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研究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咽喉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的咽喉表现和诊疗方法。方法收集2002年5月~2007年3月,经真菌学、血清学和组织病理学证实的5例AIDS合并咽喉PSM患者。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IDS,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静滴治疗PSM。结果咽痛、声嘶及粘膜溃疡是AIDS合并PSM的咽喉部症状体征。5例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细胞内PM菌体。真菌培养分离出双相性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经抗真菌治疗,2例体温下降,咽喉疼痛减轻,声嘶改善,扁桃体炎症消退,溃疡面缩小,全身症状减轻。最终4例机会性感染死亡,1例仍在随访中。结论AIDS合并咽喉PSM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三方面作出诊断;HIV/AIDS用抗逆转录酶病毒治疗,PM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静滴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败血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措施。结果 65例患者表现为高热、贫血、咳嗽、皮疹、肝脾肿大、口腔黏膜白斑、全身性感染等;经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如心理护理、及时处理高热、感染性休克,在对应用两性霉素B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过程中及时发现及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加强基础护理及营养支持,做好服用药物依从性教育等,52例好转出院,5例中途放弃治疗自动出院,8例因严重败血症引发全身性感染治疗无效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败血症患者给予及时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4.
马尔尼菲青霉与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现在已成为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的病原体之一。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PM引起的一种真菌感染性疾病。PM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虽然血清学诊断可能提高对PM的认识和早期潜伏期病例的诊断,但是PSM的确诊有赖于真菌学检查——从体内分离出PM是诊断的金标准。PSM是一种致死性疾病,系统性抗真菌药物治疗是唯一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马尔尼菲青霉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分离率和鉴定的正确率,通过培养检查特征性的菌丝和观察菌落形态,通过形态学观察其在骨髓和外周血以及PAS染色的形态。马尔尼菲青霉菌为双相菌,霉菌型菌落可发现特征性的扫帚状菌丝,沙保罗培养3 d后产生水溶性玫瑰色素;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内外均可发现孢子;PAS染色可见菌体呈圆形、椭圆形或腊肠状,大小不一,约为2~8μm,胞壁染红色且清楚连续,在腊肠状的细胞内可见一明显的横隔,胞质不易着色。鉴定结论:特征性的扫帚状菌丝;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内外均可发现孢子;水溶性玫瑰色素;PAS染色对其有鉴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和总结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发生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特点,回顾性研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2007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9例及同期发表文献中的马尔尼菲青霉病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9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HIV检测均为阴性,5例CD4+ T细胞计数正常。非HIV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病的起病较缓,临床表现与经典马尔尼菲青霉病类似,真菌血症较少见,病理特点以肉芽肿改变及化脓性炎症为主,诊断方法仍以培养为主(8/9),1例通过病理及二代测序技术诊断。目前,非HIV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病发病率有升高趋势,部分发生于免疫正常人群,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25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早期确诊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56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404例艾滋病患者中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者共256例,发生率为18.2%,患者以发热、消瘦、贫血、咳嗽、咳痰、皮疹、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平均值为19×10^6/L,患者往往还合并其他多种机会性感染,以口腔念珠菌病、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等多见。两性霉素B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氟康唑治疗组,伴有皮疹者和无皮疹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是广西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主要发生于CD4+T淋巴细胞〈50×10^6/L的患者。血培养是早期确诊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最有效方法,治疗上首选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我科2003~2009年期间诊治的8名明确诊断为马尔尼菲青霉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皮损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皮损组织、骨髓或咽拭子等进行真菌培养的菌落及真菌形态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多发生于HIV感染患者或AIDS患者。②皮损可与全身症状同时或先后出现,皮损表现为淡红色丘疱疹、坏死性丘疹、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皮肤溃疡及血痂。③多伴有多系统损害。④37℃培养呈酵母相,25℃呈菌丝相,皮损组织病理可以看到典型的"桑葚样"改变。结论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好发于HIV感染患者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表现为特征性皮疹,皮损组织、骨髓或分泌物于25℃、37℃真菌培养结合皮肤病理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从而减少死亡风险,改善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07-2010年期间101例AIDS合并PSM住院患者,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发热、脐凹皮疹、腹痛、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腹膜刺激征、合并细菌性败血症、白细胞计数、血色素、血小板、血肌酐、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甘油三酯、真菌培养阳性报告时间、开始有效抗真菌治疗的时间、抗真菌治疗方案、是否HAART(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腹痛、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腹膜刺激征、细菌性败血症、白细胞计数、血肌酐、总胆红素、门冬氨酸转氨酶、CD4+T淋巴细胞计数、甘油三酯、真菌培养阳性报告时间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逻辑回归显示,腹膜刺激征(OR=226.733)、呼吸困难(OR=90.213)、白细胞升高(OR=2.216)、血肌酐升高(OR=1.014)是AIDS合并PSM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腹膜刺激征、呼吸困难、白细胞升高、肌酐升高是AIDS合并PSM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重视合并症治疗可能会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1例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方法患者男性,39岁,主因“发热伴淋巴结肿大1个月”就诊。