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山茶Camellia semiserrata Chi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引言 南山茶(Camellia semiserrata Chi)又名广宁红花油茶,属山茶属(Camellia L.)山茶亚属(Subg.Camellia)红山茶组(Sect.Camellia),分布于我国广东和广西。南山茶的种子油可供食用,为我国南方主要油料经济树种之一,花红色,形大而艳丽,可供观赏。 山茶属植物约共二百种,但已做过染色体计数者仅47种,做过核型分析者则不超过10种。本文提供的南山茶染色体核型的资料将有助于山茶属植物的遗传育种工作和属内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茶属(山茶科)一新变种——长蕊西南山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描述了山茶科Theaceae一个新变种--长蕊西南山茶Camellia pitardii var. longistaminata J. L. Liu &; Q. Luo。这一新变种与原变种西南山茶Camellia pitardii Cohen-Stuart的区别是花瓣较大, 长4.4-6.2(-8) cm, 宽3.1-4.4 cm; 雄蕊花丝特长, 外轮花丝长4.2-5.1 cm, 在中部或中上部合生, 内轮花丝长2.5-3 cm, 花丝管长2.3-2.8 cm。  相似文献   

3.
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   总被引:50,自引:5,他引:50  
  相似文献   

4.
长毛红山茶和长尾红山茶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长毛红山茶(Camelliav uillosa Chang et S.Y.Liang)和长尾红山茶(C.longicaudata Chang et S.Y.Liang)均为张宏达教授定的新种,分别隶属于山茶属(Camellia)红山茶组(Sect.Camellia)的滇山茶亚组(Subsect.Reficulala)和光果红山茶亚组(Subsect.Lucidissima),前者分布在我国的湖南、广西和贵州,后者分布在广东和广西。 红山茶组共有33个种、1个亚种,7个变种。根据文献资料统计,该组作过染色体计数的有10个种,1个亚种和6个变种,作过核型分析的有4个种、1个亚种和2个变种。本文对该组的长毛红山茶和长尾红山茶的核型作首次报道,并与该组的10个种,1个亚种和6个变种的染色体数目或核型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山茶属一新组—柱蕊茶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6.
雪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由管枝衣科地茶属植物雪茶(Thamnolia vermicularis)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成分,通过波谱分析及与已知品对照等方法,最终确定其中的9个化合物分别为:Thamnolin(1),鳞片衣酸(2),坝巴酸(3),羊角衣酸(4),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二烯(5),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9,22-三烯(6),麦角甾烷-7,22-二烯-3-醇(7),麦角甾烷-5,8,22-三烯-3-醇(8),亚油酸(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和6-9系首次由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云南中甸地区产雪茶为主要含有坝巴酸(3)和羊角衣酸(4)等酚性成分,而非主含地茶酸等酚性成分的植物品种类型,这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云南山茶属茶组一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山茶属茶组一新变种张芳赐(云南农业大学,昆明650201)ANEWVARIETYOFTHEGENUSCAMELLIASECT.THEAFROMYUNNANZhangFangci(AgriculturalUniversityofYunnan,Kun...  相似文献   

8.
山茶属连蕊茶组6种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次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山茶属(Camelliaa)连蕊茶组(Sect.Theopsis Coh.St.)6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这6种植物的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4大类型:皱波状(肖长尖连蕊茶Camellia subacutissima Chang和岳麓连蕊茶Chandelii Sealy);不规则皱网状(毛柄连蕊茶C.fraternal Hance和七瓣连蕊茶C.septempetala Changet L.L.Qi);脑纹状(柃叶连蕊茶C.euryoides Lindl.);穴状(小长尾连蕊茶C.parvicaudata Chang)。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可为组内种间的区分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山茶属(Camellia)中的茶组(Sect.Thea)和秃茶组(Sect.Glaberrima)植物47种和3变种进行了分类学订正研究。将秃茶组并人茶组之中,确认世界茶组植物共有12种和6变种。讨论了茶组植物分化与分布,并展示了我国茶叶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和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多齿红山茶(Camellia polyodondta How ex Hu)又名宛田红花油茶,属于山茶属(Camellia L.)红山茶组(Sect.Camellia),特产我国广西,花瓣红色有条纹呈鳞片状和色斑,具较高的观赏价值,种子油可食用。本文继1981年对多齿红山茶的染色体数目报道后,对其核型做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红山茶组的浙江红山茶(C.chekiangoleosa Hu),南山茶(C.semiserrata Chi)和白花南山茶(C.semiserrata var.albiflora Hu ex Huang)的核型,初步对这些  相似文献   

