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中国东北无隔藻科18种2变种2变型,其中有1新种1新变型2新组合,中国记录4种1变种,东北新记录3种,其中大部分种类结合室内培养对种的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本文还对东北无隔藻科植物的生态分布、分类上混乱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榧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康宁  汤仲埙 《植物研究》1995,15(3):349-362
本文对榧属的研究历史作了回顾, 以形态性状为依据, 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对榧属的分类进行了研究, 该属共6种2变种和11个栽培变种, 其中有1新变种(九龙山榧)、1改级新组合(云南榧)和6个新栽培变种。支持根据种子胚乳深皱与微皱建立两个组和榧属为红豆杉科进化类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东亚特有属——小勾儿茶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宏 《植物研究》1988,8(4):119-128
本文对东亚特有属——鼠李科小勾儿茶属(Berchemiella)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 对该属的建属历史, 形态特征、木材解剖、分类及分布进行了论述。根据该属的木材构造和花粉形态等, 作者赞同中井猛之进将Berchemiella独立为属的观点。该属共有3种1变种, 在我国有2种1变种。毛柄小勾儿茶(B.wilsonii var.pubipetiolata H.Qian, 新变种)为首次描述。  相似文献   

4.
应用蔡司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17种(包含7栽培种)李属(广义)植物的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果实表皮微形态多样,气孔复合体类型、气孔器形状、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及气孔周围纹饰等在李属(广义)植物不同类群中表现出各自独立的特点;一些性状如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角质层纹饰和气孔复合体类型在属内各类群中出现分化规律,在各亚属之间表现出过渡性和连续性。研究表明,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部分性状可作为李属(广义)植物识别的依据。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在各类群之间变化,反映了不同类群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翠雀属1新种、1新变种,铁线莲属1新变种,毛莨属2新种、1新变种,补充描述了《中国植物志》28卷毛莨科中遗漏的台湾铁线莲属3种和四川毛莨属2种,讨论了台湾铁线莲数种植物模式观察情况,还补充了白花菟葵的地下茎、果实和种子的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远志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国产远志属的分类系统和外部形态(特别是花部、种子和种阜的形态)及花粉粒形态 的研究,结合地理分布,首次确认国产远志为3亚属、4组(其中2新组),41种8变种。  相似文献   

