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在脓毒血症患者中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100例重症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全身感染分为脓毒血症组67例、非脓毒血症组33例;脓毒血症组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42例、死亡组25例,同时选取健康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进入重症监护室24小时后,抽取患者静脉血8ml,CRP采用免疫比浊法,PCT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分析CRP、PCT水平在脓毒血症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价值。结果:CRP、PCT水平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脓毒血症组和非脓毒血症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脓毒血症组水平高于非脓毒血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存活组患者CRP、PCT随着住院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从第3天较第1天升高,第7、9天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住院时间死亡组CRP、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PCT联合并联检测对于早期发现脓毒血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结论:PCT、CRP联合并联检测对于脓毒血症有更好的早期诊断价值,其表达水平可以较好地反映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为分析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脓毒血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对策,选取了102例自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将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两组患者IL-1、IL-1β、PCT、CRP、NT-pro BNP、Pro-ADM、MI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1、IL-1β、PCT、CRP、NT-pro BNP、Pro-ADM、MI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I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PACHEI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脓毒血症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炎症因子、Pro-ADM、MIF水平,同时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脓毒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的关系,从而有助于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科学判断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内接受治疗的脓毒血症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24 h内患者进行血清炎症因子IL-6、PCT、CRP水平测定,同时进行SOFA评分。按照患者在入院治疗28天内生存结局状况进行分组,分别为死亡组(87例)和存活组(55例),另按照患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与否,分为MODS组(76例)和非MODS组(66例),对比不同组别间IL-6、PCT、CRP及SOFA评分差别;对比不同SOFA评分患者血清IL-6、PCT、CRP水平差异,分析其相关性。结果:IL-6、PCT以及SOFA评分比较,死亡组高于存活组,MODS组高于非MO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FA评分越高,血清IL-6、PCT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FA评分升高,患者病死率显著增加,SOFA10分,病死率为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OFA评分与血清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261,P=0.012),与血清PCT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453,P=0.000),SOFA与CRP水平无相关性(r=0.112,P=0.323)。结论:血清IL-6、PCT水平与SOFA评分具有相关性,可以在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状况判断中作为生物学指标进行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发病原因及感染等因素对老年患者术后发生脓毒血症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1月外科重症监护室术后发生脓毒血症的老年患者92例,以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身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B型利钠肽(BNP)、乳酸和D-二聚体(D-D)等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术后脓毒血症预后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两组老年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中,消化系统疾病引发脓毒血症的死亡率高于其他系统疾病(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术前血清TP、Alb、CRP、PCT、BNP、乳酸和D-D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血清乳酸、Alb、PCT、D-D和BN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乳酸和BNP是影响术后脓毒血症死亡的危险因素,AUC分别为0.879和0.858。结论 血清乳酸和BNP与老年术后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80例,按照病情分为轻度脓毒症组28例,重度脓毒症组29例和脓毒性休克组23例,并选择20例同期进行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同时按照患者2周内的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检测血清hs CRP、PCT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三组脓毒症患者的血清hs CRP、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加重,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的血清hs CRP、PCT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其他因素后,血清hs CRP(OR=1.256,P0.05)、PCT(OR=1.132,P0.05)水平的升高是引起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血清hs CRP、PCT水平均呈高表达状态,可以作为肺炎合并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围手术期外周血PCT、CRP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 d,两组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相比术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3 d,观察组血清PCT、CRP水平则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照组则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5 d,观察组血清PCT、CR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而对照组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3、5 d的血清PCT、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控制血清PCT、CRP水平,有利患者及早康复。  相似文献   

7.
