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扶绥敢造遗址是华南新石器时代一处典型的河岸贝丘遗址,其人骨测年结果的上限为8488 BC,下限为6492 BC。本文对敢造遗址2014年出土的108例个体的999枚恒齿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显示居民的饮食结构应是以肉食为主并辅以富含淀粉的块茎类植物。该遗址居民的龋齿率高于部分农业人群,但远低于同为华南渔猎—采集经济的鲤鱼墩、甑皮岩和顶蛳山遗址,其原因应与食用块茎类植物的多寡有关。较高的牙结石罹患率(89.86%)可能与鱼类、贝类等高蛋白饮食有关。相比农业、游牧或狩猎人群,该遗址居民偏重的牙齿磨耗可能与食用含沙量较大的螺类、贝类等有关;肉类食物的食用导致该遗址居民上颌前部牙齿磨耗重于后部牙齿,而“上颌前部牙齿舌侧过度磨耗”现象的出现则与食用块茎类植物有关。  相似文献   

2.
距今约6000年以前, 华南先民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 并辅之以块茎植物种植的观点已为学界所共识。这种类型的生业方式与长江中下游、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不仅反映在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不同, 也体现在出土人骨体质特征的差异上。后者已初步为C、N稳定同位素的比较研究所证实。本文则利用鲤鱼墩遗址出土的人牙,从牙齿磨耗和龋齿两方面考察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汪沟遗址出土的174例仰韶文化居民的2816枚牙齿进行统计与分析,计算出牙齿的平均磨耗等级和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别指数,统计特殊磨耗、龋齿、骨质隆起在样本中的出现率。结果显示,汪沟组牙齿平均磨耗等级为3.403262级,男性牙齿平均磨耗等级为3.63级,女性为3.61级;男女两性牙齿磨耗差异不显著(p>0.05);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别指数比达到1:1;出现26例由于深覆■导致的特殊磨耗;臼齿咬合面凹坑式磨耗出现率为2.50%;龋齿患病率68.97%,龋齿率26.56%,龋均4.30;骨质隆起的出现率为5.20%,颌骨粗壮程度不显著。汪沟人群的牙齿磨耗程度总体偏轻,牙齿磨耗程度与河南下王岗组居民接近。基于以上特点,我们认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人群在饮食结构和用牙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共性。  相似文献   

4.
魏博源 《人类学学报》1988,7(2):160-166
本文比较和分析了同口同侧牙齿的相应的磨耗级,提供了除臼齿以外的牙齿磨耗年龄变化依据。同时还对上下对应牙、两侧对称牙的磨耗级作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周蜜  潘雷  邢松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13,32(3):330-344
位于湖北省郧县境内的青龙泉遗址出土有仰韶、屈家岭和石家河等不同文化类型遗存, 被认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有关学者通过考古发现和同位素测试分析认为, 生活在青龙泉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已经具有发达的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渔猎,稻粟农业和肉类对居民的食物构成都有贡献, 但并不确定农业或渔猎是否占主导地位。本文通过对87例个体1075枚青龙泉新石器时代居民牙齿的磨耗、龋齿病、牙齿生前脱落、颌骨粗壮程度的观察、分析和对比, 试图从另一个侧面提供当时居民食物构成和经济模式的信息。本研究发现, 相比于其他中国新石器时代人类, 青龙泉居民的牙齿磨耗程度总体偏轻、臼齿磨耗角度多呈倾斜状、龋齿病出现率高、与生活状态相关的牙齿生前脱落出现率低、颌骨粗壮程度不明显。这些发现提示居民的食物较精细,加工程度高, 富含碳水化合物。基于本文发现, 作者认为农业经济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比较发达, 在居民食物构成中居主导地位,居民可能已经具有较高的食物制作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遗址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本文描述了东胡林4号人(14C年龄约为8540aBP., 树轮校正年龄约为7500aBC.) 的上颌牙、下颌牙21枚。多数牙齿重度磨耗, 意味着当时人类处于狩猎—采集经济时代, 食物结构可能主要以坚硬食物(如朴树果核) 或高纤维食物为主。上第三臼齿退化缩小, X光透视检查为东胡林人下第三臼齿阻生提供了确凿无疑的证据。在4枚牙齿上发现龋洞, 其中左上第一臼齿、第二臼齿的龋蚀已破坏牙本质全层。严重的龋齿病揭示了东胡林4号人的口腔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经常性地摄取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关。  相似文献   

7.
