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种育珠蚌酯酶同功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超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及FSZ-A凝胶电泳扫描器,以研究三种育珠蚌的外套膜边缘膜、斧足以及后闭壳肌中酯酶同功酶的差异性。经测试后发现:异种育珠蚌之间,三种器官中酯酶酶带总数存在着种间差异性;同种蚌(或同一个体)的不同器官之间,存在着器官间的差异性;异种蚌的同种器官之间,也存在着种间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其根本原因,是由基因之间的差异性引起的。也就是说,基因之间的差异性,直接影响或决定了本文中各器官内酯酶同功酶酶谱之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蚌(珠)鱼混养工艺邢湘臣(上海市水产养殖公司200080)近几年来,优化生产结构,综合利用水域,采取“蚌(珠)鱼立体养殖”,以鱼带蚌,以蚌补鱼,从各地经济效益来看,有了明显的提高。1池塘的选择进行蚌鱼混养的池塘,要求水源条件优越二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  相似文献   

3.
淡水育珠蚌体外培养外套膜细胞分泌的珍珠质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石安静  王喜忠 《动物学报》1994,40(2):191-197
对淡水育珠蚌分泌珍珠质的外表皮进行组织培养,取培养不同时间的培养基,用氨基酸分析仪对其氨基酸测定的结果与空白培养基作比较,其中珍珠所含的各种氨基酸均增加,尤其是珍珠中含量最高的丙氨酸,甘氨酸和谷氨酸增加最多,珍珠药用有效成分之一的牛磺酸,随组织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用等离子光谱测定培养组织匀浆液与未培养比较,钙的含量也大为增加,结果表明,离体组织培养分泌的珍珠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与活体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龙骨蛏蚌的再描述(真瓣鳃目:蚌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厄德 (Heude, 1875—1886) 曾记载过长江中游地区的龙骨长足蚌 (Micetopus carinatus Heude),但是所依据的标本仅是半个左壳,而且描述简单——“背部有龙骨皱褶,后缘圆、压扁”,并认为是化石标本。自此以后未见过任何报道。1986年我们在鄱阳湖地区吴城镇修河采集到一批龙骨蛏蚌标本,并在吴城镇菜市场见到有活的龙骨蛏蚌出售。现将该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糙蚌属Scabies Hass 1911二新种,分别命名为中国糙蚌Scabies chinensis和长糙蚌S.longata。该属在我国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6.
圆背角无齿蚌血细胞吞噬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初步研究了蚌血细胞离体条件下的吞噬作用以及血清因子对其的影响。发现蚌血细胞在无血清的条件下能独立完成对大肠杆菌的识别、吞噬。蚌血清对大肠杆菌有调理作用,能促进蚌血细胞对其的吞噬。介蚌血细胞不能识别、吸附和吞噬鸡红细胞,显示出蚌免疫防御能力的局限性。还发现EDTA能有效地抑制蚌血细胞凝集,其凝集作用可能与Ca^2+等阳离子有关。  相似文献   

7.
江西蚌螨属七种记述(蜱螨亚纲:蚌螨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作者近几年采自江西的蚌螨属7种水螨,包括一新种:螯爪蚌螨,中国三新记录种:弯弓蚌螨,刺蚌螨,今村蚌螨,1978,三已知种;Y纹蚌螨,台湾蚌螨,厚蚌螨,并对已知种作了必要描述。  相似文献   

8.
9.
池蝶蚌和三角帆蚌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表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rlii)和三角帆蚌(H.cumingii)GST片段,两种蚌的GST核苷酸序列相同,推导其编码92个氨基酸;经与不同物种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其与软体动物、两栖动物和高等哺乳动物的GST具有高度同源性。RT-PCR半定量分析表明,GST在两种蚌的肝、闭壳肌等11种组织中除肠以外均有表达,肝中表达量较大;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后,三角帆蚌血细胞中GST表达量先降低后升高,而池蝶蚌血细胞中GST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且在感染3h、6h、9h和24h时表达量约为三角帆蚌的2倍。  相似文献   

10.
绢丝丽蚌寄生变态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绢丝丽蚌钩介幼虫在雌蚌外鳃中发育成熟后于冬季排放到体外,而后寄生到宿主鱼的鳃丝进行变态发育,寄生期历时近4个月.寄生后3d,内、外足丝消失;35d后,肉足形成;90d后,肠、闭壳肌、肾脏和鳃原基等生成;壳面加厚且外凸.次年春季,钩介幼虫变态发育成大小为253.37×273.26×179.96μm的稚蚌,脱离鱼鳃营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的蚌制品,系出自山西省新绛县三家店。其地层为粗细砂粒,地貌部位为汾河第三阶地。与蚌制品同一层位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Palaeoloxodon namadieus,Equus of.prjewalskyi,Sus sp.,sinomegaceros sp.,Bubalus sp.等。它的发现,为研究汾河中下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性质,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蚌螨属水螨一新种记述(蜱螨亚纲,蚌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从我国江西省淡水蚌中采到的蚌螨科Unioncolidae水螨1新种,簇刺蚌螨U.(Anodontinatax)penicillatu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南昌大学生物科学工程系.簇刺蚌螨,新种Unionicola(Anodontinatax)penicillatus sp.nov.(图1~11)正模♂,副模1♀,江西鄱阳湖,1998-11-11,文春根采自背角无齿蚌A.woodiana woodiana(Lea).鉴别特征新种近似于中间蚌螨U.(Anodontinatax)intermedia(Koenike,1882),但通过以下特征区别后者:雄螨具有背小板,雄螨Ⅳ-L-4-5的密刺毛数量为8~10和22~24(后者为18~20和17~19),射精复合体的形状和须肢的分叉腹小爪.词源:拉丁词"penicillatus"意思为"一簇毛的",指新种因雄螨Ⅳ-L-4-5有一簇刺毛而命名.  相似文献   