11.
分离鉴定爵床科观音草属植物山蓝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方法对山蓝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八醇(1),硬脂酸(2),β-谷甾醇(3),豆甾醇(4),棕榈酸(5),月桂酸(6),尿囊素(7),棕榈醇(8),芝麻素(9),齐墩果酸(10),β-胡萝卜苷(11),尿嘧啶(12),腺嘌呤(13),十八烷基葡萄糖苷(14),柠檬酸(15)。除β-谷甾醇,豆甾醇和β-胡萝卜苷外,其余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胥佳  李娜  朱宏涛  杨慰农  王东  杨崇仁  张颖君 《广西植物》2021,41(11):1784-1793
西印度醋栗为大戟科叶下珠属常绿灌木或乔木,主产于泰国、越南、缅甸、老挝等地,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和元江有引种栽培。该植物果实可食用,枝叶、根茎、果实等在东南亚各国被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哮喘、糖尿病、皮炎、发烧、天花等,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等地区亦用其叶做蔬菜食用。有关其化学和药理活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根、茎和枝叶。根、茎主要含倍半萜、二萜和三萜,枝叶则主要为黄酮类成分。部分化合物显示有显著的抗乙肝病毒、抗菌、抗炎、保肝和降压等活性,其中,多个降没药烷型倍半萜对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IC50值为0.8~36 μmol·L-1,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倍半萜结构中C-5位的缩酮和C-13位的糖基取代可能对抗HBsAg和HBeAg的选择性有贡献。该文综述了1966—2020年西印度醋栗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为该植物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葫芦茶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研究葫芦茶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葫芦茶地上部分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4)、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5)、山柰酚-3-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α-L-鼠李糖(1→6)-β-D-半乳糖苷(8)、芦丁(9)、间苯三酚-O-β-D-葡萄糖苷(10)、对羟基桂皮酸(11)、RoseosideⅡ(12)、儿茶素(13)。其中化合物2、4、5、6、8、9、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药用女贞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约50种女贞属植物中已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的有15种,从该类植物中提取分析出一百多种化合物,其中大部分是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主要有单萜类,三萜类,环烯醚萜类,裂环烯醚萜类,黄酮类,苯乙醇类,挥发油和其它化合物,本文综述了从该属植物中得到的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和^13C-NMR谱图数据。  相似文献   

15.
对大戟科巴豆属植物毛果巴豆的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手段鉴定了结构。它们分别是3-乙酰高根二醇(1),3-乙酰齐墩果酸(2),ilexgenin A (3),(24S)-24-ethylcholesta-3β,5α,6β-triol(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6),邻苯二甲酸正丁异丁酯(7),Aralia cerebroside(8),熊果酸(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吴颖瑞  赵友兴  周俊 《广西植物》2010,30(6):884-886
从山龙眼属植物潞西山龙眼的叶子中分离了6个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为熊果苷(1)、ro-bustaside B(2)、robustaside D(3)、β-谷甾醇(4)、helicide(5)和(E)-(4-羟基苯基)-丙烯酸甲酯(6)。这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采用色谱技术对元宝山冷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元宝山冷杉中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α-甲氧基-9β-羊毛甾-7,24-二烯-26,23R-内酯(1)、β-谷甾醇(2)、6-甲基-3,7-二甲氧基山奈酚(3)、3-氧代-羊毛甾(9,11)-烯-24S,25-二醇(4)、豆甾-4-烯-6β-羟基-3-酮(5)。所有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压柱色谱和重结晶相结合的分离方法,从木奶果的茎叶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及与已知样品对照的手段鉴定它们为(2S,3S,4R)-2-[(2R)-2-hydroxytetracosanoyl-amino]-1,3,4-octadecanetriol(1),Aralia cerebroside(2),(24S)-24-ethylcholesta-3β,5α,6β-triol(3),Stigmast-4-en-6β-ol-3-one(4),7-oxo-β-sitosterol(5),7α-methoxy-sigmast-5-en-3β-ol(6),β-sitosterol(7),daucosterol(8)。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19.
缘毛紫菀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从菊科植物缘毛紫菀的甲醇提取物的氯仿部分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运用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它们分别为:β—谷甾醇,β—胡萝卜甙,芹菜素,18,19—二羟基—5α,10β—新克罗烷—二烯—丁烯羟酸内酯,橙皮甙,18—O-β—D-吡喃葡萄糖—19-羟基-新克罗烷—二烯—丁烯羟酸内酯。  相似文献   

20.
益母草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对益母草属植物近20年化学成分研究作了综述,主要成分是生物碱、二萜、苷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