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潘汝亮  彭燕章 《动物学报》1992,38(2):128-135
本文利用三维笛卡儿空间座标对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和黑叶猴(P.francoisi)颅骨的形态结构作了比较研究,描绘了它们的侧视和俯视投影图形。结果表明,两种投影图形均显示黑叶猴的颅骨大于菲氏叶猴,且显著性增大的区域出现在眉点、囟门、枕骨大孔附近和下颌骨体的高度。但菲氏叶猴较黑叶猴具有更凸的面颅。据枕骨隆突至眉点的侧视投影弧长,两种叶猴的数学模式均为:Y=a+bX-cX~2(R=0.92)。从侧视投影看,两种叶猴自枕骨隆突至眉点主要表出大小的不同。若据俯视投影图,两种颅骨的差异主要出现在外耳道以前的部分。黑叶猴较菲氏叶猴具有十分显著性增高的下颌骨体以及相对应更发达的咬肌和咀嚼器官,这很可能与它取食更多的果类食物有关。  相似文献   

2.
黑叶猴和菲氏叶猴的皮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相似文献   

3.
菲氏叶猴和黑叶猴的齿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和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成年头颅的上下齿弓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说明,在黑叶猴中,由于与颧骨眶低点相连,垂直于M~3根部齿弓的距离非常显著地大于菲氏叶猴,因而其面颅体积显著性地大于菲氏叶猴,而且菲氏叶猴的面颅比黑叶猴更为凸出。在对齿弓的对称性研究时发现,除黑叶猴的上齿弓向右偏离外,别的都向左侧发生偏离。这种偏离似乎与用手优势相联系。在进行多变量分析时发现,两种叶猴所研究的变量下颌的比上颌的发生了更大的变异。进一步证实了运动的器官比固定的器官易产生变异。  相似文献   

4.
5.
菲氏叶猴与黑叶猴的下颌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5只菲氏叶猴和8只黑叶猴成年下颌骨作了功能形态学研究。在21项所分析的变量中,两种之间有4项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而10项达到非常显著的差异水平。从所分析的结构看来,菲氏时猴下臼齿及门齿的面积大于黑叶猴,而黑叶猴的咬肌附着部分(支高、颌高,支宽及髁头长)大于菲氏叶猴。这表现了黑叶猴比菲氏叶猴具更强的咀嚼能力。因而,可以推测在食物成分中,黑叶猴食坚果的比例要大于菲氏叶猴。  相似文献   

6.
7.
袁传照  周绮楼 《动物学报》1990,36(3):324-326
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为疣猴亚科,叶猴属动物。有学者在评述叶猴的分类地位时指出,叶猴在进化的历程中,虽进化的步伐很慢,但仍继续沿着其重要的演化路线发展。叶猴在旧大陆猴类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兼有进步和原始特征。其进步特征处于旧大陆猴与长臂猿之间,而原始特征仍保留着类似其祖先的特点,它与这个祖先的亲缘关系似较其它旧大陆猴更为接近。通过对长尾叶猴(Presbytisentellus)的形态解剖,有人认为叶猴的脑髓演化水平介于猴科动物与长臂猿之间。  相似文献   

8.
菲氏叶猴与黑叶猴面颅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16个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和8个黑叶猴(P.francoisi)的成年头骨作了比较研究。经45项定性和定量的差异性分析表明,在种间22项达到显著或非常显著差异;菲氏叶猴为低颅型,而黑叶猴为正颅型;菲氏叶猴面颅比黑叶猴更凸出,枕骨大孔比黑叶猴更向嘴侧;黑叶猴比菲氏叶猴有更发育的视力;在犬齿与颅长的相关性中,黑叶猴比菲氏叶猴显示了更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首次报道3种叶猴脊神经丛的组成,并与其他灵长类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颈丛由C_(1-4)组成,多数标本不存在枕小神经和多数标本存在舌下袢;臂丛由C_4—T_2组成,形成典型的三干三索结构,后索形成两个神经袢;腰骶丛由L_(2-7)和S_(1-2)组成,存在屈股神经和耻坐股神经,与猴超科共同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印度猕猴(Macaca mulatta)两个种群颅骨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云南中南部和印度的猕猴(Macaca mulatta)两个种群的颅骨形态以及等位基因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面宽、颅的形态大小和等位基因频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也分别存在于印度种群(M.m.mulatta)与西藏亚种(M.m.vestita),川西亚种(M.m.lasiotis),泰国种群和越南种群之间。在20个血蛋白等位基因中,仅约8个是各亚种或种群共有的,代表共同的离征或祖征。因此,云南中南部标本既不是印度指名亚种,也不是泰国的siamica亚种,其亚种名应重新厘定。大陆型分布的猕猴区域性种群之间的遗传异质性大于同质性。上述差异可能是随机遗传漂变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白头叶猴食谱与觅食时间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头叶猴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环境 ,以树叶为食。对其进行跟踪观察表明白头叶猴有食物 42种 ,其中乔木占 42 .8% ,灌木占 2 6.1 % ,藤本占 2 1 .5% ,草本占 9.6% ,食物组成中树叶占63%— 95% ,果实占 5%— 35% ,花占 0— 6%。白头叶猴有两种觅食方式 ,每天猴群有觅食高峰 2次。白头叶猴觅食的持续时间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比例在一年中有季节性变化 ,表现为夏天低冬天高 ,分别为 1 0 .0 3% (6月份 )— 2 3.2 1 % (1 2月份 ) ,这与食物的丰盛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4.
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和猕猴跟骨的功能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形态描述和统计入手,对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和猕猴的跟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跟骨变量无论数值大小还是几何图形结构都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跟骨最大宽、跟长、后距骨连结面长、跟骨高度及相对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水平。猕猴跟骨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比短尾猴的表现得更为紧密。据其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我们认为:与猕猴相较,短尾猴更适应于地栖生活。这似乎与短尾猴具更大的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大羽羊齿植物是一个令人迷惑的类群,这类植物中,Gigantonoclea,Zeilleropteris和Cathaysiopteris是北美和东亚二叠纪植物群共有的3个属,但美国最早发现的大羽羊齿植物Gigantopteridium以前在中国的大羽羊齿植物群中未有确切记录,文中订正和详细描述Gigantopteridium的一个中国种,并对该属中国种的一些相关问题作详尽的讨论,美国大羽羊齿类植物采用小泉源一(Koidzumi,1936),的分类系统,只依据叶脉特征进行分类,它是一人为分类系统(Mamay et al.,1988),根据这一系统,文中涉及的中国和美国标本都应归入Gigantopteridium这一属内,这样,东亚和北美大羽羊齿植物群中的大羽羊齿类植物共同属的数目就由3个增加到4个,在对Gigantopteridium huapingense(Feng)详细描述和订正的基础上,对Gigantopteridium中国种与美国种在叶结构方面的异同进行较为详细的比较,虽然此属目前尚未发现过生殖器官和保存解剖结构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