进行骨髓瑞士染色、血液接种于有氧及厌氧培养瓶、沙氏培养基培养等检查,并对培养物进行形态学及 rDNA 序列鉴定。结果骨髓涂片见细胞内分隔孢子,3种培养方法均见真菌生长。沙氏培养基上菌落为丝状菌,表面为黄绿色粉末状,背面为红色;脑心浸汁培养基为酵母样菌落,37℃培养受限制。经 DNA 序列分析,与马尔尼菲青霉相似性在100℅,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患者诊断为艾滋病并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立即给予氟康唑治疗,转入传染病医院后因极度衰弱死亡。结论败血症可作为马尔尼菲青霉病首发症状,临床应予以重视;患者血液极具传染性,应注意隔离;对于有冶游史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注意考虑本病可能,必要时行血液培养及 HIV 检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树突状细胞(DCs)在抗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用细胞因子rhGM-CSF和rhIL-4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观察DCs的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Cs的表型测定,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IL-12p70的浓度,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s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7、CXCR4的mRNA 的表达.倒置显微镜下可见诱导获得的DCs细胞形态不规则,表面伸展出大量树突.与马尔尼菲青霉酵母共同培养24 h后DCs的胞内含有大量的酵母细胞;细胞表型CD86、CD83、HLA-DR和CD40的表达明显增高;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趋化因子受体CCR7和CXCR4的mRNA表达量增加且能够产生IL-12p70但产生的量低于LPS刺激组.DCs能吞噬加热灭活的马尔尼菲青霉酵母,并趋于成熟,抗原呈递能力增加,但是产生IL-12p70的量较低,可能造成宿主抗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的细胞免疫功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和优化马尔尼菲青霉电穿孔转化体系,为其基因功能研究提供良好平台.方法 直接使用马尔尼菲青霉缺陷株SPM4(pyrG-,niaD-)萌发孢子进行电穿孔转化,并通过改变孢子龄、孢子萌发时间、质粒浓度、电场强度等影响因素对体系进行优化.结果 适合SPM4电穿孔转化条件为:孢子龄为6d,孢子萌发时间为4h,电场强度为5 kV/cm.上述条件下分别使用1 μg环状或线性化质粒DNA转化SPM4,平均可得到21个和13个转化子.结论 马尔尼菲青霉电穿孔转化效率高,重复性好,针对SPM4萌发孢子,环状质粒较线性化质粒电穿孔转化效率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树突状细胞(DCs)在抗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用细胞因子 rhGM-CSF 和rhIL-4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观察DCs的形态, 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Cs的表型测定, 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IL-12p70的浓度,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s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7、CXCR4的mRNA的表达。倒置显微镜下可见诱导获得的DCs细胞形态不规则, 表面伸展出大量树突。与马尔尼菲青霉酵母共同培养24 h后DCs的胞内含有大量的酵母细胞; 细胞表型CD86、CD83、HLA-DR和CD40的表达明显增高; 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 趋化因子受体CCR7和CXCR4的mRNA表达量增加且能够产生IL-12p70但产生的量低于LPS刺激组。DCs能吞噬加热灭活的马尔尼菲青霉酵母, 并趋于成熟, 抗原呈递能力增加, 但是产生IL-12p70的量较低, 可能造成宿主抗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的细胞免疫功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36例。结果 36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平均年龄35.8岁。马尔尼菲青霉感染临床表现呈现非特异性,其中发热86.11%,贫血94.44%,GGT升高69.44%,AST升高63.89%,淋巴结肿大88.89%,脾大63.89%,低蛋白血症83.33%,咳嗽36.11%,皮损30.56%(其中典型改变仅5例,占13.89%),CD4+50cells/mm388.89%,骨髓培养(27/27)及皮损活检培养(2/2)阳性率100%,血液培养阳性率69.44%(25/36)。36例经抗真菌治疗,其中29例给予HAART治疗,28例治愈,7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马尔尼菲青霉是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长程敏感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马内菲青霉蛋白酶的体外诱导方法并进行活性测定。方法 制作酶诱导培养基, 在不同pH 条件下培养马内菲青霉, 在280 nm紫外光下分光光度法检测不同诱导时间的蛋白酶活性。结果 成功诱导并定量测定了马内菲青霉在不同pH条件下、不同诱导时间的体外蛋白酶产出量。pH 4. 0 时, 菌株在第6 天出现分泌高峰; pH 5. 6 时, 菌株在第3 天出现分泌高峰; 而pH 7. 2 时, 菌株几乎无蛋白酶产出。结论 建立了马内菲青霉蛋白酶产出的体外诱导和检测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马内菲青霉体外蛋白酶的理化特性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细胞的影响,为研究抗马尔尼菲青霉的免疫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细胞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式下进行共培养,分别于60min、120min、240min和360min后进行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统计分析体内组与体外组CFU数结果的差异性。利用钙荧光白染色巨噬细胞胞内的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的变化。结果经体内和体外两种方式共培养,两组之间的CFU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内不同时间点的CFU计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巨噬细胞内的酵母细胞被钙荧光白染上淡蓝色荧光。结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体内、外对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相细胞不起明显的杀灭或溶解作用,其最大的吞噬时间为共培养240min。钙荧光白染色可快速有效的区分巨噬细胞与真菌,是一种良好的检测真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我院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2年12月10 a间诊断的12例马尔尼菲青霉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结果 除了既往报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皮疹、咳嗽、气促、浆膜腔积液、肝脾淋巴结肿大、消化道症状、溶骨性损害外,还包括咽痛、双下肢水肿、血管闭塞或狭窄.实验室检查发现尿常规异常6例,其中4例血肌酐升高.4例HIV阳性患者中3例给予伊曲康唑单用或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好转出院.8例HIV阴性患者给予伏立康唑单用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5例有效,3例在起始抗真菌治疗后2~11d死亡,其中2例有气促和腹水.结论 马尔尼菲青霉病除了既往报道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外,也可累及咽部黏膜、泌尿系统、外周循环系统.应用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有效,气促和腹水可能提示预后差,早期诊治可能改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