7.
少根根霉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重要的食品发酵菌,又是著名的机会致病菌,在形态和生化上多样性丰富,包括原变种、德氏变种和东京变种等3个分类学变种,原型、德氏型、东京型和鲁氏型等4个形态型,以及乳酸组和富马苹果酸组等2个生化组。DNA分子多样性更为丰富。但这些多样性之间缺乏系统的关联研究。本研究选择能代表以上多样性的67个菌株,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提取ITS、IGS rDNA和SNP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将少根根霉分为4个主要的系统发育分支,分支1和2是姐妹群关系,共同构成德氏变种,另外两个分支分别对应东京变种和原变种。鲁氏形态型多系,源自原变种和德氏变种。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在少根根霉物种内,德氏变种首先分歧出来,然后东京变种和原变种发生分化,最后3个变种分化出各自的亚群;这些亚群表明少根根霉物种正沿着8个相互杂交的分子群体进行演化。本研究首次利用基因组范围的信息支持所有的生态群、分类学变种、形态型、生化组和系统发育分支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物种分化尚未完成,同时实现了对少根根霉多个DNA分子群体的解析并推导出其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国东北牛儿苗科(Geraniaceae)二属(太阳花属Erodium, 老鹳草属(Geranium)计14种(species)1变种(Variety)和1变型(form)植物的种皮亚显微结构(SEM)及种子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太阳花属与老鹳草属植物无论从种子形状, 长宽比, 还是种皮初级雕纹及次级雕纹形态都表现出明显差异。在老鹤草属下种及种下等级的鉴定和划分上, 种皮微形态及种子形态特征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07,27(1):1-28
(1)对毛莨科铁线莲属Clematis的铁线莲组sect.Viticella进行了分类学修订,确定此组包含13种,1亚种和2变种(包括2新种和1新变种等级),写出此组的分类学简史和地理分布;将此组划分为3亚组,4系,写出区分组下各级分类群的检索表,以及各种植物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生长环境等,并附有多幅插图。(2)特产我国东部的单型毛萼铁线莲亚组subsect.Hancockianae(花具4枚平展,不展宽的萼片,雄蕊无毛)被认为此组的原始群。铁线莲亚组subsect.Floridae(花具5-8枚平展,强烈展宽的萼片,雄蕊无毛,花粉具散孔)和湖州铁线莲亚组subsect.Viticellae(花具4枚渐升,多少展宽的萼片,雄蕊花丝常被缘毛,花粉具3沟)可能均由毛萼铁线莲亚组衍生而出。(3)在我国东部集中分布此组的3亚组,3系的8种,1亚种和1变种,这里是此组的分布中心,也可能是此组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0.
玉兰新分类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多年来采集的玉兰植物标本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研究。结果表明,玉兰是个野生和栽培兼有、形态多样性的复合型种群,并首次提出玉兰种下新分类系统。该新系统是:种—亚种—变种,其中包括2亚种(1新组合亚种)、6变种(1新变种和3新改隶组合变种)。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玉兰形变理论、新品种选育和开发利用等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代表豆科云实亚科紫荆族全部五个属.即紫荆属、腺叶紫荆属、格里芬豆属、拟羊蹄甲属和羊蹄甲属的几乎全部系或亚组的134个种或种下分类单元的叶脉序进行了研究,并描述了本族20个基本脉序类型.在紫荆族中,腺叶紫荆属和拟羊蹄甲属的脉序式样非常相似;紫荆属的种类的脉式样以全绿叶,一级脉不及绿等特征组合有别于本族其它属;格里芬豆属的脉序高度特化,有别于紫荆亚族的所有类群;羊蹄甲属是叶脉序式样最多样化的类群.在羊蹄甲属中,羊蹄甲亚属和显托亚属的脉序式样非常多样化.Elayuna亚属的两个组和Barklya亚属的脉序式样非常相似.Barklya亚属的仅有种了香叶羊蹄甲的脉序仅以其叶全缘区别于Elayuna亚属.脉序性状支持把Cansenia系、白花羊蹄甲系、羊蹄甲系、绿花羊蹄甲亚组、总状花羊蹄甲亚组、Elayuna亚属、伞房系、Chloroxanthae系、棒花系、掌叶组和萼管组等作为自然类群的观点.在本族植物的脉序类型中,一级脉及缘、全缘叶、发育完好的脉岛等性状常相关出现;另一方面,一级脉不及缘,具二小叶或叶深裂,脉岛发育不完善及盲脉多分枝等性状常相关出现.如同形态和花粉性状,脉序性状能为紫荆族的分类提供另一方面的佐  相似文献   

12.
报道中国大连沿海的三种博氏藻属植物,即西沙博氏藻、细小博氏藻和大连博氏藻的分类学特征。其中,西沙博氏藻是黄海西部新记录,细小博氏藻和大连博氏藻是新植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梅花草属校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中国梅花草属的外部形态,结合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对国产梅花草属植物的分类、演化和地理分布均进行了研究。作者以退化雄蕊的特征为分组的依据;以雄蕊花药药隔的变异为划分亚组的依据;以花瓣边缘不同和基生叶数目为分系依据。据此归纳为9组2亚组和9系。同时作者认为我国西南部山区是梅花草属植物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也可能是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4.
赵建成  崔彦伟 《植物研究》2002,22(4):412-416
在研究标本和文献的基础上,对河北省苔类植物新纪录属-耳叶苔属Frullania Raddi进行了首次报道,其中包括达乌里耳叶苔F.davurica、达乌里耳叶苔凹叶变种F.davuricavar.concava、石生耳叶苔F.inflata、盔瓣耳叶苔F.muscicola、陕西耳叶苔F.schensiana、塔拉大克耳叶苔F.taradakensis、远东耳叶苔F.fauriana和筒瓣耳叶苔F.diversitexta等7种1变种。本文对它们的生境和地理分布作了初步讨论,并编制了河北省耳叶苔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5.
赵建成  崔彦伟 《植物研究》2002,22(4):412-416
在研究标本和文献的基础上,对河北省苔类植物新纪录属--耳叶苔属Frullania Raddi进行了首次报道,其中包括达乌里耳叶苔F. davurica、达乌里耳叶苔凹叶变种F. davurica var. concava、石生耳叶苔F. inflata、盔瓣耳叶苔F. muscicola、陕西耳叶苔F. schensiana、塔拉大克耳叶苔F. taradakensis、远东耳叶苔F. fauriana和筒瓣耳叶苔F. diversitexta等7种1变种。本文对它们的生境和地理分布作了初步讨论,并编制了河北省耳叶苔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中国麻黄属的地理分布与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现有麻黄属植物15种,2变种和1变型,这些种属于膜果麻黄组和麻黄组中的麻黄亚组,没有原始类型藤麻黄亚组的代表。我国除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省区处,其他省区都有分布。麻黄花粉的化石-麻分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麻黄在过去曾遍布我国各地,发现的最早时期是在侏罗纪,到白垩纪-早第三纪时,种类较现在丰富,将近50种,根据麻黄粉在世界各地地层中的分布和时期,结合大陆飘移和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推断,原麻黄在各  相似文献   

