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2—1964年在上海金山张埝乡、青浦金泽乡以及山东济宁唐口乡作过大面积DDT室内滞留喷洒(金泽和唐口)和窗阱小屋观察(张埝和唐口),以考核DDT对中华按蚊的杀灭作用。室内为0.73—2.52克/米2。窗阱小屋为1.82—2.0克/米2。大面积喷洒的效果用相对密度指数和成蚊日理论死亡率来考核。窗阱小屋的喷洒仅观察药物对蚊虫出入小屋的行为影响和杀灭作用。结果表明,小屋被喷洒前后两地蚊虫出入小屋之比率明显不同。在上海金山,处理前该蚊吸血后有33—97%停留在室内,飞至室外仅3—17%。但用DDT处理后,飞入小屋内吸血蚊数仅为喷洒前的1%左右,由屋…  相似文献   

2.
蚊虫体外寄生物的研究可为蚊类防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990年7—9月分别对沐川、合江及珙县等地牛房内吸血按蚊进行了观察,且记录了按蚊体外寄生物的种类、数量及部份有寄生物的按蚊的产卵数等。观察的283只按蚊中,八代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贵阳按蚊体外均有程度不同的水螨和嗜蚊库蠓Culicoides anophelis寄生;微小按蚊、帕氏按蚊体外未发现有寄生物。一般一种按蚊体外只被一种寄生物寄生,仅在沐川发现极少中华按蚊体外同时有水螨和嗜蚊库蠓寄生,寄生数量各为1只(详见表1)。表1螨、蠓寄生按蚊的情况水螨嗜蚊库蠓蚊种检(只查数)寄生…  相似文献   

3.
微小按蚊非特异性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小按蚊是东洋区的广布种,它在北纬25度以南的山麓地带是疟疾主要媒介蚊虫之一。海南岛的微小按蚊可分为A和B两个类型(俞渊、李明馨,1984a),云南芒市的微小按蚊也同样有A和B两个类型。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两种蚊虫的同工酶具分类特性的酯酶带(蒋成山等,1983),说明应用同工酶电泳技术是一种有效实验工具之一。在当前的分类工作中常用基因的产物同工酶和蛋白质的异同,对一  相似文献   

4.
中华按蚊为我国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一种按蚊。它是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近十年来我国已使用DDT、666等作室内滞留喷洒防制按蚊。由于大量使用杀虫剂后,按蚊对杀虫剂发生抗药性的现象,在国外已屡见报告(Brown,1958)。因此我们于1961年夏季在上海、杭州、广东从化及海南岛兴隆农场等4地就中华按蚊成蚊对DDT及666的敏感度作了一些初步测定,以作今后抗药性调查的参考,兹将结果简报如后。  相似文献   

5.
分析蚊虫的生殖营养周期,对研究蚊媒性疾病流行病学和制定防制规划,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在乐山市中区全福乡,对我省传播间日疟和马来丝虫病的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中华按蚊(An.sinensis)的生殖营养周期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方法与结果以人房蚊帐60顶和牛栏3间为捕蚊点。于6—9月每旬捕蚊一次。将所捕Ⅱ期胃血按蚊置室内阴凉处单只饲养。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产卵情况。记录每只蚊产卵时间和产卵数。根据成蚊形态和卵型鉴定蚊种。每日6:00、12:00和20:00分别记录室内温度和湿度。观察嗜人按蚊499只、中华按蚊163只。一般在吸血次…  相似文献   

6.
蚊虫属于双翅目、蚊科。其中按蚊亚科和库蚊亚科中的吸血种类,因骚扰、叮咬吸血,传播疾病,与人类健康有密切关系。蚊虫的吸血行为是复杂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统一支配和内分泌系统参与调节下共同完成的,是一种对寄主刺激产生反应的结果。其过程包括: 1.发觉寄主(detecting host)发觉并通过飞行和爬行趋向寄主是吸血行为的第一步。蚊虫对靶目标的准确发觉、定向,一方面凭借视觉讯号的引导或依靠寄主体向上蒸腾的暖湿气流的引导,另一方面,由远距离寄主散发的嗅觉刺激物所诱导。白天活动的蚊虫,对某些颜色或  相似文献   

