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益生菌与肠道疾病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益生菌是一类消化时能对宿主的健康和生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的非病原微生物.他们由酵母菌和细菌,特别是乳酸菌组成,其在肠道中的命运及作用因菌株而异.益生菌的作用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调节内源性菌群或免疫系统来实现.虽然益生菌的使用对其他疾病也有减轻作用,但通常被用来治疗与胃肠道相关的疾病.尽管如此,只有少数益生菌菌株在随机取样、安慰剂作对照的临床试验中被认为是有益生作用的.本文就目前益生菌在治疗人类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前,过敏性疾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使用抗生素,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物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过敏性疾病的日益关注与重视,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间的关系逐渐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能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对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间的相关性报道相对较少且未有深层次的剖析。本文总结了关于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起源、发展与现状,旨在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子痫前期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子痫前期患者7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本单位进行产检的健康妊娠妇女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一般资料和肠道菌群数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可溶性内皮因子(sEng)]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与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两组对象年龄、妊娠前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孕周、是否经产妇、妊娠胎数、是否妊娠糖尿病、流产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IL-8、NO、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ET、sEn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与血清CRP、IL-6、TNF-α、IL-8、ET、sEng水平均呈正相关,与血清NO、VEGF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血清CRP、IL-6、TNF-α、IL-8、ET、sEng水平均呈负相关,与血清NO、VEGF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炎症反应指标升高,血管内皮功能出现损伤,且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肠道益生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体内 ,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而胃肠道的微生物占了人体微生物总量的 78 6 2 % ,不仅数量大 ,而且种类繁多。这些微生物从胎儿出生后 ,就会进入肠道内 ,构成了人体的原籍菌群。在不同的部位 ,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并不相同。而且 ,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处于不同的外环境时 ,肠道内菌群的组成和数量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 ,肠菌群自身 ,以及肠菌群和机体之间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肠菌群的平衡和稳定存在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脱污染小鼠的免疫功能指标与普通小鼠相比 ,显著降低 ,就是一个例证。根据肠菌群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子痫前期患者sHLA—G水平,探讨母血sHLA—G的水平和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0例正常孕妇晚期和20例子痫前期患者血清sHLA—G水平。结果:在正常妊娠组sHLA—G血清中的水平为10.72±3.40ng/mL;子痫前期组为9.46±1.5.10ng/mL。子痫前期组sHLA—G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妊娠晚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HLA-G可能与子痫前期患者的发病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子痫前期患者进行舒适护理的作用与意义.方法:对在本院就诊的子痫前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舒适护理,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高危病史、产检次数、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孕妇在心理、生理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痫前期的患者应用舒适护理,能改善临床症状,预防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母婴预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3月发表的所有关于脑卒中患者应用益生菌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4.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1 5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肠道中肠球菌的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MD=-0.74,95%CI(-1.64,0.17),P=0.110],而益生菌组患者肠道中大肠埃希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SMD=-1.27,95%CI(-1.81,-0.73),P0.001];益生菌组患者肠道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SMD=1.50,95%CI(0.96,2.03),P0.001;SMD=1.66,95%CI(1.16,2.15),P0.001]。益生菌组患者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SMD=-1.76,95%CI(-2.39,-1.13),P0.001;SMD=-2.21,95%CI(-2.92,-1.51),P0.001];益生菌组患者粪便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量高于对照组[SMD=1.76,95%CI(0.84,2.68),P0.001]。结论在肠内营养的基础上添加益生菌制剂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营养治疗,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研究添加饲用益生菌对肉牛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在青海地区选取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的杂交1代18头,按每组平均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2组,每组9头,试验组饮食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的复合饲用益生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显著地提高了胸围日增长量(P=0...  相似文献   

9.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困扰着大量的患者,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该病易反复发作,目前已有的治疗难以满足患者更高的疗效需求,尚需探索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玫瑰痤疮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期对该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玫瑰痤疮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备受关注。本文系统总结了目前玫瑰痤疮与肠道微生物的相关研究,初步探讨玫瑰痤疮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间的相关性,并对益生菌抗炎、调节免疫、抗衰老、促进损伤修复以及抗菌等对皮肤的多种积极作用进行阐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肠道微生物对玫瑰痤疮病理生理方面的影响奠定基础,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脏功能的影响,为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地衣芽孢杆菌胶囊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及肝脏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酵母样真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细胞、CD4+细胞及CD4+/CD8+水平均显著上升,同时高于对照组(均P结论 益生菌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e human body is colonized by a vast array of bacteria whose diversity is largely affected by predation of bacteriophages. Here, we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bacteriophages on the composition of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ota as well as on the survival and thus efficacy of probiotic bacteria in the human gut.  相似文献   

12.

