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和分析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125例患者分为3组:M组(冠脉病变及二尖瓣病变)75例,A组(冠脉病变及主动脉瓣病变)34例,D组(冠脉病变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16例。心肌保护采用4:1冷含血停搏液,应用单纯顺灌、顺灌逆灌结合、顺灌桥灌结合、顺逆灌和桥灌结合技术。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无手术死亡。结论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手术,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方法和合理的体外循环灌注是保证手术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1600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方法CPB中采用低液面预充、中度血液稀释、浅低温、HCT22~25%,心肌保护为高钾含血停跳液灌注。对心胸比例超过85%,合并肝大、腹水、肺长期淤血的患者,CPB中采用超滤法。结果体外循环时间90~35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170min,心脏停跳时间54~175min,术中灌注压55~70mmHg,中心静脉压0~5cm H2O,尿量平均200~800ml,自动复跳1047例,占65%。结论为了提高重症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强调:(1)中度血液稀释,提高胶体渗透压;(2)CPB中用高钾含血停搏液作为心肌保护,必须做到按时、足量灌注;(3)及时补充碱性药物和电解质;(4)补充充足的镁离子可增加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长时间转流535例临床估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长时间体外循环管理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我院自1984年至1995年12月共施行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20分钟的心脏直视手术535例,其中男性345例,女性190例;年龄3~71岁.体表面积0.55~2.2平方米。双瓣替换术151例.二尖瓣替换术113例,法乐氏四联症10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2例,主动脉瓣替换术30例.复杂畸形25例.其它47例。全组病例均采用中深度低温及中深度血液稀释,心肌保护采用灌注含钾冷停跳液。复跳后.适当延长辅助循环时间。术中采用血液超滤法,并尽可能采用搏动性血流,以确保重要脏器有充沛的血供。结果:全组病例中.体外循环时间为70~214分钟,心脏停跳时间72~230分钟。术中自动复跳209例.自动复跳率占39%。结论:在长时间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综合应用上述措施.可显著提高体外循环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心内直视手术中七十岁以上患者的体外循环特点和管理方法。方法 2005年3月至2008年7月间7000余例手术中70岁以上患者共有194例,分类进行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时全部应用进口膜肺,勃脉力A和胶体预充,常规加入白蛋白、激素和乌司他丁;心肌保护采用间断灌注4:1冷含血停搏液,顺灌逆灌和桥灌相结合;常规监测混合静脉氧饱和度和血细胞压积,积极应用超滤技术。结果术中转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11.5±40.4m in和63.6±21.0m in,自动复跳率52.6%,平均搭桥数目3.4±0.8支,术后平均气管拔管时间24.0±12.7h,平均ICU时间4.7±3.5d。结论 70岁以上患者以瓣膜和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病变复杂,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各脏器保护要求高,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07月至2012年07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年龄≥80岁,因冠状动脉CTO病变行PCI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患者的基线特征、病变特征、手术经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共有69例高龄CTO患者,平均年龄为82.17±2.70岁,男性57例(82.6%)。14例患者同时存在2支CTO病变血管,21例患者闭塞近端钙化,24例患者闭塞近端迂曲,5例患者为原支架内闭塞。3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51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为73.91%。有7例患者发生冠脉穿孔,其中1例出现心脏压塞并院内死亡。结论:即使通过适当选择患者,80岁以上高龄患者PCI治疗冠状动脉CTO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可以接受,但手术风险较高,需在有经验的心导管中心谨慎开展。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心脏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术,观察组实施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含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出血及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入住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h的CK-MB及cTn-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术治疗冠心病对心肌的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的肺保护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1年5月,85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中应用了甲基强的松龙,作为研究组;1996年9月至1999年12月,143例患者未在体外循环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静脉复合麻醉,气管插管,中度低温,中深度血液释释,应用冷晶体心肌保护液进行心肌保护。结果:研究组患者体外循环结束时的气道压力、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的升高幅度和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可有效减轻肺损伤,取得良好的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的临床救治要点和预后。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陕西省森工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随访观察其预后情况。结果:我院10年间收治单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37例及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86例,单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为9.5(13/137),主要死亡原因为:脑内出血(36/26.3%)、脑挫裂伤(31/22.6%)、呼吸衰竭(27/19.7%)等;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死亡率为17.4(15/86),主要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18/20.9%)、脑挫裂伤(18/20.9%)、脑内出血(15/17.4%)等。单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时间为187.6±11.3分钟、术后住院时间为10.9±1.8天、肢体运动障碍12例(8.8%)、植物生存2例(1.5%);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患者手术时间为265.4±18.9分钟、术后住院时间为14.3±2.1天、肢体运动障碍10例(11.6%)、植物生存3例(3.5%)。