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0年10月3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为缅怀钱学森院士,10月22日上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特别邀请到钱老生前学术助手涂元季将军作题为《钱学森和钱学森精神》的专题报告。报告通过一系列鲜为人知的事例,讲述了钱老留美求学、回国从事"两弹一星"研制及晚年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精神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士人"文化传统对钱学森人格的塑造。本文在梳理钱学森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出钱学森对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传统的继承,分别是理想精神的高扬、精英意识的弘扬以及家国情怀的凝聚。在继承的基础上,钱学森的一生极大地发扬了这种传统,从而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061基地航天生物柴油投产庆典在贵阳市白云区贵州江南航天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清澈透明的生物柴油源源不断地从精馏塔涌出,标志着航天科工自主研发的航天生物柴油正式投产。  相似文献   

4.
杰出的中国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蔡翘教授不久前不幸病逝,这是我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我们生理学工作者将永远怀念他。蔡翘191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19年留学美国,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中央大学生理学教授、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培养出了无数有成就的生理学家,后来他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太空环境对罗汉果造成的诱变效应,筛选罗汉果新品种培育优异种质,该研究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8个航天诱变罗汉果及主栽品种进行了全基因组多态性检测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得到17个引物,共扩增出157个条带,其中83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条带百分率为52.87%,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707~0.987。根据UPGMA聚类图,28个罗汉果样本可以分为3类:聚类Ⅰ为航天种质B6♂和B3♀;聚类Ⅱ为航天种质A1♀、A14、A18♂与主栽品种;聚类Ⅲ中都为航天罗汉果种质。上述结果暗示A1♀、A14、A18♂与其他航天种质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具有与主栽品种相似的遗传背景,可能获得了有益突变。该研究结果为罗汉果新品种培育和杂交亲本选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太空动物实验研究是人类航天科技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二十世纪以来,前苏联和俄罗斯在人类航天事业取得诸多重大成就,离不开太空动物实验的巨大贡献。太空动物实验可以评估地球生物深入探索太空的可能性,加速人类太空探索时代的来临。一批批“动物宇航员”被航天飞行器送上太空,成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先驱者”以及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为载人航天和空间站建设事业奠基。因此,本文就二十世纪以来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太空动物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作为著名科学家的钱学森,不仅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教育思想。从他的全面育人理念开始研究,分析他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为我们当今的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从创新当今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力求通过对现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8.
<正>(记者任丽琼摄影肖亚慧)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三周年之际,盼望已久的钱老铜像终于落户学校!近千名钱学森实验班师生与来自北京、上海、内蒙古和湖北等地的四十余位领导嘉宾一起,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2012年10月28日上午9点28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铜像落成典礼正式开始。校理事长兼校委会主任余毅主持仪式。铜像揭幕之前,校长张端品教授代表全校2万余名师生员工  相似文献   

9.
祁国荣 《生命的化学》2002,22(6):601-601
1955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师从1954年几经周折从美国回到祖国的王德宝先生。我是他回国后的第二个学生。50年代,我对核酸引起兴趣,是在听了他在生化训练班讲授系列核酸  相似文献   

10.
解放初期,在全面建设新中国的高潮中,许多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纷纷回国,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北京植物园的元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俞德浚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新中国的号召下,为了建设祖国的植物园,1950年他放弃了英国爱丁堡植物园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一心一意要建设代表自己国家的植物园,并为此献出了毕生精力。  相似文献   

11.
解放初期,在全面建设新中国的高潮中,许多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纷纷回国,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北京植物园的元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俞德浚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新中国的号召下,为了建设祖国的植物园,1950年他放弃了英国爱丁堡植物园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一心一意要建设代表自己国家的植物园,并为此献出了毕生精力。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直没有一个能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植物园,北京植物园也至今分为南北两园。俞德浚教授在病  相似文献   