动态监测降钙素原对肝移植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对肝移植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3例肝移植患者在术后第1、3、5、7天分别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PCT值,并同时测定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计数,以判断PCT水平变化与肝移植感染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移植组术后第1天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CRP水平、WBC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合并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各时段血清PCT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CT水平可以有效判断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严重程度;PCT的动态变化能有效预测肝移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L-6,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的影响及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11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孢曲松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IL-6及PCT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CRP,IL-6及PCT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曲松联合质子泵抑制剂能够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CRP、IL-6、PCT水平,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16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28 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2、3、5、7 d的血清CRP、PCT水平的动态变化,入院第1 d白细胞、乳酸、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的差异,并分析血清CRP、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第1、2、3和5 d C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死亡组患者第7 d CR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第1、2和3 d P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死亡组患者第5、7 d 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 d,死亡组SOFA评分、APACHE II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7 d,患者CRP水平与SOFA评分和APACHE II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7和0.396,P均0.01);入院第7 d,患者PCT水平与SOFA评分和APACHE II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2和0.464,P均0.01);CRP为10.0 mg/L时敏感性为79.2%,特异性为70.8%。PCT为2.0μg/L时敏感性为76.3%,特异性为69.4%。结论:CRP、PCT可以评价脓毒性患者的严重程度,并且动态观察其变化有助于预测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分析微小RNA-223(miR-223)在脓毒症的早期诊断、炎症严重程度评估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定本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住院的30例脓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门诊体检中心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外周血miR-223、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比较脓毒症患者中轻度组、严重组外周血miR-223、血清PCT、CRP,比较脓毒症患者中死亡组、存活组外周血miR-223、血清PCT、CRP,Spearman分析miR-223与PCT、CRP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miR-223与PCT、CRP对脓毒症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外周血miR-223、血清PCT、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严重组外周血miR-223、血清PCT、CRP水平均高于轻度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外周血miR-223、血清PCT、CRP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miR-223与PCT、CRP均呈正相关性,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值=0.796、0.785)。ROC曲线结果显示:miR-223+PCT+CRP诊断脓毒症的灵敏度(89.54%)、特异度(86.52%)明显高于miR-223(82.37%、80.44%)、PCT(78.34%、75.34%)、CRP(75.12%、74.07%),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脓毒症患者机体外周血miR-223水平较高,且外周血miR-223与血清PCT、CRP呈正相关性,miR-223联合PCT、CRP可提高脓毒症诊断灵敏度、特异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脓毒症组38例患儿(严重脓毒症组16例、非严重脓毒症组22例)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白细胞(WBC)计数等指标进行检测,并与非脓毒症组的40例患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脓毒症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及WBC计数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CRP水平对诊断脓毒症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显著高于WBC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水平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约登指数均显著高于CRP和WBC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组患儿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非严重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血清CRP水平及WBC计数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PCT可作为敏感性的鉴别诊断患儿脓毒症的血清学指标,其效果优于CRP和WBC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对多发伤合并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并发脓毒症的多发伤患者21例(Sepsis组)、无并发脓毒症的多发伤患者20例(非Sepsis组),连续检测患者入院第1、3、5、7 d血清中的PCT含量,并测定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结果:Sepsis组血清PCT浓度明显高于非Sepsis组(P<0.01);不同程度脓毒症患者间PCT水平有显著差异,随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P<0.01)。结论:血清PCT对多发伤患者合并脓毒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且血清PCT水平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有关,监测其动态变化有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50例为脓毒症组,所有患者根据预后结果分为死亡组(n=49)和存活组(n=101),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的非脓毒症患者98例为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同时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炎性因子、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并分析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与炎性因子、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脓毒症组患者降钙素原(PC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高于非脓毒症组,血小板计数(PLT)低于非脓毒症组(P0.05),两组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PCT、APTT、P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LT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两组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与PCT、APTT、PT均呈正相关关系,与PLT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CRP无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PCT、APTT、PT水平明显上升,PLT水平明显下降,且均与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分级及转归脓毒症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8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92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分级及转归脓毒症患者的血清中PCT、D-D和CRP水平、急性病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并分析脓毒症患者PCT、D-D、CRP水平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轻度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血清PCT、D-D和CRP水平、MPV、PDW、P-LCR、APACHEⅡ评分逐渐升高(P0.05),PLT逐渐降低(P0.05)。