7.
宜宾地区的按蚊记录,何琦、刘吟龙(1943)曾报道有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潘氏按蚊3种。建国以来,我们又先后发现嗜人按蚊、贵阳按蚊,八代按蚊,林氏按蚊、多斑按蚊、巨型按蚊西姆拉亚种、傅氏按蚊等七种。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孳生地都主要是稻田,但后者多孳生在有水草和遮荫条件较好,水源清凉的稻田或沟渠内,它对生境的选择较中华按蚊严格,故多有狭区性分布特点。微小按蚊、潘氏按蚊、林氏按蚊孳生于山溪缓流。中华按蚊嗜吸牛血,兼吸人血,以成虫在牛房越冬为主,冬季在牛房有吸血活动,嗜人按蚊主吸人血,栖于人房,以卵越冬。微小按蚊,潘氏按蚊、…  相似文献   

8.
甘肃南部山区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中华白蛉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3—1974年我们对甘肃文县和陕北宜川等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生态进行了调查,发现它与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平原地区家栖习性的中华白蛉不同。在山区居民点内和野外的各种洞穴均有中华白蛉栖息。中华白蛉的季节,在野外比村内为早。野外雄蛉多于雌蛉,而村内则雌蛉远比雄蛉为多,它在村内的主要栖息场所是畜舍。根据生理龄期的分析,中华白蛉在村内吸血后停留约2—3天,大多数即飞往野外产卵,故村内的白蛉以吸饱鲜血、卵巢发育处于早期阶段的居多,而在野外则以胃血消化大半、卵巢发育即将成熟及产卵后又将再次吸血的白蛉为多。由此可见,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具有半家栖的习性。 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南坪山区的垂直分布调查中,发现野外山洞内的中华白蛉的个体和某些部位的结构比一般所见的中华白蛉(暂称为“甲型”)较大,雄蛉的触角列式亦与甲型有某些差异。我们把这种中华白蛉暂称为“乙型”。这一型中华白蛉的比例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大。 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夜间在村内主要侵袭牛、驴等大家畜,吸血后多数栖息于畜圈内。如每年用杀虫剂喷洒畜圈一次,连续数年后,预计对半家栖中华白蛉的防制,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研究证明,海南省等地的微小按蚊从其形态特征(俞渊、李明馨,1984)和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蒋成山等,1987)可分为两个不同类型,即微小按蚊A型和B型。人工实验感染说明,两型微小按蚊对间日疟原虫均为易感(俞渊等,1987)。微小按蚊(广义)仍然是我国南方传疟媒介之一。了解该省石碌地区残留两型微小按蚊进出实验小屋和对宿主选择习性,为防制该蚊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化学杀虫剂造成的耐药性的增加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昆虫的生物防制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寄生于蚊体内的索科线虫(Mermithidae),当其发育成熟并从蚊体内脱出时导致宿主死亡。近年来,利用蚊体寄生线虫防制蚊虫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取得了新的进展。豫南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yunanensis Song&Peng1987)于1984年发现于河南信阳地区。19种蚊虫的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它对3种库蚊、4种伊蚊及1种脉毛蚊均很敏感,对斯氏按蚊亦较敏感。为了进一步了解此种线虫对蚊虫防制的应用效果及前景,此线虫经本室培育、繁殖和模拟试验后,于1986年在成都市郊进…  相似文献   

11.
<正> 蚊虫周期性地吸血、产卵,藉以维持种群的繁延。但某些蚊虫不吸血亦能产下第一批(甚至第二批)卵,称之谓蚊虫自育(autogeny)。进而把这一概念扩展到羽化后只摄取糖亦能产下第一批卵的现象。自育性对促进种群的增长及维持种群的大小、减少种群中潜在感染性雌蚊的数量,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意义。到1963年为止,已证明下列各属均存在有自育  相似文献   