其中,两组间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肢体运动障碍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较单纯重症颅脑损伤的致死率更高,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术后住院天数较长。对于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胸外伤的患者,应尽量保全肢体功能,提高患者存活率和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15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患者的资料,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61±5)岁。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间间隔(24±4)月,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3-6枚,左室射血分数为43%-64%,其中50%为3例。全组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结果:全组共行动脉桥吻合13支,静脉桥33支;围术期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部感染4例,胸腔内出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日(13±4)天。结论: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或(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不足的病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可使冠状动脉达到充分再血管化,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和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自2012年2月~2013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40例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外循环技术治疗,针对患者的手术方法以及手术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进行研究,主要对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等统计分析。结果:经过本院针对40例的非心脏外科手术治疗,采用体外循环技术分别对12例患者开展股转流术、14例患者行上下腔静脉插管转流术、8例患者行降主动脉和右心房插管输血术、8例患者采用股静脉插管转流术联合升主动脉、静脉以及上腔静脉术。其中经过本院的治疗,在体外的循环时间为18~170min之间,有10例阻断的时间为30~48min,39例患者手术成功出院,另外有1例患者手术时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体外循环技术应用在非心脏外科的手术和抢救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方法难以完成高难度的非心脏手术外科疾病手术治疗,但是可以为非心脏外科手术中大出血的急诊提供新的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del Nido心脏停搏液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2015年2月到2020年6月选择在本院进行急诊手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150例患者,入院后根据术中采用的心脏停搏液的不同分为两组 del Nido组与对照组各75例,所有患者都实施大血管外科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团队完成手术。Del Nido组给予del Nido心脏停博液灌注,对照组给予改良St. Thomas液灌注,记录心肌保护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手术,两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l Nido组的灌注次数、总灌注时间、停博液晶体总量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l Nido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的血清 cTnⅠ高于术前(P<0.05),del Nido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的院内死亡、心律失常、开胸止血、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l Nido心脏停搏液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能更好地发挥心肌保护效果,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灌注次数、总灌注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1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1例患者中,行二次开胸4例(9.76%),应用IABP 2例(4.88%),发生低心排综合征6例(14.63%)、肾功能不全6例(14.63%)、肺功能不全7例(17.07%)、脑合并症1例(2.44%)、胸腔积液4例(9.77%),死亡6例(13.63%),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近期疗效满意。术前改善心功能,成熟的手术技术,完全的心肌再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停机困难者尽早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加强术后处理是提高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肝功能的表达水平及腺苷蛋氨酸的干预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1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92例,分别比较术前、术后所有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干预7d,观察组患者给予腺苷蛋氨酸干预7d,比较两组患者干预7d后肝功能指标、炎症反应指标以及心肌损伤指标水平。结果:术前患者的总胆红素(TBI)、直接胆红素(DB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后观察组患者的TBI、DBI、ALT、AST、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1%(7/92),与对照组的2.17%(2/9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会对患者肝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而腺苷蛋氨酸对患者的肝功能以及心肌组织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能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比较前路及后路手术治疗高龄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的51例高龄胸椎结核手术患者,其中18例行胸椎前路(A组),33例行胸椎后路(B组)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COBB角度改善率、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51例患者随访6~70个月,平均58±3个月,全部患者植骨融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恢复1~2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1.5± 4.9天,较B组患者(13± 3.5天)显著延长(P<0.05);A组发生肺部感染5例,胸膜破裂并血气胸4例,泌尿系感染1例,伤口延迟愈合4例,而B组发生肺部感染例4例,伤口延迟愈合8例;A组肺部及胸腔并发症的发生率(27.8%、22.2%)较B组(12.1%、0)显著升高(P<0.05).A组脊柱矫形效果(矫正率21.6%)显著低于B组(47.2%)(P<0.05).A组生活质量改善20分,B组改善31分.