13.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亲缘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为了更深入地对淡水珠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对池蝶蚌及其3个近缘物种三角帆蚌、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和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转录组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它们共有单拷贝同源基因进行多序列联配后计算这4种淡水珠蚌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池蝶蚌和三角帆蚌的遗传距离只有0.00746(小于1%),而其他淡水珠蚌之间的遗传距离几乎是它的10倍(平均大于6%)。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小方蚌亚科与无齿蚌亚科大约在5144万年前发生分歧,而池蝶蚌和三角帆蚌发生分化的时间大约在424万年前。进一步的遗传差异分析鉴定了池蝶蚌转录组中的特有基因,其中KEGG通路富集的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细胞膜分子和蛋白消化吸收等通路上。同时, GO注释结果表明有很多特有基因与池蝶蚌的优良性状相关,如与发育相关的生长发育、系统发育和动物器官发育等生物学过程,及与免疫相关的免疫系统过程、抗原处理和呈递等生物学过程。以上结果表明,池蝶蚌和三角帆蚌具有更近...  相似文献   

14.
作者于1981年8月进行四川省贝类资源调查时,在蒲江支流采到尖嵴蚌属一新种——四川尖峭蚌 Acuticosta sichuonica sp.nov.该种壳小,壳长26.5mm,壳高14.5mm,壳宽10.1mm;外形星卵圆形;前背缘短而低下,后背缘平直,与腹缘近于平行;壳面从壳顶至壳中部有五条似同心状的凹槽,最下一条较长,粗大。  相似文献   

15.
背瘤丽蚌稚蚌的生长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显微技术连续观察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稚蚌发育、行为、生长和壳型变化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刚脱落的稚蚌平均壳长208.5μm,在水温23.9~32.8℃条件下,经过75 d生长发育,进入幼蚌阶段,此时幼蚌平均壳长10.12 mm。壳长(L)、壳高(H)与日龄(t)的关系分别为L=0.220 4 e0.051 2t(R2=0.993 5)和H=0.227 7 e0.041 8t(R2=0.994 2),壳高(H)与壳长(L)的关系为H=0.781 5 L0.814(R2=0.998 1)。以稚蚌行为特征变化为依据,将背瘤丽蚌稚蚌发育划分为爬行期和埋栖期,再以稚蚌壳形状变化为依据,将爬行期稚蚌发育分为稚蚌脱落期、背部平直期、壳顶突出期,反映了背瘤丽蚌稚蚌生长与发育过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生命科学研究》2013,(6):499-501
记述了在广东从化发现的中国蚌科一新记录属、一新记录种,即拟无齿蚌属Pilsbryoconcha,扁平拟无齿蚌Pilsbryoconcha compressa von Martens,1860,对其贝壳形态作了详细描述.介绍了该属物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和分布地区.结合已有资料,推测本属可能在我国华南地区有更广泛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在感染三角帆蚌瘟病病料组织后第3、5、7、9、11 d,运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主要消化器官的病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瘟病病毒(H.cumingii Plague Virus,HcPV)严重破坏了三角帆蚌消化器官的结构.主要消化腺肝损伤最为严重:光镜下,攻毒7 d内腺管肿大,管腔缩小,7 d后腺管细胞空泡化并形成多核体;电镜下,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结构破坏,病毒粒子增殖速度快.消化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胃、肠结构的破坏,胃肠基本结构及感染病毒后的病理变化相似:光镜下,攻毒7 d内胃肠结构变化不大,7 d后柱状细胞肿大,纤毛脱落,并伴有上皮细胞的脱落;电镜下,细胞器结构破坏,甚至空泡化,病毒粒子前期增殖较慢,后期增殖较快,但总体增殖速度比肝慢.  相似文献   

18.
蚌科钩介幼虫比较形态学研究 I.四个种幼虫的形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脊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壳表面,壳钩,棘刺,幼虫丝,感觉毛等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文中对这些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2022,61(4):662-663
1993年, 于菁珊和董国义为辽宁上三叠统的非海相双壳类化石建立了一个新属辽宁蚌Liaoningia Yu and Dong, 1993, 以Liaoningia opima Yu and Dong, 1993作为模式种。然而, 早在1979年, 邢裕盛和刘桂芝就已为辽宁晚前寒武纪南关岭组所产的化石标本创建了新属名辽宁水母属Liaoningia Xing and Liu, 1979, 模式种是Liaoningia fuxianensis Xing and Liu, 1979。然而, 多数学者反对将它视为水母类化石, 有人怀疑辽宁水母属是假化石, 迄今学术界并无统一意见, 故本文暂将它归为疑问化石(Problematica)。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我们提出一个新的属名Liaoningoconcha nom. nov., 用以替代Liaoningia Xing and Liu, 1979的次同义名Liaoningia Yu and Dong, 1993, 仍使用于菁珊和董国义在1993年指定的模式种, 中文译名不变。  相似文献   

20.
钩介幼虫壳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鱼尾楔蚌和圆顶珠蚌钩介幼虫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蚌的钩介幼虫均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态、壳表面、壳钩、棘刺等存在着差异、对这些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