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目的探究拉米夫定治疗反弹后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乙型肝炎全基因组序列变化。方法分别提取服用拉米夫定治疗24周反弹后和阿德福韦酯辅助治疗24周后的患者2份血清病毒核酸,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核酸后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共计有29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其中,S区突变点有5个(17.2%),C区突变点有12个(41.3%),P区突变点有6个(20.6%),X区突变点有6个(20.6%),其中P区与拉米夫定的相关位点173和204位点发生了突变翻转,但服用阿德福韦后出现了与之相关的突变位点(181、214、236和237位点)。结论核苷酸药物的使用和HBV基因耐药突变密切相关,定期检测HBV基因突变对于合理使用核苷酸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46例HBV DNA阳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在保肝等对症治疗基础上,观察组22例患者联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对照组24例患者予阿德福韦酯,总疗程均为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4.5%、20.8%(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63.6%、33.3%(P〈0.05)。治疗24周、48周后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起效快,降低病毒载量疗效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46例HBV DNA阳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在保肝等对症治疗基础上,观察组22例患者联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对照组24例患者予阿德福韦酯,总疗程均为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4.5%、20.8%(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63.6%、33.3%(P<0.05)。治疗24周、48周后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起效快,降低病毒载量疗效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活动性乙肝肝硬化长期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和HBV-DNA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ALT、AST、TBIL等指标以及HBV-DNA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L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HBV-DNA阴性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肝肝硬化的长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HBeAg转阴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BV-DNA水平低于对照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减少其血清中的HBV-DNA,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肝组织病理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杨智刚李勇富张流王军熊华刚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6):1146-1149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短程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病毒变异率、耐药发生率、HBV-DNA转阴率(≤5×102pies/ml)、HBeAg血清转换率等指标的观察,探讨更合理、有效、价廉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案。方法:选择2008-2010年我院门诊及住院的HBeAg(+)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根据用药不同分为三组,进行为期24月的治疗观察,予观察其肝肾功能、HBV-DNA、病毒变异、耐药发生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4个月时,三组患者显效率分别为90%(27/30)、46.88%(15/32)、44.82%(13/29),三组显效率比较,2=53.982,P<0.05,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有效率(显效+有效)A组96.67%、B组68.75%、C组72.41%。三组患者第3、6、12、24个月治疗效果均有差异(x2=18.746,P<0.05;x2=61.723,P<0.05;x2=26.821,P<0.05;x2=18.291,P<0.05)。三组患者第24个月ALT、AST、TSB、ALB和PT等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均有差异(t=2.107,P<0.05;t=3.113,P<0.01;t=2.764,P<0.01;t=2.155,P<0.01)。治疗结束时,三组HBeAg血清转换例数比较,2=8.220,P<0.05,三组HBeAg血清转换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比较三组第3、6、12、24个月HBV-DNA中位值,均有差异(t=1.997,P<0.05;t=2.982,P<0.01;t=2.651,P<0.01;t=3.113,P<0.01)。阿德福韦酯短程联合拉米夫定组共发生3例不良反应,单用拉米夫定组发生4例不良反应,单药使用阿德福韦酯发生不良反应为3例。结论:阿德福韦酯短程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和安全性均较高,用药方案具有合理性、有效性,效价比高,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住院患者80例,按照患者有无接受抗病毒治疗分为抗病毒治疗组(A组)50例和未抗病毒治疗组(B组)30例,分析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并发症及生存率。结果:1出院时A组好转率70%;B组好转率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43,P=0.0010.05)。2治疗14周后A组乙肝病毒DNA阴转率72%;B组阴转率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40,P=0.0000.05)。3A组出现细菌感染45例,电解质紊乱41例,消化道出血5例,肝性脑病10例,肝肾综合征10例,B组出现细菌感染30例,电解质紊乱27例,消化道出血6例,肝性脑病10例,肝肾综合征1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55,P=0.0970.05)。4随访5年,A组存活36例,死亡14例,12、36和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8.5%、71.2%、71.2%,B组存活5例,死亡25例,12、36和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5.4%、27.5%、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五酯丸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17(1L-17)、白介素-22(IL-2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HB患者11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9)和研究组(n=59),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肝功能指标复常率、病毒量转阴率、乙肝E抗原(HBe Ag)转阴率、粒细胞降低率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抑制率,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复常率、血病毒量转阴率、Hbe Ag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对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血粒细胞降低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HBV-DNA水平总抑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更显著,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4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予恩替卡韦0.5mg/d,对照组予拉米夫定100mg/d,疗程均为48周。观察两组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7.1%、22.9%(P〈0.01),ALT复常率分别为51.4%、31.4%(P〈0.05),在治疗48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88.6%、48.6%(P〈0.01),ALT复常率分别为90.0%、72.9%(P〈0.01)。