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炎支原体通过其末梢尖端结构即黏附细胞器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受体(唾液酸共轭物或糖脂结构域)结合并定植于人体呼吸道,引起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等疾病。因此,其黏附机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着重阐述了肺炎支原体黏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黏附素与黏附辅助蛋白的种类、定位、功能及在黏附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猪肺炎支原体及其他支原体黏附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猪肺炎支原体能够引起猪支原体肺炎,其黏附因子在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合国内外猪肺炎支原体黏附因子的研究进展,并与其他支原体的黏附因子进行了比较讨论,从而为猪肺炎支原体致病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及该病的防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发非典型肺炎和多种上呼吸道疾病。其致病过程主要由表面黏附蛋白介导完成。本文综述了肺炎支原体表面黏附蛋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常见的病原微生物,P1蛋白是肺炎支原体上一种与黏附相关的跨膜蛋白,其黏附作用是引发炎症作用的重要原因.目前新发现的一种被称为孤立岛3的P1变异体引起了各学者的广泛关注.另外,还可以利用P1蛋白进行MP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因此,探讨P1蛋白基因结构、致病机制和实验室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念珠菌对宿主的黏附是白念珠菌感染过程的关键的第一步,因此阐明白念珠菌对宿主的黏附机制对探索新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白念珠菌感染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白念珠菌的表面结构、黏附素以及黏附相关基因等方面对白念珠菌与宿主的黏附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该文就白念珠菌对宿主的黏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猪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e of swine,MPS)是由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Mhp)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接种是目前减轻或预防由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经济损失的主要手段。对猪支原体肺炎基因工程疫苗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黏附因子相关疫苗、核苷酸还原酶相关疫苗、DNA疫苗、表达文库疫苗和肽疫苗等,最后对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工作的继续开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乳酸菌是一类无芽孢的革兰氏阳性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发酵产酸。由于其具有安全高效,易获取的优势,在食品、医疗及动物生产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在动物肠道内,它利用糖类物质,生成酸性代谢物,降低肠道pH,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要实现乳酸菌在动物体内的良好定殖,首先要实现黏附,而黏附过程主要分为特异性结合与非特异性结合。黏附机制的相关研究中黏附素理论被普遍认可,包含了粘附蛋白学说、磷璧酸学说及细菌表面分子学说。本文就乳酸菌的黏附相关因子,体外黏附模型及黏附的影响因素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可引起呼吸道感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致病菌,并且可导致多系统并发症。Mp尖端的黏附蛋白复合体与肺纤毛上皮细胞的黏附过程是其主要致病机制。P1、P30、P116等蛋白作为黏附复合体的主要成分,在感染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缺失这些蛋白的突变株中,细胞结构异常,黏附能力、运动速度、致病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Mp生长缓慢,对营养要求苛刻,常规微生物分离培养不适用于临床快速诊断,目前亚洲地区Mp耐药率居高不下,Mp感染后又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使得临床工作中Mp感染的诊治常被延误。重组蛋白表达技术的出现,使得Mp主要蛋白可以应用在Mp诊断试剂盒和疫苗研发中,本文针对Mp主要黏附蛋白的基因结构、致病机制及其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深部真菌感染率的上升,白念珠菌病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白念珠菌之所以能引起全身播散性的感染,黏附并侵袭黏膜屏障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总结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白念珠菌黏附、侵袭黏膜屏障相关的机制做一综述,为更好的了解和治疗念珠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植物乳杆菌黏附大鼠小肠黏液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6种植物乳杆菌黏附大鼠小肠粘液的能力,并分析了介导黏附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植物乳酸杆菌向大鼠小肠粘液的黏附具有菌种特异性,其黏附作用是甘露糖特异性的,细胞外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磷壁酸可能参与了黏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白念珠菌黏附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念珠菌具有很强的黏附和侵袭能力,其黏附特性是致病力的重要原因,与白念珠菌黏附相关的基因称为黏附基因。对黏附基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解读白念珠菌的致病机制,而且也为研制新的抗真菌药物和真菌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是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临床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引起呼吸道黏液大量分泌,给患者呼吸造成困难,已有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引起大量黏蛋白5AC (mucin 5AC,MUC5AC)的分泌。肺炎支原体P1黏附素通过介导病原体与宿主细胞的黏附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P1的C-末端残基(P1-C)具有免疫原性。本研究探讨了Wnt(Wingles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因子Dickkopf-1(Dickkopf-1, DKK1)在肺炎支原体P1-C诱导的肺上皮细胞分泌黏蛋白MUC5AC的分子机制。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肺炎支原体P1-C对小鼠肺上皮细胞(mouse airway epithelial cells, MAECs)黏液分泌的影响;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P1-C对小鼠气道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及对相关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采用糖原染色(perio...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取和鉴定干酪乳杆菌LC2W表面黏附相关蛋白,初步探索LC2W对胃癌细胞MKN-45细胞的黏附机制。方法LiCl处理、Sephadex G-75柱层析分离提取LC2W的表面蛋白,用黏附试验、电镜观察和SDS-PAGE电泳进行黏附相关蛋白的鉴定。结果LC2W经LiCl处理后,扫描电镜结果发现菌体表面粗糙但仍完整,黏附试验表明其对MKN-45细胞的黏附能力显著降低。提取到的表面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41.6、63.5、66.2 kDa。粗提物经柱层析后发现分子量为41.6 kDa的组分可以明显增强经LiCl处理过的菌体的黏附,而与未经处理的菌体黏附情况类似。结论表面蛋白参与了LC2W对MKN-45细胞的黏附,其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子量为41.6 kDa。  相似文献   

14.