结论:前路及后路手术治疗高龄(年龄>70岁)老年胸椎结核均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与胸椎前路手术相比,胸椎后路手术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特点,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长春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28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未能确定体重是影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中循环时间和主动脉断流时间的因素.②尽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断流时间有助于降低死亡率.结论:术中尽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采取保护心肌措施,减少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操作应精细,尽量减少手术操作对心肌的损伤;术后注意防治呼吸道并发症、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肺动脉高压危象,维持电解质和营养平衡,尽量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177例双瓣替换术的心肌保护和辅助循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报告了177例双瓣替换术的心肌保护和辅助循环方法。临床9资料:本组病例包括165例主动脉和二尖瓣替换术,8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4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心功能Ⅲ-Ⅳ级,心胸心率54-89%,结果: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8-265分。自动复跳114例,9例作IABP辅助,IAPP时间6-162小时,7例成活,成功率为78%,全组177例住院死亡6例,占死亡3.40%,结论:在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的心肌保护和辅助循环的方法的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AA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其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279例AAA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分析AAAD患者的临床特征。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按照术后院内的死亡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两组患者手术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79例AAAD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88:1;患者平均年龄为(52.11±8.91)岁;合并高血压者占66.67%,合并冠心病者占11.47%;患者以胸痛或胸背痛为主要症状(占69.89%);并发症中以心包积液(占43.37%)和主动脉瓣反流(占18.64%)的发生率最高;其平均收缩压、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DDi)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上限;心、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为23.30%和15.77%;院内死亡率为17.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和存活组AAAD患者在年龄、是否伴有肾功能不全、是否伴有心功能不全、DDi水平、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输血量和术后是否开胸止血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伴有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270 min和术后开胸止血是AAAD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AAD患者发病年龄呈年轻化,多数合并有基础疾病,疼痛为其主要症状,且该病患者并发症多、术后死亡率较高。年龄65岁、伴有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270min和术后开胸止血均可显著增加AAAD患者术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8.
421例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中的体外循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993-1996年12月施行421例重症心脏瓣膜术替换术的体外循环经验。病人年龄26-66岁,体重39-88kg。其中作二尖瓣替换术208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148例;主动脉瓣替换术59例;其余6例行双瓣伴作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90-35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170min,心脏停跳时间54-175min。术中灌注压8-12kPa,中心静脉压0-0.98kPa。自动复跳245例,占60%。全组421例中,手术死亡数16例,病死率为3.8%。为了提高重症心脏手术的体外 循环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作者强调:①选用优质模式肺,以保证长时间转流,②长时间转流必须采用高流量灌注,维持良好动脉压;③选用顺灌伴逆灌的心肌保护方法;④适当延长辅助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手术中温血心肌保护液对老年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资料与方法 30例在我院接受瓣膜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主动脉阻断后,应用冷血心肌保护液灌注心肌.若患者心脏不能自动复跳,应用电击除颤.研究组患者心肌保护液灌注遵循温-冷-温顺序.若心脏复跳不满意,可再次阻断主动脉,灌注温血心肌保护液或应用温血灌注心肌至心肌出现较有规律的心电活动时,开放主动脉阻断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此技术的对老年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好,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血红蛋白200 g/L以上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我中心就诊手术治疗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按血红蛋白计数≥200 g/L和200 g/L分为A组和B组,完善术前检查后进行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效果和随访情况;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脏停搏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手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二次开胸止血例数和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以及监护室内肝肾功能异常和肺部并发症发生例数。结果:A组死亡3例(5.2%),23例术后3个月随访效果良好;B组死亡2例(5.8%),12例术后3个月随访效果良好。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心脏停搏时间、自动复跳例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和监护室滞留时间长,术后24小时出血量多,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评分高,肝肾功能异常例数和肺部并发症发生例数较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二次开胸止血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红蛋白200 g/L以上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与其他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效果相似,但手术后恢复慢,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