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5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阴道微生态、HR-HPV检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活检,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2例患者中,宫颈病变发生率为16.01%,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阳性率为19.93%,HR-HPV感染率为28.47%,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30.78%,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需氧菌性阴道炎(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24.02%、3.20%、12.28%、8.54%和28.47%。宫颈病变患者微生态失调率为67.78%,明显高于正常组的23.73%(P0.05)。宫颈病变患者其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66.67%、30.0%、22.22%和75.56%,均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5.89%、8.90%、5.93%和19.49%(P0.05);宫颈病变患者HR-HPV阳性率为75.56%,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9.49%(P0.05)。HR-HPV阳性患者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的检出率分别为51.88%、24.38%、16.88%和62.5%,明显高于HR-HPV阴性患者的12.94%、7.46%、5.22%和14.93%(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而液基细胞学检查阴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8例)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观察组(52例)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患者HPV转阴率及阴道微生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2.69%)高于对照组(6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7,P=0.026)。治疗后,两组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及多样性显著低于治疗前,其微生物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乳杆菌定植率高于对照组,病原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乳酸菌阴道胶囊能明显提高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转阴率,其中促进阴道微生态恢复平衡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我院确诊为原发性宫颈癌的患者50例作为宫颈癌组,在我院诊断为宫颈糜烂的患者78例作为宫颈糜烂组,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3组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危型HPV感染率以及宫颈癌组、宫颈糜烂组患者宫颈病灶组织中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Prdx4、Nek2、Fhit、BLCAP)mRNA表达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宫颈糜烂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危型HPV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宫颈癌组患者这两项指标水平高于宫颈糜烂组(均P0.05)。宫颈癌组患者宫颈病灶组织中Prdx4、Nek2 mRNA表达量高于宫颈糜烂组,Fhit、BLCAP mRNA表达量低于宫颈糜烂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与高危型HPV感染率呈正相关,与癌基因(Prdx4、Nek2)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与抑癌基因(Fhit、BLCAP)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较高,可能与高危型HPV感染及癌细胞增殖旺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阴道微生物群、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与宫颈病变的关系,评价宫颈病变的高危因素,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我院首次确诊的宫颈病变患者121例为研究组。全部患者行病理活检,其中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93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6例,宫颈鳞状细胞癌7例,腺癌5例。随机选取同期筛查无宫颈病变的健康女性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对象同时进行阴道微生物群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和雌、孕激素水平检测,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其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宫颈病变组患者阴道微生物群异常率(82.6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00%),其中乳杆菌阳性率(28.93%)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1.00%),阴道菌群密集度异常率(55.3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00%),阴道菌群多样性异常率(66.1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1.00%),HPV感染率(72.7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宫颈病变组患者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孕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杆菌减少、HPV感染和雌激素水平均为影响宫颈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阴道微生物群失调(阴道菌群密集度异常、阴道菌群多样性异常、阴道优势菌改变、HPV感染),雌、孕激素水平改变与宫颈病变有密切相关性;同时阴道乳杆菌减少、HPV感染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引起宫颈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炎症、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选取宫颈炎症278例、宫颈癌前病变174例、宫颈腺癌82例、宫颈鳞癌183例患者,并以218例宫颈无病变的病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查及阴道镜下病理活检,检测各组患者间HPV阳性水平并对统计结果加以分析。结果 218例宫颈无病变病例中高危性HPV阳性率为9.6%(21/218),其余717例宫颈出现病变的患者中高危型HPV筛查结果阳性例数为405例,阳性检出率56.5%,且随着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高危型HPV检出率逐渐升高(P0.01),但是宫颈腺癌和宫颈鳞癌组的高危型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是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对宫颈炎症、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行HPV检测对于患者早日确诊及早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对伴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HPV清除速度有无影响。方法选取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LSIL或CIN1,且均合并HR-HPV感染的患者351例,随访1~2年,观察入组时的阴道微生态状态与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的HPV清除情况。