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粪菌移植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健康捐赠者的粪便菌群移植入患者消化道内,旨在重建患者肠道菌群从而达到对肠道内外疾病治疗的目的。肠道微生物稳态及失调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其中包括炎症性肠病(IBD)。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了FMT在IBD中的治疗作用,现主要阐述粪菌移植在儿童IBD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粪菌移植对儿童难治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4例临床确诊为难治性功能性便秘患儿给予粪菌移植治疗,观察和记录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收集供体和粪菌移植治疗前后患儿粪便标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16SrRNA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4例患儿接受粪菌移植治疗后排便状况明显改善,大便次数增加、粪便硬度变软、腹部胀痛明显缓解。粪菌移植后,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患儿与供体的肠道菌群差异先增大后逐渐缩小。菌群分析显示患儿肠道有害菌受到抑制、有益菌增加。结论粪菌移植可有效改善儿童难治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症状,具有疗程短、治疗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粪菌移植技术(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利用健康人群的粪便或经过处理的粪便中的微生物来治疗消化、代谢等系统诸多疾病的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技术。宏基因组、培养组等肠道微生物组前沿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粪菌移植治疗疾病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武器。宏基因组技术可全面揭示健康及疾病状态下肠道微生态的组成及功能变化,而培养组学技术则可以用来分离和鉴定人类肠道中的诸多在常规培养条件下未可培养菌,两项技术联用不仅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粪菌移植在临床实践中的因果规律,还将有力推动粪菌移植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与发展。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宏基因组及培养组学技术在粪菌移植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状况和营养吸收代谢。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重塑肠内菌群结构进而调节人类肠道微生物群,成为新兴的治疗手段。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粪菌移植对儿童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等肠道外疾病的运用与进展,表明粪菌移植治疗安全有效改变了肠道病理生理,有望成为治疗多种儿科疾病的技术。现就FMT在儿童肠道外疾病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形成肠道微生态稳态,而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多种肠内、肠外疾病相关。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在宿主健康及疾病中作用的深入认识,粪菌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被给予厚望,其作为重建肠道菌群的有效手段,已成功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等疾病的治疗和探索性研究,并被认为是近年的突破性医学进展。随着近几年FMT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FMT对各系统疾病皆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在1990年之前,菌群移植都是经灌肠实施,近几年随着粪菌移植研究的深入,粪菌移植途径也呈多样化发展。本文对粪菌移植途径、临床应用和存在的问题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儿童难治性癫痫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神经系统疾病。许多临床前及临床证据表明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体内优势菌群与健康人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抗癫痫干预后难治性癫痫儿童体内肠道菌群分布发生改变;动物粪菌移植实验进一步证实肠道菌群的改变与癫痫发病及抗癫痫疗效存在因果关系。临床上益生菌的添加可能增强抗癫痫疗效,抗生素的使用往往也影响临床的抗癫痫疗效。肠道微生态可能通过内源性机制(如改变神经递质含量等)及外源性机制(如感染和损伤等)改变儿童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代谢、遗传、免疫和感染等。本综述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肠道微生态与儿童癫痫发病和抗癫痫效果的相关研究,阐述肠道微生态在儿童癫痫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发病机制不明,患病率逐渐增多,缺乏客观诊断指标,常规治疗主要依靠教育和行为训练,但效果十分有限。本研究通过胃肠镜粪微生态制品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治疗儿童孤独症1例,探索其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参照本课题组报道的方法,收集通过严格筛选的供体粪便,体外制备粪微生态制品。孤独症患儿,男性,8岁,确诊孤独症5年余,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静脉麻醉下,分别经胃镜、肠镜行粪微生态制品大肠和小肠注入。以临床评价、患儿的生活行为观察(来自患儿主要照顾者),孤独症行为评定检查表(autism behaviorchecklist,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进行治疗前后评估和对比。结果治疗前患儿ABC量表评分为112分,CARS量表积分为38分;治疗后8周,ABC量表评分降低至76分,CARS量表积分降低至32分,积分改善非常显著。语言、沟通、感觉、运动、自我照顾的各项能力整体提高,同时患儿在睡眠障碍、胃肠道症状、情绪方面有明显改善,尤其是胃肠道症状(呃逆)显著缓解。结论粪微生态制品移植对该例孤独症患儿的治疗,疗效明显,未见明显副反应,提示粪微生态制品移植对孤独症患儿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新疗法,但其长期疗效、不良反应有待多样本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粪菌移植(FMT)对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内Th1/Th2平衡及其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共48只雄性C57BL/6小鼠,按3∶2∶1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和粪便供体组。