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蚌科钩介幼虫比较形态学研究 I.四个种幼虫的形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脊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壳表面,壳钩,棘刺,幼虫丝,感觉毛等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文中对这些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钩介幼虫壳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鱼尾楔蚌和圆顶珠蚌钩介幼虫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蚌的钩介幼虫均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态、壳表面、壳钩、棘刺等存在着差异、对这些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境蚶形无齿蚌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凤月  欧阳珊 《四川动物》2004,23(4):322-324,F003
对不同生境下蚶形无齿蚌壳的形态、育儿囊的类型和结构以及钩介幼虫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境下,蚶形无齿蚌个体大小有很大差异,壳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育儿囊由两片外鳃构成,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在育儿囊内呈散乱状态存在;在小同区域,钩介幼虫的大小不同,但其壳高与壳长的比例却是一致的,且不同生境钩介幼虫的超微结构相同,均为有钩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圆顶珠蚌、鱼尾楔蚌、中国尖嵴蚌、卵形尖嵴蚌育儿囊的特点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四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四种蚌的育儿囊均为外鳃类的同生型,钩介幼虫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状、壳表面、壳钩、棘刺、幼虫丝、感觉毛等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文中对这些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江西青岚湖圆顶珠蚌的种群结构与繁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研究了江西青岚湖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的种群结构与繁殖特征。从其种群结构的周年变动情况来看,该种群趋于稳定状态,壳长40-65mm的个体占大多数。在采集的标本中,最大个体壳长为83.6mm,最小个体壳长为20.3mm。圆顶珠蚌自然种群性比为1:1.20,性成熟最小雌体壳长为27.6mm,体重为2.62g;最小雄体壳长为27.9mm,体重为2.21g;5至6月间繁殖盛期,检测到最小妊娠个体壳长为29.8mm,体重为2.98g,推断一周年的圆顶珠蚌可能达到性成熟。根据圆顶珠蚌生殖细胞的发育规律和滤泡的变化特点,性腺发育分为生长期和成熟期、排放期、恢复期;属多次产卵类型。育儿囊属外鳃型,胚胎在胶质索中发育,钩介幼虫成熟后,胶质索消失成黏液状,成熟钩介幼虫附在新形成的黏液丝上排出体外。妊娠母蚌在受到刺激后,易发生流产,提前排出胶质索。繁殖期为2至7月,4、5、6月为繁殖高峰期,妊娠率分别为80.43%、84.21%和78.05%。平均繁殖力为(183.72±6.43)千粒/个,最大繁殖力为344.64千粒/个,壳长为54.5mm;最小繁殖力为49.95千粒/个,壳长为29.8mm。繁殖力与壳长和体重显著相关。这些结果不仅可以丰富淡水蚌的生物学内容,也能为淡水蚌保护和湖泊与河流的规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珠蚌科六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本文观察了背角无齿蚌、沼纹冠蚌、剑状矛蚌、圆顶珠蚌、刻裂丽蚌和洞穴丽蚌等6种蚌的育儿囊类型;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研究了幼虫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前4种蚌的育儿囊属外鳃类的同生型,后2种的育儿囊属外鳃类的四生型;6种幼虫均为钩介幼虫,其中前4种为有钩型,后2种为无钩型;6种幼虫的大小、形态有别,并证明种间幼虫的壳钧和壳饰的亚显微形态显然有异。本文还就6种蚌在Simpson分类系统中的地位与按它们的育儿囊和钩介幼虫类型得到的归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impson对6种蚌中3种的分类与归类不妥。本文为研究我国淡水贝类的分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并为建立珠蚌类的自然分类系统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7.
随着淡水珍珠养殖业的发展,研究蚌的精、卵发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也愈加迫切,而亲蚌的选择对繁殖的成败以及珍珠质量和产量的提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观察研究两种蚌斧足内生殖腺中的卵子和外鳃中的钩介幼虫的成熟度和外鳃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人工繁殖选择恰当的受精时间,亲蚌成熟度的掌握等,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资料。材料和方法在蚌的繁殖季节,以我国淡水人工育珠常用的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和褶纹冠蚌(Cristariaplicata)为实验材料。从100个蚌中,按外鳃膨大的不同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雌蚌共40个,其中褶纹冠…  相似文献   