结果对于有随访结果的334例,至随访6个月时,细菌性阴道病(BV)组HPV转阴率为20.29%,低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32.35%,P0.01),其余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组、滴虫性阴道炎组及其他微生态失衡组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随访12个月时,各微生态失衡组与微生态正常组间HPV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V感染可能在短期内影响LSIL患者HPV清除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宫颈组织中p21waf基因表达与高危HPV感染的情况,研究P21蛋白与高危HPV感染在宫颈组织恶性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P21蛋白及基因杂交捕获Ⅱ代技术(HC-Ⅱ)检测高危HPV在正常宫颈组、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组这4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宫颈组、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组中P2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8%、15.4%、39.1%和57.7%;高危HPV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23.5%、65.2%和88.5%,这两项指标在CIN、宫颈癌组有明显的升高趋势且与正常宫颈和宫颈炎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别宫颈组织中高危HPV阳性组的P2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组的P21蛋白阳性率。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21蛋白的表达和高危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恶化均有高度的相关性,其检出率和阳性表达率随着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在CIN向宫颈癌恶性转化过程中,P21与高危HPV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及宫颈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临床研究资料。方法选择286例连续2年同一型别hr-HPV阳性女性患者为观察组,124例hr-HPV阴性女性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支原体、衣原体、霉菌检出情况及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感染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宫颈分泌物物CD~+_4 T、CD~+_8 T细胞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单一型别感染214例(74.83%),2种及2种以上hr-HPV型别复合感染者72例(25.17%)。观察组患者中检出HPV16型165例(45.21%)、HPV18型36例(9.86%)、HPV31型31例(8.49%)、HPV33型22例(6.03%)、HPV51型12例(3.29%)、HPV52型75例(20.54%)、HPV53型15例(4.11%)、HPV58型9例(2.47%)。观察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CD~+_4 T细胞水平(%)及CD~+_4/CD~+_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HPV病毒持续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发生改变,导致宫颈微环境稳态被打破,宫颈局部免疫防御能力降低而成为宫颈癌变的主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变化对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和宫颈病变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门诊患者1 529例,进行阴道微生态和宫颈HPV检测,根据筛查结果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应用卡方检验分析阴道微生态变化在HPV阴性组和阳性组之间差异以及对宫颈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以及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进行宫颈癌筛查的732例妇女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行HPV检测、生殖道病原菌检测,判定宫颈病变程度,统计高危型HPV感染及亚型分布特征,分析高危型HPV感染与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和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732例妇女HPV感染率为44.95%,高危型HPV占85.11%,HPV-16在高危型HPV中占比最高。生殖道常见病原菌中感染率最高的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率为18.99%,存在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感染者高危型HPV的检出率高于未感染者(P0.05),而低危型HPV检出率在女性生殖道常见病原菌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危型HPV检出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女性常见生殖道病原菌感染和宫颈病变程度有关,高危型HPV感染率越高,发生宫颈癌的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1)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在对照组、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分别为10.00%、16.67%、40.00%、70.00%、95.00%,宫颈癌组高于CINⅢ,CINⅢ高于CINⅡ,CINⅡ高于CIN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329,P=0.037;x2=4.327,P=0.038;x2=4.022,P=0.045)。(2)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病毒负荷量均增高。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在宫颈癌和CIN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Ⅰ及CINⅡ(x2=29.501~7.414,P<0.01)。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在对照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组分别与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0.943,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阴道乳杆菌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0例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而液基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检查、活组织病理检查均阴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6例,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观察组74例,予以阴道乳杆菌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90 d。比较两组HPV转阴率和阴道微生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1%,对照组为6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阴道微生态情况均有所好转,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P<0.05)。结论 阴道乳杆菌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能明显提高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转阴率,阴道微生态恢复平衡的恢复有助于HR-HPV持续感染的转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探讨发病的特点,为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HPV转阴,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对75例(肿瘤组)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者取阴道分泌物,并取50例绝经期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肿瘤组阴道微生态失调占72.0%,优势菌占50.7%,菌群密集度++~+++为46.7%,菌群多样性++~+++为42.7%,pH值≤4.5为2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55岁组阴道优势菌占59.1%,与55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阴道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阴道微生态失调、VV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肿瘤组阴道微生态失调;(2)肿瘤组内55岁组的阴道优势菌有更明显差异;(3)评价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阴道微生态的状况,对治疗纠正微生态,及HPV的转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宫颈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患者分流管理的作用,提高分流管理合理性。