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基于最大熵和改进的PCNN(Pulse Coupled Neural Network)相结合的新方法,采用最大熵确定PCNN网络的循环迭代次数.提出的方法无需考虑PCNN参数的选择,可有效的自动分割各种医学图像,同时利用最大熵得到最优分割结果.该方法对于PCNN理论在医学图像分割领域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Snake模型的图像分割技术是近年来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Snake模型承载上层先验知识并融合了图像的底层特征,针对医学图像的特殊性,能有效地应用于医学图像的分割中。本文对各种基于Snake模型的改进算法和进化模型进行了研究,并重点梳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利于把握基于Snake模型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的脉络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叶螨(spider mite)是为害多种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叶螨识别传统方法依靠肉眼,比较费时费力,为研究快速自动识别方法,引入计算机图像分析算法。【方法】该方法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对田间作物上的叶螨图像进行分割与识别。【结果】对比传统RGB彩色分割方法,K-means聚类算法能够有效地对叶片上叶螨图像进行分割和识别。K-means聚类算法平均识别时间为3.56 s,平均识别准确率93.95%。识别时间 T 随图像总像素 Pi 的增加而增加。【结论】K-means聚类组合算法能够应用于叶螨图像分割与识别。 相似文献
4.
俞海平邬立保陈昌沉窦洪桥朱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6):1093-1097
目的:针对GVF Snake模型算法收敛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及对初始轮廓位置敏感等缺点,提出一种动态方向梯度矢量流模型(DDGVF),使其更适合医学图像的分割。方法:利用主动轮廓模型的提取和跟踪特定区域内目标轮廓的方法,将其应用于医学图像如CT、MRI和超声图像的处理,以获取特定器官及组织的轮廓。结果:动态方向梯度矢量流场(DDGVF)能够较好地提取出脑肿瘤图像。结论:利用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分割提取出脑肿瘤图像的肿瘤病变区域,为进一步对其纹理和形状等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6.
7.
针对光声图像重建过程中存在的原始光声信号信噪比差、重建图像对比度低、分辨率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基于Renyi熵的光声图像重建滤波算法.该算法首先根据原始光声信号的Renyi熵分布情况,确定分割阈值,并滤除杂波信号;再利用滤波后的光声数据进行延时叠加光声图像重建.利用该滤波算法分别处理铅笔芯横截面(零维)、头发丝(一维)以及小鼠大脑皮层血管(二维)等不同维度样本的光声信号,实验结果表明:相比Renyi熵处理之前,重建图像对比度平均增强了32.45%,分辨率平均提高了30.78%,信噪比提高了47.66%,均方误差降低了35.01%;相比典型的滤波处理算法(模极大值法和阈值去噪法),本研究中图像的对比度、分辨率和信噪比分别提高了25.94%/10.60%、27.90%/19.48%、35.21%/10.60%,均方误差减小了28.57%/16.66%.因此,选择利用Renyi熵滤波算法处理光声信号,从而使光声图像重建质量得到大幅改善. 相似文献
8.
基于VTK和MFC的医学图像三维重建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TK是医学可视化领域的主流工具,MFC是Windows平台下的应用程序框架。尝试将两者进行结合编程,以实现二维医学图像的三维重建。实现医学图像三维重建的主要方法是面绘制和体绘制。将利用多组医学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研究,其中面绘制用移动立方体法,体绘制用光线投射法、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合成体绘制法实现。最后比较两种绘制技术的结果并讨论了它们的特点。结果表明,VTK作为一种图像处理和三维可视化工具其功能是十分强大的。 相似文献
9.
10.
