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恙螨一新种——青海恙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9年7月间,广东省卫生防疫站一些同志到青海省工作,采得6只恙螨标本,交由笔者鉴定,认为是一个新种,定名为青海恙螨Trombicula tsinghaiensis。青海省恙螨之发现,本文尚为首次记录。 青海恙螨Trombicula tsinghaiensis,新种(图1—6)  相似文献   

2.
从采自新疆博乐县阿拉山口(海拔290 m)室内灰仓鼠伏龙芝亚种 Cricetulus migratorius caesius耳壳内的一批纤恙螨标本鉴定中发现中国新记录亚属——爱柯纤恙螨亚属 Ericotrombidium中的一个新种,定名为博乐纤恙螨 Leptotrombidium (E.) bolei sp.nov.,它与美丽纤恙螨L.(E.)pulchrum(Sosnina,1950)及索氏纤恙螨L.(E.)sokolovi Kudryshova,1984比较近似,但本新种IP及盾板量度除 AM外均较大,PW-SB≥PL,可与前者区别;IP较小,平均787,幅度763—821,DS较少,排列规则:2+8.6.6.4.2=28,可与后者区别。  相似文献   

3.
4.
1978年7月,周曼殊、张中干、王成弟等同志,在四川省南江县秦巴山系进行调查中从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 Milne-Edwaards)耳壳内采得一些恙螨幼虫,发现其中一只属于新种,命名南江囊棒恙螨。 1960年7月,陈宁宇等同志参加自然疫源地调查,在四川省黑水县903林场阔叶林  相似文献   

5.
恙螨生活史的研究(真螨目, 恙螨科)(恙螨研究XXI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荫祺 《昆虫学报》1959,(5):452-459
绪言 恙螨由于传播恙虫病,十九世纪末叶以来,研究的人很多。1945年以前的儿十年中,世界各国有许多学者,进行过恙螨的饲养工作来研究它们的生活史,但是由于虫体太小,饲养方法的不够完善,若虫和成虫的食料不了解等原因,都没有成功,造成了研究整个生活史的许多困难。最近十几年中由于饲养方法不断的改进,同时又找到了若虫和成虫的  相似文献   

6.
陕西恙螨二新种(蜱螨目:恙螨科,列恙螨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从陕西省秦岭南坡采集到的恙螨两新种。文中所用量度单位均为微米。模式标本存放于陕西省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7.
自Vercammen-Grandjeau(1960,1965)及Suzuki(1976)将Audy(1956)所建立的蜥恙螨属Siseca归于真恙螨属Eutrombicula Ewing(1938)内为一亚属以来,国外学者报道过蜥恙螨亚属7种,国内徐梅吉(1982)报告一种,本文首次报道采自鸟体的蜥恙螨亚属一新种,故迄今世界上已知蜥恙螨亚属有9种。  相似文献   

8.
一、绪 言 与氏阿康恙螨Acomatacarus yosanoi Fukuzumi et Obata,1953的精胞发现及其间接交配试验的结果,促使我们进一步考虑这一现象的普遍性问题。 1957年春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了大批恙螨幼虫,并在实验室中饲养到达成虫,为了帮助我们了解这一生活史特性,故在同年5月和8月之间把饲养所得的成虫供给我们观察了一个时期,这些成虫是地里恙螨Trombicula deliensis Walch,1923,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从云南省西部及南部地区啮齿动物和蝙蝠体上采到的恙螨7新种,包括纤恙螨属Leptotrombidium 6种及囊棒恙螨属Ascoschoengastia 1种。全部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 1. 徐氏纤恙螨,新种Leptotrombidium(Leptotrombidium)hsui sp.nov.(图1—5) 鉴别特征 此螨系trapezoidum种团中之螨种,与长毛纤恙螨L.(L.)longisetum Yu  相似文献   

10.
川西恙螨二新种(真螨目:恙螨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四川省西部采到两种恙螨,经研究系科学上未报道的新种,现记述如下: 鼠兔叶片恙螨 Trombiculindus(Plumosicola)ochotonae,新种(图1—3) 中型恙螨,体呈椭圆形。螯肢片上具三角冠。螯鞘毛分枝。鬚肢毛式N-N-BNN。鬚跗毛fT=7B。鬚肢爪3分叉。背板呈宽长方形,上具刻点,宽约为长的2.25。前中毛位于前侧毛线之下方。SB位于后侧毛线上或略高。PL>AL。眼2×2。背板上各部量度(单位:微米)如下:  相似文献   

11.
矩头蜱属(Dermacentor)一新种(硬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国藩 《昆虫学报》1963,(2):225-228
最近我们在蜱类鉴定工作中,曾发矩头蜱属的一个新种。这一新种系1961年我们在四川的一次调查中采到,现记述如下: 阿坝矩头蜱 Dermacentor abaensis(新种) 雄蜱(图1—8) 体略呈长卵形,长4.4毫米,气门之前最宽,2.9毫米。体赤褐色,珐瑯彩明显。 假头短。触肢外缘圆弧形;背面珐瑯彩复盖大部分表面;刻点小,不甚稠密;第2节宽度略胜于长,后缘背刺极细短;第3节前缘圆钝,腹面无刺。假头基长方形,宽度约为长  相似文献   

