病毒,经血凝实验、血凝阻断实验和结构基因序列测定对分离得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大量繁殖病毒并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免疫动物制备阳性血清,用标准试剂盒检测阳性血清效价。结果自150份小鼠肺脏分离到2株有血凝性的病毒,经形态学、血清学和结构基因序列测定鉴定为仙台病毒,命名为SV-HLJ。SV-HLJ与标准毒株Fushimi核蛋白基因(N)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6%和99·0%。结论分离并鉴定出了仙台病毒黑龙江省地方毒株,为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存在多种血清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zootic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的流行,但尚未有关于EHDV-10型毒株的分离报道。为了解云南省EHDV的流行情况,2012~2015年,本研究在云南省设立江城、师宗、芒市三个监控点,定期采集监控动物血液,接种幼仓鼠肾细胞(Baby hamster kidney cell,BHK-21)进行病毒分离;通过PCR检测、血清中和试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电镜观察等方法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对分离毒株的Seg-2/VP2与Seg-3/VP3基因节段进行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2013年在云南省师宗县的哨兵牛上分离出一株EHDV毒株(YNSZ-V277-2013),病毒可引起BHK-21细胞出现圆缩、裂解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电镜下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表面有大量纤维突,直径在70~80nm之间;病毒基因组dsR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分离毒株与其他血清型EHDV一致,呈现"3-3-3"的电泳带型;序列分析显示YNSZ-V277-2013毒株的Seg-2/VP2与Seg-3/VP3序列与日本EHDV-10型毒株(ON-4/N/98)相似度最高,分别为97.5%/98.5%与98.1%/99.8%,证实分离毒株为EHDV-10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YNSZ-V277-2013毒株的Seg-2与日本EHDV-10型毒株(ON-4/N/98)的亲缘关系最近,Seg-3与分离至日本和澳大利亚的EHDV毒株同属Eastern型。本研究首次报道了EHDV-10型毒株在我国的分离以及分离毒株的Seg-2与Seg-3基因序列特征,为进一步开展中国EHDV-10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致病性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猪Ⅱ型圆环病毒浙江株的分离及全基因组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PCR方法对从浙江省猪场收集的、以淋巴结肿大和生长迟缓为特征的患猪腹股沟淋巴结进行PCV2检测.将检测为阳性的病料研磨、离心、过滤除菌后,接种PCV-free PK-15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分离获得3株病毒,命名为HZ0201、HZ0202、NB0301.PK-15细胞增殖所得病毒离心纯化后,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约为17~20nm,呈二十面体对称的病毒粒子.以组织和病毒的细胞DNA为模板进行PCV2的全基因扩增,测序结果显示,3株病毒分离物全基因序列均由1767bp组成,直接来自病料与细胞分离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100%.基因组内含有11个ORF.通过比较发现,分离毒株与PCV2参考株的同源性介于94.2%~99.7%之间;与PCV1参考株的同源性为77.2%~77.9%.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H9N2亚型禽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在同亚型灭活疫苗的选择压力下的遗传变异情况,对某鸡场的感染鸡群进行连续4年的跟踪监测,对使用疫苗前和持续使用疫苗后不同时段分离到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进行全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使用第一次分离的病毒株制备的疫苗后8个月分离到的病毒株,其HA基因仅发生一个氨基酸的差异;但在继续使用该疫苗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年头分离的病毒株,它们的HA基因则一直在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一发现对进一步研究禽流感病毒在不断使用疫苗的选择压力下发生变异的规律,指导制定正确的禽流感防制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藏环状病毒(Tibet orbivirus,TIBOV)为环状病毒属新成员,2009年首次在西藏墨脱县多斑按蚊中发现,目前该病毒对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的危害尚不清楚,本文首次报道了牛体上一株新型TIBOV的分离.2019年在云南省景洪市设置哨兵牛3头,每周采血进行虫媒病毒的监测与病毒分离.监测期的第4周,其中一头牛采集的血液样本接种C6/36细胞盲传3代出现细胞病变,提取病毒核酸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病毒基因组为10节段双链RNA,呈"3-3-3-1"的带型特征.电镜观察可见直径约70nm,具有环状病毒属病毒典型形态特征的病毒粒子,将分离的病毒命名为V298/YNJH/2019.对决定环状病毒种属的基因节段及其编码蛋白(Seg-3/T2)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毒株的Seg-3/T2与其它TIBOV毒株的核酸(nt)与氨基酸序列(aa)相似度分别在79.6%~79.9%与96.3%~96.4%之间,其T2蛋白在系统发生树上与其它TIBOV聚为一簇;对决定病毒血清型的基因节段及其编码蛋白(Seg-2/OC1)的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毒株与其它TIBOV毒株Seg-2/OC1的序列相似度分别在42.3%~43.4%(nt)与29.3%~31.7%(aa)之间,其OC1蛋白形成独立于其它TIBOV毒株的进化分支,以上结果提示V298/YNJH/2019为一种新血清型TIBOV.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与血清中和试验,对病毒在牛上感染特征的回溯分析显示:在分离到病毒的前一周,动物血液中可检到低水平的病毒核酸,在分离到病毒的当周,血液中病毒核酸含量处于高峰,但两周后检测结果为阴性;动物在病毒感染后第2周开始产生中和抗体,在随后两周达到高峰,在感染后4个月仍保持较高水平.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TIBOV在牛体上的分离,丰富了我国流行TIBOV多样性与感染特性的认知,为TIBOV的流行病学、致病性与诊断试剂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引言 最早是用Pasteur病毒株生产灭活狂犬病疫苗。此毒株是1882年在法兰西从狗体上分离的,先经牛传代,再用兔子、小鼠或其它种类的动物传代,然后经多次细胞培养所得。最近用于兽用活疫苗生产的有三个病毒株:Flury株,低或高鸡胚传代(LEP或HEP);Street Alabama,Dufferin株(SAD),以及由此株衍生的ERA或Vnukovo32—37株;还有Kelev株。SAD株和Kelev株从狗体分离,Flury株是从被疯狗咬了的人中分离。所有毒株都已经实验动物或组织培养细胞中传代。  相似文献   