茶毛虫成虫的行为习性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成虫习性观察表明 ,茶毛虫成虫羽化集中在下午1 4∶0 0~ 1 7∶0 0 ,雌雄蛾比率为 1∶1 40 ,且雄成虫比雌成虫羽化早 1 48d ;羽化的雌雄蛾的平均寿命分别为5 85和 5 1 2d ;雄蛾对性信息素的反应有 2个高峰 ,第一个是傍晚时分 ( 1 6∶0 0~ 2 0∶0 0 ) ,第二个是凌晨0∶0 0~ 4∶0 0 ;雌蛾怀卵量平均为 1 84 69粒至 1 96 47粒。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连续4年的调查研究表明,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在河南信阳茶区年发生3代,而不是过去认为的每年发生2代。第1、2、3代幼虫分别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害茶树。 相似文献
12.
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茶毛虫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3年在贵州省黔南州都匀茶场进行了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Strand的田间试验。通过比较处理区和对照区内茶毛虫发蛾量、交配率和后代虫口密度,发现剂量为0.5mg的性信息素释放器按5 m的间隔施放的防治效果显著好于其它处理,它在越冬代和第1代试验中茶毛虫诱蛾量分别减少83.90%和70.25%,交配率分别下降78.18%和73.21%,虫口密度减少59.02%和45.71%。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迷向法可以作为防治茶毛虫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茶毛虫核多角体病毒侵染后宿主细胞学的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超薄切片、冰冻断裂、扫描电镜等技术,对茶毛虫核多角体病毒侵染后宿主细胞病理超微结构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侵染72—120小时后,宿主中肠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板层小体、溶酶体等均有明显的病变。同时,在中肠细胞表面有病毒粒子吸附外,细胞表面的微绒毛亦有倒塌肿胀等病症表现。 相似文献
14.
在16~26℃范围内5个恒温下的饲养结果表明,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1~7龄幼虫和整个幼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4.57,8.38,7.00,8.86,7.10,4.84,3.80,6.05℃,有效积温分别为114.45,80.94,91.28,82.23,94.54,117.83,129.46,722.95日·度。用这些结果分龄预测茶毛虫防治适期和茶毛虫病毒室内大量繁殖中幼虫的饲毒日期,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5.
Chenghua Zhao Jacelyn G. Millar Zhizhong Wen Shikun Wang Xuying Wang Yufen Zhu 《Insect Science》1996,3(1):58-69
Abstract The sex attractant pheromone of the tea tussock moth, a serious economic pest of tea plantations in southern China, has been identified as 10,14-dimethylpentadecyl isobutyrate. A synthesis of the racemic form of the pheromone was developed, and traps baited with the synthetic compound at doses of 40–1000 micrograms captured male moths. The synthetic pheromone was as effective as a trap bait as, virgin female moths, or extracts of female moths. 相似文献
16.
茶黄毒蛾是中国南方茶树上的重要害虫,其性引诱外激素经鉴定为10,14——二甲基十五碳异丁酸酯。本研究发展了一种外消旋式外激素合成法。装有40-1000μg的诱芯能够诱扑雄蛾。合成外激素的引诱性能相当于未交配雌蛾或雌蛾提取物。 相似文献
17.
昆虫图像分割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图像自动鉴定是一种快速鉴定昆虫的方法,图像分割则是其中关键步骤。通过搜集和整理国内外近年来针对昆虫图像的分割方法和研究,发现对昆虫图像分割的研究日趋增多。随着计算机图像技术的发展,昆虫图像分割方法吸收了许多图像分割领域中新兴的方法, 诸如采用水平集、边缘流以及结合形状、纹理、色彩等多种要素的智能分割(如JSEG方法)等。虽然大量的图像分割方法被引入到昆虫图像研究中,但是目前分割技术依然是阻碍昆虫图像广泛应用的关键。本文经过总结和分析,发现目前昆虫图像分割研究的往往在各自的测试集上有良好表现, 但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因此很多方法在昆虫图像中应用难以推广。针对研究中的存在的这些问题,需建立良好的昆虫图像分割评价体系,本文建议通过建立统一的昆虫图像库以及对昆虫图像分割的评价方法深入研究,并且这些工作是当前昆虫图像分割研究亟待完善任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