12.
新须螨属Cenopalpus Pritchard et Baker雌螨背面观椭圆形;有时体躯两侧平行,使背面多少呈长方形。背毛13—14对,其中前足体背毛3对,肩毛1对,后半体背中毛3对,亚背侧毛1对,背侧毛5—6对;亚背侧毛的着生位置与肩毛和第一对背中毛相平行。腹面有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殖前板和多少呈半圆形的生殖板。雌螨有肛毛2对,雄螨有3对肛殖毛。我国已发表的本属种类只有1种:丽新须螨Cenopalpus pulcher(Canestrini et Fanzago)。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卵翅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铬球 《昆虫学报》1987,(2):193-195
在调查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的昆虫中,作者发现斑腿蝗科卵翅蝗属(Caryanda Stl,1878)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标本室。 黑条卵翅蝗Caryanda nigrolinedta新种(图1—9) 雄虫 体型小。头短于前胸背板。触角丝状,细长,向后远超过后足股节基部,中段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八年秋,日本原尾虫学家今生源太良博士访华讲学、交流学术经验,在杭州共同考察过程中,于玉泉、灵隐和梅家坞等地采得一批原尾虫标本,经鉴定发现其中有两个新种,并商定在中国和日本各发表一种,以志中日友谊。 正模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副模标本保存于日本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姜胜巧 《昆虫学报》1990,33(4):455-456
宽缘萤叶甲Pseudosepharia Laboissi(?)re是萤叶甲亚科中的单模属,目前全世界仅知产于四川的Pseudosepharia dilatipennis(Fairmaire)一种。本属鞘翅强烈膨阔,侧缘近圆形,翅端平截,缘折甚宽;前足基节窝开放;后足胫节端部有一较长的刺,第1跗节颇长,长于其余三节之和。 作者在整理标本过程中发现一个新种,是借南开大学的标本。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横脊叶蝉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横脊叶蝉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子忠 《昆虫学报》1985,(4):435-436
作者在整理叶蝉标本时,发现横脊叶蝉属(Evacanthus Lepeletier and Serville,1825)一新种,现记述如下。模式标本存放在贵州农学院。 条翅横脊叶蝉 Evacanthus taenlatus 新种(图1—5) 雄虫体连翅长7.0;雌虫体长7.0,连翅长7.3毫米。头冠向前成钝圆角突出,中域凹陷,纵脊明显凸起,纵脊顶端与前缘脊成锚状相连接,横脊短,位于中前域,并与纵脊成十字形相交,头冠基域于中脊两侧各有一圆形凸起;单眼着生于头冠两侧前缘脊与侧脊相接处;颜面额唇基区扁平,中脊明显凸起,两侧有横刻痕,前唇基长大,由基部向端部逐渐收狭,末端超过下颚板端缘;触角脊明显,着生于复眼的后角处。前胸背板比头部宽,前缘弧  相似文献   

17.
吴世君 《昆虫学报》1983,(2):209-211
在研究皖南竹类介壳虫危害及防治的过程中,发现竹链蚧属一新种,因此虫背部中央着生一纵带长蜡丝,宛如马鬃,故命名为箬竹鬃链蚧。现记述如下。 箬竹鬃链蚧Bambusaspis jubatus新种  相似文献   

18.
林善祥  夏风 《昆虫学报》1983,(4):426-427
1981—82年,我们在广东从化、新丰、中山、顺德、梅县、丰顺、五华等县对食用真菌的跳虫作了调查,发现跳虫对蘑菇为害,经鉴定,属弹尾目(Collembola)球角跳虫科(Hypo-gastridae),泡角跳虫属(Ceratophysella)的一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滕斌 《昆虫学报》1982,(3):332-334
作者于1960年在泰山采到珠恙螨属(Doloisia)一新种,现记述如下: 泰山珠恙螨Doloisia taishanensis新种(图1—6) 新种描述 幼虫椭圆形,595.74×508.14微米。眼点不显。活体颜色不详。颚体甚获小,87.50×77.00微米。螯盔毛光裸。须毛式B/B/NNB 4B。须爪3叉。螯肢端节背齿2个,顶端的一个较小,后者甚大,呈钩状。盾板呈五角形,其上密布刻点,四周具明显的皮纹。前缘向前突出,两侧缘内陷,后缘中部突出呈弧形。盾板毛5根,AL短小且光裸,AM位于AL之前方,分支稀短;PL在盾板上,短羽状;PL>AM>AL。AW与SB等宽,PW约大于AW两倍半左右。感器基位于盾板中线之后,感器基周围隆起。感器球棒状,头部顶端圆形,密被小毛,基部具明显小棘。  相似文献   

20.
真蝽属一新种记述(半翅目: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江 《昆虫学报》1981,(4):417-418
体黑褐色,触角淡褐(新鲜标本带绿色泽),端节端半部褐色,最末端稍淡。触角各节长度:Ⅰ∶Ⅱ∶Ⅲ∶Ⅳ∶Ⅴ=0.9∶1.4∶1.6∶1.9∶1.97毫米。头部侧叶稍长于中叶,使头顶端呈一缺刻,侧叶具黑色细边缘;头背面刻点粗、黑,在复眼内侧有一无刻点斑,该斑约与眼大小相当。复眼暗红,单眼玉红色。前胸背板侧角伸出甚长,平截(图2),其后缘远长于前翅革片基部;前侧缘略具细锯齿,有黄绿色或白色边缘;侧角前缘区、端区及后缘呈半黑色;角体向上翘起,背面拱起,腹面内凹;侧角端缘中央内凹呈弧形,前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