12.
孙延昌  胡玉祥 《昆虫学报》1991,34(3):383-384
蚊虫的幼虫体色突变品系已在淡色按蚊(Anopheles albimanus)、斯氏按蚊(An.stephensi)、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和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chus)等许多蚊种中被分离出来。这些遗传变异品系的发现对研究蚊虫的变异性和遗传性及蚊虫和蚊媒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种内至今未见关于体色遗传变异类型的报道。作者于1987—1988年在上海中华按蚊种群中,成功地分离出幼虫绿色和幼虫褐色两个品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常见蚊种:淡色庙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和棕垲麻蚁等6咱,在相似条件下进行对犬丝虲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犬丝虫能在白纹伊蚊、中华按蚊、淡色库蚊及三带喙庸蚊完垒傲育;骚援阿蚊吸血後,所有进入马氏管中的微丝蚴全成角質化,不能发育;棕尾麾蚊不能吸血,无法观察。各试验种中以感染率论,淡色庙蚊最高,中摹按蚊和白纹伊蚊次之,三带喙庵蚊最低。以发育率论,中华按蚊最高,白纹伊蚊次之,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庳蚊最低。以蚊虫存活率论,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最高,三带喙应蚊次之,中莘按蚊最低。根攘Kartman氏(1954)所建议的实验戚染指敷比较各蚊种的感受力,试验蚊植中以白纹伊蚊最高,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次之,三带喙库蚊最低。各蚊种的吸犬血率,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白纹伊蚊为最高,中华按蚊次之,三带喙库蚊及骚扰阿蚊及淡色库蚊次之。上述试验结果指出四种蚊虫中,以白牧伊蚊为最適宜的试验媒介,也可能是自然媒介;中华按蚊灾之,其他二种库蚊更次之,似不重要。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室内评价了在济宁采集的捕食性刘氏中剑水蚤单用及与球形芽孢杆菌(B.s.)或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B.t.i.)合用对蚊幼虫的控制效果。在室内,刘氏中剑水蚤对白蚊伊蚊Ⅰ龄幼虫的捕食效果好于对中华按蚊和淡色库蚊幼虫的效果。蚊笼模拟试验表明,刘氏中剑水蚤可分别于9、10和7周内消灭淡色库蚊、中华按蚊和白蚊伊蚊的幼虫种群。该剑水蚤增长速率快,大量培养经济易行。现场试验证明,刘氏中剑水蚤虽可在蚊虫孳生地存活时间长于蚊虫季节,但单用该剑水蚤不能象化学杀虫剂一样快速完全地控制三种蚊虫。刘氏中剑水蚤与B.s.或B.t.i.合用,应用刘氏中剑水蚤的长持效和生物杀虫剂的速效,取得了高效、持久的防治效果。因此二者合用可用于蚊虫防治并可作为蚊虫综合防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正> 为便于比较、判断杀虫药剂的药效,利用V形玻璃漏斗空腔倒装雌蚊,定期定时扣压在喷洒药物的模拟墙面上,是灭蚊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强迫接触法。该法漏斗为玻璃类质材,内壁光滑,光线透过性好,对减少蚊虫在器壁上的停落,便于室内和现场观察等确有长处,但是,由于此法强迫接触开始时,须将扣贴于假墙面和漏斗端部的插板抽去,蚊虫才得以和药面接触;接触完毕将蚊收于笼内,其喂养观察时,又须将插板插入,因而假墙面上喷洒的药物,极易为插板的来回往返所擦损。操作时,罩内供试蚊虫逃逸、挤死或压伤也常难避免,这样明显影响实验效果。为此,作者对此作了若干改进,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983及1984年在乐山市全福乡和峨眉县胜利乡牛棚内作了按蚊自然感染牛腹腔丝虫的调查。方法在6—9月,上午及夜间捕捉水牛棚内饱血按蚊,每旬1—2次。蚊虫经单个饲养,待胃血消化或产卵后,以成蚊形态特征及卵型作蚊种鉴定。蚊虫解剖按常规。阳性蚊体内幼丝虫经分期、计数、透明固定后,置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大小、食道占虫体长度的比例、肛比率和尾乳突形状特征,鉴定虫种。结果解剖按蚊五种计3,158只,中华按蚊自然感染率为0.49%(11/2226),检获各期幼虫51条,平均4.6条/只,最高11条/只,6只蚊携带Ⅱ期幼虫25条,平均2.3条/只;雷氏按蚊嗜人亚种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内容有以下二个部分: 一、中华按蚊自然感染马来丝虫的情况; 二、中华按蚊的生物气候学。 浙江临海涌泉公社为较低度的马来丝虫流行区, 流行率为25%。当地人帐内白昼捕捉中华按蚊的类型比例大型为小型的20倍。蚊虫的马来丝虫自然感染率大型中华按蚁为12.9%, 小型中华按蚊为76%。有感染期幼虫的蚊数, 大型中华按蚊为阳性蚊数的2.5%, 小型为7.8%。 当地中华按蚊在冬季以成蚊存在为主。雌蚊在冬季仍不断吸血, 卵巢也在发育。生殖营养失调和协调的雌蚊均有发现, 但以协调者为多。全年幼虫高峰在5月中旬, 成蚊高峰在5月下旬。  相似文献   