存活组患者血清PCT、D-D、CRP水平、MPV、PDW、P-LCR、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死亡组(P0.05),PLT高于死亡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PCT、D-D、CRP、MPV、PDW、P-LCR与APACHE II评分呈正相关(P0.05),PLT与APACHE II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PCT、D-D、CRP及血小板相关指标可能参与了脓毒症的发展,通过检测其血清PCT、D-D、CRP水平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可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三者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我院于2016年8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脓毒症患儿60例开展回顾性研究,作为脓毒症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AA、PCT、CRP水平。根据脓毒症患儿1个月内的生存、死亡情况,分成生存组(n=42)、死亡组(n=18),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SAA、PCT、CRP水平,经COX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AA、PCT、CRP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组血清SAA、PCT、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器官障碍数量>2个、脓毒性休克患儿占比分别为55.56%、44.44%,显著高于生存组的19.05%、9.52%(P<0.05);死亡组入院后1 h内使用抗菌治疗患儿占比为38.89%,显著低于生存组的69.05%(P<0.05);死亡组血清SAA、PCT、CRP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器官障碍数量>2、脓毒性休克及血清SAA、PCT、CRP水平升高是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而入院后1 h内使用抗菌治疗是脓毒症患儿死亡风险的保护性因素(P<0.05)。血清SAA、PCT、CRP单独及三者联合诊断脓毒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8、0.780、0.761、0.912。结论:脓毒症患儿血清SAA、PCT、CRP明显升高,三者升高均为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且对脓毒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预后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凝血功能指标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60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与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60例非脓毒症患者(非脓毒症组)的临床资料,根据脓毒症组患者住院28d后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18例和死亡组42例,比较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以及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血清PCT和CRP水平、APACHE II评分以及凝血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性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和CR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以及凝血功能指标相关性。结果:与非脓毒症组相比,脓毒症组的血清PCT和CRP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均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的血清PCT和CRP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而PT和APTT均明显延长(均P<0.05)。Pearson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CT和CR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PT及APTT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PCT和CRP水平异常升高,APACHEⅡ评分及凝血功能指标均与血清PCT和CRP水平呈正相关,检测血清PCT和CRP水平有助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降钙素原(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脓毒症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88例住院感染患儿作为感染组,同期出生的21例正常足月产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进行血浆PCT及hs-CRP的检测。结果感染组患儿PCT、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儿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脓毒症组、中度脓毒症组、重度脓毒症组各患儿治疗前血浆PCT、hs-CRP水平依次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组患儿全血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脓毒症组、中度脓毒症组、重度脓毒症组各患儿治疗后血浆PCT、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而各组患儿全血WBC治疗前后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及hs-CRP能反映脓毒症的病情严重程度,联合检测PCT及hsCRP、并对其动态监测对新生儿脓毒症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氧化应激因子、炎症因子水平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II(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6例作为研究组,同期收治的相同基础疾病非脓毒症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27(IL-27)]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根据脓毒症患者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25例、存活组51例,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并分析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及血清氧化应激因子、炎症因子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MDA、PCT、CRP、IL-27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SOD、NO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血清MDA、PCT、CRP、IL-27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血清SOD、NO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DA升高、SOD降低、NO降低、PCT升高、CRP升高、APACHEⅡ评分升高均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2.293、1.872、1.527、2.472、1.667、1.926,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MDA、PCT、CRP、IL-27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563、0.582、0.441、0.302,P<0.05),血清NO、SOD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301、-0.386,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MDA、PCT、CRP、IL-27与APACHEⅡ评分异常升高,血清NO、SOD异常降低,可能通过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从而判断患者病情及评估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和比较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A)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8例穿孔性阑尾炎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OA治疗,观察组行LA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及并发症情况;围术期各时点血清CRP、PCT水平。结果:两组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观察组患儿中无中转开腹者。观察组患儿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及并发症率均为4.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18.4%(P0.05)。两组术前12 h时血清CRP、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2 h时相比,两组术后24、48 h时血清CRP、PC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两组术后48 h时血清CRP、PCT水平较术后24 h时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同期对比,观察组术后24、48 h时血清CRP、PC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患儿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能更有效降低血清CRP、PCT水平,促进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SAA)、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N)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6月在我院治疗并确诊感染的出生三日内的新生儿106人,以及未感染新生儿57人,将其分为未感染组、一般感染组及败血症组,比较其血清PCT、CRP、SAA、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结果:败血症组的N、PCT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而败血症组的WBC高于或者低于未感染组(P0.05);一般感染组的N、PCT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败血症组PCT高于感染组(P0.05)。WBC、N、PCT用于鉴别诊断一般感染和败血症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551、0.580、0.815,当PCT的值设为6.785 ng/mL时,其鉴别诊断一般感染和败血症的灵敏度50.0%,特异度为97.7%。结论:PCT对于诊断败血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有效鉴别一般感染和败血症,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白细胞在诊断细菌感染方面是PCT的补充,三者联合诊断可以提高新生儿细菌感染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