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olitis,UC)和Crohn's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研究认为IBD是由基因的易感性,环境因素激发和肠道免疫系统失调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引起的消化系统自身免疫性慢性炎症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作为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却仍然存在着价格昂贵,毒副作用强,而且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等问题.长期使用抗生素则因容易引起肠道细菌耐药而导致菌群失调,往往使得IBD的病情更加复杂.临床研究表明IBD患者肠道内存在着严重的菌群失调,通过给予益生菌对局部的微生态环境进行调节,可使病情缓解.本文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学出发,对目前应用益生菌治疗IBD及其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未定型的炎症性肠病(IBD-unclassified,IBDU)。随着对肠道微生物与IBD关系认识的不断加深,许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生态失调在IB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益生菌在儿童IBD治疗中具有良好前景,但仍缺乏有效的证据来确证益生菌疗效,并指导临床对益生菌的种类和剂量等进行选择。现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对儿童IBD的治疗具有特异性,在诱导和维持UC缓解效果明显,但在诱导CD缓解、维持CD缓解和预防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方面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益生菌(Probiotics)是一类能够促进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对宿主健康或生理功能产生有益作用的活性微生物。目前广泛应用于生命健康领域、科学研究、生物工程、工农业以及食品安全。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益生菌在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过敏、抗炎、调节免疫、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多认为与遗传、环境、感染、免疫以及肠道微生物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益生菌通过多种机制介导,在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群在IB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近年来益生菌广泛应用于IBD治疗。大量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益生菌治疗IBD的疗效主要体现在对UC和贮袋炎的治疗,对CD的疗效不明确。益生菌治疗IBD可能通过促进肠道微生物群平衡、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及营养物质代谢等途径。 相似文献
5.
赵菊阳;陈曦;李丽梅;王新一;吕梦圆 《工业微生物》2024,(4):22-2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且易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当前对其治疗方法存在临床缓解率低、复发率高和副作用明显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高效治疗策略成为了该领域的全球性目标。工程益生菌疗法作为IBD领域的前沿疗法之一,为突破IBD治疗瓶颈带来了新的可能。文章对设计与构建基因工程益生菌过程中涉及的基础问题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工程益生菌在IBD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IBD临床诊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80例IBD患者按营养支持治疗途径分为EN组(48例)和肠外营养(PN)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早期EN、PN支持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营养学相关指标[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内毒素、D-乳酸)及炎症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粪便钙卫蛋白(FCP)]水平。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血清ALB、PA及TF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EN支持治疗对IBD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善及炎症缓解作用优于PN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方法:选取炎症性肠病(IBD)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包括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37例,活动期克罗恩病(CD)23例,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交感神经功能采用握力试验以及卧立位血压差的方式进行检查;迷走神经功能则采用卧立位心率变化和Valsalva动作反应指数检查方法。结果:(1)观察组卧立位心率变化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心率变化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心率变化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Valsalva动作反应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6,P0.05)。(2)观察组卧立位血压差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握力试验的血压反应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卧立位血压差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握力试验的血压反应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卧立位血压差均值及血压反应均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增强而迷走神经功能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8.