18.
柳支英 《昆虫学报》1962,(2):187-206
本文系一文献综述, 重点介绍近来防制医学昆虫研究方面的重大发展, 对今后防制研究的方向方法, 具有一定的战略战术意义。 首先介绍了新的生物学防制理论和方法。应用射线不育性方法消灭贪食美蝇已在中、北美取得成功, 而且创造了区域性灭种的范例。它进一步孕育了昆虫自灭(绝嗣)方法的理论。化学不育性方法正在研究探索中, 实验室试验已初步证明某些药物可使蚊蝇不育, 乃一新生萌芽。遗传不育性方法尚在假设阶段, 能否成功, 还待试验证明。 其次在化学防制方面, 现已出现几种新的途径。滞留熏蒸杀虫剂可在有人而通风的房舍中使用, 其蒸气能熏杀昆虫, 但对人比较安全, 现已接近应用阶段。家畜动物通过内服药物等途径以毒杀其体内外的寄生或吸血昆虫已有了开端。与上述两法有关的有机磷杀虫剂, 其慢性中毒问题。尚须进一步研究。杀虫树脂是一新的剂型, 其杀虫毒效远比一般滞留喷洒为持久, 且可在擦洗频繁的场所使用, 现已推广应用。在诱虫剂方面亦有一定的进展。看来诱虫剂加杀虫剂和化学不育剂可能成为未来防制害虫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中华按蚊(Anophelessinensis)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和丝虫病的主要媒介。为了解其活动习性及影响因素,我们于1984年在襄樊市郊进行了此项观察,结果报告如下。方法于当地蚊虫活动季节6—9月份19时至次晨6时,每小时15分钟固定地点捕捉人、牛房内中华按蚊,每旬一次,将新鲜饱血蚊用单个指管扣入,带回实验室饲养观察。用单个指管饲养法将饱血蚊置实验室阴凉处,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产卵情况,记录时间和产卵数,同时每日6、14、22时记录室内温度,求出平均数。将所捕部分饱血及未吸血蚊根据腹部外观,按Cella氏分期(姚永政等,1982)区别,逐个解剖…  相似文献   

20.
中华白蛉的自育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场及实验室结果表明,我国黄土高原的大多数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应属自育性品系,它通常在羽化后、吸血前经交配能依靠腹节内脂肪体发育卵泡,一般在产卵后始行吸血。其生理性状是:胃内无血、腹节内有大量块状或条状脂肪体。羽化24小时后,附腺内有暗色颗粒,卵巢内有发育的卵泡。在25℃士1℃下它的生活史分快、慢两型。快型从卵至成虫仅需44—50夭,慢型需要以四龄幼虫滞育,其长短随滞育期而定,最长的滞育期达301天。观察了白蛉幼虫在饥饿状态下对自育性的影响。此外,还比较了吸血白蛉与自育性白蛉的妊卵数。吸血白蛉的妊卵数约较自育性的高出1/5。这种自育性品系的中华白蛉在自然居群约内占92%、主要栖于洞穴内为野栖种类。本文对自育性中华白蛉的生态及其防制策略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