P-选择素及其细胞黏附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P-选择素是选择素家族的重要黏附分子,作为血小板/内皮细胞活化标志和细胞黏附受体,其可通过介导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及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启动参与了包括炎症和血栓形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起始过程,是炎症/血栓的重要介质和靶分子。抑制P-选择素及其与配体的结合和作用,可使病理状态下血栓局部白细胞聚集减少、细胞因子及组织因子表达降低、纤维蛋白生成减少,从而有助于抑制血栓的形成。因此,随着P-选择素及其细胞黏附与血栓形成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阐明,以P-选择素为靶标的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抗黏附治疗,也已引起人们关注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黏附分子在肿瘤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黏附分子是以配体和受体相结合的形式,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作用的一类分子,参与机体的多种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在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研究中发现,黏附分子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过程.因此.对黏附分子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作用及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肿瘤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分子指标和发现新的治疗靶标.并为进而形成临床诊疗新策略提供重要理论支持.现就几种重要黏附分子在肿瘤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认识细菌黏附素序列保守的特征,更好地理解细菌黏附的机理。方法:利用InterProScan、MEME等分析工具对实验确认的155条细菌黏附素序列进行模体搜索。结果:用InterProScan在155个黏附素序列中搜索到119个模体,通过MEME分析发现了50个模体。结论:发现了一些与黏附功能相关的模体,为在细菌基因组内搜索黏附素序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双歧杆菌体外对Caco-2的黏附及其表面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测定双歧杆菌的黏附能力并对其表面性质进行分析。【方法】利用Caco-2细胞作为黏附模型体外测定七株菌的黏附能力,同时分析其自动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通过采用不同酶及化学物质处理双歧杆菌菌体细胞表面初步确定双歧杆菌细胞表面黏附相关化合物的类型,并对双歧杆菌表面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自动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均高的双歧杆菌菌株,其黏附能力高于自动聚集能力和表面疏水性均低的菌株,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此外,受试菌株的黏附能力对蛋白酶和高碘酸钠敏感,利用LiCl对菌体表面蛋白进行提取后,其黏附能力明显下降,SDS-PAGE结果表明LiCl提取物中含有分子量大小不等的多个蛋白。【结论】双歧杆菌体外对Caco-2细胞的黏附具有菌株特异性,其黏附能力与表面疏水性质和自动聚集能力相关,此外,推测双歧杆菌表面可能含有能调节其黏附的糖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18.
逆锁键是受体和配体蛋白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反常"现象,属于受体-配体动态键的一种,在pN量级外力的影响下,其键寿命在特定范围内会随着所施加外力的增加而增加.逆锁键主要参与细胞黏附、细胞活化等过程,并与滑移键组成分子开关来调节各项与分子黏附相关的生命活动.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引发尿路感染、T细胞受体抗原识别、微丝解聚、Notch信号通路激活等重要生命活动已被证实与逆锁键密切相关.近期已有发现证实TCR-pMHC复合物中的逆锁键与癌症的引发也存在密切联系,这一发现提供了改进TCR-T (T细胞受体基因工程改造的T细胞)免疫疗法的新方向.本文概述了逆锁键在几类重要生命活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潜在的医学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9.
借助网络分析可对基因调控、蛋白质互作和信号转导等细胞活动进行全局和局部性质分析.以细胞黏附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为对象,通过数据挖掘和可视化软件构建了整合蛋白介导的黏附分子互作网络,该分子互作网络由156种蛋白质通过690种相互作用相连,其平均节点度为8.66、平均聚集系数为0.24,平均路径长度为2.6.黏附分子互作网络中包含数个功能模块,这些模块涉及网络内部多种分子相互作用的启动与停止,并进一步影响细胞的黏附、迁移和骨架组织.对黏附分子网络进行模体筛选和比较,发现一些数量相对较少、以三元复合物为主要结构的关键模体,同时对各网络模块和模体对细胞黏附的调控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双歧杆菌黏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的优势菌种 ,黏附和定植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后 ,对宿主发挥生物屏障、营养、免疫、抗肿瘤、抗衰老等生理作用。黏附 (adhesion)是指微生物与宿主上皮细胞通过生物化学作用特异性地连接在一起。由于黏附是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宿主相互关系的先决条件之一 ,是定植的第一步。因此 ,有关双歧杆菌黏附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现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双歧杆菌对肠上皮细胞黏附的特点  双歧杆菌进入肠道后能否黏附于宿主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 ,形成稳定的菌群 ,是关系到其是否能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