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腐败假单胞菌(Pseudomomas.Putre-faciens)为腐物寄生菌。由该菌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国外已有报导,国内还未见从痰中分离出此菌的报导。1987年我们于一患者痰标本中3次分离出腐败假单胞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共21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把铜绿假单胞菌株分为非多重耐药、多重耐药菌株,分别探讨非多重耐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肺炎的治疗和预后。结果非多重耐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 (144/155 ),35. 7% (20/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死亡率分别为2. 6% (4/155)、32. 1%( 1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抗菌药单药或联合治疗方案对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方案能缩短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平均住院天数(P〈0. 05);抗菌药单药或联合治疗方案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临床有效率、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治疗疗效好,死亡率低,联合治疗方案可缩短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平均住院天数。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治疗疗效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3.
食源假单胞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市售鲜鱼中分离的3株革兰氏阴性菌,经16S rDNA鉴定为假单胞菌属,该菌是一种导致食品腐败的重要腐败细菌。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是革兰氏阴性菌群体感应(QS)系统中一类重要的信号分子,以密度依赖的方式调控某些生理性状的表达。利用AHLs检测菌株对3株假单胞菌进行检测发现,均产生AHLs类信号分子,且FML05-1和FML05-2至少产生两种AHLs,主要的信号分子是N-3-氧代-辛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 3-oxo-C_8-HSL)。同时对菌株FML05-2在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AHLs的活性变化进行研究,发现AHLs活性在菌体生长至12h时达到最大。首次对食源假单胞菌所产生的AHLs进行了研究,为以干扰腐败细菌群体感应为靶点的食品防腐保鲜策略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假单胞菌可存在于水、生奶、水产品、卤肉制品、冷冻食品和软饮料中。当假单胞菌在食品中大量存在时,能引起食品风味的丧失和腐败变质。人食用被假单胞菌污染的食品后可引起呕吐、腹泻、肠道出血等症状,甚至引起食物中毒。软饮料具有清凉解暑,帮助消化等作用,夏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由于这类饮料在加工制造、运输、贮藏等过程中,均易受微生物的污染,影响食用者的健康。本研究发现软饮料中假单胞菌污染严重,应引起重视,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探讨5-甲基间苯二酚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ureginosa)及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5-甲基间苯二酚的敏感性并绘制时间-杀菌曲线;通过微孔板培养生物膜结合结晶紫染色法检测5-甲基间苯二酚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分散的影响。当5-甲基间苯二酚的浓度为512μg/mL时,可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的形成,而5-甲基间苯二酚对铜绿假单胞菌PA47生物膜的形成无影响。32μg/mL的5-甲基间苯二酚还能显著分散铜绿假单胞菌PAO1成熟生物膜,但无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不同临床菌株生物膜对5-甲基间苯二酚的敏感性各异。结果表明,5-甲基间苯二酚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并能分散已形成的生物膜。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感染分布情况及其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住院患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API系统及VITEK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及结果观察。结果216例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病例中,从痰标本中分离的菌株最多,阳性率为45.4%;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头孢哌酮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8%、86.1%和85.2%,对美洛培南的敏感性最高达到94%。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病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加强细菌和药敏监测,选择敏感性强的药物,避免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应用,是延缓耐药菌株增加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多种人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目前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由于铜绿假单胞菌能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性,导致传统的抗生素治疗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因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非抗生素治疗方法受到了广泛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本文从抗原抗体免疫疗法、噬菌体疗法、抗毒力因子疗法三个方面就铜绿假单胞菌的非抗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情况,分析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比较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与环丙沙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差异。方法选择贵阳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1年6月至2014年11月下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231株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与环丙沙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微生物病原菌鉴定。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231株,其中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25.54%。从科室分布看,神经外科分离率最高,占47.46%,其次ICU、呼吸内科与消化内科分别占18.64%、13.56%、10.17%;下呼吸道感染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与环丙沙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头孢曲松、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95.65%,71.83%;42.86%,7.69%;17.39%,2.70%;33.33%,11.02%;22.22%,8.00%。