17.
紫苏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月秀  张卫明   《广西植物》1999,19(3):285-288
对紫苏(Perillafrutescensvar.arguta)植物叶片及种子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紫苏叶片中粗蛋白含量较高,为28%,β-胡萝卜素含量为24.7mg/kg,全株挥发油含量为0.22%~2.70%;紫苏种子油脂肪酸中α-亚麻酸含量为62.9%,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我国野生紫苏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 of the genus Saxifraga L. from China, recognizes 2 subgenera, 8 sections, 7 subsections (including 1 new subsection), 31 series (including 23 new series), 4 subseries (new subseries) and 203 species (including 2 new species and 4 new varieties). The new taxa, statuses, combinations and names in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Sect. Biro- stres (Gornall) C. Y. Wu et J. T. Pan, stat. nov.,; Sect. Punctatae (Engl.) J. T. Pan, stat. nov.; Ser. Rufescentes J. T. Pan, ser. nov.; Saxifraga lonshengensis J. T. Pan, sp. nov.; S. rufescens Balf. f. var. uninervata J. T. Pan, var. nov.; S. rufescens Balf. f. var. flabellifolia C. Y. Wu et J. T. Pan, nom. nov.; Ser. Stonoliferae J. T. Pan, ser. nov.; Ser. Stellariifoliae (Engl. et Irmsch.) J. T. Pan, stat. nov.; Subser. Aristulatae J. T. Pan, subser. nov.; Subser. Montanae J. T. Pan, subser, nov.; Saxifraga ciliatopetata (Engl. et Irmsch.) J. T. Pan var. ciliata J. T. Pan, var. nov.; Subser. Gonggashanenses J. T. Pan, subser, nov.; Subser. Car- diophyllae J. T. Pan, subser. nov.; Saxifraga egregia Engl. var. xiaojinensis J. T. Pan, var. nov.; Ser. Caveanae J. T. Pan, ser. nov.; Ser. Heterocladoideae J. T. Pan, ser. nov.; Ser. Chumbienses J. T. Pan, ser. nov.; Ser. Bulleyanae J. T. Pan, ser. nov.; Ser. Brachypodae C. Y. Wu et J. T. Pan, ser. nov.; Ser. Erinaceae J. T. Pan, ser. nov.; Saxifraga substrigosa J. T. Pan var. gemmifera J. T. Pan, var. nov.; Ser. Umbellulatae J. T. Pan, ser. nov; Ser. Yu- shuenses J. T. Pan, ser. nov.; Ser. Ungviculatae J. T. Pan, Ser. nov.; Ser. Punctu- latae J. T. Pan, ser. nov.; Ser. Candelabriformes J. T. Pan, ser. nov.; Ser. Tanguti- cae J. T. Pan, ser. nov.; Saxifraga tangutica Engl. var. platyphylla (H. Smith) J. T. Pan, comb. nov.; Ser. Yaluzangbuenses J. T. Pan, ser. nov.; Ser. Jainzhuglaenses J. T. Pan, ser. nov.; Saxifraga jainzhulaensis J. T. Pan, sp. nov.; Ser. Jacquemontianae J. T. Pan, ser. nov.; Ser. Nanae J. T. Pan, ser. nov.; Subsect. Microgynae J. T. Pan, subsect. nov.; Ser. Nangxi- anenses J. T. Pan, ser. nov.; Ser. Mucronulatae J. T. Pan, ser. nov.; Ser. Parkaenses J.T. Pan, ser. nov.; Ser. Deqenenses J. T. Pan, ser. nov.; Saxifraga mucronulatoides J. T. Pan, nom. nov.  相似文献   

19.
在泛北极地区迄今已知的脐鳞属地衣共有三种:中国有记录的两种。本文报道了四种,其中之一为新种,另一种为中国新记录。此外,有一改级新组合。  相似文献   

20.
王文采 《植物研究》1985,5(3):37-86
多年生草本,无茎;根状茎粗壮、叶通常簇生根状茎顶端,卵形、椭圆形、长圆形,稀条形,多少被柔毛、柱头不裂,或2浅裂或2深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