10.
山东恙虫病立克次体弱毒株分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恙虫病立克次体(Rt)弱毒株分离问题一直是较难解决的问题。分离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选择适当的病例;降低小鼠免疫力;严格掌握传代时间(接种后12~14d);所有传代小鼠均作腹膜涂片及肝、脾、肾印片以免漏检;严格控制动物饲养室温度等。结果成功地从恙虫病人全血、3种鼠类、4种恙螨中分离到38株Rt,成功率在25%~100%。毒株接种小鼠后可引起弓背、耸毛、发烧等症状,并引起肝肿大及脾肿大(2~5倍)。  相似文献   

11.
建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疾病动物模型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理、药物筛选、疫苗制备、临床治疗的迫切需要。最早用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分离和实验研究的动物是非疫区黑线姬鼠,以后相继发现实验饲养的一些动物对HFRSV亦很敏感。目前有二种动物模型:一种为感染动物模型,供分离和培养病毒及感染试验用;另一种为致病模型,主要用于发病机理,疫苗制备及实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成功之后,大大简化了病毒的培养和扩增,然而体外细胞感染不可能代替完整的动物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反应性。因此建立一个  相似文献   

12.
中国19个狂犬病病毒街毒分离株N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测定了30年来从不同动物中分离的19个中国狂犬病病毒街毒株N基因的部分核酸序列,并对其核苷酸差异做了比较分析.可将中国狂犬病病毒街毒株分为4个组群,各组间的同源性为83.45%~88.62%.除广西地区分离的狂犬病病毒街毒株彼此差异较大外,其余街毒株的地理分布与其N基因核酸序列差异的距离是密切相关的,基本上可按其地理分布分为东、西二大组.  相似文献   