下呼吸道感染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耐药率明显高于环丙沙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表现为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选用是延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壳聚糖对冷藏(4±1℃)带鱼贮藏期间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别选取0、2、4、6、8、10、12 d,以感官评分、pH值、菌落总数为测定指标,同时进行微生物分离纯化,提取细菌DNA与PCR扩增,将扩增产物测序。结果表明,10.0 g/L的壳聚糖溶液能明显延缓带鱼鲜度下降,抑制细菌增长,冷藏货架期较对照组延长了4~5 d。对照组样品在腐败末期(10 d)的菌相组成是:草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ragi)(29.5%),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33.4%),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32.0%),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5.1%);处理组(12 d)有:草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ragi)(38.2%),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30.1%),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29.0%),热死环丝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2.7%)。经壳聚糖处理后的带鱼样品,在其贮藏期间,使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与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p.)的生长受到抑制。草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ragi)、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与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为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植物发酵液提取物(plant fermentation extract,PFE)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划线法分离临床标本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并进行鉴定,通过报告菌株测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因子,采用试管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测定生物膜的形成。【结果】在分离出的1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PFE对PA007菌株的作用效果最好,1%PFE显著降低PA007菌株生物膜、绿脓菌素和N-(3-oxododecanoyl)-HSL(3-oxo-C12-HSL)的产量(P0.05)。同时,也显著降低Las A蛋白酶的活性以及持留菌存活率(P0.05)。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表明PFE能显著抑制las I和pqs A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PFE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能力,在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微生物活动是引起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研究食品腐败菌的腐败作用调控机制对于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荧光假单胞菌是一种代表性的食品腐败菌,本文旨在研究RNA聚合酶的选择性sigma因子Rpo S在荧光假单胞菌致腐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荧光假单胞菌冷藏鱼分离株的rpo S基因缺失突变株,比较野生型和突变株暴露于不同胁迫条件下的存活率;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野生型和突变株产生高丝氨酸内酯类(AHLs)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种类和含量;检测野生型和突变株接种于灭菌三文鱼汁后4°C贮存过程中的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的生成量。【结果】成功构建了荧光假单胞菌rpo S基因缺失突变株。rpo S基因的缺失导致荧光假单胞菌对10 mmol/L H2O2和15%乙醇的耐受性显著降低,对150μg/m L结晶紫和175 mmol/L醋酸的耐受性有一定程度增强,不影响其对47°C和20%Na Cl的耐受性。荧光假单胞菌在rpo S基因缺失突变后长链信号分子C_(10)-HSL、C_(12)-HSL和C_(14)-HSL的含量增加。在灭菌三文鱼汁中的腐败活性检测表明rpo S基因缺失可导致荧光假单胞菌挥发性盐基氮的生成量显著降低。【结论】荧光假单胞菌的Rpo S不仅调节细菌对多种胁迫条件的耐受性,还影响AHL群体感应和腐败活性。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Opr I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在疫苗上具有开发前景。利用分子方法获得Opr I蛋白的表达菌株。Western blotting验证表明抗体能与Opr I蛋白特异性结合。SDS-PAGE电泳切胶纯化获得Opr I蛋白。将Opr I蛋白免疫小鼠并攻毒铜绿假单胞菌,发现Opr I蛋白激活的特异性免疫对小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保护率达到57.14%,与对照组相比较达到显著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获得Opr I菌株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加IPTG菌夜OD600值0.8,加IPTG终浓度0.3 mmol/L,诱导时间8 h,诱导温度28℃;菌株最佳培养条件为转速230 r/min,葡萄糖浓度0%,装液量50 m 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酶)与高产头孢菌素酶(Amp C酶)情况及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我院各病区提供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共128株,无重复菌株,检测产ESBLs酶、Amp C酶情况同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128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检测出产酶菌株98株,占总菌株数的76.56%,其中单产ESBLs酶菌株25株、单产Amp C酶菌株58株、同时产ESBLs酶与Amp C酶菌株15株、不产酶菌株30株;大多数抗菌素对产酶铜绿假单胞菌不敏感,特别是同时产ESBLs酶与Amp C酶菌株几乎所有抗菌素均不敏感,而对于不产酶铜绿假单胞菌大多数抗菌素均较为敏感。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酶菌株较多,抗菌药物敏感性差,临床应该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素,减少和控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一株烟酸羟基化转化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从南京地区的土壤中筛选到一株高效转化烟酸为 6_羟基烟酸的菌株NA_1。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结果表明 ,NA_1菌株与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中的恶臭假单胞菌 (P .putida)种的特征基本一致。测定了该菌株的16SrDNA序列并根据 16SrDNA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在系统发育树中 ,NA_1菌株与恶臭假单胞菌形成一个类群 ,序列同源性为 99%。因此将NA_1菌株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A)3种主要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产生情况和血清型分布,观察这些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差别.