HbeAg血清转换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乙肝患者,较拉米夫定起效快、作用强,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4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予恩替卡韦0.5 mg/d,对照组予拉米夫定100 mg/d,疗程均为48周。观察两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7.1%、22.9%(P<0.01),ALT复常率分别为51.4%、31.4%(P<0.05),在治疗48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88.6%、48.6%(P<0.01),ALT复常率分别为90.0%、72.9%(P<0.01)。HbeAg血清转换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乙肝患者,较拉米夫定起效快、作用强,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利用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其对HBV基因耐药突变的影响。方法1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86例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的HBV-DNA载量和HBeAg并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技术(PCR-RDB)检测2组治疗48周后的HBV耐药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在经过48周治疗后HBV-DNA载量较治疗前都明显下降(P 〈0. 05),治疗组HBV-DNA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经过48周治疗后HBeAg的阴转率为54.9%,明显高于对照组15.0% (P 〈0.05)。对照组44例未出现耐药突变,25例拉米夫定耐药突变中rtL180M突变6例,rtM204V/I突变11例,rtL180M + rtM204V/I混合突变8例;阿德福韦酯HN236T耐药突变1例。治疗组77例未出现耐药突变;5例拉米夫定耐药突变中rtL180M突变1例,rtM204V/I突变2例,rtL180M + rtM204V/I混合突变2例;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中rtN236T突变1例;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交叉耐药rtN236T + rtM204V/I混合突变3例。对照组耐药突变率为37. 1%(26/70)明显髙于治疗组的10.5%(9/86)(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有效并在减少HBV耐药基因突变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口服;另47例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存活患者的治疗时间不少于6个月。结果:恩替卡韦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0%,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总有效率66.0%(P<0.05);总胆红素(TBIL)和谷丙转氨酶(ALT)分别由治疗前的378.2±36.3umol/L和546.8±56.5 U/L降至146.5±35.4μmol/L和46.5±21.5U/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由治疗前的32.5±5.8%升至59.5±16.8%,均较拉米夫定组改善明显(P<0.05);恩替卡韦组的HBeAg和HBV-DNA转阴率分别为71.4和66.7%,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的47.6%和45.2%(P<0.05)。病死率分别为6.7%和10.6%,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临床疗效、肝功能改善和抑制病毒复制方面均优于拉米夫定治疗者。 相似文献
14.
拉米夫定联合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E抗原阳性儿童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庆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5):502-503
目的分析拉米夫定联合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21例HBeAg阳性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采用统一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分析拉米夫定联合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HBeAg阳性的儿童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组)的近期疗效,HBVYMDD发生率及停药后的远期疗效,并与同期治疗的HBeAg阳性成人A组(拉米夫定+左旋咪唑涂布剂)与成人B组(单用拉米夫定)的相关指标比较,进行,检测和P检验。结果儿童组与成人A组及成人B组治疗结束时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单项应答率分别为52.4%、34%、28.5%;90.5%、74.9%、62.8%;85.7%、82.9%、75.9%;完全应答率分别为52.4%、32%、25.5%;HBVYMDD变异率分别为14.3%、18%、32.12%;停药后1年持久应答率分别为90.9%、75%、51.43%。结论对ALT≥正常上限2倍的慢性儿童乙型肝炎,拉米夫定联合左旋咪唑涂布剂近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夫定者,应扩大临床验证,谨慎而果断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及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同时选取38例慢重肝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和晚期存活率的差异。结果联合血浆置换组生存率为72.5%,而对照组生存率为50%(χ2=4.168,P=0.041)。其中,中期慢重肝患者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其生存率为72.2%,而对照组生存率为38.9%(χ2=4.050,P=0.044),早期和晚期慢重肝患者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其生存率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期患者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Hepatitis B virus (HBV) genotype B and C are two major genotypes that are prevalent in Asia and differ in natural history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The impact of HBV genotypes on viral replication and protein expression has been explored by the transfection of hepatoma cells with replication-competent HBV DNA, which mimics the later stages of the viral life cycle.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HBV genotypes on the early events of viral infection remains undetermined, mainly due to the difficulties in obtaining sufficient infectious viral particles for infection assays. Here, we report that a high-titer HBV inoculum can be generated from the transient transfection-based cell model after optimizing transfection conditions and modifying the HBV-expressing construct. By performing in vitro infection assays using transiently transfected derived viruses, we found that clinical genotype C isolates possessed higher infectivity than genotype B isolates. Moreover, we identified a naturally occurring mutation sL21S in small hepatitis B surface protein, which markedly decreased the infectivity of HBV genotype C isolates, but not that of genotype B isolates. In summary, using infectious viral particles provided by the optimized transient transfection-based cell model, we have been able to investigate a wide range of HBV variants on viral infectivity,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sons for different clinical outcomes in HBV infec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rapeutic drugs targeting the early stages of HBV life cycl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