小河墓地是新疆罗布泊地区一处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墓地。本文主要对该墓地出土颅骨所附牙齿的磨耗程度及牙结石沉积状况进行了观察、量化统计和分析,同时也对该人群其他的口腔疾病如根尖脓肿、颞下颌关节病变、生前牙齿脱落等做了简单的统计,以期从古病理学的角度获取当时居民的口腔健康、食物类型和饮食习惯等信息。本研究发现:1)小河人群的牙齿磨耗程度远远高于对比组的古代居民,其上腭圆枕及颞下颌关节炎出现率较高,存在牙齿崩裂现象,且其前后部牙齿磨耗差异不大。这一方面说明其食物加工技术比较落后,食物粗糙坚硬;另一方面小河居民的经济生活方式和食物构成都比较复杂,不同的食物对前部和后部牙齿磨耗的程度造成了不同的影响;此外,小河人群风沙肆虐的生活环境也对其严重牙齿磨耗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2)小河人群异常严重的牙结石沉积归功于其高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以及生活用水的水质。3)统计分析发现两性存在上、下颌犬齿的磨耗差异,而这一情况可能暗示了在家庭手工业方面存在男女分工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周大成 《人类学学报》1984,3(2):102-185
本文对明神宗万历帝及其两后的口腔情况进行了观察,尤其对龋齿、牙周病、氟牙症及磨耗等方面,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陶寺、上马、延庆古代人群臼齿磨耗速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嘉宁 《人类学学报》2007,26(2):116-124
本文采用Scott定义的臼齿磨耗级别系统,对陶寺、上马、延庆三组人牙的第一、第二臼齿磨耗情况进行观察,并通过主轴回归分析对其磨耗速率进行比较和讨论。在经济类型上,陶寺和上马属于农业经济,但陶寺的狩猎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延庆畜牧业则比较发达。分析表明三组人牙均表现出臼齿磨耗速率下颌快于上颌的特点,而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在组间差别上,上马组的磨耗速率似略快于其他两组。磨耗速率的组内、组间差异与上下颌牙齿咬合关系、口腔咀嚼生理以及不同经济文化古人群的食物构成等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0.
张银运 《人类学学报》1989,8(4):314-319
巢湖早期智人的前部齿重度磨耗较大可能是与前部齿行使习惯上的非咀嚼性机能和经常啃咬坚韧的食物有关。如果早期智人前部齿的工具机能被理解为既包括非咀嚼性的也包括咀嚼性的,则早期智人前部齿工具机能假说可用来解释巢湖早期智人的前部齿重度磨耗现象,而巢湖早期智人将是出自东亚的支持这一假说的首例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11.