其中干预组24只小鼠自由饮用2%DSS溶液,第6天时再次称重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粪便滤液组(A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C组),并分别灌肠给予粪便滤液(500mg/mL,0.3mL/次)、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混悬液(25mg/mL,0.3mL/次)和生理盐水(0.3mL/次),每日2次,连续5d;对照组分为急性结肠炎组(D组)和正常对照组(E组),每组6只,分别自由饮用2%DSS溶液和蒸馏水7d后处死;粪便供体组(F组)正常进食饮水,采集新鲜粪便制作粪便滤液。评估疾病活动指数、脾脏指数、结肠长度和结肠组织病理评分。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结肠组织Th1/Th2细胞及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和IL-10)的表达。结果 (1)粪菌移植治疗明显改善结肠挛缩和病理损伤(P0.05),而脾脏指数明显增加(P0.05);(2)粪菌移植使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的T-bet阳性细胞和Gata-3阳性细胞表达升高,T-bet/Gata-3平衡右移;(3)粪菌移植使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水平下降。结论粪菌移植促进结肠炎小鼠的结肠黏膜修复,可能与调节结肠组织Th1/Th2细胞平衡,下调炎症因子,介导Th2免疫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9.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机体健康息息相关。粪便微生物移植(又称为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通过将健康供体粪便中的完整肠道菌群移入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患者胃肠道内,经肠道菌群重构、恢复至正常状态。用FMT治疗某些肠道疾病如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克罗恩病效果显著,且可能对因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肠道外疾病的治疗有潜在价值。本文主要对FMT技术的发展进程、在疾病上的研究以及在畜牧业上的应用潜能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应用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肠道病毒组是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粪菌移植过程中病毒组的转移对粪菌移植的疗效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根据近些年的相关研究,综述粪菌移植中肠道病毒组在疾病中的治疗潜力,总结肠道病毒组在疾病治疗中的可能机制,同时对肠道病毒组在未来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粪菌移植是一种直接改变受体肠道微生物群以使其正常化,从而获得治疗效益的方法。自2013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粪菌移植用于治疗复发性和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以来,粪菌移植成为研究热点。从此,粪菌移植应用的范围迅速扩大,不仅用于胃肠道疾病,而且用于胃肠外疾病。虽然目前的证据认为粪菌移植是一种普遍安全、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但其扩大适应症及安全性问题尚未形成共识,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就目前粪菌移植与胃肠内外疾病的关系及临床安全性问题进行综述,为临床更好地开展粪菌移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分析粪菌移植对慢性肠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移植粪菌均来自于健康志愿者。移植方法为以50 mL/h注入粪汁50 mL,间隔2 h,再次以50 mL/h注入粪汁50 mL。对照组患者共移植粪便50 g,观察组患者共移植粪便100 g。对比两组患者腹泻频率、观察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以及肠道菌群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第1个月两组患者腹泻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腹泻频率逐渐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家属疾病认知程度、主观幸福度及家属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主观幸福度评分、患者家属疾病认知程度均提升,家属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NF-α与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TNF-α与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镜检查结果以及肠道菌群检查结果均得到改善。结论粪菌移植能有效改善慢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我国肝移植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术后并发症仍难以控制,导致不良预后,因此肝移植术后并发症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肠-肝轴”的提出,研究发现肝移植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变化,干预肠道菌群及其信号通路可能是控制术后并发症的新途径。本文从肠道微生物的定义与生理作用、“肠-肝轴”的病理生理联系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作用及粪菌移植在肝病中的应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列举肝病和肝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特点的相关研究,以及粪菌移植改善微生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相关研究,旨在阐述肝移植患者肠道紊乱的可能机制与菌群的具体变化,并展望应用粪菌移植技术加快肝移植术后恢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众多,目前被认为是人体的一个特殊器官。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与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肝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关节炎等多种肠内外疾病密切相关,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将有助于上述疾病的治疗。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达到治疗肠道和肠道外疾病的目的。