8.
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中钙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同位素活体标记、人工育珠、普通石蜡切片和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对一种淡水育珠河蚌──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中的钙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植入小片带入的钙在珍珠囊形成的过程中,主要代谢途径是:(1)随小片细胞脱落而进入游走细胞;(2)从小片进入初生珍珠囊,初生珍珠囊脱落后进入游走细胞;(3)从小片进入育珠蚌结缔组织,其中一部分再进入育珠蚌表皮,随粘液和壳质分泌;另一部分则进入次生珍珠囊表皮,分泌成为珍珠质的组成部分。实验结果说明了小片中的钙要参与育珠蚌组织的钙代谢,小片的质量对珍珠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角无齿蚌珍蛛囊形成过程中钙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同位素活体标记、人工育珠、普通石蜡切片和放射自显影的方法,对一种淡水育珠河蚌-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中的钙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植入小片带入的钙在珍珠囊形成的过程中,主要代谢途径是:(1)随小片细胞脱落而进入游走细胞;(2)从小片进入初生珍珠囊,初生珍珠囊脱落后进入游走细胞;(3)从小片进入育珠蚌结缔组织,其中一部分再进入育珠蚌表皮,随粘液和壳质分泌;另一部分则进入次生珍珠囊表  相似文献   

10.
背瘤丽蚌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显微技术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胚胎发育和钩介幼虫结构。结果表明,背瘤丽蚌卵为均黄卵,受精卵分布在雌蚌内、外鳃腔中进行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同步;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钩介幼虫期;卵裂为螺旋不等完全卵裂;未受精的成熟卵在鳃腔内退化;胚胎发育期与胚胎、外鳃和内鳃颜色相关;怀卵母蚌胚胎在外界环境变化时容易全部流产。分析认为背瘤丽蚌胚胎发育期的繁殖特征可指导人工苗种生产。  相似文献   

11.
我场紧跟全国生产的大好形势,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积极开展河蚌育珠工作。我们于1971年从湖南洞庭湖引进一批三角帆蚌,筛选了一批五龄以上的种蚌放入鱼塘繁殖,于1974年7月检查,已自行繁殖幼蚌。利用鱼塘繁殖三角帆蚌,是解决河蚌育珠的蚌源  相似文献   