12.
<正>我所主管技师杨吉明同志于1980年10月1日赴日本大阪府立大学进修深造,1981年12月30日回国。 在日本进修期间,随导师尾藤行雄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广直武司、马坞威、梶川武次等学者学习,并参加了细胞免疫学方面的工作;又在金沢大学右田俊介教授案前学习免疫球蛋白电泳技术,并游学大阪市立大学、目黑研究所,熟悉细胞杂交工艺。 杨吉明同志回国后,介绍了日本微生物界有关细胞免疫应答及单克隆抗体方面的近貌,引起同志们很大兴趣。  相似文献   

13.
张宪武教授(1905.8.6~2000.10.30)是国内外著名的土壤微生物学家及生物固氮专家,为我国土壤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他曾任《微生物学杂志》首届主编、首任辽宁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他十分关心和支持《微生物学杂志》及辽宁省微生物学会的成长和发展。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里,为辽宁乃至我国的微生物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宪武教授原籍河北省献县,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33年至1936年留学日本,人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研究生深造。1936年回国后在长春大陆科学院任研究员。1948年…  相似文献   

14.
八三年五月十七日,我国著名昆虫学家,仓库害虫的奠基人之一,我们敬爱的师长姚康教授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姚老早年留学美国,勤工俭学完成学业回国后,毕生致力于农业教育和仓库害虫的研究。他在一生七十年的岁月里走过了一条坎坷的道路。尽管他多次受到冲击,但始终热爱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5.
李朝义 《生理学报》2005,57(6):774-775
我1962年开始跟随刘育民教授从事视觉神经生理学研究。那时他刚从瑞典回国不久,带领着我们几个年青人在国内开创视觉电生理方面的研究。当时科研经费很少,实验条件极其艰难。他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了微电极放大器和一些其他的电子设备。由于没有条件使用大的实验动物,他就用昆虫做实验。他事必躬亲,凡事都要自己动手;他亲自教会我们如何制作微电极,如何分析和整理实验资料。我从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所研究员、著名生物化学家王德宝先生不幸病逝 ,我们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深感悲痛。王德宝先生是一位享誉中外的杰出科学家 ,是我国核酸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王德宝先生怀着拳拳爱国之心于 5 0年代中期回国报效祖国 ,在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酸研究组。王先生回国主要致力于转移核糖核酸 (tRNA)的研究。他是我国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tRNA工作具体的业务领导者 ,先后任合成会战组组长和会战指挥组组长…  相似文献   

17.
《生物技术世界》2008,(1):85-86
穆拉德先生多年以来,热情帮助和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1999年以来,他访问中国30余次,足迹遍布十几个省市,曾受到朱锫基总理和李岚清副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的实验室培养了许多中国留学人员,他们回国后成为相关领域的杰出人才和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18.
航天诱变对昆虫病原真菌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个昆虫病原真菌菌株经过航天搭载后,有5个菌株的孢子在航天搭载后全部死亡,菌株M2029和MR8的存活率仅约10-7,菌株M189的存活率可达到20%以上。分离得到航天诱变的单菌落菌株,检测表明航天诱变使昆虫病原真菌的形态、生长速度、产孢量、致病力等多项生物学特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率高,变异趋向有正负双向性。测定结果表明航天诱变菌株HM189-68s、HM189-32c、HM189-127和HM189-17的生长特性和致病力优于原始菌株。航天诱变为选育生物防治优良菌株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今年六月一日,是已故的杰出科学家、教育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忠诚的爱国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创始人杨钟健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全体同志、国内地质古生物界的同行于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仰。纪念会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邱铸鼎所长首先介绍了杨钟健教授的生平,他高度评价了杨钟健教授对发展古脊椎动物学所做的贡献和创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功绩。他说:“在杨钟健教授1928年留学回国后的半个世纪中,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古脊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国际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六属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顾问、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部常务委员、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1991年4月16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0岁。侯学煜教授1912年出生于安徽省和县,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农化系。1945至195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州州立大学学习和工作,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不久,他怀着对祖国赤忱之心,毅然回国,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任主任30余年,是新中国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还曾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教授。历任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