目前报道FMT已应用于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就FMT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早期益生菌联合粪菌移植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68例IB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联合组、粪菌移植组,每组34例,均行IBS常规治疗和粪菌移植治疗,联合组加用早期益生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使用选择性培养基检测2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清D-乳酸、降钙素原水平,评价肠道功能变化;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治疗14 d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使用全球IBS评分及IBS生活质量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酵母样真菌水平较治疗前下降;联合组治疗后肠道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高于粪菌移植组,其酵母样真菌水平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D-乳酸、降钙素原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联合组治疗后血清D-乳酸、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1.31±0.30)mmol/L、(4.25±0.71)μg/L,均低于粪菌移植组的(2.11±0.49)mmol/L、(6.38±1.2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联合组腹部疼痛缓解率、排便次数减少率、粪便性状改善率分别为82.4%、91.2%、70.6%,均高于粪菌移植组的58.8%、67.7%、4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全球IBS评分、IBS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联合组治疗后全球IBS评分、IBS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粪菌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粪菌移植的基础上,联合早期口服益生菌能够进一步改善IBS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和肠道功能,从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肠道微生态在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动物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肠道微生物不仅能诱导基因突变和异常免疫反应导致淋巴瘤发生,还可以通过慢性炎症促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LL)的发展,扰乱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引发异常的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肠道中普雷沃菌通过白细胞介素17(IL-17)促进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的发展,且特定肠道微生物可以水解尿素生成L-谷氨酰胺(Gln)促进MM的进展。血液肿瘤的治疗可以造成肠道微生态失调。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的稳定对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可以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粪菌移植在体外循环术后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兰大一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行粪菌移植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20例,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降钙素原、肠道菌群失调程度、Hart腹泻计分的变化,统计痊愈率并随访1个月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粪菌移植治疗后所有患者降钙素原明显下降[(2.79±2.93)vs (0.83±0.86)ng/mL],Hart腹泻计分明显减少[(20.40±2.62)vs (4.15±2.7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明显改善(P0.05)。患者痊愈率达95%。治疗期间及随访1个月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粪菌移植可以明显改善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炎症反应,且无不良事件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考古遗址中动物粪化石中的微体植物遗存是重建过去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材料,然而对于能够指示人类活动的粪化石孢粉组合类型及其特征仍然缺乏清楚的认识。本文研究了山羊(Capra aegagrus)、绵羊(Ovis aries)、牛(Bos taurus)、骆驼(Camelus)、牦牛(Bos grunniens)和马(Equus caballus)等几种中国常见的家养食草类动物粪便中的主要孢粉和真菌孢子类型。通过分析这些动物粪便的花粉组合特征,探讨了花粉和菌孢子等微体植物遗存对生态环境及人类活动的指示意义。花粉种类丰度低、一些特征种属花粉(如禾本科、藜科)含量高是家养食草类动物粪便花粉组合的主要特征,可以用于指示人类的饲养行为。家养食草动物粪便中的粪生真菌孢子类型主要有Sporormiella, Sodaria, Pleospora, Coniochaeta, Thecaphora and Dictyosporium。研究表明真菌孢子的分布主要受到动物活动范围的影响,这使得利用粪生菌孢子(如Sporormiella)并结合其他记录来反映人类的饲养或游牧活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炎症性肠病(IBD),其病因尚不清楚,以慢性、反复复发、迁延不愈为特征,临床治疗效果欠佳。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环境、遗传、微生物和免疫等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增加肠上皮细胞通透性,最终导致过度的免疫反应。粪菌移植(FMT)作为一种重塑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可帮助肠道菌群失调的UC患者重建肠道新的肠道微生态。本文从肠道微生态角度出发,阐述FMT、肠道微生态和UC之间的联系,探讨目前FMT治疗UC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20.
粪菌移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东晋时期。大量研究证实粪菌移植有可能成为许多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现已逐渐应用于临床上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粪菌移植可以通过增加短链脂肪酸,特别是丁酸盐的产量来减少肠道通透性,从而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这有助于维持上皮屏障的完整性。粪菌移植还可以通过抑制Th1分化、T细胞活性、白细胞粘附和炎症因子的产生来恢复免疫生态失调。目前对粪菌移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艰难梭菌感染,但其他领域对粪菌移植研究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如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和肠易激综合征等。本文对最新的粪菌移植在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