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细菌鉴定与药敏系统进行21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与药敏,对可疑产金属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的菌株,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和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进行3种酶的表型确证,同时采用玻片凝集试验对这些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21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20.7%(45/217),其中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有26株,占12.0%(26/217),产AmpC酶的有11株,占5.1%(11/21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有8株,占3.7%(8/217);对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棒酸和美洛培南这些临床常用抗生素,产酶菌较不产酶菌敏感性明显降低(P均小于0.05);21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分型以G型为主,占39.6%(86/217),其次为L型,占19.8%(43/217);产酶菌株的血清型以B和L型为主.结论广州地区引起临床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以金属酶最常见,其次为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酶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敏感性降低;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型以G型为主,产酶菌株以L和B型为主,临床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根据实验室的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假单胞菌株H78是本实验室从油菜根际分离得到的一株生防细菌。通过16S r RNA及藤黄绿菌素(pyoluteorin,Plt)合成基因plt C基因(编码聚酮合成酶)保守区段进行PCR测序,初步确定H78菌株可能属于P.protegens。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克隆H78菌株的Plt生物合成基因簇,分析其Plt合成特性以及H78菌株的分类地位。对假单胞菌株H78进行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使用blast工具,分析假单胞菌株H78与P.protegens Pf-5、CHA0、P.aeruginosa M18、LESB58中Plt合成基因簇的同源性;使用KMB培养基对菌体进行发酵,测定菌体生长,对Plt合成进行HPLC测定。假单胞菌H78的Plt合成基因簇与其它4个菌株都存在保守的基因组成与布局,在Plt合成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上,H78与CHA0、Pf-5菌株的一致性高达99%~100%,其中与CHA0同源性更高;而与铜绿假单胞菌M18及LESB58菌株的一致性相对较低,为52%~88%。在KMB培养基中,假单胞菌株H78中累积合成Plt超过30滋g/m L。H78菌株属于P.protegens,其Plt合成基因簇与P.protegens Pf-5、CHA0具有高度同源性,而铜绿假单胞菌M18、LESB58的Plt基因簇存在不同的进化起源;H78菌株能合成较高水平的Plt,通过进一步研究改造,此菌有潜力成为安全并高效合成Plt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制有效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疫苗。方法用热酚水法提取铜绿假单胞菌6型(IATS 6)菌株的脂多糖(LPS),去除类脂A并纯化O-特异性多糖(O-SP),用CDAP活化O-SP,己二酸二肼作连接臂,在EDAC作用下,与破伤风类毒素结合制备出O-SP-TT结合物并对该结合物进行小鼠免疫原性试验和免疫保护性试验。结果制备的结合物在小鼠免疫原性试验中,产生了高效价的IgG抗体,与O-SP试验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保护性试验表明,结合物免疫小鼠能很好的保护5~10 LD50活菌的腹腔攻击。结论该结合物有望成为防治IATS 6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疫苗。  相似文献   

18.
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化脓病原发病原菌,但在化脓病后期的病灶中常能检测到大量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虽然在病灶中能同时分离到这2种病原菌,但是它们的种间关系以及优势菌转换机制很大程度上未知。本研究通过构建多种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基因敲除菌株并结合平板距离培养实验,探讨了化脓隐秘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种间互作关系。结果发现,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的胞外产物可以显著抑制化脓隐秘杆菌的生长;不同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关键基因缺失菌株均表现出对化脓隐秘杆菌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与单突变菌株相比,lasR和rhlR双突变菌株对化脓隐秘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这些发现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群体感应系统介导的胞外产物来提高对化脓隐秘杆菌的竞争优势。因此,本研究为林麝化脓病过程中的优势病原菌的替换和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林麝化脓病病理的认识、治疗方案的改进和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金属β-内酰胺酶携带情况,提供大连地区院内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临床分离的40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金属酶检测采用E-test试验;PCR法扩增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基因,并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确认。结果 40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以呼吸道分泌物最多,占81.5%;分布以呼吸内科和ICU病房最高,占总数的19.8%和25.5%;药敏结果发现有8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且多数为多重耐药菌株;400株铜绿假单胞菌经E-test试验进行金属酶表型筛查,有17株金属酶阳性,检出率为19.1%;经PCR扩增金属酶基因阳性的有11株,其中8株为IMP-1,3株为VIM-2,其他几种基因均未检出。结论大连地区耐亚胺培南的89株铜绿假单胞菌多数是多重耐药菌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在大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酶的基因型主要为IMP-1和VIM-2。  相似文献   

20.
铜绿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对于患者具有较大的感染风险与危害,因此建立冷链食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方法并完成其溯源分子进化树构建工作,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以冷链食品中的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应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建立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冷链食品抽样调查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后,将样品中检测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进行测序分析并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进化树完成溯源分析。结果利用该方法成功从随机采集的271份冷链食品中检出10株病原菌,病原菌总体检出率为3.69%(10/271),并通过分子进化树的构建成功溯源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来源并完成菌种种属定位。研究成果可以为冷链食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等相关病原菌的检测溯源分析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