肝癌是世界上最恶性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居世界第六位,病死率居世界第四位。尽管近年来在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患者生存率和术后复发率仍然不尽人意。肠道菌群栖息于人类的消化道,介导人体内多种代谢反应,协助机体完成正常生命活动。目前大量的研究证实,慢性肝病患者(如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体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菌群紊乱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是慢性肝病向肝癌进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靶向肠道菌群的诊疗手段可能为肝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大量相关文献,从肠道菌群促进肝癌的机制及其对肝癌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肠道微生态系统及其与宿主的协同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寄生在宿主肠道内的微生物的总和。微生物进入肠道后,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形成群落,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共生关系。宿主客观上为微生物提供生存和进化场所,微生态系统为宿主提供营养物质、刺激肠道组织的发育、刺激宿主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影响宿主能量代谢、协助宿主降解有毒物质、影响宿主生殖活动和寿命等功能。作为一个进化的系统,微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对维持宿主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又受宿主的影响,物种间相互作用和宿主-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是微生态系统进化的动力。进化主要表现在微生物和宿主基因组上发生适应性变化。因此,系统生态学的理论对理解肠道微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精神致残的重要疾病,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胃肠道症状和伴有肠道微生物组成的改变,以此为切入点,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ASD和肠道微生物的关系上。本文介绍了肠道微生物组成、肠―脑轴及ASD患者肠道微生物的主要变化,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ASD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过敏性哮喘发病率的持续升高,人们开始注意到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影响过敏性哮喘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和发展与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紊乱密切相关。本研究主要综述近年来肠道菌群对过敏性哮喘发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影响肠道菌群定植的主要因素,以及微生态调节剂在过敏性哮喘等变应性疾病中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是一种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的精神疾病。其患病率达15%,带来的负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2.3%,且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严重危及到人类的健康。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社会、环境、个体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肠道微生物作为人体最大、最直接的外环境,在抑郁症形成中的作用已明确,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态研究的兴起以及关于“抗抑郁药安全且有效”的说法被提出,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微生物—肠—脑轴”被提出,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调致抑郁症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微生态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Lactobacilli are believed to be beneficial for the human hosts and are currently being evaluated as potentially probiotic bacteria. In this study, Lactobacillus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infant faeces and were examined in vitro for potential probiotic properties. Faecal specimens from 63 healthy, full-term infants were collected at 4, 30 and 90 days after delivery. Seventy-four Lactobacillus strains were isolated and one or more different phenotypes from each infant (n = 44) were selected for further testing. The bacterial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mainly as L. gasseri, L. crispatus,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L. salivarius, L. fermentum after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of 16s rRNA gene. The strains were examined for acid and bile tolerance, adhesion to Caco-2 cells,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selected enteric pathogens.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isolated lactobacilli were susceptible to ampicillin, amoxicillin/clavulanic acid, tetracycline, erythromycin, cephalothin, chloramphenicol and rifampicin. Resistance to vancomycin or bacitracin was detected to 34% of the strains. Twenty strains out of forty-four exhibited significant tolerance to bile salts. Those strains were subsequently tested for resistance to low pH conditions (pH 2 and 3). Interestingly, 85% (17 strains) of the tested lactobacilli remained unaffected at pH 3 after 3 h of incubation, 6 strains were found resistant at pH 2 after 1.5 h and only 2 strains found resistant after 3 h of incubation. Two of the strains were able to adhere to Caco-2 cells. In conclusion, two isolates fulfilled the in vitro probiotic criteria and are good candidates for further in vivo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8.
人体肠道中存在着数量庞大和种类繁多的细菌,这些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在代谢、免疫、内分泌、神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正常的肠道菌群在维持大脑的发育与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肠道菌群的失调与一些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例如帕金森症、多发性硬化、抑郁、自闭症等。本文就肠道菌群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肠道微生物群是指存在于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群落。随着16S rRNA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等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微生物群已被证明与多种疾病息息相关。三大胰腺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群密切相关,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和胰腺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和丰度均与健康人群不同。反之,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会减慢或加速胰腺疾病的发生发展。益生菌和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粪菌移植等可减轻胰腺炎症反应,缓解胃肠道症状,影响胰腺癌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效果,因此可为胰腺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策略。本文总结了AP、CP和胰腺癌的肠道微生物群研究,阐述了疾病发生时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与胰腺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目前的主要研究技术,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群在胰腺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是严重的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损伤后产生的水肿、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等并发症是致使脊髓损伤继发性加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肠道菌群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得到广泛关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炎症反应及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和脑-肠轴的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近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脊髓损伤并发症的关系非常紧密。脊髓损伤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可能影响脊髓损伤后并发症发生以及加重。本文主要就肠道菌群对脊髓损伤后并发症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研究和治疗脊髓损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