扎赉诺尔汉代墓葬第三次发掘出土颅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89,8(2):123-130,T001,T002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扎赉诺尔汉代游牧民6族墓葬第三次发掘出土的颅骨进行了人种学研究。五例男性颅骨和三例女性颅骨的种族特征基本相似,均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西伯利亚(北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本文材料是对过去已恨表的扎赉诺尔汉代游牧民族颅骨资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山东济宁潘庙汉代墓葬人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0,9(3):260-264
本文对潘庙遗址汉代墓葬出土的11例成年颅骨(男性7例,女性4例)进行了研究。颅骨的测量性状和非测量性状的分析表明,潘庙汉代居民在若干主要体质特征上具有亚洲蒙古人种的特点,并且与东亚蒙古人种最相近似。在潘庙汉代居民中存在着颅骨枕部人工变形的习俗,这一特点与大汶口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居民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一具契丹族女尸的口腔情况,着重介绍了该尸的龋齿、牙周病和牙齿磨耗。对其偏侧咀嚼所引起的下颌骨不对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宁城山嘴子辽墓契丹族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1,10(4):278-287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山嘴子辽代墓地出土的古代契丹族颅骨的人类学特征进行了研究。9例男性颅骨和3例女性颅骨中的大多数标本在种族特征上均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西伯利亚(北亚)人种范畴,少数标本中的个别特征则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东亚人种或北极(东北亚)人种的影响。在若干古代和近代对比组中,山嘴子辽代契丹族的体质特征分别与汉代鲜卑族和近代蒙古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5.
张振标 《人类学学报》1993,12(4):319-326
本文记述了作者从河南淅川下王岗新石器时代、湖北长阳深潭湾青铜时代、山西朔州汉代及大同市郊北魏时代等遗址收集的骨折骨骼标本的特征。同时还收集一些已发表的有关古代人类骨骼骨折的资料用于对比,为了解我国古代居民的骨折特征和类型,探索古代人类的行为、环境适应性及疾病历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西玉林地区汉族儿童青少年头面部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广西玉林地区汉族儿童青少年头面型,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广西玉林地区1119名7-16岁城镇汉族儿童青少年的9项头面部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和比较儿童青少年容貌特征的发育与年龄增长的关系,按头面部各项指数分型。结果显示:汉族儿童青少年头面部的9项指标除头最大宽外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各年龄组的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头面型以中头型和圆头型、高头型、狭头型及阔面型和中面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头骨面部几项非测量性状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用人类学观察法比较了中国云南、华北和欧洲现代人头骨的犬齿窝、颧骨缘突和梨状孔上外侧部膨隆的出现情况,以探讨其在人种、群体区分上是否有意义。结果:(1)在云南头骨,犬齿窝、颧骨缘突的出现率无性别差异,梨状孔上外侧部骨表面膨隆的出现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在欧洲头骨,这3项非测量必状的出现率男女间无差异。(2)上述3项性状,在中国云南和华北头骨(男性)的出现率无差异。(3)犬齿窝、梨状孔上外侧部骨表面膨隆的出现率,在现代欧洲人头骨明显高于现代中国人头骨。颧骨缘突的出现率在欧洲与中国现代人头骨上无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西方化石人头骨面部三项非测量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传统的人类学观察方法,对一些中国和西方的化石人头骨模型的犬齿窝、颧骨缘结节和梨状孔上外侧部的膨隆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希望为研究头骨形态的发展变化及现代人起源问题,特别是中国现代人的起源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信息。得到如下提示:(1)在欧洲犬齿窝似乎是随着人类的进化逐渐出现的,(2)在化石人头骨上,颧骨缘结节的出现似看不出明显的地域差异,(3)梨状孔上外侧部的膨隆这一性状似乎在大荔头骨与其他中国化石人“不融洽”,而与欧洲尼人接近,这一现象可能反映了某种程度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9.
浙江地区汉族三百例手纹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汉族正常的手纹图型。指纹的斗型、尺箕、桡箕及弓型的频率分别为51.67%、43.4%、2.83%及2.1%。t%及atd角的均值分别为17.7%及40.28°。手掌有二个掌轴三叉的占3%。ab纹嵴数均值39.03,男比女高(p<0.01)。ab间的距离为2.21cm。无a、b三叉缺失,c、d三叉缺失者10.3%。指间三叉占6.33%。A线止于鱼际的占9.33%,证明了右手掌纹比左手横向水平。鱼际区(T/I_1)及小鱼际区的真实花纹出现率分别为11.3%及20.5%。双手I_2、I_3、I_4区的花纹各为1%、4.67%及57%。正常型掌褶占8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