13.
1999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动物中心饲养的珍贵灵长类实验动物——普通棉耳狨猴群体中暴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死率高达33%。在排除细菌感染的基础上,通过死亡狨猴肺组织匀浆接种鸡胚和MDCK细胞的分离培养,分离出一株具有高血凝效价的病毒株。经双份血清试验及动物接种试验,确认该病毒是本次疾病流行的病原体。又进一步通过与常见呼吸道病毒标准毒株及血清进行交叉血凝抑制试验、电镜观察、RT—PCR技术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毒株进行鉴定,确认本次疾病流行的病原体是副流感1型病毒中的仙台病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加深云南省动物虫媒病毒多样性的认知。【方法】在云南省景洪市设立哨兵牛,定期采血接种细胞进行虫媒病毒的分离;通过RT-PCR、电镜观察与基因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分离病毒进行初步鉴定;扩增分离病毒的基因节段2 (Seg-2)与基因节段3 (Seg-3)全长序列进行分析与系统发生树的构建,明确病毒的分类地位;通过qRT-PCR与血清中和试验对病毒在动物上的感染进行回溯分析。【结果】2019年7月,从哨兵牛上采集的血液中分离到1株可在BHK-21细胞上引起细胞病变的病毒;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70nm;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病毒基因组由双链RNA组成,呈现"3-3-3"的带型特征。分离毒株的Seg-2编码环状病毒属病毒保守的T2蛋白,与Mobuck virus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核酸与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72.8%与84.0%;分离毒株的Seg-3编码决定环状病毒属病毒血清型的OC1蛋白,与Mobuckvirus的核酸与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仅为60.2%与56.5%;在T2与OC1蛋白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上,分离毒株形成独立于Mobuckvirus的进化分支。对哨兵牛血液中的病毒核酸与血清中和抗体回溯分析结果显示,从病毒感染哨兵动物至监测期结束的17周内,动物血液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核酸;动物感染病毒1周后,开始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随后上升至最高水平(抗体效价1:226),至监测期结束,中和抗体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抗体效价1:113)。【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1种新型Mobuckvirus在云南省哨兵牛上的分离与感染特性。研究结果丰富了对我国环状病毒属病毒的认知,为开展病毒的诊断、流行病学与致病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分离乙型脑炎病毒株毒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分离自不同年代的17株乙脑毒株在小鼠脑内传代,然后将病毒在BHK21细胞单层上观察不同毒株的空斑形成大小形态,小鼠脑内和皮下途径接种观察病毒的毒力,结果显示不同毒株在BHK21细胞上形成的噬斑大小不尽相同,减毒株形成的噬斑最小。所有毒株对小鼠的脑内毒力都很强,病毒滴度高达lg8.0/mL以上,毒株间无明显差异。毒株对9~11g小日龄小鼠的皮下毒力有一定差异但不明显,但对14~16g较大日龄小鼠则差别明显。PFU/LD50的对数值差异除一株(M47株)为8.44外,其余各株差别在3.94~0.45间。本研究结果证明自然界乙脑毒株存在明显的神经外毒力差异,毒力差异与分离年代和病毒基因型无关,但从人体分离到的毒株毒力表现较强。  相似文献   

16.
一株引起普通棉耳狨猴死亡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9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动物中心饲养的珍贵灵长类实验动物--普通棉耳狨猴群体中暴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死率高达33%.在排除细菌感染的基础上,通过死亡狨猴肺组织匀浆接种鸡胚和MDCK细胞的分离培养,分离出一株具有高血凝效价的病毒株.经双份血清试验及动物接种试验,确认该病毒是本次疾病流行的病原体.又进一步通过与常见呼吸道病毒标准毒株及血清进行交叉血凝抑制试验、电镜观察、RT-PCR技术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毒株进行鉴定,确认本次疾病流行的病原体是副流感1型病毒中的仙台病毒.  相似文献   

17.
从轻型出血热疫区的褐家鼠肺组织,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和E-6细胞同时分离到与EIIF相关的轻型出血热的病原因子,进一步证实褐家鼠为轻型出血热病原的一种重要宿主动物。并证明E-6细胞可用来直接从轻型出血热原始标本分离病毒,为该病病原学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个简便而又比较安全的试验手段。  相似文献   

18.
唐皓雪  贾仁勇 《病毒学报》2022,(5):1173-1181
本研究从四川省什邡市某发病养鸭场采集到疑似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感染的病料,将病料组织研磨,无菌处理后接种鸭胚连续传代培养,分离获得一株病毒,并通过PCR鉴定以及电镜形态观察,确定该分离株为黄病毒属坦布苏病毒,命名为SCS01。将SCS01株全基因组进行PCR分段扩增测序发现,SCS01株全基因组全长为10 992bp。在线BLAST比对检索,结果显示,SCS01株全基因组与国内鸭源坦布苏分离株同源性最高可达97.94%,进化树分析显示,SCS01株属于中国流行I群毒株,与多数分离自北方地区的中国II群毒株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地方特性。分离株与所有参考毒株的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均在90%以上,其中与重庆分离株CQW1的相似性最高。这一鸭源坦布苏病毒的分离及其全基因组的测定为进一步探究坦布苏病毒的地区流行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一株广谱中和抗原性出血热病毒株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株分离自杭州市褐家鼠的出血热病毒Gou_3株的免疫血清对10株I型病毒的中和滴度除二株为160外均为320,而对4株Ⅱ型病毒的滴度为320—640,说明Gou_3株免疫血清对两型毒株中和效价大多数无差异或只差2倍,是一株中和抗原广谱的毒株。用I型和Ⅱ型毒株免疫血清对Gou_3株进行型别检定结果表明Gou_3株是Ⅱ型病毒。  相似文献   

20.
1986年5月~1988年2月对乙型脑炎(简称乙脑)高发区的洱源县右所镇,由村头至树尾直线固定三个点,定人、定时在入房和畜圈采集到4属13种,1194组33399只成蚊,经C6/36传代细胞培养、动物接种,共分离到8株病毒(表1).多效毒株在第二代细胞上病变明显,按种1~2周乳小白鼠后4~5天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