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C型肉毒毒素的纯化、生物学特性,并从流行病学角度对动物C型肉毒中毒的发生、中毒机理及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进行了概述。对近年来C型肉毒毒素在分子水平、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对某卫生防疫站委托本研究室分离病原菌的一份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一"黄豆冬瓜酱"进行检测和病原菌的分离,从中再次检出了E型肉毒毒素并分离到一产毒菌种,对该菌种的生物学及生化学特性进行检查,并检测其毒素基因(PCR试验)。结果:该分离菌能产生E型肉毒毒素,PCR检测结果也证明其具有E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但其多项生化特性与E型肉毒梭菌有明显差异,而与酪酸梭菌完全一致。结果说明该分离菌系产生E型肉毒毒素的酪酸梭菌,而非E型肉毒梭菌。由酪酸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型肉毒中毒并从中毒食品中分离到该病原菌,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3.
对首次自E型肉毒中毒食品中分离到的一株神经毒素原性酪酸梭菌(LCL155)所产生的神经毒素,同E型肉毒梭菌(E153)所产生的神经毒素进行了精制及特性比较,发现(1)两菌神经毒素的分子量,Native-PAGE测试均为320kDa;SDS-PAGE测试则均为147kDa,非毒性非血凝素部分均为128kDa;用胰蛋白酶激活神经毒素后发现两菌神经毒素均由分子量为103kDa的H链和48kDa的L链组成。(2)两菌神经毒素柱层析图像基本一致,但在菌体毒素提取效果及精制效果诸方面,分离的酪酸梭菌却都较差。(3)胰蛋白酶激活试验表明:两菌神经毒素达到最大毒力所需激活时间不等。在相同温度下,分离的酪酸梭菌毒素只需5min,而E型肉毒梭菌毒素却需30min,提示两菌神经毒素激活动力学上存在差异。(4)琼脂双扩散试验结果表明两菌神经毒素的抗原性是一致的,没有发现沉淀线呈交叉或部分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4.
5.
为了纪念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建所75周年,本刊对献身祖国大西北、为生物制品事业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业绩,组织编写了一批文章,现刊出首篇,以飨读者,并将陆续发表,望关注,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6.
<正> 一、肉毒中毒一般概念[1-3]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高分子蛋白的神经毒素,它能引起死亡率很高的人和易感动物的肉毒中毒,尽管根据抗原的不同已将肉毒毒素分为A、B、C_1、C_2、D、E、F和G8个型,但它们都有抑制周围胆硷能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硷,妨碍神经传导,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的药理作用。它们的结构和分子量也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7.
肉毒中毒是由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症,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动物肉毒中毒常常是动物食人含有肉毒毒素的食物或饲料而引起,病死率高.本文通过对我国动物肉毒中毒的发生、中毒机理、发病特征及流行分布、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概述,以期为今后畜牧业肉毒中毒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A型肉毒毒素轻链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献报道的A型肉毒毒素基因全序列为标准,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自肉毒梭菌基因组中扩增出肉毒毒素轻链基因片段,并将扩增产物与pGEM—T载体在体外连接,构建测序重组质粒,进行测序和基因结构分析。PCR扩增获得了产物为1 364bp的DNA片段,测序结果与DNA数据库对照检索分析证明,此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的A型肉毒毒素LC基因的一致性达99.9%以上,可以认为克隆的基因为A型肉毒毒素LC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肉毒中毒患者救治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0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入院的30例临床确诊为肉毒中毒的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11~72岁。在救治过程中,除了及早应用肉毒抗毒素外,应做好以下护理工作:护理评估、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呼吸护理及褥疮护理。结果:30例肉毒毒素中毒患者中,1例因病情危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外,其余均在1~4周痊愈出院。结论:对于肉毒毒素中毒患者,除了及早应用肉毒抗毒素外,护理工作对患者的救治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肉毒中毒患者救治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0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入院的30例临床确诊为肉毒中毒的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11~72岁。在救治过程中,除了及早应用肉毒抗毒素外,应做好以下护理工作:护理评估、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呼吸护理及褥疮护理。结果:30例肉毒毒素中毒患者中,1例因病情危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外,其余均在1~4周痊愈出院。结论:对于肉毒毒素中毒患者,除了及早应用肉毒抗毒素外,护理工作对患者的救治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左庭婷  端青 《生物技术通讯》2010,21(1):103-106,144
肉毒毒素是自然界中已知毒性最强的毒素,通常被分为A~G共7个血清型,其中A、B、E型是最常见的人类中毒型别。肉毒中毒的流行特点与菌体的地域分布、各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和社会活动都有一定关系。目前,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各大洲均有B型肉毒中毒的报道。我国、日本及欧洲B型肉毒中毒主要为家庭自制食物引发的食源性中毒,而美国则主要为婴儿肉毒中毒。近年来,创口型B型肉毒中毒与"注射型吸毒人员"的关联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为了加深对B型肉毒中毒的了解,我们对我国及部分国家和地区的B型肉毒中毒情况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C型肉毒梭菌毒素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保存肉毒毒素经常会遇到的某些因素对C型肉毒梭菌C6514培养滤液稳定性的影响观察结果。结果表明,提高环境温度及介质酸碱度、日光照射、激烈震荡都能使毒素的毒力下降。甘油或明胶磷酸盐缓冲剂对于保存C型肉毒毒素都是较好的活性稳定剂。含甘油或明胶磷酸盐缓冲剂的毒素在4℃下保存12个月后,毒力的变动甚微。此二法都不需要特殊设备,材料易得,操作简便,比较实用。  相似文献   