方法:对200例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确诊为ASCUS患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检测HPV分型,并进行病理活检。观察高位型HPV阳性率及分型及其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200例患者中有101例检出高危型HPV阳性,阳性率为50.50%;病理活检确诊正常或炎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CINⅡ~Ⅲ级、鳞状细胞癌各有114例、32例、51例、3例,分别占57.00%、16.00%、25.50%、1.50%,高危型HPV阳性率分别为18.42%、87.50%、96.08%、100.00%,≥CINII级病变患者高危型HPV阳性率高于CINⅡ级组,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危型HPV检测可为宫颈ASCUS的合理分流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20例宫颈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4组,即炎症组、CINl组、CIN2组和CIN3组,各组进行人乳头瘤病毒检出率及病毒载量的比较。结果:炎症组、CINl、CIN2和CIN34组人乳头瘤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67.2%、80%、87.3%和91.4%且4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O.001)。炎症组HPV感染的阳性率与CIN组比较显著降低(P〈0.005),宫颈癌前病变各组HPV感染呈阳性的病毒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前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感染高危型HP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随着感染高危型HPV病毒载量越高,宫颈癌前病变的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术)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的疗效.方法 158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9例,治疗组79例.治疗组患者在LEEP术后于阴道内放置保妇康栓,对照组未放置任何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宫颈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CIN消退及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官颈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IN消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EEP术联合保妇康栓治疗CIN合并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疗效满意,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鲁予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2):224-226, 235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阴道微生态改变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周口市中心医院妇科门诊绝经后妇女87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的HPV-DNA基因分型结果分组,检测研究对象阴道分泌物的清洁度、病原体及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对阴道微生态改变和HPV感染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3例调查对象中有137例(15.7%)HPV感染者。HPV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相比较,清洁度(χ~2=20.2,P0.001)、菌群密集度(χ~2=17.8,P0.001)、pH值异常率(χ~2=14.0,P0.001)和白细胞酯酶(χ~2=15.5,P0.001)、唾液酸苷酶阳性率(χ~2=8.7,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菌群多样性、H_2O_2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清洁度、菌群密集度、pH值异常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异常与HPV感染明显相关(均P0.05),OR值及95%CI分别为0.334(0.197~0.569)、0.517(0.318~0.840)、0.471(0.291~0.764)、0.450(0.276~0.735)。结论绝经后HPV感染患者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且HPV感染与清洁度、菌群密集度、pH值异常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宫颈高级别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年1月到2016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宫腔镜辅助宫颈冷刀锥切术的患者181例,患者行宫腔镜辅助宫颈冷刀锥切术前均有HPV检测、薄层液基细胞学(TCT)以及阴道镜活检及免疫组化的结果。依据病检结果分析HPV感染与宫颈高级别病变的关系。结果在181例宫颈高级别病变中,HPV感染165例,HPV检测阳性率为91.16%。其中高危型HPV感染160例,阳性率为88.40%,占阳性标本的96.97%。HPV16阳性率57.46%,占高危型HPV感染的63.03%。40~49岁高危型HPV检测阳性率最高,但各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P值均0.05)。HPV感染在宫颈高级别病变和子宫颈癌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感染在宫颈高级别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高危型HPV基因分型诊断在宫颈癌筛查及防治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宫腔粘连患者菌群结构进行评价,探讨阴道微生态在宫腔粘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计划生育病区诊断为宫腔粘连的患者100例为试验组,同期门诊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湿片镜检及微生态学检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情况。结果宫腔粘连组与对照组在阴道分泌物的多样性、密集度、优势菌、pH、清洁度和病原体检出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5)。宫腔粘连组阴道微生态失调检出率(48%)高于对照组(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粘连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明显增高,阴道微生态失调可能与宫腔粘连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期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阴道微生态失衡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我院产检的102例HPV阳性妊娠妇女(HPV阳性组)以及同期产检的78例HPV阴性妊娠妇女(HPV阴性组)为研究对象,于怀孕28~34周时,收集阴道分泌物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另根据微生态评价结果将HPV阳性组对象分为微生态正常组(n=26)和微生态失调组(n=76);比较HPV阳性组与HPV阴性组对象阴道微生态情况、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比较微生态正常组与微生态失调组对象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 HPV阳性组和HPV阴性组对象滴虫性阴道炎(T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率、阴道清洁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20、0.678、0.111,均P>0.05),而阴道pH、细菌性阴道病(BV)发生率、阴道菌群密集度、阴道菌群多样性以及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6、 8.247、 4.337、 5.236、 13.865,均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