布拉酵母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量研究表明, 肠道微生物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布拉酵母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肠道微生物, 研究发现能有效改善炎症性肠病症状, 可能与其抑制肠道致病菌、增强肠屏障功能、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鼠李糖乳杆菌(LGG)对炎症性肠病(IBD)幼鼠结肠白细胞介素-17A(IL-17A)水平的影响,探讨益生菌对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 36只健康雄性SD幼鼠随机分4组:空白对照组、LGG对照组各8只,IBD组、IBD-LGG组各10只。利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幼鼠IBD模型,观察一般状况、IB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第8天处死所有幼鼠,留取结肠标本,观察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结肠组织IL-17A的表达。结果 相比两对照组,IBD组、IBD-LGG组幼鼠一般状态差,IBD-LGG组便性状及隐血较IBD组缓解;IBD组、IBD-LGG组幼鼠结肠组织均见炎症改变,但IBD-LGG组较轻。IBD-LGG组DAI评分、IL-17A水平均低于I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可减轻IBD幼鼠肠道炎症,其机制可能与益生菌调节Th17细胞进而调控IL-17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抗联合复合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屏障、细胞免疫功能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来我院诊治的290例IBD患者,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45例。研究组采用英夫利西单抗联合复合益生菌治疗,对照组采用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肠黏膜屏障功能、T细胞亚群、骨代谢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2疗程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1.72%(104/145),低于研究组的86.21%(125/145)(P<0.05)。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骨钙素(BGP)、I-型胶原C末端肽(CTX)、CD8+及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2疗程后上述指标水平低于治疗1疗程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两组的CD4+、CD4+/ CD8+较治疗前升高,治疗2疗程后上述指标水平高于治疗1疗程后,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英夫利西单抗联合复合益生菌治疗IBD患者,可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其肠黏膜屏障和骨代谢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种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淋巴细胞,其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功能机制已成为近年免疫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目前,Treg细胞新的表型和作用机制逐渐被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证实。本文就Treg在IB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益生菌对Treg功能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柳堤郑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4):726-728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种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淋巴细胞,其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功能机制已成为近年免疫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目前,Treg细胞新的表型和作用机制逐渐被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证实。本文就Treg在IB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益生菌对Treg功能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然而,IB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需要找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帮助患者。最新的观点认为,宿主和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会触发遗传易感个体的免疫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IB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不同,而联合应用益生菌可以改善这些患者的症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密切关注肠道菌群与IBD的关系,并进行了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本文从肠道菌群对IBD的生理影响以及益生菌和粪便细菌移植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以持续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通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临床上仍无特效性的治疗手段。IB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免疫、环境及遗传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诱导肠道炎症、黏膜损伤和修复。肠道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宿主基因易感性及肠道黏膜免疫三方面共同参与了IBD的发病机制。本文从消化道微生态角度出发,对目前IBD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现状、宿主-微生物间免疫应答及益生菌治疗等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Shanmugaprakasham Selvamani Vijay Mehta Hesham Ali El Enshasy Suganthi Thevarajoo Hala El Adawi Ibrahim Zeini Khoa Pham Theodoros Varzakas Bassam Abomoelak 《Saudi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2022,29(5):3546-3567
Probiotics such as Lactobacillus spp.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health as they embark beneficial effect on 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microflora composition and immune system. Dysbiosi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al composition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major contributor to chronic inflammatory conditions, such a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Higher prevalence of IBD is often recorded in most of the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 but recent data has shown an increase in previously regarded as lower risk regions, such as Japan, Malaysia, Singapore, and India. Although the IBD etiology remains a subject of speculation, the disease is likely to have developed becaus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extrinsic environmental elements; the host’s immune system, and the gut microbial composition.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probiotics and probiotic-based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of specific prebiotics, symbiotic and postbiotic products had been demonstrated as more promising therapeutic measures. The present review discuss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ut dysbiosis, the pathogenesis of IBD, and risk factors leading to gut dysbiosis. In addition, it discusses recent studies focused on the alteration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me as an effective therapy for IBD. 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other viral infections on IBD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review. Clinical and animal-based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robiotic-based therapies can restore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balance and reduce gut inflammations. Therefore, this review also assesses the status quo of these microbial-based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IB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their actions on modulating altered gut microbiota is require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BD therapeutics. 相似文献
16.
聚集在人体肠道的菌群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会导致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及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供者肠道内的功能菌群转移到患病个体的肠道内,重建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发现,粪菌移植在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治愈率,同时对炎症性肠病有积极的疗效。益生菌是一类能发挥健康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当机体摄入足够数量的益生菌,益生菌能在宿主肠道内定植,可以恢复并维持宿主肠道菌群的平衡。益生菌可作为预防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辅助治疗,同时在缓解炎症性肠病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美沙拉秦+安慰剂与美沙拉秦+益生菌诱导轻至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的疗效。方法:32例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用美沙拉秦联用益生菌治疗,对照组用美沙拉秦及安慰剂治疗。治疗8周后评估患者UC-DAI评分及肠镜。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前后UC-DAI指数评分比较,均有效,P<0.05,两组间UC-DAI治疗前后有差异,P<0.05,但两组间缓解率无明显差异,表明美沙拉秦加用益生菌对诱导轻中度活动溃结促进缓解作用。结论:对于轻中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加用益生菌有改善病情作用,但可能无益于诱导缓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