13.
肉毒毒素的中毒和检测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肉毒毒素是自然界中的一类强毒素.能引起人和动物的中毒甚至死亡。国内外均有肉毒毒素中毒及其相关检测方法的报道。本文简要论述了肉毒毒素的中毒情况和检测方法,并介绍了近年来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将B型肉毒毒素在毒素粗提阶段用胰蛋白酶处理,再经浓缩、柱层析和结晶得到纯化的B型肉毒毒素复合物。结果表明:B型肉毒神经毒素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单链裂解为双链,在非还原条件下SDS-PAGE显示神经毒素条带,在还原条件下SDS-PAGE只显示轻(L)、重(H)二链条带,而不显示神经毒素条带;纯化后毒素复合物的比活性提高了5.9倍,达到1.60×108LD50/mgPr;HPLC显示活性成分峰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了9.83%。  相似文献   

15.
婴儿肉毒杆菌中毒(infant botulism,IB)于1976年在美国首次被发现,常发生在12月以下婴儿中。迄今为止,在有人居住的大陆几乎都报告了IB病例。IB是肉毒杆菌孢子产生神经毒素(BONT)所导致的进行性运动神经麻痹性疾病。由于婴儿肠道菌群还未完全建立,肠道功能还未发育成熟,孢子更容易在肠道定植导致,使婴儿出现以便秘、吞咽困难、烦躁、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肌无力和弛缓性麻痹等为主的症候群,严重影响了婴儿健康,甚至死亡。因此本文就IB的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为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肉毒毒素是自然界中毒性极强的一类神经麻痹毒素,可引起人类和动物肉毒中毒。因其制备简单、毒性强,已被列为最具威胁的生物恐怖剂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毒素战剂。其感染剂量极低,每个人都易感。肉毒中毒后,病情严重者一般2-3 d内即可能死亡。如采取正确及时的治疗,可使肉毒中毒死亡率降低,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无疑是成功治疗的前提。本文就肉毒毒素及其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肉毒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肉毒毒素是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能够通过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释放而引起肌肉麻痹.肉毒毒素在培养液中以复合物形式存在,其中的毒性组分由3个非同源性结构域组成,是一种新型的金属蛋白酶.不同血清型的肉毒毒素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不同底物,这些底物在神经细胞的胞外分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肉毒毒素在胞吞胞吐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医学应用方面具有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小鼠、豚鼠、兔、猫和恒河猴进行了A型肉毒梭菌毒素敏感性的比较,实验发现不同种动物对A型毒素的敏感性有很大不同。其中家兔最敏感,豚鼠次之,小鼠与恒河猴中等敏感度、猫最不敏感。显示出动物对A型毒素的敏感性与动物种类有关而与体重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东海地区的海泥培养物中,分离出一株厌氧性芽孢杆菌。经细菌学、毒素血清学.细菌代谢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及DNA中G+ct001%测定,鉴定为D型肉毒梭菌,编号为D85501。与国际参考菌株D359对照,D85 501菌株具有D型肉毒梭菌的总特性,还有自身的特点,是D型肉毒梭菌中的一新株,是我国分离的首株D型肉毒梭菌。  相似文献   

20.
C型肉毒梭菌毒素杀灭高原鼠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用C型肉毒梭菌毒素杀灭高原鼠兔的试验,冬季灭鼠效果达98%。作为一种新的杀鼠剂,具有毒性强、用量少、成本低、残效期短、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使用方便等优点。是我国首次用生物毒素灭鼠成功的试验,打开了生物灭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