12.
蚌科钩介幼虫的比较形态学研究Ⅱ.六个种幼虫的形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真柱矛蚌、剑状矛蚌,洞穴丽蚌、角月丽蚌、三解帆蚌、褶纹完蚌等六种蚌的育作囊的类型和钩介幼虫的形态,应用光镜及扫描电僮对钩介幼虫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 柱矛蚌、剑状矛蚌、三角帆蚌、褶纹冠的育儿囊为外鳃类同生型,洞穴丽蚌、角月丽蚌的育儿囊为外鳃类四生型、钩介幼虫可为二类:真柱矛蚌、剑状矛蚌、褶 纹冠蚌为有钩型,三角帆蚌、油穴丽蚌、角月丽蚌为无钩型。一些细微结构在不同种之间也存在着差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特征及过程,采用体外培养方法实现了褶纹冠蚌钩介幼虫的非寄生变态发育。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变态发育过程中幼虫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发育进行了系列观察,对非寄生变态发育的稚蚌后期生长发育进行跟踪研究,并分析了底泥和光照两种环境因子对稚蚌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钩介幼虫的外部形态及大小未出现显著性变化,而斧足、鳃丝、外套膜及内脏团等组织器官逐步形成;在培养第3天,幼虫可见斧足雏形,鳃丝、外套膜纤毛尚未发现;在培养第6天,斧足成形,可见斧足侧沟,外套膜纤毛稀疏,鳃丝出现;培养第9天,斧足纤毛、外套膜纤毛增多,鳃丝密集。稚蚌投喂30d后,鳃丝基本成形。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底泥对稚蚌存活和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 < 0.01),而光照无显著性影响(P>0.05)。该结果为蚌科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生物学研究积累了基础资料,也通过对稚蚌生长的评估证实了体外培养是蚌类人工繁育及保护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H.E染色法和酶组织化学方法,对背角无齿蚌珍珠囊形成过程的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初生珍珠囊”的形成和溶解及“次生珍珠囊”的形成,并推没“次生珍珠囊”表皮细胞是由育珠蚌结缔组织转化而来的;观察了育珠手术后九种酶在珍珠囊形成的各个阶段和在珍珠囊和育珠蚌不同部位的变化情况,说明了珍珠囊珙成过程是与复杂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及物质转运等有关的生理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共进行了12年(前6年在中国果树所进行,后6年在天津农学院进行)。经研究证明了珠美海棠(Malus Zumi)是一种非常有经济价值的用生物技术可以直接开发利用的野生果树资源。实验证明,用果树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珠美海棠,并保持其种质不变。可以成批量的工厂化生产苗木.周年可以生产,而且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并且对珠美海棠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耐盐碱特性,用试管内培养基、水培、土培、大田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确定小果叶下珠 Phyllanthus microcarpus 与叶下珠头细蛾 Epicephala sp.之间专性互利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增强是否主要通过彼此之间相互遏制对方对自身进行过度开采。【方法】通过对小果叶下珠上共生的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的研究,记述了叶下珠头细蛾专性寄生寄主植物时的行为特性及共生双方利益得失。【结果】叶下珠头细蛾在广西一年两代,成虫的羽化数量与寄主植物雌雄花总数峰值变化同步;幼虫对小果叶下珠果实的寄生率为96%,单个果实内幼虫寄生数量>1,但平均每个果实内被取食的种子为56.9%,叶下珠头细蛾低龄幼虫相对较高的死亡率限制了其对寄主种子的过度取食;果实内种子的适度保留和低龄幼虫的高死亡率是小果叶下珠-叶下珠头细蛾互利共生体系维持稳定的关键因素。【结论】小果叶下珠的表型性状出现了趋异性进化,叶下珠头细蛾与不同表型的小果叶下珠均有互利共生关系。因此,对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果叶下珠与头细蛾共生体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进化生物学,并为探讨大戟科植物同头细蛾属昆虫协同互利共生多样性形成原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确定小果叶下珠Phyllanthus microcarpus与叶下珠头细蛾Epicephala sp.之间专性互利共生系统稳定性的增强是否主要通过彼此之间相互遏制对方对自身进行过度开采。【方法】通过对小果叶下珠上共生的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的研究,记述了叶下珠头细蛾专性寄生寄主植物时的行为特性及共生双方利益得失。【结果】叶下珠头细蛾在广西一年两代,成虫的羽化数量与寄主植物雌雄花总数峰值变化同步;幼虫对小果叶下珠果实的寄生率为96%,单个果实内幼虫寄生数量1,但平均每个果实内被取食的种子为56.9%,叶下珠头细蛾低龄幼虫相对较高的死亡率限制了其对寄主种子的过度取食;果实内种子的适度保留和低龄幼虫的高死亡率是小果叶下珠-叶下珠头细蛾互利共生体系维持稳定的关键因素。【结论】小果叶下珠的表型性状出现了趋异性进化,叶下珠头细蛾与不同表型的小果叶下珠均有互利共生关系。因此,对叶下珠头细蛾形态及生物学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果叶下珠与头细蛾共生体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进化生物学,并为探讨大戟科植物同头细蛾属昆虫协同互利共生多样性形成原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县地处江南水乡,河池密布,有利于发展河蚌育珠生产。遵照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教导,我县不少生产队生产珍珠已成为一项主要副业收入,对支援国家建设,供应药用,壮大集体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 河蚌育珠生产饲养管理是不可忽视的经常性工作,对提高珍珠产量、质量及减少手术蚌的死亡率,都  相似文献   

19.
刘青林 《昆虫知识》1991,28(2):68-69
中纹大蚊Tipula sp.是在吉林省蛟河市南岗子乡首次发现危害水稻的重要地下害虫。由于该虫幼虫生活隐蔽,不易被人发现。被害稻田常因虫口密度大,幼虫食量多,成虫繁殖能力强,危害严重,已成为生产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1988~1989年作者对中纹大蚊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在我国分布很广,是我国三种淡水育珠蚌之一。它所形成的珍珠微带金黄色,具有特殊的风格。四川省安岳县自1971年开始使用背角无齿蚌进行珍珠养殖以来,获得了不少经济利益,并积累了一些育珠经验。为了进一步探讨珍珠形成机理,以利于提高珍珠质量,从而获得更多优质珍珠。我们在对我国淡水育珠河蚌外套膜组织学和染色体等研究的基础上,又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细胞中的核酸、糖类、酶等生物大分子物质作了组织化学方面的一些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